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澄清的菩提树
2020-09-24抒情散文sunfuxin
郭澄清的菩提树召唤 孙福新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九八六年八月的那个上午,我怀揣着一篇一万余言的稿子,去拜访恩师的情景。那个上午的阳光金灿灿地铺展在柏油马路上,我骑车二十多里来到县城新村,在郭洪林的带领下,忐忑不安地走进了郭澄清
郭澄清的菩提树
召唤 孙福新
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九八六年八月的那个上午,我怀揣着一篇一万余言的稿子,去拜访恩师的情景。那个上午的阳光金灿灿地铺展在柏油马路上,我骑车二十多里来到县城新村,在郭洪林的带领下,忐忑不安地走进了郭澄清居舍,四间起脊挂瓦的红砖房,向西的小小的院门,一个普普通通的住宅仿佛有一股强大的气场在吸引着我的脚步,好像是黑白电影里的放慢镜头。脑海里浮现的是见到郭澄清的画面,这个全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又是一副什么模样。一篇《大刀记》哺育了我的童年,一个作家形象在我心中已经被我勾勒出来……
郭澄清卧室在东间,四哥轻轻地敲了几下门,门打开了,我第一次看见郭澄清的那一瞬间我有些吃惊,现实中的郭澄清的模样和我想象中的样子相差甚远了,郭澄清面南背北地坐在沙发里,面前放着一个八十公分的方桌,桌上堆满了稿纸和书籍以及压书的玻璃砖,见有人来,他停下笔,用嘴叼住笔帽把笔尖插进笔帽里。再用右手拿起放在桌上的左手放在胸前,然后目光那么锐利地注视了我一眼。郭洪林说话结巴的非常厉害,他说,爸爸,这位是文学爱好者,来---来向你---你求求求教了。郭澄清坐在沙发里向前探一下身子,立刻伸出右手同我握手。我感觉到他的手是那么温暖并且那么有力,让人一下子就能感觉到他对人那份热情。
我坐了下来,有些局促地看了郭澄清几眼,在路上打的腹稿全部忘掉了,一时真不知说些什么好。郭澄清一眼就看出我的紧张,就笑着说,我写了半辈子,成一个半瓶子,落了一个半瘫痪,我们还是在一起共同探讨文学吧。
我笑了一下,这才注意到因为郭澄清患有脑血栓,左腿明显比右腿细了一些,左手肿胀,手指弯曲,但是他的精气神还是那么十足,心里的紧张很快就消失了。郭澄清说,你带作品来了吗?
我立刻拿出稿子放在他的面前,这时,我闻到了他身上透出一股药片气味。我说,请老师指正。郭澄清吩咐郭洪林拿来一个矮凳子让我坐在方桌前,他用手拿起我的稿子大声地朗读起来。他的朗读声情并茂,声音洪亮,仿佛在朗读着一篇伟大的作品,当时我真的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他一边读一边还在分析语句,这是单语句,写得有点份量。哪里和那里你写别了,我能不能用笔给你在稿子上改一改。我感到脸有些红,连忙说,能改,能改。于是郭澄清就拿起钢笔,用嘴刁开笔帽,把笔帽一扣,在稿子上改动起来。他边改边说,你什么文化程度?我说,念到初一就辍学了。他连忙关切地说,是因为家庭困难?我笑了一下说,不是,是因为我一看见数学就迷糊。
郭澄清也笑了,接着他又大声地朗读起我的稿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郭澄清之所以在第一次拜访他时,大声地朗读的稿子,是因为他出于一种对文学青年的重视和对文学作品的尊重。恩师的朗读声仿佛是来自远方的召唤,我沿着声音一步步朝着文学殿堂走去,然而在我这二十多年的行走中,文学殿堂又仿佛是海市蜃楼一样时隐时现…..
