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幻两茫茫
2022-01-13叙事散文李兴文
这个晴天很新颖,怎么看都与刚刚离去的苦夏无关。街道上刚洒过水,但再没有来自地面湿热气浪穷凶极恶的围攻。光洁的街面地砖反射着斑驳的光影,似能从中分检出高天上的流云。其实,只是反射的光影显出一片煞白,天上并无流云。分明是有些腼腆而矜持的晴空,久……
这个晴天很新颖,怎么看都与刚刚离去的苦夏无关。街道上刚洒过水,但再没有来自地面湿热气浪穷凶极恶的围攻。光洁的街面地砖反射着斑驳的光影,似能从中分检出高天上的流云。其实,只是反射的光影显出一片煞白,天上并无流云。
分明是有些腼腆而矜持的晴空,久违了,仿佛洗得褪色的月白色衣裙,再难判断究竟是白,还是月白。脚下踩着的阳光轻飘飘的,就像踩在初秋疏淡而遥远的云朵上,心里感到很不踏实,生怕从那云朵里踩出水来,让时光退回到阴雨连绵的初夏里去,甚至退回到更久以前。又觉得铺满阳光的街面极像铺展在眼前的月白色衣裙,洗得发白,已经薄如蝉翼,觉得在那样的衣裙上踩上一脚一定会留下强硬的脚印而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暴露出深藏已久的粗鲁与野蛮,仿佛弄脏了那样的衣裙以后从此就会堕入万劫不复之境,就会成为永远都不见天日的千古罪人,甚至不再是人。专找樟树下的阴影路面行走,把虚无缥缈的阳光能够照到的地方尽量让给阳光,把冷落阳光的负罪感从心里彻底消除干净。
好像还在苦夏漫长绵远的梦里挣扎着,忽然就从中一觉醒来,就看到这个文静恬美的晴天早晨。晴天的确是初秋的,真像这个季节秀气的芳名那样清新可人。想象出来的清新远不能和见到的端庄秀丽相提并论。可是,怎么这么快又到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时候。浩荡澎湃的江水怎么这么快就成功瘦身,先前的横冲直撞变成了现在的谦恭绕行。水是湖蓝色的,越看越像来自一片蓬勃葱郁的芦苇丛。芦苇,曾经被雅称为蒹葭的东西,那些蒹葭在一些古色古香的人眼里曾经“苍苍”如秋日之流云。如今,“白露”节就在不远的前方,薄如蝉翼的人恍恍惚惚就从那里走来了。
让一个人变得薄如蝉翼谈何容易,但如果一个人生来就薄如蝉翼似也很有可能——即便很有可能,毕竟还是显得有些荒诞不经,简直等于说初秋的阳光显得有些虚脱。不错,是初秋的阳光,那种虚无缥缈的样子还真像虚脱。就像今天早晨这样,喧嚷的城市莫名其妙地变得异常安静。从街上鱼贯而去、鱼贯而来的车辆宛如菖蒲叶上快乐爬行的彩色瓢虫,没有人担心它们的前路和后路、来路和去路,大家都觉得作为瓢虫在菖蒲叶上无休无止地爬行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管怎么说它们绝不会到街道上来爬行,它们只对活着的绿色情有独钟。它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人根本不懂。但阳光懂得,风懂得,菖蒲叶懂得——至于街道,并不是真正的菖蒲叶,人也不是瓢虫。像这样新颖的初秋早晨,虚无缥缈的阳光让人心里感到痒痒的,仿佛有一只十分可爱的瓢虫在心里洋洋得意地爬着,多足的瓢虫分外温柔。只是说“仿佛”,不见得是真。能够被看做“仿佛怎样”的东西大都不太完美,而缺失的那一部分往往又很难补全,如同天生薄如蝉翼的人还要穿一件薄如蝉翼的衣裙,谁敢相信那个人能够禁得起风吹雨淋,分量实在太轻、太轻,轻得不敢伸手去抓取,甚至不敢对之正常呼吸纳吐,也不能长久地看,如果看得久了,极有乘风而去的可能。
在丰沛的阳光下有一丝恍如隔世的凉意,但那种沁人心脾的凉意肯定不是来自当下的某处,它一定远道而来,来自多年以前或者多年以后。如果是来自多年以前,此刻的清凉显然已经很陈旧,很干涩;如果来自多年以后,应该是湿润清爽的了,也应该十分的稚嫩,那种稚嫩显示出来的颜色是崭新的月白:纯白里面含着缥缈的天蓝色或者湖蓝色,甚至缥缈到再也分不清湖蓝色和天蓝色。
