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失去记忆的街道

2020-09-24叙事散文十年兜兰
走过那么多的地方,我很少见到这样一条街道——它东西方向,三里有余,笔直而且宽阔,没有一条往南往北,或斜向其他目标的小道比它显其更长。记忆里,街道两边生着高大笔直的树木,是些树杆皴裂黝黑的槐树,细小的枝桠上簇满了羽状的叶子。冬天严寒的时候,叶
  
  走过那么多的地方,我很少见到这样一条街道——它东西方向,三里有余,笔直而且宽阔,没有一条往南往北,或斜向其他目标的小道比它显其更长。记忆里,街道两边生着高大笔直的树木,是些树杆皴裂黝黑的槐树,细小的枝桠上簇满了羽状的叶子。冬天严寒的时候,叶子随着那些枯败的枝干一起掉落下来,它们便成了村里人们眼中的财富。人们竞相赶一个大早走到街上,身上背着一只很大的柳筐,一片叶子也不留地积扫了起来,然后放入柳筐里压实带回家去,当作引火做饭的好材料。要知道,槐树的叶子,是多么地玲珑小巧,再怎么积扫累起,也不过只能薄薄地扫上一层。为了让柳筐装满,以满足锅灶,还得扫上其他的树叶,杨叶或者梧桐树叶。但那种树在这里毕竟种得很少。
  应该说这不光是一个街道,还是一个村镇,更早的时候是人民公社的驻地,我家就住在一片早已荒败了的小院里。记得那时我七八岁,少玩伴,孤单且无聊。幸亏不久又来了一户,大人是新来的机关干部。他们带来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为哄她们开心,有人开始问了,这个地方好不好?两个女孩没有说话,其中一个则抢着说,不好,感觉破破烂烂的,光泥巴。这句话让人很是难过了些时日。因为我是从小就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并没有到过外地,至于他乡的异样根本就无法区分。后来离家求学出走,终于与外界搭上了联系,每次回家探亲访友,起初的感觉尽管仍然是亲切的,美好的,但那种异样的破败,缺少认真规划的房屋、道路以及设施杂乱的感觉,还是被我逐渐地无奈地接受了。任何人都不喜欢一个杂乱无章的地方,我更是为它的毫无条理而悲伤。
  这是三十多年前的记忆了。我在年前一个闲暇天又来到这条街道。先不去我小时居住的地方看了,我已经看过太多的次数,每一次都是那些无法改变的原貌——破败的砖瓦和房屋,震裂的不曾修补的门窗玻璃。我们在安静无人的街口下了车,奔驰轿车内,林俊杰的歌曲《街道》的旋律悠然余下一句:“不同的颜色混搭的出色,这就是街道街道,谁主角路人彼此在扫描……”同来的朋友很想找一个可以喝茶吃饭的地方,慢蹭蹭地在原地踱着步子,眼睛频频地向四处打量。小村荒僻,我掩饰说其实不光吃饭喝茶,还可以带他找到童年时候我曾游戏的地方。我这是在掩盖心内的不安——因为再往南,不到50米的地方,就是那片熟悉的小院,我即使不去想它,它也早已经浮现在脑海,晃动在眼前。那里有太多的童年故事可以回想,太多的情感丝丝将我牵绊,我只有挣扎着,像失魂落魄的人儿一样,硬是把神情和目光挪开。在这里,我已经不再是记忆里的主角。
  这里是个双头街。不知怎么,我突然想起这条街道的传说,顺口告诉了同伴。往事于是不请自来。是大人们无意中闲聊让我听到的,还有现实中的发现带来的莫名的恐慌。起初我并不在意,也不懂双头街是什么意思。开始让我注意的是那一年夏天,住在我们东边农家院里的一个长辈去世,放学后我就和小伙伴们跑到她家去看。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一场唐山大地震让许多人闻风丧胆。家家搭了防震棚,许多人家都在研究防震的土办法。比如倒置酒瓶法,在桌案上将酒瓶子倒置过来,一旦地震摇晃,酒瓶便会迅速倒掉,呯然的声音自然会传到睡梦中的耳畔。直到现在这种方法还有流传,不失是一个预防地震的好办法。虽然人们没有经历唐山大地震,但是那段时间,大家的脑子里全都是地震后的情景。这还只是从报纸上和广播里看到听到的,如果像现在一样有电脑电视荧屏,还不知道心惊胆颤地渡过多少时候。