郭澄清朗读持续了很长时间,他有些口干舌燥地喝了一口茶水,我连忙拿起水壶往茶杯里续水。墙上的挂钟已经是11点多钟。我连忙说,老师,你念得有些累了,你先休息一会儿吧。恩师看出我要起身告辞,他说,你在我家吃午饭吧,再说我还有一件事想对你说。
我说,老师,有事你就说吧。郭澄清说,我这里正需要一个春誊稿员,每月60元钱,不知你是否愿意留下来?我连忙说,生怕说慢就像要失去工作似的,工资我不要,在这里誊稿也是我学习的机会,那60元钱就当我的学费吧。
郭澄清听了不由地咧嘴一笑,带出了几分傻气,这也许是他痰病的缘故吧。他说,你以前干过什么工作?我说,我在建筑工地干活。郭澄清说,你跟我学写小说吧,只要你学好了,保证比你干建筑活儿要强,保证你这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我连忙点了点头。他说这话时,声音压的很低,像在是和我窃窃私语,又像是我们师徒之间的心灵之约。
师门
郭澄清说要出去一下,我有些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四哥连忙有外面走过来,他把郭澄清面前的方桌一搬,一只手揪着郭澄清的胳窝,一只手抓着他的右手,就这么郭澄清站立起来,四哥扶着一步一踉跄的郭澄清走出屋去,我看着郭澄清的身影不由地想,当年郭澄清一部《大刀记》红满大江南北,现在却因积劳成疾,如此沦破,他的一生就是这么的坎坎坷坷,起起伏伏呀。
郭澄清的卧室里挂着不少字画。珍藏不少珍迹墨宝。其中有一副字画是这样写得,“大刀记、大渡河、大刀王五,小刀会、小字辈、小康人家。”在郭澄清沙发座位的两边,放着二个装满书籍的书架。我站起身来,看着书架里面的书籍,有《鲁迅全集》《冰心文集》《骆驼祥子》《郁达夫文集》《郭沫若文集》外国名著也陈列着很多,卡夫卡的《城堡》托尔斯泰的《复活》等。我像是游进了书海之中,情不自禁地从书架里拿出《古都
雪国》看起来。
中午吃饭时,郭澄清是独自一人在方桌上吃的。他把桌上的书稿敛到一边,抹布擦了擦桌面,于是一张书桌就变成餐桌了。郭澄清无茶不水,无肉不食,他一天三顿都离不开猪肉。我和四哥把饭菜端上去后,就在外屋放下饭桌把师娘让到上首,我们三人在外屋吃午饭,吃着吃着,师娘会冷不丁地问上几句我家里的情况,我立刻停止嚼动,回这师娘的话,这使我显得很窘迫,因为我是一个吃饭不喜欢说话的人。
下午我从家里带来被褥和一些衣服,在师娘的帮助下,我把被褥放在西房间的床上。每天晚上郭澄清要创作到11点多钟。记得,那时,他正在创作着长篇小说《纪晓岚》,一般白天写《纪晓岚》大约三千字,晚上就写一些随笔,评论,散文等一些零星的小文章了。《纪晓岚》还没有定稿,是用不着我来誊写的。我誊写的就是郭澄清晚上写出的短文。一篇短文甚至要三易其稿。晚上,我本想拿着书稿到西间誊写,因为西房间比较安静,一到晚上,师娘要看电视,郭澄清能在电视跟前进行创作看来已经习惯了。郭澄清把我叫住说,你就在电视机下面把这篇三千字的短文誊写完。我回过头莫名其妙地看着他,恩师说,我就是在训练你精神集中力。我年轻写短篇小说时,就到人多吵杂的地方去。
师娘一边磕着瓜子一边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的是河北梆子,那唱腔那曲调非常好听。当时,就连我村里也没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恩师家的那台彩色电视机上的节目在诱惑分散我的注意力。我在电视的侧面,一边誊稿不时用眼角扫一眼节目,电视里那花花绿绿的世界,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新奇的天堂。我每一走神,笔下就会出现错字。于是,我只能全神贯注地滕写稿子。用意识在我和电视之间拉起一道无形的墙,这墙挡住声音和画面,象作茧自缚一样围起一个小小的天地,我的笔在稿纸上沙沙地誊写着。
到晚上11点多钟,郭澄清才上床休息。我把他扶上床后,师娘铺下被褥,一个枕头放在床头,一个枕头放在床尾。后来,我像耍贫嘴似地问恩师,你和师娘为什么不在一头睡?我的隐私全暴露给你了。恩师不由咧开嘴,开心地哈哈哈大笑着说,他收起笑容,把头探过来,小声地在我耳边说,作家就是苦行僧,尤其在创作长篇小说时,作家是要禁欲的,我从年轻时就不和你师娘在一头睡了。
郭澄清也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每天上午的九点多钟,恩师会让我搀扶着去看望父亲。那一年郭澄清的父亲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了,也许只有在父亲面前,郭澄清才能忘记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他永远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问父亲早晨吃了多少饭?晚上睡的好吗?腿还疼吗?而郭澄清的父亲总是爱摇着头说,我今年九十多岁了,怎么还不死呀。恩师说。爹,你能活过一百岁呢,你活着就是儿子的幸福。
