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生活系列之三十六:邮递员(散文)
2022-01-13抒情散文于文华
本色生活系列之三十六:邮递员(散文)■ 文/于文华穿梭于春夏秋冬四季河谷,奔波于城市乡间大街小巷,来往于春雨冬雪的每一个日子,忙碌于单位民居的每一个角落……虽说网络时代书信少而又少,但报纸、杂志、快件与包裹,依然一天也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或骑……
本色生活系列之三十六:邮递员(散文)
■ 文/于文华
穿梭于春夏秋冬四季河谷,奔波于城市乡间大街小巷,来往于春雨冬雪的每一个日子,忙碌于单位民居的每一个角落……
虽说网络时代书信少而又少,但报纸、杂志、快件与包裹,依然一天也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或骑马,或骑车(摩托车、自行车)的邮递员辛勤而快活的身影,给这个火热而多变的社会,送去人们所渴盼的精神食粮,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求。像一座座虽无形却坚固的桥梁,沟通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如一条条虽柔软却绵长的纽带,链接着遥远和咫尺、海外和内地。不论亘古沧桑的过去,还是日新月异的当代;不论繁华喧闹的都市,还是偏僻寂寞的山村;不说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还是宁静祥和的居民小区;不论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还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有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单位和个人,离开过邮递员的关照和呵护。但凡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邮递员辛勤而负责的脚印。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邮递员忙碌而勤快的身影。“烽火连三月”的过去,短短的一份家书可抵万金。鸿雁传书的历史,让多少思念的心灵得到安慰。互联网时代信件虽少了,但报刊杂志和各种现代时尚、迎合口味的现代媒介,通过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邮路,充实着人们的生活,装点着嬗变的社会。
上学时,每每看到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地喜欢读书。看过一些书,便有了一些冲动和想法,自不而然将所思所想倾注于笔端,兴冲冲投往报刊杂志,急切切到学校门房巴望。希冀邮递员能带来写有自己名字的信件,最好能送来散发着书香的报纸。远远看到身穿绿色衣服,骑着绿色自行车的邮递员,从远方驶来。心中便产生一股股莫名的说不出激动,盼望着他能带来日思夜想的美好期盼——将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传递给四面八方的读者,如今依旧是所有写作者梦寐以求的夙愿!“叮铃铃”清脆的铃铛声响过后,待见他从校门轻快走进门房,打开绿色帆布包,熟练地从中一一取出报纸、信件,更是抑制不住兴奋,先找有没有采稿通知,再看熟悉的副刊登没登自己的文章。自然,先是一次次的失望,一回回的打击。什么“你的文字清新自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什么“你的大作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本刊版面有限,望继续联系云云”。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无数泥牛入海的投稿,失望、伤心、痛哭,没有让我丢手、抛弃喜爱的写作。我知道,之前的不刊载,绝非邮递员之过。他们没有因我失望的眼神、灰心的举止而停下脚步,而是一如既往、尽心尽责地奔波在投递路上。无数次心灰意冷后的重新振作,无数次打击退稿后的痛定思痛,锲而不舍的努力,坚持不懈的探究,才有了写作的一点点的进步,才使自己的文字走到了天南海北。但上学到工作,天生好像与邮递员有缘,看见其身影就格外亲切,望见其忙碌奔走的工作就心生敬意。工作每到一个单位,离不开杂志信件媒介的我,少不了和邮递员打交道。
