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四:匠人生存的乡村

2022-01-13抒情散文于文华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四:匠人生存的乡村文/于文华乡村的历史,离不开生生不息、荣荣枯枯庄稼的支撑与帮扶,离不开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父老乡亲双手打拼、矢志追寻,更离不开毡匠、木匠、铁匠、泥瓦匠……这些能工巧匠的辛苦付出与无私奉献。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四:匠人生存的乡村

             文/于文华

  乡村的历史,离不开生生不息、荣荣枯枯庄稼的支撑与帮扶,离不开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父老乡亲双手打拼、矢志追寻,更离不开毡匠、木匠、铁匠、泥瓦匠……这些能工巧匠的辛苦付出与无私奉献。   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一个乡村就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高度浓缩,就是一个各种人手齐备,吃穿住行样样能够自己供给的经济复合体,就是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工巧匠,竞相发挥聪明才智的宽阔舞台。乡村的盛衰兴旺与许多怀揣技艺心明眼亮匠人的辛劳付出息息相关,与那些普通平凡但身怀绝技的匠人的劳作,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隔的血肉联系。多年的乡村生活,我发现一个道理:匠人众多、人才济济的乡村,就显示出非同一般斐然超脱的气派,无论从外表院落的齐整美观还是人们使用工具的精巧方便,还是家庭内部炕上铺铺盖盖的整洁舒适以及牲畜家禽身上的装饰,都是有模有样,棱角分明,有些甚至巧夺天工,技艺超群。我曾经在下乡时发现一户民居,主人在门前用水泥铸造了一对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石狮子,经常被人驻足观看,而且我发现这个村子几乎所有的院落都修建的整齐,即或是些泥墙土房也修筑的十分入眼耐看。而有些靠近大的镇子的村庄,散落在四围的大大小小的古典建筑、庙宇、殿堂,更是无数匠人留给历史、留给后人、留给社会的最大财富。那些曾经感召过人们生活,触动过人们灵魂,抚摸过人们记忆,忧伤过人们心扉的各式建筑,有的毁于战火,有的惨遭人为的无知破坏,有的被岁月风雨时间的刻刀所切割磨蚀,显得破败而零落,今天万幸能够存留下来的不能不说是奇迹和造化。

      毡 匠    毡匠的身影现在是越来越难得看见,昔日的乡村,他们和乡村的生活难以割舍。盛粮食的毛线口袋,每家每户炕上铺的毛毡,甚至冬天穿的御寒用的毛线袜子等等,都出自毡匠一丝一线的纺织。小时候上学路上,每每看见祁毛毛家的人,在路旁平坦的地方,一人手摇纺车,边往线轴上绕动羊毛,一人拉着长长的织出的毛线走动着。他们忙碌的身影,鲜活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场景,留给我稚嫩的记忆一些奇特亮丽的画面。    纺线的一般是老匠人,而牵线的人则可以变换,或小孩,或妇女,或中年人,想必那纺线的是技术活,既要转动纺车,又要入线,还要把毛线入的均匀,不慌不忙转动纺车,织出的线才能自然平整,好看匀称没有疙瘩,不是粗处粗,细处细。毛线大多为白色,也有杂色或者黑色。一轱辘一轱辘绕成大团的毛线纺好后,便开始了纺织。天气晴朗的日子,毡匠将机子放在院门外,一边沐浴着清风,一边编织着他们心中的理想。那时生产队装粮食、人们分麦子、盛五谷的口袋多为毛线编织的口袋,那口袋细细长长的,容量大,能装二百多斤,而且最大的好处是搬用方便,不像现在的麻袋让人无处下手,一个人力气不大,根本无法移动半步。口袋装了麦子,半大小伙子立起来,就可以扛在肩膀上,健步如飞地扛到仓库里。给公社上粮要过风车,一袋袋卸下来,倒入风车,重新装好,再踩着晃晃悠悠的木梯子,倒进高大的粮仓里。我大力气刚刚能够扛起一毛线口袋麦子时,就开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多打麦子,人们用的尿素、碳铵、复合肥越来越多,装粮食的口袋,渐渐被那些更轻巧方便且随时能够找到的塑料袋子所取代。   有些心灵手巧的毡匠能够织出毛线袜,毛线手套甚至衣服,现在一些边缘山区的牧羊人,天阴下雨下雪放牧时,会身披一件毛线大氅——只露出脑袋和胳膊、大腿,其余地方被遮蔽的严严实实,是避雨御寒的最佳用具,像一件厚厚的军用雨衣。脚上再穿一双毛毡做成的靴子,轻便实在,尤其下雪的冬天,赛如如今时尚妇女的长筒皮靴,而且轻巧的多。除了这些,毡匠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洗毛毡。农村家庭炕上一般都铺一层毛毡,既卫生干净,还隔潮防虫,且冬暖夏凉,我家里一直没有养成过羊,自然就没有毛毡可铺,害的我小时睡一觉,早上醒来一摸屁股,经常烙上密密麻麻的席子印迹,至今仍记忆犹新。养羊的人家估摸着羊毛积攒得差不多了,就邀请毡匠来家里洗毡。将羊毛洗净、摘好,撕的毛毛的,再经过特殊加工,就可以坐在长条木凳上,一上一下,赤脚拉一条绳子,将上面卷着尚冒着热气的毛线使劲踩,一直踩到硬硬的,撕不出毛为止。按照主人的家庭财力和要求,可做成大小不一,薄厚不同的毛毡,也可加工成双人床或者单人床大小。我妻子腰疼,岳母陪嫁时特意陪了一条雪白的毛毡,我沾光也能够享受到毛毡的舒适。现在古老的毡匠技艺渐渐失传,因为人们穿着打扮还是生活用具,不再使用毛线编织的东西,炕上铺的是花色式样繁多,好看美观实用的机器纺织的毛毯,但羊毛的功绩不可磨灭,依然源源不断地给人们提供用之不竭的温暖和甜美记忆。