从一道门到另一道门,自由自在来去往还的远远不止身体,还有说话的声音,还有月白色的清新口气以及月白色本身。灵魂深处,还有一条蜜一样的香水河,流水安静,静水流深,真的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浪花,只记得一切都在静静地流淌着……也许是模糊的记忆,也许是痴狂的想象,也许这一切正在发生,不管是什么,反正在脑海里动荡起来了。那副情景很离奇、很别致,声音和光影全都与灵魂同路而行,尤其是抑制不住的呼吸声,还有额前和耳际的头发,蹭在脸上极像淘气的瓢虫在快乐爬行。当然,彼此可能根本就没有用心去听用眼去看,声音和光影没有多少意义,唯有心里的感觉很充盈,痒痒的,真如一只看不见的瓢虫在温柔地爬行。如果真想听到什么,大概只有灵魂吧,可是,究竟有谁听过别人的灵魂发出的声音呢?能听见还是灵魂发出的声音吗?脑子,完全被月白色蒙住了,从此认定对方的灵魂就是月白色的。后来就得到证实,所有感觉都表明,自己在爱着。
其实还是视而不见,包括月白色在内,都是被神一样未知也不可全知的东西在掌控着的事情,只好留待各自去体悟了。一举手,一投足,一顾盼,一言语,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敢于表达出来,或者,即便绞尽脑汁最后依然木讷惶恐,整个人都变成了弱听弱视、神态呆滞的傻子,仿佛本愿是一团泥任由对方捏拿、任意造型,仿佛一块蛋糕任由对方切割、任意吞食,宁愿就那样死在对方的手上而让世人永远都真相不明。
又是这样的初秋,月白色的天光现出从没有过的温柔。至于薄如蝉翼的人,长大了,有一些城府了,用标签一样的语言和表情重新装扮过自己了,开始化淡妆了,却不知道是给自己看的还是给别人看的。表情和衣装是全新的,那就说明骨肉的躯壳都焕然一新了。现在的问题是灵魂,先前摄人魂魄的那么多无声信息都到哪里去了?那个鲜活放纵的灵魂现在藏身何处?是不是悄悄丢掉了?丢在多年以前,爱得最深、最疯狂、最神不守舍,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时候?也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喜欢穿月白色的衣裙。
安闲宁静的城市也会把人的心绪带回到几十年前的时光之中,而那些时光的空间距离并不遥远,转瞬即来,就漂浮在城市的上空。初秋的阳光如洁净的白糖撒进了浑浊的水里一样撒进了城市上空颇有浓度的空气中。浊水有了白糖会变清,初秋的阳光让城市的天空变得更加恬静。但不知道,洒在街上的阳光是否还有阳光的原味,走在上面,反正不是从前的感觉。就妄想。如果自己还是那时候那样年轻,一定不会紧跟时光走得那样匆忙、那样辛苦。可是,怎么可能,幻觉和臆想根本不能改变什么,只能让自己更加愿意接受麻醉、自己把自己欺骗得更深,结果会老得更快,结果会错过一大段真实而宝贵的时光,而薄如蝉翼的人也会变得更加薄如蝉翼,总之是离自己越来越远、越来越让人感到失落和颓废。因为,在麻醉之中,自己同样错过了薄如蝉翼的人变得薄如蝉翼的那段时光——真的已经错过了,无以更改地错过了,说伤感,显得太平庸、太老旧、太廉价,不如多一些悲剧色彩,并且,总是反复告诉自己悲剧色彩更适合自己,悲剧色彩具有力度感、有触感、有抓握感、有负重感,还有失声痛哭的强烈愿望,还能隐隐感觉到哭过之后自己一定会获得新生。总之都是很真实的感觉,那些感觉证明自己生活在当下的时光中,而薄如蝉翼的人已经从心里日渐远去,每日得见也再无多少意义。
自己的人格类型是抑郁型的,这一点永远都不能改变,薄如蝉翼的人属于分裂型人格类型,这两种心理类型的人难成绝配,但还能互补,也只是互补,最终并无多少令人振奋的惊喜。那就抛开心理学而以世俗的价值观来论证。论题是存款、房子、车子,结论是富足的物质生活,能办到吗?不能,那就让别人去办,自己依旧守候平凡的阳光以及阳光下面初秋的安闲模样,继续做蹩脚的诗人,但绝不能说“君子固穷”,根本没用。欣赏对方时以爱的目光,对方欣赏时以生活的目光;幻想对方时以情人的念想,对方幻想时——又何从得知,这个结论或者答案会被永远隐藏,留给自己的仍然是一长串模棱两可而漫长的时光。