认识并熟知的李大姐,年轻时走进邮局,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上班。凭着一份执著,靠着一种责任,多次被单位授予先进工作者——多少次加班加点,走街串巷,问询打听,将地址不详、字迹模糊的书信,亲手递给收信人;多少次,冒着寒风,顶着烈日,分毫不差地把报刊杂志和书信投送到单位、学校和家庭。但随改革步伐的加快,单位改制的实行,成为不折不扣的聘用制人员。而小李变成老李的大姐,身体上的毛病越来越多,家庭拖累越来越大,自然工作越来越赶不上趟。年前领导谈话,被告知辞退休息。想到其他单位应聘打工吧,一无学历,二无所长,三无技术,加之上了岁数。不上班领养老保险金生活吧,又不到50岁,还不到社保局退休年龄。只能呆在家里,落寞地打发岁月,一边吃药休养生息,一边靠老公的工资交养老保险,等待着时光之舟的走动,熬到正式退休的那一天。
他们的节假日比别人少。总是比其他单位快半拍。周一一大早,刚刚度完愉快的双休日,精神饱满的上班族,捧着散发着缕缕墨香的报纸,看到心仪期盼的杂志,尤其是收到来自远方友人的来信,迫不及待地翻看、阅读时,可曾知道在星期日的下午,邮车驶进大门后,邮递员就会走上各自的岗位,开始了下一周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按约定俗成的工作分工,有人分拣报纸与包裹,有人挑拣信件与杂志,按投递区域和单位一一分开。再抱走属于谁负责投递的东西。这才是工作的第一步。尔后抱到工作台后,再按单位、个人、居民一一分开。报纸是报纸,杂志是杂志,信件是信件。分毫不差,不能有纰漏。一个单位订阅的报纸有多有少。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能漏。谁有谁的主儿。属于谁的东西,用铅笔写上谁的名儿。这还不能说工作任务一半的完成——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不说烈日抑或飘雪,按分好的报刊信件,不出差错地送给每一个单位和个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功告成。路途有远有近,单位有大有小,但一个线路仅有一个人投送。
路在心中。梦在手中。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道路,但有追求、有希冀,人生才有矢志前行的动力,生活才有明媚阳光的照耀!每个周末下午的三五点钟,只要时间和天气许可,我都要雷打不动去县城中心邮局,先睹为快翻翻报刊、看看趣闻逸事。久而久之,和几个邮递员熟埝起来,理解了他们的工作,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感知了他们的酸甜苦辣。年轻的小王,不满足月仅千元多的工资,利用双休日和下班的间隙,兼职开出租,挣份外快贴补家用。而说话不多,退伍军人出身的小晏,看到李大姐的晚景,早做打算,晚上在一家歌舞厅当保安,看看场子,维持维持秩序,打打下手,赚千多元,部分多交份养老保险,部分养家糊口,部分存起来为孩子将来的学费做准备。而和我一样爱到邮局去的,还有不惑之年却精神矍铄的张爷、李爷——他们不像我不大守时,几乎每天下午都风雨无阻“上班”,当“义务邮递员”,将抱来成摞成墩的报刊,一份份抽出来,对迭、折齐,分门别类地粗粗整理一番,帮刘姐她们几个减轻工作负担。一举多得——浏览浏览天下大事,说说话儿,聊聊天儿,活动活动筋骨,顺便取走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
曾几何时,信件曾是人们情感沟通的重要方式和主要媒介。年少轻狂时,渴慕班上的女生,心里有话当面说不出。投注于笔端,倾诉于纸上。满怀喜悦,偷偷塞进邮筒。日思夜盼,惴惴不安地盼着远方的鸿雁,衔来心爱姑娘的一句话。可是,不要说空信封里夹张无字信,连二指宽的纸条都没有收到。工作后,经人介绍了一位姑娘后,三番五次上门,其父母都默许了,她就是没个利索话。书上无意看到了一计,便书生意气地修书一封,以激将法刺激女方:要是看着我各方面尚可,利利索索给个话,我俩继续交往。若是看不上咱,也请痛痛快快说句话,因我还有人介绍认识……结果可想而知。找对象最忌恨脚踩两只船的主儿。几天后,邮递员送来挂号信:我不耽误你的好事!