       铁 匠   马和骡子蹄子上的马蹄铁、呲住烈马的马撅子,割麦子用的镰刀,劈柴、砍东西用的斧头,女主人做饭用的切刀、裁剪用的剪子,庒门院落门上的镣扣儿,平田整地、开渠挖坝用的橛头、钎子,浇水平田用的铁锹,甚至门扉和拴狗、驴及其他用具的铁环儿……都需打铁匠用锤子一下一下敲击出来。

  脑海的清晨抑或黄昏里,位于村口的铁匠铺冒起了通红通红的炉火,看见那团火红,乡村和人们的心扉就温暖了许多,就甜美了许多。王铁匠的大儿子虎视视地站在那儿,一下一下用力把风匣拉得“啪哒、啪哒”直响,一股又一股的蓝色烟雾从烟筒口腾出来,飘飘扬扬,袅袅娜娜,和满天的暮霭和村里飘出来的炊烟汇合在一起,浩浩荡荡被风吹送到远方。炉火通红一片,王铁匠用铁钎夹来一块熟铁,让它在红红的炉火中砺炼一番。然后,铁由硬变软,像我们玩的泥巴一样绵软,放在铁砧上,王铁匠用小铁锤一下一下指着地方,他的儿子拿把大铁锤,指那打那,极有节奏地敲打着。听起来,他们不是打铁,好像在演奏心中的乐曲。按照王铁匠事前的构思和设计,一把剪子或是铁锹,便在他们反复敲打中逐步成形了。然后,把初具规模的模具再放在炉火里冶炼,再敲打。王铁匠的镰刀在我们那里远近闻名,是家乡一绝,镰刀上专门有“王”字记号,就像现在一些产品的商标一样驰名,夏天收割时节得提前预定,否则无法保证。那镰刀不大不小、钢材不薄不厚,握在手中轻巧,割起麦子来利索,且钢刃好,耐磨。磨刀石轻轻一磨,就会再次焕发活力。

