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帖.立秋
2022-01-13叙事散文巍山忆苏
立 秋 整个七月,小城基本都被雨水笼罩。天气不再酷热难耐,白天清凉,夜里,夏日的薄被已经不能抵挡后半夜的凉意。轻薄飘逸的裙装也换成了秋日的薄外套。感觉今年夏天不绵长,很多衣裙还没来得及穿,秋天就来了。8月8日,立秋。暑去秋来。厨房里挂历上这……
立 秋 整个七月,小城基本都被雨水笼罩。天气不再酷热难耐,白天清凉,夜里,夏日的薄被已经不能抵挡后半夜的凉意。轻薄飘逸的裙装也换成了秋日的薄外套。感觉今年夏天不绵长,很多衣裙还没来得及穿,秋天就来了。
8月8日,立秋。暑去秋来。厨房里挂历上这样写着:立秋分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也就是说,到了立秋,夏天的热风变凉,早晨,大地会升腾雾气,寒蝉开始鸣唱。寒蝉能感知阴气和寒气,城里好像听不到蝉鸣声,在巍宝山密林中行走,倒是时时有高一声低一声的蝉声,不知是不是寒蝉。
今年立秋后第一天,恰逢小城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这个节日有个美丽凄婉的传说,是彝族地区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年火把节几乎都会下一场雨,今年也不例外。从中午开始,雨水淅淅沥沥不停歇,但也没有阻碍人们似火的热情。一顿丰盛的晚餐后,古城内的大街小巷,一树树火把伴着夜色,在细雨中熊熊燃烧,点亮一年一度的狂欢夜。这也算是一次迎接立秋的仪式吧。
在古代,节气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节气都有隆重的仪式。和立春时节的“迎春”仪式一样,立秋在周代被称为七月节,百官要到郊外迎秋。到了宋代的立秋当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现在读来,这样的仪式让人感觉意趣横生。在那些遥远的年代,人与自然、天时是如此的相依相存,相互敬畏,迎秋,迎春——多像迎接一个远方归来的家人,亲切自然,温情四溢。
虽说小城不像北方那样四季分明,但是,在每一个节气,周围的一切,总还是有一些细微的改变和变化。
立秋刚过的一两天,窗外田园里停歇了好久的蛙声被虫鸣代替。潮水一样,一波接一波,涌动在无边的夜色海洋里。夜读时,耳畔此起彼伏的虫鸣声高低交错,长短不一。侧耳倾听,这旋律,如同乐队在合奏。有主唱,还有和声。主唱音色清亮,高亢,音调拉得很长,一声接一声,好像不需要歇息。而和声就舒缓得多,音色也不如主唱那般响亮清越,“唧唧唧唧”或是“唧唧”一声后,歇息一下,再来一声“唧”——细细碎碎的声音,不是很高,但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整个乐曲的层次,衬托出主唱高昂的声线。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在我看来,蝉声太过单调刺耳,雪声几乎无缘邂逅,从清秋开始的秋虫呢喃,和春日的鸟鸣声一样,动听而有情趣。入秋后的每天,在渐浓的夜色里,伴着窗外的秋声翻动书页,内心感觉踏实而宁静。
秋光里,一树石榴小红灯笼一样挂在枝头,身上那件红衣裳比夏天时鲜艳深浓。园子里那棵花红今年终于开始结果,大概有二三十个的样子,小巧玲珑,绯红着小脸俏皮地在风里晃荡。柿子正由青变黄,一个个如同胖乎乎的小姑娘,青涩,可爱,无忧无虑地悬挂在繁茂的枝叶间。这几天的柿子,黄绿相间,可以做成柿饼,吃起来又甜又糯。从六月底就盛放的紫薇花依旧绚丽多姿,一簇簇一团团,热闹喜气,点染着小城的深宅大院,街道巷弄。
立秋了,养生里强调的是“养”和“收”。气候逐渐干燥,除了多喝水外,饮食上也要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所以,入秋后,经常为自己,为家人,煮一碗冰糖百合,或是熬一锅蜂蜜银耳羹,既养颜,又滋补。小城人家这段时间喜欢吃羊肉来进补,一锅热腾腾的羊肉当归汤,在秋雨天里,显得格外美味。
对我来说,从盛夏到秋,这段时间最馋的,是来自山野的大地的耳朵——蘑菇。
立秋时节,各种蘑菇集中登场。小城的菜市场,星拱楼下的小街旁,南诏文化广场一线,每天都有大量的蘑菇从四面山林汇聚一起。鸡枞,松茸,青头菌、奶浆菇、谷熟菌,胭脂菇……最珍贵的松茸在小城有个俗名,大脚菇,很形象的名字。这种出口的菌类,品质最好的价格不菲。被专门收购的人买走,听说空运出口到日本,能卖大价钱。小城人家喜欢用鸡枞、大脚菇做成油汪汪的煎炸成品,装在玻璃瓶里,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在没有菌类食用的季节,是很好的配菜和佐料。将近一两个月,家里的餐桌上,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有一盘炒蘑菇。用新鲜蘑菇和腊肉火腿一起爆炒,放上葱、姜、蒜,一盘香气扑鼻,鲜美无比的山珍,就端坐面前。让人胃口大开,心情愉悦——生活在小城,就是有这样的好处,空气清新,食材新鲜,带着泥土香气的山野之物,早晨刚从土里探出头来,中午就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真正意义上的“尝鲜”,也就是这般的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秋后,小城的天气一直以阴天为主,每天基本都有一场阵雨,有时接连几天的细雨绵绵,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下来。秋意,越发浓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