恩师会守着父亲坐上十五分钟的时间,有时也不说话,就这么默默地坐着。然后,郭澄清回到卧室,坐在沙发里,像在思索着什么,他是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还是在构思小说?那谁也不知道了。恩师拖着残疾的身体,用他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继续创作。在宁津新村居住的几年里,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决斗》《龙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千秋业》《纪晓岚》等计1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还有叙事长诗《黑妻》、文学评论,散文等一些零星文章。这些作品在文学的星海中依然还绚烂夺目,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外面的世界
10点多钟,邮递员风风火火地闯进门来,把几份报纸亲自递给郭澄清,这些报纸中还会夹杂着赠送给郭澄清的文学期刊,其中就有《人民文学》《十月》《收获》《青年文学》《山东文学》等。再就是一些书信,记得那时常和恩师有书信来往的有不少全国著名的作家,也有不少读者来信。有一个云南山区的读者来信,说是读了郭澄清的《龙潭记》以后,受益匪浅。自己也要试探着写一部类似《龙潭记》的长篇小说,要用《龙潭记》当蓝本,不知老师是否同意。当时郭澄清随后就给那云南的文学青年写信,表示同意并鼓励那文学青年的小说创作。
在那段时间里,也有很多文学青年去拜访郭澄清。我印象最深的有乐陵县的王泽平,陵县的王荣泽,某军区的崔广德,歌舞团的崔印刚等很多。最让我难忘的是恩师对王荣泽的帮助和培养,可谓揠苗助长,割肉补疮了。王荣泽写了一篇小说,什么名字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恩师在那篇稿子上改动的很多,密密匝匝地划掉的不少。最后,郭澄清不得不在稿子原有的基础上大动手术,重新创作。让王荣泽搬来一个小马扎坐在方桌旁,让他亲自看一看老师是怎样改动重写的,并说给王荣泽我为什么要这么写。最后郭澄清三易其稿,帮着王荣泽把稿子改完,仍署王荣泽大名发表在山东青年日报上。
几乎每天的上午,我会到邮局把郭澄清的书信和稿子寄到全国各地。在邮局里我小心翼翼地把邮票贴好,再把书信投到信箱里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个邮箱成了郭澄清与外界联络的唯一的通道。
郭澄清赠给文明师友的书大多数也要从邮局寄出去。他会在方桌上用毛笔写上签字,然后我从抽屉里拿出郭澄清的艺术印章,印在签名的书页上。记得有一次,因为印章发生一件让我非常尴尬的事。济南的著名作家郭椹娟来看望郭澄清,在赠书时,我一不小心把郭澄清的名字印倒了,当时郭椹娟看着书页也是一脸的不快,那意思是在说,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呢?而郭澄清却大笑着说,我说怎么晕头转向呢,原来把我的印章印倒了,不过倒着的好处,显得有些艺术感嘛。
他的话打破了一时的僵局,郭椹娟和我都笑起来。
魔鬼式文学训练
过了一段时间,郭澄清对我小说创作要求越来越严格了。一连熬了几个通宵,我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小说,并沾沾自喜地拿给恩师看。心里盼望能得到郭澄清的夸奖。但是,我没有想到,他只看了几眼就一脸严肃地说,你现在写的稿子,根本不是文学语言,换句话说,就是不叫活儿。通篇提炼不出东西,只是一篇素材。
我听了这话像是挨了一盆凉水,火热的心变成彻底的冰凉。恩师说完就把稿子合下推到一边,再也不想看了。他说,你二天不用给我誊稿了,我给你三天的时间,你给我想一百篇短篇小说的题目,和一百个细节。然后写在稿纸上让我看一下。
一连三天三夜,我几乎没有睡觉,两眼熬得通红,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着一百个小说题目和一百个细节。深夜里,我把电灯一关面对着无尽的黑夜,我的思维荡出我的躯壳,开始飞到浩瀚的夜空中漫游。我的记忆不得不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人生步履……在黑暗中我的脑壳像是被人用螺纹撬杠猛地撅开,裸露出的是我的思索,沿着一道道弯弯曲曲的轨迹在运行,并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芒……我开始连接我有生以来,和我有过交往或者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每一个人,我在想他们此时又在做些什么。我的女同学为什么偏偏嫁给瘸腿张四?我又接着去刨根问底,一篇小说题目突然在黑暗中像灵光一样在闪动,我兴奋地拉开灯,在稿纸上匆匆忙忙地写了一个小说题目,像是生怕写慢了,出现在黑暗中灵光一样的小说题目,就要被人招魂似的牵走。
