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故知
2022-01-13抒情散文海萍
家乡,故知好几次,朋友都相邀,今晚走后山去!由于我的家乡比较陡峭,走路也就是爬山,爬山也就是走路。而我却是一个比较慵懒的人,心虽向往爬山,腿脚却不想移动。但每年春天和秋天白杜鹃和白露花,还有丁香花开放的时候,无论如何是要去看的,或是骑着摩托……
家乡,故知
好几次,朋友都相邀,今晚走后山去!由于我的家乡比较陡峭,走路也就是爬山,爬山也就是走路。而我却是一个比较慵懒的人,心虽向往爬山,腿脚却不想移动。但每年春天和秋天白杜鹃和白露花,还有丁香花开放的时候,无论如何是要去看的,或是骑着摩托引颠簸的弹石路逛一圈,或是相邀几个朋友开上车辆直接走进杜鹃谷。其实杜鹃谷,这样的名字也是我和几个爱花的朋友给起的,它原来的名字叫啬林。它原本是那些佤族村落用来敬献神灵的地方,由于对神灵的信奉,那地方的树木无人砍伐。每年三四月份的时候,那些古木参天的大树就开满了白色的花朵,阳光照在古树上,洒下一片斑驳的光影。那些细碎的阳光,就像一片片碎金子散落在那些松软发酵的落叶上。仰头眺望的瞬间,几朵绽放在参天大树枝头的白色杜鹃花,仿佛镶嵌在蓝天白云中间,会让你感觉有些恍惚。哪朵是云,哪朵是花?这些花是可吃的,或凉拌或煮汤,是山里人的最爱。我和朋友们却是舍不得摘它的,可想起它的美味,手又是痒痒的。
春天的杜鹃花白露花开尽的时候,我们会有稍许的叹息。但 ,春有春的美丽,秋有秋的婀娜。再过一个季节,山脚下的玉米和稻谷变的一坝金黄的时候,山上的丁香花又开放了。它没有杜鹃花和白露花那样魁梧的身材 ,但她却以她的娇小玲珑和芳香四溢赢得我们的追逐。在无花的季节,人们常常容易把它忽视,在丛林中或在沟壑旁,它是那样的平凡而普通。就连它的花朵也是朴实无华的,一个个小小的喇叭型花瓣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团结的花簇,如山野里的小孩,迎着秋风细雨安静地游荡在山野里。偶尔在茫茫绿色里探出头来,露出一抹灿烂的微笑。大多的花儿却是开在山中无人知。看着开满山野的丁香花,记忆中的儿歌就萦绕在心脑里。记忆里,外婆喜欢用手轻拍打着儿孙的屁股,嘴里边哼唧着催眠曲。“丁香花十八朵,大姨妈来接我,我不克(去),她想我,我若克,她骂我……”被外婆轻拍着的孩儿,变得安静起来,慢慢合上长睫毛,进入梦乡。幻听着儿歌,突然就想起了什么,勾过丁香树枝,细数起丁香花瓣来。真的是有十八个小小花瓣组成,此时一种愉悦且略带惊喜的情素瞬间在心头划过。其实,后山的美,不在于这些花朵和鸟鸣,她的美在于她如洗的葱绿和清凉,日日年年,不曾枯黄。
今晚,吃好晚饭,往镜子前一站,小肚腩又突型出来。决定开始走路锻炼,因暮色已晚,决定不走后山路线,而向县城中心广场方向走去。站在广场,面向后山,葱绿亘绵。他有着父亲的宽阔浑厚,又有着母亲的温暖柔软。张开双臂,在迎接回家的孩子,把县城拦入她的怀里。我也走过一些山川,天山,太过锋利。玉龙雪山,太过冰冷。骊山,虽然温柔清丽,却太过清傲。或许,这些山是美丽的,只因它是别人家的,所以才在心里有一些生分。要不,怎么有那么多人飞越千山,一睹它的风采呢。
后山,让我想起母亲,朴实无华,却是温暖厚重。溪流、花朵、野果、鸟鸣……还有经历了几多风雨的古树。望着她,心里却是爱痛交织。爱,是一样的,痛,却是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在旧时光里,我的家乡曾是一片蛮夷之地,或许是因她的偏远,或许因她的陡峭,才使她如此落伍,身上竟没一件时尚外衣。从昆明到几千公里外的西北或是东北,也就只是几个小时的行程。而从昆明一路向着滇西南老家,仅是七百公里的路程,却要做一天一夜的大卧,弯弯曲曲, 摔的人直呕。往往此时,内心里就非常羡慕起别人家那些宽敞笔直的大道来。 瞬间,心口有些哽噎,日夜牵挂着的家乡,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侧回身,看到一队人马向广场南边走去。因眼睛有一点点近视,紧走几步来到他们身旁仔细看个究竟。看着眼前的这对人马,无法用语言和他们交流,可他们的每一个神情都已映入我心底。望着他们,思绪却早已穿越了时空。
他穿戴着妻子为他织缝的粗布衣裳、黑色的麻布包头,脚穿自制的竹马草鞋。寨门前,和来送行的妻子孩儿依依惜别。在妻子的嘱咐声中,吆喝着马队,向崎岖山路进发。穿过高山,跌入河谷。突然,那些骡马向着长空嘶鸣。汹涌的江流上,一担用木板简易铺成的链子桥,晃荡在江水上空,不知是江流的振动,还是山风的力量,使它在江水上空左右摇摆。这样的情景,让人看了,腿脚都会有些哆嗦,何况那些背着重负的骡马,要怎样的勇气才能越过这晃荡的江桥?