世间赏花人,何花堪摘折?赏花容易,伸手摘花是很难的。多年以后的初秋再想起薄如蝉翼的人的时候,苍凉的心境犹如在观赏隔岸的桃花。观赏而已,何必忧心忡忡。和桃花之间,间隔着宽阔的时光之流和勇气之高墙,还有彼此逐渐远离的心智和心境,在心智与心境之外,还有比初秋的天空更加宽广的焦虑和忧伤,它们同阳光一道洒落下来,在湿润光洁的街面上发生反射,月白色的光影让人生出从中分检高天流云的奇思妙想,也许是想找寻干爽的快乐吧。
城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开辟属于自己的一隅空间,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存。无论焦虑和忧伤有多么宽广,都会像洒在地上的水,经过风吹日晒总会干的。然后,洒在街上的阳光会很均匀,很公平,不会再有过激的高光反射,要么,大家都薄如蝉翼、都去偷吃苹果,要么,大家都坚如磐石、都好自为之。
又是初秋,阳光很亮,但不再峻厉,风很强劲,也不再疯狂。秋风是这样敬业而勤勉,它会搜遍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涤尘荡污,吐故纳新。“白露”节就在不远的前方。江水瘦成一条优美蓝线的时候,雅致曼妙的情怀远不止于“蒹葭苍苍”,瓢虫爬动那样痒痒的快乐感觉很像明亮而温存的秋日阳光照在身上。投身于彼此都喜欢的阳光,在门与门之间还能够轻松自在地互来互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秋日里,穿上最喜爱的衣裳,但不知道还穿不穿月白色的那件,尽管薄如蝉翼了,却是最合身的,最好看的。相逢,站定,哪怕只留下语言的躯壳而没有语言的灵魂,也没关系,月白色衣裙一样的触摸感觉很早以前就有过了,特别是触摸心灵的奇妙感觉,至今不忘。语言的灵魂已经停留在那里,现在可以只剩下盛装灵魂的容器——互道一声问候,笑看天上,流云之上,雁阵匆忙。
2013-9-1
分明是有些腼腆而矜持的晴空,久违了,仿佛洗得褪色的月白色衣裙,再难判断究竟是白,还是月白。脚下踩着的阳光轻飘飘的,就像踩在初秋疏淡而遥远的云朵上,心里感到很不踏实,生怕从那云朵里踩出水来,让时光退回到阴雨连绵的初夏里去,甚至退回到更久以前。又觉得铺满阳光的街面极像铺展在眼前的月白色衣裙,洗得发白,已经薄如蝉翼,觉得在那样的衣裙上踩上一脚一定会留下强硬的脚印而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暴露出深藏已久的粗鲁与野蛮,仿佛弄脏了那样的衣裙以后从此就会堕入万劫不复之境,就会成为永远都不见天日的千古罪人,甚至不再是人。专找樟树下的阴影路面行走,把虚无缥缈的阳光能够照到的地方尽量让给阳光,把冷落阳光的负罪感从心里彻底消除干净。
好像还在苦夏漫长绵远的梦里挣扎着,忽然就从中一觉醒来,就看到这个文静恬美的晴天早晨。晴天的确是初秋的,真像这个季节秀气的芳名那样清新可人。想象出来的清新远不能和见到的端庄秀丽相提并论。可是,怎么这么快又到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时候。浩荡澎湃的江水怎么这么快就成功瘦身,先前的横冲直撞变成了现在的谦恭绕行。水是湖蓝色的,越看越像来自一片蓬勃葱郁的芦苇丛。芦苇,曾经被雅称为蒹葭的东西,那些蒹葭在一些古色古香的人眼里曾经“苍苍”如秋日之流云。如今,“白露”节就在不远的前方,薄如蝉翼的人恍恍惚惚就从那里走来了。