生命的快乐和意义源自哪里?从邮递员精益求精、达观自信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上,我窥探到:坚守一份事业的追求,抱定一种人生的操守;坚定一份生活的热爱,怀揣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持,不被各种诱惑迷离方向,不因生活的各种误导、曲解、困惑而左右人生的信条,内心始终充盈一份淡泊安宁、怡然自得的因子,灵魂的枝头,自会摇曳快乐的甘甜果实!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3-11 14:39 编辑 ] 本色, 感悟, 散文, 生活, 邮递员
■ 文/于文华
穿梭于春夏秋冬四季河谷,奔波于城市乡间大街小巷,来往于春雨冬雪的每一个日子,忙碌于单位民居的每一个角落……
虽说网络时代书信少而又少,但报纸、杂志、快件与包裹,依然一天也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或骑马,或骑车(摩托车、自行车)的邮递员辛勤而快活的身影,给这个火热而多变的社会,送去人们所渴盼的精神食粮,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求。像一座座虽无形却坚固的桥梁,沟通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如一条条虽柔软却绵长的纽带,链接着遥远和咫尺、海外和内地。不论亘古沧桑的过去,还是日新月异的当代;不论繁华喧闹的都市,还是偏僻寂寞的山村;不说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还是宁静祥和的居民小区;不论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还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有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单位和个人,离开过邮递员的关照和呵护。但凡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邮递员辛勤而负责的脚印。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邮递员忙碌而勤快的身影。“烽火连三月”的过去,短短的一份家书可抵万金。鸿雁传书的历史,让多少思念的心灵得到安慰。互联网时代信件虽少了,但报刊杂志和各种现代时尚、迎合口味的现代媒介,通过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邮路,充实着人们的生活,装点着嬗变的社会。
上学时,每每看到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地喜欢读书。看过一些书,便有了一些冲动和想法,自不而然将所思所想倾注于笔端,兴冲冲投往报刊杂志,急切切到学校门房巴望。希冀邮递员能带来写有自己名字的信件,最好能送来散发着书香的报纸。远远看到身穿绿色衣服,骑着绿色自行车的邮递员,从远方驶来。心中便产生一股股莫名的说不出激动,盼望着他能带来日思夜想的美好期盼——将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传递给四面八方的读者,如今依旧是所有写作者梦寐以求的夙愿!“叮铃铃”清脆的铃铛声响过后,待见他从校门轻快走进门房,打开绿色帆布包,熟练地从中一一取出报纸、信件,更是抑制不住兴奋,先找有没有采稿通知,再看熟悉的副刊登没登自己的文章。自然,先是一次次的失望,一回回的打击。什么“你的文字清新自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什么“你的大作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本刊版面有限,望继续联系云云”。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无数泥牛入海的投稿,失望、伤心、痛哭,没有让我丢手、抛弃喜爱的写作。我知道,之前的不刊载,绝非邮递员之过。他们没有因我失望的眼神、灰心的举止而停下脚步,而是一如既往、尽心尽责地奔波在投递路上。无数次心灰意冷后的重新振作,无数次打击退稿后的痛定思痛,锲而不舍的努力,坚持不懈的探究,才有了写作的一点点的进步,才使自己的文字走到了天南海北。但上学到工作,天生好像与邮递员有缘,看见其身影就格外亲切,望见其忙碌奔走的工作就心生敬意。工作每到一个单位,离不开杂志信件媒介的我,少不了和邮递员打交道。