有人在前牵,有人往后推。在前牵后攮中,那些骡马,终于越过了怒江天堑。前面地势变的平缓,天又将黑, 抬下骡马身上的垛子,有人身背着火药土枪在站岗,有人在给骡马喂饲料,多数人则坐在火塘边,喝茶聊天。看他们的神情,朴实、真诚。如果我能听到他们的言谈,一定是没有任何修饰的老镇康语调——古朴平直,吐字稍有生硬,又有点点温柔,这样的语调被当地人叫做“汉话”。
又是一个天蒙蒙亮, 从他们愉悦的脸上,我能猜到,他们经过几个月的艰难险阻,终于又要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或许是出发前的预约,或许是日日夜夜的期盼,当他们赶着马帮进入村口时,妻儿已在村口等候多时。
拥抱着他们,恍然醒悟,这是一组长长的雕像群,它逼真地雕刻着先辈过去的生活。今晚,我有幸邂逅这群马帮雕像,它让我的思绪穿越了时空,在旧时光里神游了一回。
我想,这样的恍惚,也是情由可原的,我们的现在是他们不敢幻想的未来。他们走过的那些崎岖山路,仍在我脚下,只是那些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不再是马队,而是狂飚的车辆。他们或许也和我在不同时空里看到过同一片风景,只是,他们需要几年时间才走完的风景,我只要几个小时就可游遍。 他们也一定走过后山,只是他们的行走纯粹是为了生存。 不知道他们当时可曾有着我现在的情怀,也为那些美丽的风景稍作停留。
光阴如梭,瞬息就把时空划破。先辈们的音容已难以寻觅,马帮也已不复存在。只是那些山河依旧,后山还是叫做后山,那些花朵依然绽放,古树依然挺拔,山泉依然欢畅,先辈们那浑厚质朴的乡音仍在延续。为了缅怀,人们在广场边,雕塑了像群,它无声地在向现代人诉说着老镇康人逝去的生活。
[ 本帖最后由 海萍 于 2010-11-24 08:50 编辑 ]
好几次,朋友都相邀,今晚走后山去!由于我的家乡比较陡峭,走路也就是爬山,爬山也就是走路。而我却是一个比较慵懒的人,心虽向往爬山,腿脚却不想移动。但每年春天和秋天白杜鹃和白露花,还有丁香花开放的时候,无论如何是要去看的,或是骑着摩托引颠簸的弹石路逛一圈,或是相邀几个朋友开上车辆直接走进杜鹃谷。其实杜鹃谷,这样的名字也是我和几个爱花的朋友给起的,它原来的名字叫啬林。它原本是那些佤族村落用来敬献神灵的地方,由于对神灵的信奉,那地方的树木无人砍伐。每年三四月份的时候,那些古木参天的大树就开满了白色的花朵,阳光照在古树上,洒下一片斑驳的光影。那些细碎的阳光,就像一片片碎金子散落在那些松软发酵的落叶上。仰头眺望的瞬间,几朵绽放在参天大树枝头的白色杜鹃花,仿佛镶嵌在蓝天白云中间,会让你感觉有些恍惚。哪朵是云,哪朵是花?这些花是可吃的,或凉拌或煮汤,是山里人的最爱。我和朋友们却是舍不得摘它的,可想起它的美味,手又是痒痒的。
春天的杜鹃花白露花开尽的时候,我们会有稍许的叹息。但 ,春有春的美丽,秋有秋的婀娜。再过一个季节,山脚下的玉米和稻谷变的一坝金黄的时候,山上的丁香花又开放了。它没有杜鹃花和白露花那样魁梧的身材 ,但她却以她的娇小玲珑和芳香四溢赢得我们的追逐。在无花的季节,人们常常容易把它忽视,在丛林中或在沟壑旁,它是那样的平凡而普通。就连它的花朵也是朴实无华的,一个个小小的喇叭型花瓣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团结的花簇,如山野里的小孩,迎着秋风细雨安静地游荡在山野里。偶尔在茫茫绿色里探出头来,露出一抹灿烂的微笑。大多的花儿却是开在山中无人知。看着开满山野的丁香花,记忆中的儿歌就萦绕在心脑里。记忆里,外婆喜欢用手轻拍打着儿孙的屁股,嘴里边哼唧着催眠曲。“丁香花十八朵,大姨妈来接我,我不克(去),她想我,我若克,她骂我……”被外婆轻拍着的孩儿,变得安静起来,慢慢合上长睫毛,进入梦乡。幻听着儿歌,突然就想起了什么,勾过丁香树枝,细数起丁香花瓣来。真的是有十八个小小花瓣组成,此时一种愉悦且略带惊喜的情素瞬间在心头划过。其实,后山的美,不在于这些花朵和鸟鸣,她的美在于她如洗的葱绿和清凉,日日年年,不曾枯黄。