让一个人变得薄如蝉翼谈何容易,但如果一个人生来就薄如蝉翼似也很有可能——即便很有可能,毕竟还是显得有些荒诞不经,简直等于说初秋的阳光显得有些虚脱。不错,是初秋的阳光,那种虚无缥缈的样子还真像虚脱。就像今天早晨这样,喧嚷的城市莫名其妙地变得异常安静。从街上鱼贯而去、鱼贯而来的车辆宛如菖蒲叶上快乐爬行的彩色瓢虫,没有人担心它们的前路和后路、来路和去路,大家都觉得作为瓢虫在菖蒲叶上无休无止地爬行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管怎么说它们绝不会到街道上来爬行,它们只对活着的绿色情有独钟。它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人根本不懂。但阳光懂得,风懂得,菖蒲叶懂得——至于街道,并不是真正的菖蒲叶,人也不是瓢虫。像这样新颖的初秋早晨,虚无缥缈的阳光让人心里感到痒痒的,仿佛有一只十分可爱的瓢虫在心里洋洋得意地爬着,多足的瓢虫分外温柔。只是说“仿佛”,不见得是真。能够被看做“仿佛怎样”的东西大都不太完美,而缺失的那一部分往往又很难补全,如同天生薄如蝉翼的人还要穿一件薄如蝉翼的衣裙,谁敢相信那个人能够禁得起风吹雨淋,分量实在太轻、太轻,轻得不敢伸手去抓取,甚至不敢对之正常呼吸纳吐,也不能长久地看,如果看得久了,极有乘风而去的可能。
在丰沛的阳光下有一丝恍如隔世的凉意,但那种沁人心脾的凉意肯定不是来自当下的某处,它一定远道而来,来自多年以前或者多年以后。如果是来自多年以前,此刻的清凉显然已经很陈旧,很干涩;如果来自多年以后,应该是湿润清爽的了,也应该十分的稚嫩,那种稚嫩显示出来的颜色是崭新的月白:纯白里面含着缥缈的天蓝色或者湖蓝色,甚至缥缈到再也分不清湖蓝色和天蓝色。
从一道门到另一道门,自由自在来去往还的远远不止身体,还有说话的声音,还有月白色的清新口气以及月白色本身。灵魂深处,还有一条蜜一样的香水河,流水安静,静水流深,真的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浪花,只记得一切都在静静地流淌着……也许是模糊的记忆,也许是痴狂的想象,也许这一切正在发生,不管是什么,反正在脑海里动荡起来了。那副情景很离奇、很别致,声音和光影全都与灵魂同路而行,尤其是抑制不住的呼吸声,还有额前和耳际的头发,蹭在脸上极像淘气的瓢虫在快乐爬行。当然,彼此可能根本就没有用心去听用眼去看,声音和光影没有多少意义,唯有心里的感觉很充盈,痒痒的,真如一只看不见的瓢虫在温柔地爬行。如果真想听到什么,大概只有灵魂吧,可是,究竟有谁听过别人的灵魂发出的声音呢?能听见还是灵魂发出的声音吗?脑子,完全被月白色蒙住了,从此认定对方的灵魂就是月白色的。后来就得到证实,所有感觉都表明,自己在爱着。
其实还是视而不见,包括月白色在内,都是被神一样未知也不可全知的东西在掌控着的事情,只好留待各自去体悟了。一举手,一投足,一顾盼,一言语,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敢于表达出来,或者,即便绞尽脑汁最后依然木讷惶恐,整个人都变成了弱听弱视、神态呆滞的傻子,仿佛本愿是一团泥任由对方捏拿、任意造型,仿佛一块蛋糕任由对方切割、任意吞食,宁愿就那样死在对方的手上而让世人永远都真相不明。
又是这样的初秋,月白色的天光现出从没有过的温柔。至于薄如蝉翼的人,长大了,有一些城府了,用标签一样的语言和表情重新装扮过自己了,开始化淡妆了,却不知道是给自己看的还是给别人看的。表情和衣装是全新的,那就说明骨肉的躯壳都焕然一新了。现在的问题是灵魂,先前摄人魂魄的那么多无声信息都到哪里去了?那个鲜活放纵的灵魂现在藏身何处?是不是悄悄丢掉了?丢在多年以前,爱得最深、最疯狂、最神不守舍,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时候?也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喜欢穿月白色的衣裙。