过了三天,我没有能想起一百篇的小说题目和一百个细节。大概也就想了有四十多篇的小说题目。比如《死秋》《乡恋》《春风杨柳万千条》等等。至于细节,那时,我还不懂细节在小说中的使用和设置,只是编造了一些故事。我把这些都写下来,便让郭澄清过目,他看了一会摆着头说,你想的这些小说命题,鱼龙混杂,有的是小说命题,可有的是报告文学和散文命题。比如《春风杨柳万欠条》就不是小说题目。
从那时起,我才逐渐知道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散文和报告文学了。记得哪一天恩师对我说了很多。他说,如果有一个好的小说题目,那这篇小说就是成功百分之八十了,题目好比就是汽车上的起动机。恩师接着又给我讲了什么是小说中的细节。那一天,他列举了很多的小说名篇中的细节,有《项链》《警察和赞美诗》《红嫂》等。记得恩师对刘知侠的《红嫂》中的细节讲得细致入微很有意思。他说,这篇小说是用情感人,红嫂用乳汁救护伤员,她把乳汁挤进军用壶里,她再拿着军用壶把乳汁倒进伤员的嘴中。这样写还是多多少少地有些假。要是在现在文学开发时期,作家就会这样写:红嫂直接将乳汁挤进伤员嘴里。这才是真正的大美。
恩师没再让写已有了命题的小说。而是让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让我每天背诵一些精彩小说的章节。记得我背诵了路遥的《黄叶在秋风中飘荡》三毛的《哭泣的骆驼》等小说。有一天,我问恩师背诵和写作很重要吗?郭澄清说,对于你很重要,因为你现在压根就没有小说语言,只有通过背诵让小说语言印在你的大脑里才行。
我有些试探地问,你爱背诵谁的作品?恩师说,你是在考我吧,不过我是绝对让你考不住的。我最爱背诵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可以从《红楼梦》中挑选任何一个章节,我都能背诵下来。
我真的有些不相信恩师的话,他作为一个患有脑血栓的人,难道还有这么高的记忆力。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从书架上取出《红楼梦》,找出《红楼梦》的第五回,让恩师来背诵。郭澄清说第五回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我给你倒背一下吧: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却说秦氏……在恩师的影响下,在那几个月里我背诵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如张爱玲的《十八春》卡夫卡的《城堡》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铁彭卡尔《天堂王国》
郭澄清的菩提树
郭澄清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但是到现在他还依然那么和蔼可亲地走进我的梦乡。我经常在梦中和恩师在一起有说有笑地谈着文学。恩师只要是和文学青年在一起,他就能忘记病魔给他带来的痛苦,忘记一切烦恼,他就像一个老顽童似得笑声不断。我经常梦见我和恩师在一起掰手腕的情景。那时,他在精神上还是强者,恩师是不会向任何事物低头的认输的,看他的精神好,我主动就会向恩师挑战,来我们掰一下手腕吧,看谁的劲头大。于是我和恩师都把手放在方桌上开始掰手腕,我们的脸都憋得通红。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恩师在一起的一件件往事,已经分不清哪一件是梦境哪一件是现实。在我生活所迫,不抹笔不阅读书籍的日子里,我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死去了,活着的只是和我并不相干的躯壳。是恩师又一次走进了我的梦乡,他说,写点东西吧,作为一个作家,首先要多情善感,忧国忧民。写文章讲究一波三折,诗文似山不喜平,给你念首打油诗吧。俺的老母不是人,本是天山一尊神,三个儿子都是賊,偷来仙桃献母亲。