今晚,吃好晚饭,往镜子前一站,小肚腩又突型出来。决定开始走路锻炼,因暮色已晚,决定不走后山路线,而向县城中心广场方向走去。站在广场,面向后山,葱绿亘绵。他有着父亲的宽阔浑厚,又有着母亲的温暖柔软。张开双臂,在迎接回家的孩子,把县城拦入她的怀里。我也走过一些山川,天山,太过锋利。玉龙雪山,太过冰冷。骊山,虽然温柔清丽,却太过清傲。或许,这些山是美丽的,只因它是别人家的,所以才在心里有一些生分。要不,怎么有那么多人飞越千山,一睹它的风采呢。
后山,让我想起母亲,朴实无华,却是温暖厚重。溪流、花朵、野果、鸟鸣……还有经历了几多风雨的古树。望着她,心里却是爱痛交织。爱,是一样的,痛,却是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在旧时光里,我的家乡曾是一片蛮夷之地,或许是因她的偏远,或许因她的陡峭,才使她如此落伍,身上竟没一件时尚外衣。从昆明到几千公里外的西北或是东北,也就只是几个小时的行程。而从昆明一路向着滇西南老家,仅是七百公里的路程,却要做一天一夜的大卧,弯弯曲曲, 摔的人直呕。往往此时,内心里就非常羡慕起别人家那些宽敞笔直的大道来。 瞬间,心口有些哽噎,日夜牵挂着的家乡,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侧回身,看到一队人马向广场南边走去。因眼睛有一点点近视,紧走几步来到他们身旁仔细看个究竟。看着眼前的这对人马,无法用语言和他们交流,可他们的每一个神情都已映入我心底。望着他们,思绪却早已穿越了时空。
他穿戴着妻子为他织缝的粗布衣裳、黑色的麻布包头,脚穿自制的竹马草鞋。寨门前,和来送行的妻子孩儿依依惜别。在妻子的嘱咐声中,吆喝着马队,向崎岖山路进发。穿过高山,跌入河谷。突然,那些骡马向着长空嘶鸣。汹涌的江流上,一担用木板简易铺成的链子桥,晃荡在江水上空,不知是江流的振动,还是山风的力量,使它在江水上空左右摇摆。这样的情景,让人看了,腿脚都会有些哆嗦,何况那些背着重负的骡马,要怎样的勇气才能越过这晃荡的江桥?
有人在前牵,有人往后推。在前牵后攮中,那些骡马,终于越过了怒江天堑。前面地势变的平缓,天又将黑, 抬下骡马身上的垛子,有人身背着火药土枪在站岗,有人在给骡马喂饲料,多数人则坐在火塘边,喝茶聊天。看他们的神情,朴实、真诚。如果我能听到他们的言谈,一定是没有任何修饰的老镇康语调——古朴平直,吐字稍有生硬,又有点点温柔,这样的语调被当地人叫做“汉话”。
又是一个天蒙蒙亮, 从他们愉悦的脸上,我能猜到,他们经过几个月的艰难险阻,终于又要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或许是出发前的预约,或许是日日夜夜的期盼,当他们赶着马帮进入村口时,妻儿已在村口等候多时。
拥抱着他们,恍然醒悟,这是一组长长的雕像群,它逼真地雕刻着先辈过去的生活。今晚,我有幸邂逅这群马帮雕像,它让我的思绪穿越了时空,在旧时光里神游了一回。
我想,这样的恍惚,也是情由可原的,我们的现在是他们不敢幻想的未来。他们走过的那些崎岖山路,仍在我脚下,只是那些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不再是马队,而是狂飚的车辆。他们或许也和我在不同时空里看到过同一片风景,只是,他们需要几年时间才走完的风景,我只要几个小时就可游遍。 他们也一定走过后山,只是他们的行走纯粹是为了生存。 不知道他们当时可曾有着我现在的情怀,也为那些美丽的风景稍作停留。
光阴如梭,瞬息就把时空划破。先辈们的音容已难以寻觅,马帮也已不复存在。只是那些山河依旧,后山还是叫做后山,那些花朵依然绽放,古树依然挺拔,山泉依然欢畅,先辈们那浑厚质朴的乡音仍在延续。为了缅怀,人们在广场边,雕塑了像群,它无声地在向现代人诉说着老镇康人逝去的生活。
[ 本帖最后由 海萍 于 2010-11-24 08:5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