   冶炼,敲打。再敲打,再冶炼。反反复复地在炉火里烧,被铁锤敲击,一件东西就在铁匠的手中成形,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在父母、老师和一次次风雨的冶炼下——一回回艰难的砺炼,才会长大成人,成为有用之才。不经风雨温室的花朵,无法显露出娇美的容颜;没有生活磨难的人生,无法抵御灾害的考验。一件完美的、仅能使用的铁器还是死的,没有人的使用仅仅是器物,只有在人手的操作和帮助下,铁器才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使铁器具备的特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比如镰刀,如果不用来割麦,就无法显示其锋利其效益,就没有其它的用场,只有在挥镰割麦时,镰刀才是镰刀。再比如一把铁锹,只有经一个农人多次的磨炼和使用,它才铮亮如新越用越锐利。徜铁锹躺在农户的院子里不用,不出一、二年就会腐朽,一点点被岁月磨蚀,最终会辜负铁匠的一番敲打。   昔日繁华的铁匠铺现在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但他们的后代与时俱进,使用现代的氧气焊和电力,加工各种钢门钢窗,而更加轻巧方便的铝合金正步入人们的生活,装饰与美化着现代城市甚至农村民居。
          木匠   乡村的每一家每一户,都有木匠高超技艺的杰作。从居住房屋的门窗到种田用的犁头,从盛衣服、装粮食的各式柜子到供村人歇息坐的长条木凳、椅子乃至小小的木马扎……各式各样零零碎碎的东西,让人无法忘记。   农民最大的心愿就是安居乐业,就是有一院子属于自己的像模像样的房子——那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居所,是他们赖以活命的脸面,是他们留给后代唯一的遗产,是他们苦苦把挣的最大理由。所以,一个农民如果到老还没有盖好自己的房屋,其人生无疑是灰暗失败的。一个农民总是千方百计、昼思夜想着建房。发财致富的农人,最大的心愿就是盖房子,最大的人生价值体现是盖房子,最美好的梦想与最向往的事情还是盖房子。土块准备好了,木头拾掇差不多了,就要请来木匠立木盖房。一串鞭炮响过,几个红红的被面子搭在房梁上,木匠就像工程师一般,按照主人心中的蓝图和设想,或是三五间,或是七八间,有的要真正的房梁,有的手头紧张,没有多余的木头就要用假梁——给人的感觉和看起来是房梁,但实则只有最前面的木梁,檩条和椽子也根据财力和宽余程度而定,没有设身处地地在乡村生活过的人,是很难理解和明白这些匠人的聪明智慧——他们会因陋就简,按材加工,充分利用现有的木头和一切资源,将房子建造的几近完美的程度。我七舅给我家头次盖房时,椽子不够长,后槽全部是棒棒棍棍拼凑的,打家具时只有几块木头板子,他这里找个木衬,那里锯块板子,估摸着、算计着,住了半月多,把我母亲伺候的都有些厌烦,但几件家具做成后,让她欣喜非常。写字台、高低柜、米面柜、大衣柜至今还能够使用,才想起精工出细活,巧匠不偷懒的话的确不假。   新人要结婚闺女要出嫁了,差不多的人家都要打几件像样的家具。客人来时坐的椅子、板凳得加工,新房房子里面的高低柜、写字台得做一个,顺便做一个盛米面的柜子,有些条件好家境殷实的还给儿子准备时新的木板床、席梦思。姑娘陪嫁的梳妆打扮的梳妆台、盛陪嫁衣服的大木箱子,都要提前做好,这些都是木匠必不可少的家具。小时候乡村木匠非常辛苦,他们经常的拉大锯,将那些厚厚的木头拉成薄薄的木片,这考验着木匠的臂力与耐心,锯子一上一下,来来回回拉动,一天才能锯成十几片木板。而现在再大再厚的木头都有电锯,而且有电推刨,方便快捷,但那些古代木匠制作的许多家具,虽则费时费力,但历经千年岁月磨蚀仍然存在,时髦豪华看似漂亮美观的现代家具,用不了几年就会门扇脱落,即便小心轻放,也经不起搬运。现代木匠许多不会开卯凿眼,几个铁钉一钉,省力则省力,但根本经不起搬运。古人细细打造的一些明代清朝民国的残存家具,许多都成为价值连城的古董和文物。   木匠还有一个贡献是为故去的老者做“老房”(即棺材),它体现着木匠的技艺,也体现着后辈对逝者的临终关爱。为了亡灵风光地上路,为了生者心愿得以寄托,木匠一般都做的严丝合缝,丁是丁卯是卯,讲究是不能有一个铁钉,木板是上好的松木甚至柏木,七寸抑或五寸的板材,推刨推的光滑,粘连的严严实实,再被道爷修饰画上栩栩如生的龙或璀璨艳丽的花卉,就可以将老人庄重体面地送走。    现在木匠仍然在乡村有一定的市场,尽管许多年轻人的家具是订做的,尽管人们修建的房子变成了瓦房,门窗是铝合金的,但我们生活许多地方仍离不开木匠,就是一些高楼大厦的建造,也有木匠的一份汗水与辛劳。         泥 瓦 匠   泥瓦匠是乡村的能人,那个村子的房子修建的齐整、美观、漂亮、好看,那个村子院落建造的气派、大气、耐看、整齐,既反映出当地的经济收入的高低,人们财富的多寡及审美观念、历史积淀、文化氛围,也昭示着那个地方泥瓦匠的技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从人类从洞穴步入土地,有了正式的定居生活,就产生了乡村泥瓦匠,就有了泥瓦匠的用武之地。口传心授的传承,日积月累的积淀,代代相传的积累,加上生活与岁月的实践,泥瓦匠的技艺越来越高超,这可以从大地上那些居住房屋的越来越美好窥见一斑。各地的民居有各自的特点,反映出那个地方独特的地理风貌、气候特征、人文习俗、人们的习性爱好及地域特点。   同样泥砌的一面土墙,有经验的手上有功夫的匠人,砌的墙平直,远看一条线,近瞧找不出任何纰漏。不会砌墙的人,泥的墙歪歪扭扭,就像一个身患重病的人,让人看着难受。乡村差不多的农民日积月累的磨练,都会做一些简单的砌墙、盖房的活计,但三十六行,行行都有状元。泥瓦匠里面也有高人,他们都是“自学成才”的标兵,能够无师自通,看懂图纸,明白建造房屋的大致门道。人家盖房时他们一般都是把墙角的,防止把墙砌成高低坑洼不平的。泥瓦匠除了会种植五谷庄稼、饲养家禽、爱戴父母、养育后辈,生产队农业社时,大凡人家的打庄盖房、翻修老屋,以及队里的修桥补路、凿砌沟渠、拦截大坝与水库,大大小小的建筑,大多出自乡村里那些平凡而执著的泥瓦匠。   他们中的许多人随着改革开放与城市化的发展,纷纷成立包工队,到城市修建高楼大厦,一些无法组建工程队的,也是工程的大工,挣最高的工资,待遇优厚,是建筑行业的香饽饽、顶梁柱。    乡村的岁月和生活一天离不开那些能工巧匠的支撑,乡村的日子和幸福也离不开许许多多匠人的默默奉献、无私辛劳,乡村的恬静和安逸无法逃脱那些匠人的汗水付出、智慧结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和现代文明的洗礼,许许多多的乡村匠人也走进城市,为国家、社会和现代化的发展抒写着崭新的篇章,发挥着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文5076字)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