我像一个复活者,又一次拿起笔来沙沙地向前写着。记得86年的11月份,师娘在医院查出了胃癌,郭澄清得知这一消息后,三天没有说一句话,但他写作的时间却延长了,每天晚上恩师都要写到凌晨一点多钟,困倦了时,他爱闻一瓶风油精,痛快地打上几个喷嚏,又接着往下写。过了很多年,我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突然才明白。郭澄清之所以这么疯狂创作,是因为他想忘掉摆脱这沉重的打击,他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得到解脱,寻找快乐的源头……
那一天上午,我去邮局寄投恩师的书信,刚到邮局就雷声大作,铜钱大小的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来。街上的行人匆匆忙忙地奔跑着,躲避着风雨。我隔着窗玻璃,上面的雨水蚯蚓般扭曲着我的脸颊,一股冷风夹带着雨点破门而入扑到我的身上,我侧了一下身子。突然才想起,现在只有郭澄清和他90多岁的父亲在家,一个半瘫子,一个90多岁神志不清的老人……我再也没敢停留,顶着风雨来到家中,我看见郭澄清和父亲倒在院子里,在雨水中挣扎着。恩师在卧室里听见倒在雨中的父亲呼喊着,他没有多考虑什么,这场风雨的来临,也许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又让郭澄清去遭受一次磨难。没有人会知道恩师是如何爬出屋去,爬到父亲的身边……在雨中无能为力地和父亲搂在一起……
我先把90岁的老人背到屋里,又把恩师搀回卧室,郭澄清全身早已湿透了。他坐在沙发里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我连照顾父亲的能力都没有,我真是罪孽……恩师哭着说,我什么时候,才能游出这片苦海呀……
多少次在梦中,我看见恩师微笑着朝我走来,他的步伐是那么的矫健……
[ 本帖最后由 sunfuxin 于 2012-1-31 22:32 编辑 ]
召唤 孙福新
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九八六年八月的那个上午,我怀揣着一篇一万余言的稿子,去拜访恩师的情景。那个上午的阳光金灿灿地铺展在柏油马路上,我骑车二十多里来到县城新村,在郭洪林的带领下,忐忑不安地走进了郭澄清居舍,四间起脊挂瓦的红砖房,向西的小小的院门,一个普普通通的住宅仿佛有一股强大的气场在吸引着我的脚步,好像是黑白电影里的放慢镜头。脑海里浮现的是见到郭澄清的画面,这个全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又是一副什么模样。一篇《大刀记》哺育了我的童年,一个作家形象在我心中已经被我勾勒出来……
郭澄清卧室在东间,四哥轻轻地敲了几下门,门打开了,我第一次看见郭澄清的那一瞬间我有些吃惊,现实中的郭澄清的模样和我想象中的样子相差甚远了,郭澄清面南背北地坐在沙发里,面前放着一个八十公分的方桌,桌上堆满了稿纸和书籍以及压书的玻璃砖,见有人来,他停下笔,用嘴叼住笔帽把笔尖插进笔帽里。再用右手拿起放在桌上的左手放在胸前,然后目光那么锐利地注视了我一眼。郭洪林说话结巴的非常厉害,他说,爸爸,这位是文学爱好者,来---来向你---你求求求教了。郭澄清坐在沙发里向前探一下身子,立刻伸出右手同我握手。我感觉到他的手是那么温暖并且那么有力,让人一下子就能感觉到他对人那份热情。
我坐了下来,有些局促地看了郭澄清几眼,在路上打的腹稿全部忘掉了,一时真不知说些什么好。郭澄清一眼就看出我的紧张,就笑着说,我写了半辈子,成一个半瓶子,落了一个半瘫痪,我们还是在一起共同探讨文学吧。
我笑了一下,这才注意到因为郭澄清患有脑血栓,左腿明显比右腿细了一些,左手肿胀,手指弯曲,但是他的精气神还是那么十足,心里的紧张很快就消失了。郭澄清说,你带作品来了吗?
我立刻拿出稿子放在他的面前,这时,我闻到了他身上透出一股药片气味。我说,请老师指正。郭澄清吩咐郭洪林拿来一个矮凳子让我坐在方桌前,他用手拿起我的稿子大声地朗读起来。他的朗读声情并茂,声音洪亮,仿佛在朗读着一篇伟大的作品,当时我真的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他一边读一边还在分析语句,这是单语句,写得有点份量。哪里和那里你写别了,我能不能用笔给你在稿子上改一改。我感到脸有些红,连忙说,能改,能改。于是郭澄清就拿起钢笔,用嘴刁开笔帽,把笔帽一扣,在稿子上改动起来。他边改边说,你什么文化程度?我说,念到初一就辍学了。他连忙关切地说,是因为家庭困难?我笑了一下说,不是,是因为我一看见数学就迷糊。
郭澄清也笑了,接着他又大声地朗读起我的稿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郭澄清之所以在第一次拜访他时,大声地朗读的稿子,是因为他出于一种对文学青年的重视和对文学作品的尊重。恩师的朗读声仿佛是来自远方的召唤,我沿着声音一步步朝着文学殿堂走去,然而在我这二十多年的行走中,文学殿堂又仿佛是海市蜃楼一样时隐时现…..
