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水淋淋的声音

2022-01-13抒情散文青衫子
父亲咬了一口桃,一种水淋淋的声音从沙发角落里流淌出来,在母亲婉劝他洗洗再吃的嗔怪声中,那种声音执拗地继续着,并瞬间夹杂了些许无形的毛刺,让人感觉麻扎扎的。对于父亲行为的这种“糙”母亲受了几十年,仍然看不惯,不厌其烦地唠而叨之。母亲的嗔怪像是……
  父亲咬了一口桃,一种水淋淋的声音从沙发角落里流淌出来,在母亲婉劝他洗洗再吃的嗔怪声中,那种声音执拗地继续着,并瞬间夹杂了些许无形的毛刺,让人感觉麻扎扎的。
  对于父亲行为的这种“糙”母亲受了几十年,仍然看不惯,不厌其烦地唠而叨之。母亲的嗔怪像是悬于父亲头顶上嗡嗡转动的小电扇,在夏天的燥热里显得势单力薄,无法有效抑止父亲的一意孤行。他像个任性的孩子,沉浸在那一刻的恶作剧里。
  父亲坐在角落的旧沙发里,稀里哗啦地吃完了桃子,从烟合里抄出一支自制的喇叭形卷烟,斜斜地含上,燃起,伴随着呛人的烟雾升腾,痛快地咳了几声,然后有一搭无一搭地拣拾那些认为有价值的话茬,继续发表着自己的言论。在这种时候,父亲喜欢当主角。
  父亲当主角的时候,母亲便是最好的配角。这种角色他们演绎了几十年,早已经驾轻就熟,配合得天衣无缝。就拿刚才吃桃这件事来说,作为一种善意的贬损,母亲的唠叨是恰如其分的,只有她适合提醒父亲,除了她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来贬损这位一家之主。她的贬损是适度的,她所贬损的不是一家之主,不是孙子、孙女的爷爷,不是儿子、儿媳的父亲、公公,而是自己的丈夫;在那一刻,她的身份也不是母亲、婆婆、奶奶,而是一个女人,一个男人的妻子。所以当她用语言和责怪的神情来劝解父亲的时候,别人都默不作声,像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其实在我看来,当时的沉默也是一种态度,并非是对于父亲这种“糙”的无意纵容,而恰恰相反,是对母亲劝解行为的一种无声支持。既要支持配角的行为,还要不让主角感到难堪,这便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情世故。
  桃子是我从城里买回来的,另外还带了一些别的吃食。其实每次回家母亲都一如既往地埋怨我花钱,要我省着点花。在母亲的印像中,城里是个到处花钱的地方,她形容说花钱像淌水一样。虽然说得稍微有点过,但是我能理解她的感受。母亲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过惯了粗茶淡饭少花钱的细日子,实在看不惯城里人的大手大脚------我有了儿子之后,母亲曾在城里住过一段时间,嫌我和爱人花钱太猛,对于爱人碍于婆媳之嫌能不说的尽量不说,对我就不必忌讳了,苦口婆心地劝我省着点花,吃便宜菜,做菜少放油少放肉,早晚吃咸菜就行了。有时候见劝说无效就愤而以行为抵制:吃饭的时候不吃菜,吃咸菜。对于母亲的这种说法做法,父亲用两个字形容:傻帽。
  对于父亲“傻帽”之词的贬损,母亲不以为然,作为一个配角,她显然早就对主角俯首称臣了。我不只一次从她口中听到“当家人”这个词。在母亲的眼里,父亲是这个大家庭的当家人。父亲也当仁不让地以此自居。所谓的当家就是在家里说了算,掌握财权。爷爷在世的时候爷爷是当家人,计划一家人一年的吃穿用度,决策家里的一些钱财大事。后来爷爷得了癌症放权给父亲。据说有一次父亲起早贪黑挣了点外快,到集上买了一床母亲喜欢的被面,爷爷得知以后私下里对奶奶说父亲不行,不会过日子。虽然爷爷看不惯父亲的“不会过日子”,但是没有当面斥责父亲,给他留足了面子;因为父亲已经成了当家人,得维护父亲当家人的权威。这件事是在爷爷去世之后奶奶才告诉父亲的,当作一种笑谈。其实在我看来,奶奶在谈论这件事的时候,言谈举止间是有着一份自豪在的,自豪于自己男人的处世之风。这种处世之风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父亲。现在角色转换,父亲同样看不惯我的大手大脚,私下里也说过我,斥责我过日子要细一点,别胡吃海塞胡花乱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吃饭穿衣量家当”、“多少馅多少面你自己不知道?”。关键是父亲训斥我只是一次,从不说第二次,不会像母亲一样唠而叨之苦口婆心。
