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她差点让一个世纪谢了幕

2022-01-13叙事散文许玲琴
我不知从何下笔?她留给我的记忆底片是单薄的,我试着在母亲那里寻找关于她生活的印迹,让她在岁月中显影,还原她,把她的一生连缀成线。当然,对于逝者,没有人能还原她的一生,她只如同雨滴般呈现。她十四岁出嫁,迎亲的轿子走在民国后州的乡村路上,周姓少……
我不知从何下笔?她留给我的记忆底片是单薄的,我试着在母亲那里寻找关于她生活的印迹,让她在岁月中显影,还原她,把她的一生连缀成线。当然,对于逝者,没有人能还原她的一生,她只如同雨滴般呈现。

她十四岁出嫁,迎亲的轿子走在民国后州的乡村路上,周姓少年骑着马,腼腆、害羞,是她终身定了的夫君。她叫玉意,一个很娇俏的名字。周家是当地家境殷实的人家,公公是乡长,但人丁单薄,膝下只有一子。周家公婆刚刚去逝,她是作为孝亲被周家迎娶的。如果不出意外,她像无数个乡村女子一样,与这个周姓夫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儿育女,家长里短,度过恬淡的一生。但是,意外却出现了。那一年,她顺坦地产下一子,恰逢夫君伤寒初愈,骑马到她娘家报喜。娘家准备了鸡子、蛋、黄花菜和红枣等,要他带回家,给玉意补身子。并千叮咛万嘱咐他“刚得了伤寒,千万不能吃鸡子”。民间有句俗语:“伤寒吃了鸡,神仙都难医。”但是周姓夫君毕竟是一个少年,当他下厨为妻子炖好鸡子,终究没有抵挡住那一阵阵香气的诱惑,尝了两块。我能想象他稚气未消的面容,因为这小小的谗嘴,玉意成了新寡。未几,周家公公也撤手人寰。玉意带着襁褓中的孩子回到娘家。

那周家少年应该给了她惊鸿一瞥的幸福。我一直相信那个周家的少年是温软而体贴人的。就冲母亲说她嫁过去后,因为没有公婆,下厨的一直是周家少年。女子遇到这样的夫君是福气,在乡村,读书人少,懂得怜香惜玉的人更少。她遇到了却不能长久,这是她的命。她注定要遇一个粗鲁的男子,辛苦一辈子么?

儿子四岁左右,她嫁给了不能陪她终老的他。娶她时他未婚,他是尺八镇紧挨街边的一个小村子——季党大队季角湾人。我只看到了老年的他,略微躬着背,皮肤黝黑,很客气很和善。我一直不明白未婚的他何以娶了一个带拖油瓶的她,是因为家境贫寒,娶不到妻,或者是她的相貌让他心动?

她开始了全新的日子。后来的他比她年长,不是周家那个少不更事的郎君。他是不安份的,一心想发财,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和人合伙置了一艘船,跑货运。他把监南生产的棉花、芝麻、豆子等农产品运到湖南湘潭,再把湖南湘潭的木屐等商品运到这边贩卖。他一出外就是很久,她带着孩子暂住娘家。寒来暑往,他积攒了一些钱。土改时,村民眼红他的家业,带信要他回家,说要分田地给他,他信了。一到村子,竟得知自己被划成地主。而当时地主都是有田产的人,他没有田产,竟也被划成地主了。在那般凌利的政治运动前,他胆怯了,连夜带人到她娘家,从她娘家系牛的厢房里,挖出一脸盆银元上交了。

他这才开始一个老实农民单调、紧巴的日子。种几亩薄田,与她养儿育女。算命的说他是和尚八字,她一连给他生了七个女儿,存活下来的只有三个。她带来的那个周家的儿子,他到底是不能容纳的,经常打骂。那个孩子十二岁时,得脑膜炎死了,死时身子上还有一些淤青,估计是他暗中殴打孩子留下的。我偶尔想起这个孩子,会为她悲伤,如果这个孩子健在,她将会有一个安享幸福的晚年。

我这样说,大家就一定知道农村养儿子的重要。没有儿子,即使有女儿,这户人家都会被称为孤老。女儿,都是外姓人家的人,没有儿子,家产只能由侄子继承。而自小受这种封建伦理灌输长大的他是谨遵这一规矩的。她娘家见她没有儿子,担心她“后脚无力”,就像过去一样,老亲开亲,让她把小女儿许配给舅侄,今后老有所依。他生怕以后季姓家产落入旁姓,竟然拆散了这桩婚姻。他先她20多年离世,离世前,他把土改时偷偷藏起来没有上交的200块银元都给了唯一的侄子,另给侄子300元现金作为他送葬的费用。后来,通过族人,三个女儿各要回了40块银元——但前提是立下保证书,她今后的养老不再干季姓人家什么事了。

那时她,虽已六十出头,但身子骨健旺,田里有粮,园子里有菜,每天起早用背篓把田里的菜蔬背到尺八街上去卖。她一生勤俭节约惯了,自个管自个绰绰有余,外孙们来了还给几个,谁也没担心她的养老问题,总觉得来日方长……