郭澄清朗读持续了很长时间,他有些口干舌燥地喝了一口茶水,我连忙拿起水壶往茶杯里续水。墙上的挂钟已经是11点多钟。我连忙说,老师,你念得有些累了,你先休息一会儿吧。恩师看出我要起身告辞,他说,你在我家吃午饭吧,再说我还有一件事想对你说。
我说,老师,有事你就说吧。郭澄清说,我这里正需要一个春誊稿员,每月60元钱,不知你是否愿意留下来?我连忙说,生怕说慢就像要失去工作似的,工资我不要,在这里誊稿也是我学习的机会,那60元钱就当我的学费吧。
郭澄清听了不由地咧嘴一笑,带出了几分傻气,这也许是他痰病的缘故吧。他说,你以前干过什么工作?我说,我在建筑工地干活。郭澄清说,你跟我学写小说吧,只要你学好了,保证比你干建筑活儿要强,保证你这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我连忙点了点头。他说这话时,声音压的很低,像在是和我窃窃私语,又像是我们师徒之间的心灵之约。
师门
郭澄清说要出去一下,我有些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四哥连忙有外面走过来,他把郭澄清面前的方桌一搬,一只手揪着郭澄清的胳窝,一只手抓着他的右手,就这么郭澄清站立起来,四哥扶着一步一踉跄的郭澄清走出屋去,我看着郭澄清的身影不由地想,当年郭澄清一部《大刀记》红满大江南北,现在却因积劳成疾,如此沦破,他的一生就是这么的坎坎坷坷,起起伏伏呀。
郭澄清的卧室里挂着不少字画。珍藏不少珍迹墨宝。其中有一副字画是这样写得,“大刀记、大渡河、大刀王五,小刀会、小字辈、小康人家。”在郭澄清沙发座位的两边,放着二个装满书籍的书架。我站起身来,看着书架里面的书籍,有《鲁迅全集》《冰心文集》《骆驼祥子》《郁达夫文集》《郭沫若文集》外国名著也陈列着很多,卡夫卡的《城堡》托尔斯泰的《复活》等。我像是游进了书海之中,情不自禁地从书架里拿出《古都
雪国》看起来。
中午吃饭时,郭澄清是独自一人在方桌上吃的。他把桌上的书稿敛到一边,抹布擦了擦桌面,于是一张书桌就变成餐桌了。郭澄清无茶不水,无肉不食,他一天三顿都离不开猪肉。我和四哥把饭菜端上去后,就在外屋放下饭桌把师娘让到上首,我们三人在外屋吃午饭,吃着吃着,师娘会冷不丁地问上几句我家里的情况,我立刻停止嚼动,回这师娘的话,这使我显得很窘迫,因为我是一个吃饭不喜欢说话的人。
下午我从家里带来被褥和一些衣服,在师娘的帮助下,我把被褥放在西房间的床上。每天晚上郭澄清要创作到11点多钟。记得,那时,他正在创作着长篇小说《纪晓岚》,一般白天写《纪晓岚》大约三千字,晚上就写一些随笔,评论,散文等一些零星的小文章了。《纪晓岚》还没有定稿,是用不着我来誊写的。我誊写的就是郭澄清晚上写出的短文。一篇短文甚至要三易其稿。晚上,我本想拿着书稿到西间誊写,因为西房间比较安静,一到晚上,师娘要看电视,郭澄清能在电视跟前进行创作看来已经习惯了。郭澄清把我叫住说,你就在电视机下面把这篇三千字的短文誊写完。我回过头莫名其妙地看着他,恩师说,我就是在训练你精神集中力。我年轻写短篇小说时,就到人多吵杂的地方去。
师娘一边磕着瓜子一边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的是河北梆子,那唱腔那曲调非常好听。当时,就连我村里也没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恩师家的那台彩色电视机上的节目在诱惑分散我的注意力。我在电视的侧面,一边誊稿不时用眼角扫一眼节目,电视里那花花绿绿的世界,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新奇的天堂。我每一走神,笔下就会出现错字。于是,我只能全神贯注地滕写稿子。用意识在我和电视之间拉起一道无形的墙,这墙挡住声音和画面,象作茧自缚一样围起一个小小的天地,我的笔在稿纸上沙沙地誊写着。
到晚上11点多钟,郭澄清才上床休息。我把他扶上床后,师娘铺下被褥,一个枕头放在床头,一个枕头放在床尾。后来,我像耍贫嘴似地问恩师,你和师娘为什么不在一头睡?我的隐私全暴露给你了。恩师不由咧开嘴,开心地哈哈哈大笑着说,他收起笑容,把头探过来,小声地在我耳边说,作家就是苦行僧,尤其在创作长篇小说时,作家是要禁欲的,我从年轻时就不和你师娘在一头睡了。
郭澄清也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每天上午的九点多钟,恩师会让我搀扶着去看望父亲。那一年郭澄清的父亲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了,也许只有在父亲面前,郭澄清才能忘记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他永远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问父亲早晨吃了多少饭?晚上睡的好吗?腿还疼吗?而郭澄清的父亲总是爱摇着头说,我今年九十多岁了,怎么还不死呀。恩师说。爹,你能活过一百岁呢,你活着就是儿子的幸福。