认识并熟知的李大姐,年轻时走进邮局,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上班。凭着一份执著,靠着一种责任,多次被单位授予先进工作者——多少次加班加点,走街串巷,问询打听,将地址不详、字迹模糊的书信,亲手递给收信人;多少次,冒着寒风,顶着烈日,分毫不差地把报刊杂志和书信投送到单位、学校和家庭。但随改革步伐的加快,单位改制的实行,成为不折不扣的聘用制人员。而小李变成老李的大姐,身体上的毛病越来越多,家庭拖累越来越大,自然工作越来越赶不上趟。年前领导谈话,被告知辞退休息。想到其他单位应聘打工吧,一无学历,二无所长,三无技术,加之上了岁数。不上班领养老保险金生活吧,又不到50岁,还不到社保局退休年龄。只能呆在家里,落寞地打发岁月,一边吃药休养生息,一边靠老公的工资交养老保险,等待着时光之舟的走动,熬到正式退休的那一天。
他们的节假日比别人少。总是比其他单位快半拍。周一一大早,刚刚度完愉快的双休日,精神饱满的上班族,捧着散发着缕缕墨香的报纸,看到心仪期盼的杂志,尤其是收到来自远方友人的来信,迫不及待地翻看、阅读时,可曾知道在星期日的下午,邮车驶进大门后,邮递员就会走上各自的岗位,开始了下一周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按约定俗成的工作分工,有人分拣报纸与包裹,有人挑拣信件与杂志,按投递区域和单位一一分开。再抱走属于谁负责投递的东西。这才是工作的第一步。尔后抱到工作台后,再按单位、个人、居民一一分开。报纸是报纸,杂志是杂志,信件是信件。分毫不差,不能有纰漏。一个单位订阅的报纸有多有少。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能漏。谁有谁的主儿。属于谁的东西,用铅笔写上谁的名儿。这还不能说工作任务一半的完成——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不说烈日抑或飘雪,按分好的报刊信件,不出差错地送给每一个单位和个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功告成。路途有远有近,单位有大有小,但一个线路仅有一个人投送。
路在心中。梦在手中。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道路,但有追求、有希冀,人生才有矢志前行的动力,生活才有明媚阳光的照耀!每个周末下午的三五点钟,只要时间和天气许可,我都要雷打不动去县城中心邮局,先睹为快翻翻报刊、看看趣闻逸事。久而久之,和几个邮递员熟埝起来,理解了他们的工作,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感知了他们的酸甜苦辣。年轻的小王,不满足月仅千元多的工资,利用双休日和下班的间隙,兼职开出租,挣份外快贴补家用。而说话不多,退伍军人出身的小晏,看到李大姐的晚景,早做打算,晚上在一家歌舞厅当保安,看看场子,维持维持秩序,打打下手,赚千多元,部分多交份养老保险,部分养家糊口,部分存起来为孩子将来的学费做准备。而和我一样爱到邮局去的,还有不惑之年却精神矍铄的张爷、李爷——他们不像我不大守时,几乎每天下午都风雨无阻“上班”,当“义务邮递员”,将抱来成摞成墩的报刊,一份份抽出来,对迭、折齐,分门别类地粗粗整理一番,帮刘姐她们几个减轻工作负担。一举多得——浏览浏览天下大事,说说话儿,聊聊天儿,活动活动筋骨,顺便取走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
曾几何时,信件曾是人们情感沟通的重要方式和主要媒介。年少轻狂时,渴慕班上的女生,心里有话当面说不出。投注于笔端,倾诉于纸上。满怀喜悦,偷偷塞进邮筒。日思夜盼,惴惴不安地盼着远方的鸿雁,衔来心爱姑娘的一句话。可是,不要说空信封里夹张无字信,连二指宽的纸条都没有收到。工作后,经人介绍了一位姑娘后,三番五次上门,其父母都默许了,她就是没个利索话。书上无意看到了一计,便书生意气地修书一封,以激将法刺激女方:要是看着我各方面尚可,利利索索给个话,我俩继续交往。若是看不上咱,也请痛痛快快说句话,因我还有人介绍认识……结果可想而知。找对象最忌恨脚踩两只船的主儿。几天后,邮递员送来挂号信:我不耽误你的好事!
生命的快乐和意义源自哪里?从邮递员精益求精、达观自信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上,我窥探到:坚守一份事业的追求,抱定一种人生的操守;坚定一份生活的热爱,怀揣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持,不被各种诱惑迷离方向,不因生活的各种误导、曲解、困惑而左右人生的信条,内心始终充盈一份淡泊安宁、怡然自得的因子,灵魂的枝头,自会摇曳快乐的甘甜果实!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3-11 14:39 编辑 ] 本色, 感悟, 散文, 生活, 邮递员
34_201010190743392iU0T.jpg (120.83 KB, 下载次数: 192)
2013-3-11 11:05 上传
4437e612cf040f4937540f.jpg (111.91 KB, 下载次数: 116)
2013-3-11 11:05 上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