  果然,母亲对父亲说我这次回家还买回来两只鸭子,问中午要不要吃一只,接着嗔怪我买得太多。对于母亲的这种嗔怪我已经习惯了,置之不理,听之任之。我知道,虽然母亲表面上责怪,其实她的神情里更多的是赞许和自豪。这种神情源于一种认知,一种作为长者被孩子在心里记挂着的信念。这种信念起源于她的祖先,有类似于乌鸦反哺的本能传承,也有类似于孝之天经地义的礼节教诲。虽然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是这些东西以非文字的方式成为一种碑记、一种标尺,不知不觉间规矩了母亲的言行和思维。在她人生的几十年中,她顺着这种标尺所标示的方向行为,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关于正能量的验证之后,她笃信并且实践着这些无声的信条,像一个执迷的信徒。在这种过程中间,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且试图将这种信念传递给自己的每一个孩子。
  我是母亲孩子中的一个,以带着孩子回家、带着礼物面见父母的方式完成一种反馈,辅助父母完成享受一次天伦之乐的意愿,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在这里我依着习惯用了“他们”,显而易见的是自己在无形之中已经将父亲排在了前头,以符合父亲作为当家人的主角角色------依着我对父亲母亲的了解,这于父亲应该是极为受用的。在此基础上,母亲也应该是较为受用的。
  我说“我是母亲孩子中的一个”,这并非是对父亲的忽视,没有什么事情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我是他们的孩子。在对于我的恩情方面,父亲和母亲以自己的方式持之一续地给予呈现和影响,这些呈现和影响最早的时候是加之于我,继而波及我的妻子、孩子。特别是在对我的孩子方面,有时候我甚至有一点点的嫉妒,是因为父亲想孙子,想让他回家,父亲的说法是想让孙子回去,至于我------作为父亲的儿子、父亲孙子的父亲,父亲给我的说法是,“你回不回来的没事,关键是让孩子回来。”我把这种说法学给妻子的时候,被妻子讥以哈哈爆笑,笑我这儿子已经过时了,不如孙子吃香,不如她的儿子吃香。
  话说回来,父亲疼孙子是真得疼,但是父亲同样疼他的儿子们。父亲疼儿子和疼孙子的方式是不同的,在疼孙子方面,他多了一些“责任”;所谓的责任就是不惯着,不会因为是孙子、孙女,隔辈亲而毫无原则,一味谦让,在“慈”和“严”两个方面,前者较后者形式上和数量上居多,但是在质量上和影响上后者明显要重要得多。所以在几个孙辈的孩子们印像中形成了对爷爷的“怕”。当然了,这种“怕”也连带着包括了奶奶。对此父亲和母亲曾不止一次作一脸无辜状,表示自己并非对孩子凶神恶煞,可是这丝毫改变不了孩子们对于他们的“怕”。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怕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敬畏”的情感认知吧。
  再说父亲的疼儿子。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就说喝酒。我回去吃了两顿中晚餐,每次都是全家人聚一块上菜上酒。父亲本来是自己不喝酒的,因为我回家,用他的话说,“见了儿们高兴,”所以就喝了几杯。在那一刻,他把和儿子们一起喝酒当作晚年的一种极其重要的享受。作为此种享受的副产品,母亲的唠而叨之应运而生。
  好在母亲也识些大体,也能顾及父亲的感受,按照自己的职责,将该进行的唠而叨之进行完之后,便默许了父亲的任性,由着父亲贪了几杯,说喝吧喝吧,没人管你。于是在母亲不管之后,这种所谓的“管”的责任便无形之中转移到儿子们身上,由我们劝着他尽量少喝点,然后母亲在旁边打打边鼓,表示并非自己非要拦着不让喝,自己儿子们的话总该听了吧?相对于母亲的唠叨,儿子们的劝说更有说服力,父亲总是会喝完最后一杯酒以后将杯放得斩钉截铁“不喝了!”然后尽由儿子们喝。在这种时候,母亲总是会担心儿子们喝不足,一次次地劝说“倒上、倒上,瓶子里还有。”对于母亲的此种劝说,她的儿媳们总有些酸溜溜的不太情愿,认为母亲对于自己的儿子有些太过于纵容,太没有尺度,但是又顾及母亲的面子,不好明说,只好一次次地使眼色,影响着酒局的进展。于是在某一个适当的恰口,酒已喝干,上饭了。
  于是,在那天晚饭后,父亲抓起一只桃子,咬了一口,传出水淋淋的声音。之所以用“水淋淋”这个词,是因为今年老家雨大,地里淹了,至少影响了三分之二的收成,我在父亲貌似平静的颜面下感觉到了一个当家人的哀愁。那些哀愁遍布于父亲赤裸的胸膛和毛发日渐稀少的头顶,像那只没有洗过的桃子,让人感觉麻扎扎的。
   [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3-7-31 09:1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