恩师会守着父亲坐上十五分钟的时间,有时也不说话,就这么默默地坐着。然后,郭澄清回到卧室,坐在沙发里,像在思索着什么,他是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还是在构思小说?那谁也不知道了。恩师拖着残疾的身体,用他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继续创作。在宁津新村居住的几年里,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决斗》《龙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千秋业》《纪晓岚》等计1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还有叙事长诗《黑妻》、文学评论,散文等一些零星文章。这些作品在文学的星海中依然还绚烂夺目,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外面的世界
10点多钟,邮递员风风火火地闯进门来,把几份报纸亲自递给郭澄清,这些报纸中还会夹杂着赠送给郭澄清的文学期刊,其中就有《人民文学》《十月》《收获》《青年文学》《山东文学》等。再就是一些书信,记得那时常和恩师有书信来往的有不少全国著名的作家,也有不少读者来信。有一个云南山区的读者来信,说是读了郭澄清的《龙潭记》以后,受益匪浅。自己也要试探着写一部类似《龙潭记》的长篇小说,要用《龙潭记》当蓝本,不知老师是否同意。当时郭澄清随后就给那云南的文学青年写信,表示同意并鼓励那文学青年的小说创作。
在那段时间里,也有很多文学青年去拜访郭澄清。我印象最深的有乐陵县的王泽平,陵县的王荣泽,某军区的崔广德,歌舞团的崔印刚等很多。最让我难忘的是恩师对王荣泽的帮助和培养,可谓揠苗助长,割肉补疮了。王荣泽写了一篇小说,什么名字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恩师在那篇稿子上改动的很多,密密匝匝地划掉的不少。最后,郭澄清不得不在稿子原有的基础上大动手术,重新创作。让王荣泽搬来一个小马扎坐在方桌旁,让他亲自看一看老师是怎样改动重写的,并说给王荣泽我为什么要这么写。最后郭澄清三易其稿,帮着王荣泽把稿子改完,仍署王荣泽大名发表在山东青年日报上。
几乎每天的上午,我会到邮局把郭澄清的书信和稿子寄到全国各地。在邮局里我小心翼翼地把邮票贴好,再把书信投到信箱里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个邮箱成了郭澄清与外界联络的唯一的通道。
郭澄清赠给文明师友的书大多数也要从邮局寄出去。他会在方桌上用毛笔写上签字,然后我从抽屉里拿出郭澄清的艺术印章,印在签名的书页上。记得有一次,因为印章发生一件让我非常尴尬的事。济南的著名作家郭椹娟来看望郭澄清,在赠书时,我一不小心把郭澄清的名字印倒了,当时郭椹娟看着书页也是一脸的不快,那意思是在说,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呢?而郭澄清却大笑着说,我说怎么晕头转向呢,原来把我的印章印倒了,不过倒着的好处,显得有些艺术感嘛。
他的话打破了一时的僵局,郭椹娟和我都笑起来。
魔鬼式文学训练
过了一段时间,郭澄清对我小说创作要求越来越严格了。一连熬了几个通宵,我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小说,并沾沾自喜地拿给恩师看。心里盼望能得到郭澄清的夸奖。但是,我没有想到,他只看了几眼就一脸严肃地说,你现在写的稿子,根本不是文学语言,换句话说,就是不叫活儿。通篇提炼不出东西,只是一篇素材。
我听了这话像是挨了一盆凉水,火热的心变成彻底的冰凉。恩师说完就把稿子合下推到一边,再也不想看了。他说,你二天不用给我誊稿了,我给你三天的时间,你给我想一百篇短篇小说的题目,和一百个细节。然后写在稿纸上让我看一下。
一连三天三夜,我几乎没有睡觉,两眼熬得通红,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着一百个小说题目和一百个细节。深夜里,我把电灯一关面对着无尽的黑夜,我的思维荡出我的躯壳,开始飞到浩瀚的夜空中漫游。我的记忆不得不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人生步履……在黑暗中我的脑壳像是被人用螺纹撬杠猛地撅开,裸露出的是我的思索,沿着一道道弯弯曲曲的轨迹在运行,并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芒……我开始连接我有生以来,和我有过交往或者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每一个人,我在想他们此时又在做些什么。我的女同学为什么偏偏嫁给瘸腿张四?我又接着去刨根问底,一篇小说题目突然在黑暗中像灵光一样在闪动,我兴奋地拉开灯,在稿纸上匆匆忙忙地写了一个小说题目,像是生怕写慢了,出现在黑暗中灵光一样的小说题目,就要被人招魂似的牵走。
过了三天,我没有能想起一百篇的小说题目和一百个细节。大概也就想了有四十多篇的小说题目。比如《死秋》《乡恋》《春风杨柳万千条》等等。至于细节,那时,我还不懂细节在小说中的使用和设置,只是编造了一些故事。我把这些都写下来,便让郭澄清过目,他看了一会摆着头说,你想的这些小说命题,鱼龙混杂,有的是小说命题,可有的是报告文学和散文命题。比如《春风杨柳万欠条》就不是小说题目。