但是没有一样东西能敌过时间。她步入古稀,田早丢了,做生意也力不从心了。她住的两间泥坯屋,开始摇摇欲坠。如果再不搬出来,她会被塌陷的房子压死。养老的问题终于摆到了桌面。那个银元得的最多的侄子早些年患了癌症,竟先她去世,家里只有侄孙辈了。她的养老毫无疑问只能落到三个女儿了。农村没有女儿养老的风俗,女儿好说,女婿是从心底不乐意的。大家达成协议,三个女儿轮流养,一个女儿家住一个月。她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生涯。

三个女儿家境各不相同。大女儿家就住尺八老江河边,离她很近。小时候母亲带我们回后洲娘家,过老江河,等渡船,偶尔到河边她的大女儿家落脚。大女儿和大女婿都在尺八轮窑厂上班,平时拼死拼命地工作,赚几个辛苦钱,过日子却没有什么划算,两口子又喜好赌博。计划经济时代,一家人的日子还算接得上来。后来厂子倒闭了,大女儿大女婿双双下岗,日子就漏洞百出了。后来,大女婿得肺癌死了。临终进医院的千把块钱及送葬的费用都是亲戚凑的。那个叫树丫巴的外孙也得了糖尿病,外孙媳妇子宫癌死了,家里还有几个读书的重孙,每餐穷得就吃碗把烂菜叶度日,真是一屋的醪糟。可以想象垂垂老矣的她在大女儿家过的什么日子,饥一餐饱一餐是常事,更多的时候独自面墙,望天黑。

二女儿在岳阳城陵矶做生意。她以七八十岁的高龄独自渡江,搬到二女儿家住一个月,辗转了不知多少次。二女儿已是儿孙满堂,儿子媳妇都在外打工,既要做生意又要照顾小的,哪有时间顾得上她。但她在二女儿家生活要好些,二女儿家住菜场,吃的很方便,条件也好些。但一家子也是嫌弃她的,嘴上不说,心里却视她为累赘。

三女儿俩口子以烧窑为生,一个地方窑烧完了,又到另一个地方烧窑,像鸟雀一样不停地迁徙。而她就像一只狗子般跟着到处跑。三女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角色,虽说是亲娘,也没少骂。她偏偏身子老得像猩猩了,耳朵却还行,脑筋也没糊涂,经常听到女儿骂骂咧咧,也经常听到女儿女婿相骂通娘捣姆的。当她把这些说给我母亲听时,我在一旁难过。十多年前,我曾随母亲到朱河窑厂探望过她。前年,她又随三女儿到棋盘桐梓湖边烧窑。她命中的劫数终于到了。家里没有人,她从床上摔下来了,她是要解手,或是拿什么东西?世界真是静悄悄啊,谁也没有听到她微弱的呻吟……那天,刚好是七夕节,一个青春萌动、生机盎然的节日。

车子开往季党奔丧的路上,想一想这是我最后一次走这条路了。小时候,妈妈带我们三姐弟走娘家,第一站就是到她家,烧柴火灶,吃素菜饭,再搭渡到罗洲,最后去后洲,或者在她那里搭地铺睡,过一夜。季角湾距尺八街近,从街上往东走,过一座老石桥就到了。村里栽满了果树,走在田埂土路上,田畴、树木、村庄,感觉美不胜收。仿佛是我生命中最美的时光,一切没有好好珍惜。转眼,许多人与事物都已擦肩而过,无缘再相逢。我最后一次细细地打量着这个即将随同她在我生命中彻底消逝的村庄,正值枣树结子,累累果实挂枝头,像已经苍老了的岁月。我去寻找小时候曾经载欣载奔的记忆中的小泥坯屋,它已彻底坍塌,夷为平地,只剩荒烟、蔓草,遍植的杨树,蔚然成林。我看到泥土中显露出几块粗砺的碎瓷片,我很想像一个考古学家,把一层层的泥土剔出来,捡拾那些瓷片仔细辨认,或许有一片是我小时候曾捧过的饭碗的残片。

前几日,读到《诗经.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不由想起了她。她所住村子路边都种着枣树,春天里枣树初萌,可谓棘心夭夭,而那时我正值少年,穿行在小南风和枣花、稻香之间,无忧无虑地奔跑。母亲则像一棵棘薪,一样地感受和风吹拂,生机勃勃。而她虽说年事略高,和我祖母年纪相若,“母氏劬劳”,倒也健健旺旺,现世安好。她不像诗里“有子七人”,只有三个女儿,但晚年居无定所,没有儿子养老,随三个女儿这里搬到那里,漂泊无定,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有高寿却没有洪福,如今掩身黄土。去年新灵,我随母亲去祭定一番,坟上新草尚未萋萋,现在想必是荒冢一座了。

她是我的大姨伯,长母亲20多岁。从母亲的举止中依稀可看到她雪爪鸿泥的影像,我最记得她顶一条花毛巾,着土蓝布衣裳,提一个圆形的小笆篓,一双伶仃的小脚细细地走在一条两边树木掩映的通往后洲的土路上,她的身旁有我罗洲的三姨伯,有我的母亲,有奔走的我,阳光从叶子的缝隙间均匀地洒下来,圆圆的像金币。她享年93岁——差点让一个世纪谢幕。

——珍惜现在,万物都有缘尽的一天。我与她,与她居住的季角湾,所有的亲人,以及所有相遇的缘份都是有时效性的,没有人给你一万年。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4-4-19 12:1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