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灯,梦想的见证

2022-01-13抒情散文西玉
灯,梦想的见证 文|西玉小时候,确切地说还是人民公社大集体的年代,我们每家每户都不富裕,吃不饱穿暖不说,每到夜里小山村就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每家每户靠盏盏煤油灯照明。那桔黄色的火头就如心跳一样跳动在脑海里,至今难以忘怀……记忆……

灯,梦想的见证 文|西玉
小时候,确切地说还是人民公社大集体的年代,我们每家每户都不富裕,吃不饱穿暖不说,每到夜里小山村就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每家每户靠盏盏煤油灯照明。那桔黄色的火头就如心跳一样跳动在脑海里,至今难以忘怀……
记忆最清晰的就是爷爷常常挂嘴边的那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上海下海青岛烟台……”
可那时根本不知道楼是什么样子,电灯电话是什么“永生”,上海下海在哪里。问爷爷,爷爷也说不上来。这种好奇一直伴着我走在读书的路上,成了向望和追求的力量。特别是到了晚上常常对着微弱的火头出神,想啊想电灯倒底是什么宝贝。那个年代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灯是用吃药剩下的铁盖瓶子做成的,灯芯是用布条凝成细绳穿过铁柱做成的,一灯油用七八天就用完了。可以说在山村生活读书的日子是煤油灯伴我渡过了那难以忘怀的时光。
一次提着煤油灯去上学的路上,由于天黑一不注意摔倒了,结果煤油灯摔破了,油也全漏了一地,结果只好与同学用一盏灯凑合了一个周,回家跟母亲说还被吵了一顿,“你怎那么不小心啊,你不知道洋油贵么”?
记得,生产队里还有一盏烧煤油的马提灯,夜里组织社员割麦子或者是切地瓜干的时候,队长提着他照着路领着社会员干活。马提灯也有灯芯子,周围有玻璃罩子,刮风下雨都能照明,风也吹不灭。有时我跟着大人一起出来“打夜班”,看着这马提灯心就羡慕死了,要是家里有这样一盏灯该多好啊。干到夜里11点的光景吧,队里就组织忆苦思甜会,让一些老人诉说解放前的黑暗和被地主压迫的血泪,讲着讲着大家都苦了,然后分一点用糠做成的窝窝头吃,我尝了一口真得咽不下去……
读初中后,要到公社读书,才知道了电灯的样子;才知道电灯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以提供照明的设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那时的电只能通到公社,还是县里自己发的电,根本没有国网省网这些名词,为了省电用的大都是十瓦、五瓦的灯泡,每到晚自习结束学校就息灯。为了多下一点功夫,那些好学的学生就点从家里带的煤油灯,家里有钱的就到合作社里买蜡烛点燃。
在课本里读了郭沫若的名作《天上的街市》后,对光明的那种向望更加强烈了,时时在梦里闯入了那人间天堂。
对光明的向望与渴求,一直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梦想。在远古,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后,用篝火作为光源照明。《诗经》中就有了“瓦豆”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在祭祀时,增加了“瓦豆”,也就是灯的的功能,成为照明器具,并且沿用原来的称呼“登”,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灯。豆盛行于商周时期,多陶制,也有青铜制、竹制或木制的。古灯的燃料的多为动物油,植物油主要是麻籽油、棉籽油、桐油等等。灯由于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的发展是迅猛的。从战国以后,陶、瓷、铜、锡、银、铁、木、玉、石、玻璃灯具等等,可谓琳琅满目……
先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就成了蜡烛。
一盏灯的历史就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历史。古人尚能凿壁读书,我们为何不珍惜每寸光明学习读书呢?就这样,我从手提煤油灯苦读出发,从小山村走进了城市,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一天天福起来,农民也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特别是这五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引导下,农村在党的好政策的支持下,在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农村人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农村更加美起来,更加富起来、强起来。用电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通信村村通……
许多地方村村建起了二层甚至三层小洋楼,爷爷那一代人没有看到的,我们这一代看到了;祖祖辈辈追求的理想,我们这一代实现了。楼在山中,人在画中。每到夜晚,霓虹迷蒙,灯火阑珊,家家户户亮亮堂堂的,这就是我可爱的中国,美丽的农村。
现在在农村,常用的电灯种类有白炽灯、荧光灯、LED灯等。刚白炽灯包括台灯、顶灯、壁灯、床头灯、走廊灯等。被人们用与居室、客厅、大堂、客房、商店、餐厅、走道、庭院……
再见了煤油灯,它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已成为我们特别是乡村孩子心中苦乐年华的一部份。
但是在我们的心中,永远亮着一盏经久不灭的心灯,那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有了这盏灯,我们前进的路上就有了灯塔,就一定会照亮中华儿女不断前进的航程,可爱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美丽富强,她的光辉一定会照亮全世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