安闲宁静的城市也会把人的心绪带回到几十年前的时光之中,而那些时光的空间距离并不遥远,转瞬即来,就漂浮在城市的上空。初秋的阳光如洁净的白糖撒进了浑浊的水里一样撒进了城市上空颇有浓度的空气中。浊水有了白糖会变清,初秋的阳光让城市的天空变得更加恬静。但不知道,洒在街上的阳光是否还有阳光的原味,走在上面,反正不是从前的感觉。就妄想。如果自己还是那时候那样年轻,一定不会紧跟时光走得那样匆忙、那样辛苦。可是,怎么可能,幻觉和臆想根本不能改变什么,只能让自己更加愿意接受麻醉、自己把自己欺骗得更深,结果会老得更快,结果会错过一大段真实而宝贵的时光,而薄如蝉翼的人也会变得更加薄如蝉翼,总之是离自己越来越远、越来越让人感到失落和颓废。因为,在麻醉之中,自己同样错过了薄如蝉翼的人变得薄如蝉翼的那段时光——真的已经错过了,无以更改地错过了,说伤感,显得太平庸、太老旧、太廉价,不如多一些悲剧色彩,并且,总是反复告诉自己悲剧色彩更适合自己,悲剧色彩具有力度感、有触感、有抓握感、有负重感,还有失声痛哭的强烈愿望,还能隐隐感觉到哭过之后自己一定会获得新生。总之都是很真实的感觉,那些感觉证明自己生活在当下的时光中,而薄如蝉翼的人已经从心里日渐远去,每日得见也再无多少意义。
自己的人格类型是抑郁型的,这一点永远都不能改变,薄如蝉翼的人属于分裂型人格类型,这两种心理类型的人难成绝配,但还能互补,也只是互补,最终并无多少令人振奋的惊喜。那就抛开心理学而以世俗的价值观来论证。论题是存款、房子、车子,结论是富足的物质生活,能办到吗?不能,那就让别人去办,自己依旧守候平凡的阳光以及阳光下面初秋的安闲模样,继续做蹩脚的诗人,但绝不能说“君子固穷”,根本没用。欣赏对方时以爱的目光,对方欣赏时以生活的目光;幻想对方时以情人的念想,对方幻想时——又何从得知,这个结论或者答案会被永远隐藏,留给自己的仍然是一长串模棱两可而漫长的时光。
世间赏花人,何花堪摘折?赏花容易,伸手摘花是很难的。多年以后的初秋再想起薄如蝉翼的人的时候,苍凉的心境犹如在观赏隔岸的桃花。观赏而已,何必忧心忡忡。和桃花之间,间隔着宽阔的时光之流和勇气之高墙,还有彼此逐渐远离的心智和心境,在心智与心境之外,还有比初秋的天空更加宽广的焦虑和忧伤,它们同阳光一道洒落下来,在湿润光洁的街面上发生反射,月白色的光影让人生出从中分检高天流云的奇思妙想,也许是想找寻干爽的快乐吧。
城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开辟属于自己的一隅空间,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存。无论焦虑和忧伤有多么宽广,都会像洒在地上的水,经过风吹日晒总会干的。然后,洒在街上的阳光会很均匀,很公平,不会再有过激的高光反射,要么,大家都薄如蝉翼、都去偷吃苹果,要么,大家都坚如磐石、都好自为之。
又是初秋,阳光很亮,但不再峻厉,风很强劲,也不再疯狂。秋风是这样敬业而勤勉,它会搜遍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涤尘荡污,吐故纳新。“白露”节就在不远的前方。江水瘦成一条优美蓝线的时候,雅致曼妙的情怀远不止于“蒹葭苍苍”,瓢虫爬动那样痒痒的快乐感觉很像明亮而温存的秋日阳光照在身上。投身于彼此都喜欢的阳光,在门与门之间还能够轻松自在地互来互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秋日里,穿上最喜爱的衣裳,但不知道还穿不穿月白色的那件,尽管薄如蝉翼了,却是最合身的,最好看的。相逢,站定,哪怕只留下语言的躯壳而没有语言的灵魂,也没关系,月白色衣裙一样的触摸感觉很早以前就有过了,特别是触摸心灵的奇妙感觉,至今不忘。语言的灵魂已经停留在那里,现在可以只剩下盛装灵魂的容器——互道一声问候,笑看天上,流云之上,雁阵匆忙。
2013-9-1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