从那时起,我才逐渐知道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散文和报告文学了。记得哪一天恩师对我说了很多。他说,如果有一个好的小说题目,那这篇小说就是成功百分之八十了,题目好比就是汽车上的起动机。恩师接着又给我讲了什么是小说中的细节。那一天,他列举了很多的小说名篇中的细节,有《项链》《警察和赞美诗》《红嫂》等。记得恩师对刘知侠的《红嫂》中的细节讲得细致入微很有意思。他说,这篇小说是用情感人,红嫂用乳汁救护伤员,她把乳汁挤进军用壶里,她再拿着军用壶把乳汁倒进伤员的嘴中。这样写还是多多少少地有些假。要是在现在文学开发时期,作家就会这样写:红嫂直接将乳汁挤进伤员嘴里。这才是真正的大美。
恩师没再让写已有了命题的小说。而是让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让我每天背诵一些精彩小说的章节。记得我背诵了路遥的《黄叶在秋风中飘荡》三毛的《哭泣的骆驼》等小说。有一天,我问恩师背诵和写作很重要吗?郭澄清说,对于你很重要,因为你现在压根就没有小说语言,只有通过背诵让小说语言印在你的大脑里才行。
我有些试探地问,你爱背诵谁的作品?恩师说,你是在考我吧,不过我是绝对让你考不住的。我最爱背诵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可以从《红楼梦》中挑选任何一个章节,我都能背诵下来。
我真的有些不相信恩师的话,他作为一个患有脑血栓的人,难道还有这么高的记忆力。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从书架上取出《红楼梦》,找出《红楼梦》的第五回,让恩师来背诵。郭澄清说第五回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我给你倒背一下吧: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却说秦氏……在恩师的影响下,在那几个月里我背诵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如张爱玲的《十八春》卡夫卡的《城堡》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铁彭卡尔《天堂王国》
郭澄清的菩提树
郭澄清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但是到现在他还依然那么和蔼可亲地走进我的梦乡。我经常在梦中和恩师在一起有说有笑地谈着文学。恩师只要是和文学青年在一起,他就能忘记病魔给他带来的痛苦,忘记一切烦恼,他就像一个老顽童似得笑声不断。我经常梦见我和恩师在一起掰手腕的情景。那时,他在精神上还是强者,恩师是不会向任何事物低头的认输的,看他的精神好,我主动就会向恩师挑战,来我们掰一下手腕吧,看谁的劲头大。于是我和恩师都把手放在方桌上开始掰手腕,我们的脸都憋得通红。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恩师在一起的一件件往事,已经分不清哪一件是梦境哪一件是现实。在我生活所迫,不抹笔不阅读书籍的日子里,我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死去了,活着的只是和我并不相干的躯壳。是恩师又一次走进了我的梦乡,他说,写点东西吧,作为一个作家,首先要多情善感,忧国忧民。写文章讲究一波三折,诗文似山不喜平,给你念首打油诗吧。俺的老母不是人,本是天山一尊神,三个儿子都是賊,偷来仙桃献母亲。
我像一个复活者,又一次拿起笔来沙沙地向前写着。记得86年的11月份,师娘在医院查出了胃癌,郭澄清得知这一消息后,三天没有说一句话,但他写作的时间却延长了,每天晚上恩师都要写到凌晨一点多钟,困倦了时,他爱闻一瓶风油精,痛快地打上几个喷嚏,又接着往下写。过了很多年,我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突然才明白。郭澄清之所以这么疯狂创作,是因为他想忘掉摆脱这沉重的打击,他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得到解脱,寻找快乐的源头……
那一天上午,我去邮局寄投恩师的书信,刚到邮局就雷声大作,铜钱大小的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来。街上的行人匆匆忙忙地奔跑着,躲避着风雨。我隔着窗玻璃,上面的雨水蚯蚓般扭曲着我的脸颊,一股冷风夹带着雨点破门而入扑到我的身上,我侧了一下身子。突然才想起,现在只有郭澄清和他90多岁的父亲在家,一个半瘫子,一个90多岁神志不清的老人……我再也没敢停留,顶着风雨来到家中,我看见郭澄清和父亲倒在院子里,在雨水中挣扎着。恩师在卧室里听见倒在雨中的父亲呼喊着,他没有多考虑什么,这场风雨的来临,也许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又让郭澄清去遭受一次磨难。没有人会知道恩师是如何爬出屋去,爬到父亲的身边……在雨中无能为力地和父亲搂在一起……
我先把90岁的老人背到屋里,又把恩师搀回卧室,郭澄清全身早已湿透了。他坐在沙发里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我连照顾父亲的能力都没有,我真是罪孽……恩师哭着说,我什么时候,才能游出这片苦海呀……
多少次在梦中,我看见恩师微笑着朝我走来,他的步伐是那么的矫健……
[ 本帖最后由 sunfuxin 于 2012-1-31 22:3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