  我们去看望的那个老人,就是在一次地震预报演练中去世的,那天晚上她从屋里跑了出来,惊恐地抱住了院子里的一棵大树。这也是一种防卫地震的办法。据说地震时,闪电雷鸣,山崩地裂。却不知那天,房屋没有倒掉,地震也没有发生,老人却死于巨大的惊恐之中。临行的老人,连衣裳都没有穿上,就光着身子僵在了树上。那是一棵高大粗壮的苦楝树,每年春天抽蕾,到了五月便开出一簇簇淡紫色的花,香气萦绕。在她家的正堂上,用一张门板两条长凳架起,是她的灵床,一张黄裱纸盖在仍存惊恐的脸上。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人死去的模样,她的肤色已经变得蜡黄。于是一场恶梦在晚上来临,我梦见自己身陷一片沼泽,沼泽里头全是人的眼睛一样深不见底的窟窿,想挪动出来,却越陷越深,使劲呼救的声音惊动了大人,恶梦方才醒来。
  过不了多久,街道西边的另一个老人去世了,这位老人是正常死亡,没有受到惊吓,也没有发现多少痛苦。我也去看了,老人很安祥。我们看到他的儿女们手中提着柳条做的哭丧棒,每走一段路程就跪在地上祈祷——让他们的老人顺利升上西天,并且身上要带上很多很多的盘缠。送葬的队伍排得很长,从八十老人到一岁孩童。是老人族丁兴旺。与老人无亲的,也跟在他们后面,看着他们的哭泣也哭得心酸。这次我却不十分怕了。只是很是奇怪,为什么越是令人害怕的事越想去看,越想探寻一种真实与究竟。现在的课本上就有一个题目,问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产生的。而我那个时候,对生来不感兴趣,对死亡却怀着莫大的敬畏。
  后面我就知道了有双头街这个说法,也就是说每当街上故去一个女人,那么隔不了多久就会再亡去一个男人,不管是老者还是少者。我见过一个少年在水库里洗澡,无原由地被水中的旋涡深陷在其中,少年自然是没有生还,被人救起的场面哭天抢地。但是从那天起,人们都在担心着什么。后来,我去南边田野里挖野菜,在经过卫生院的路上遇到一个中年男人,他的胳膊下面夹着一个小小的包裹,表情悲伤绝望地往西北方向而去。我抬头盯着去看,发现那小包裹的下面露出一双六七岁孩子的小脚。穿着绣着花的鞋子的小脚,是那样无力地、软软地在她父亲的腰间垂晃。这使我很长一段日子不敢再去那条小路独自游荡,除了生病必须跟大人到卫生院看医生打针注射以外,我都会故意将那段路避得很远,那条弯曲的乡村阡陌小路,在我年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痕。
  然而在我童年的时代,我曾那么喜爱着那条街道,它毕竟是我生活过的地方。春天的田野里生长着许多的打碗碗花,紫花地丁挺出的小紫颗粒惹人喜爱,荠菜花编织着更广阔的田野。在暮春,我能闻到浓浓的槐花的香气,将它们打下来烙上一摞油面饼,既解决了蔬菜的问题又打发了馋虫。现在那些槐树大多都已经砍伐掉了,长长的路道上根本就没有了树木,水泥垒的平房厚实且显突兀,还有就是,三十多年前的一家宽广的商店,仍然作为气派的建筑矗立在那里,盘踞在路边。只是它们不再独立,与旁边的各种简易小楼以及平房衔接在了一起,这种毫无规整错落的搭配让我感觉到了陌生。我鼓起勇气进去看了一眼,里头的面积很大,显得空荡荡的,四周的货架上摆满了城里几乎见不到了的花暖壶、塑料花,还有三轮的小童车。从这些小童车还有花暖壶的外壳看,大多早已经生锈了。商店的售货员仍然虔诚地站在门前,望着进出的顾客。突然地,在这些物品与物品之间,上个世纪的气息与记忆一下涌来,是它们,令我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一缕复杂的情感充溢心间。   乡镇的街道单薄,乡下的村庄更是凄凉得无法言说。它们好像是老了,人们也好像在应付着时光,散漫地度过一个个失去了热闹意义的日子,使外人眼里的季节不再是春花秋月,而是冰冷的剌疼。他们不再是这些乡镇或村子里的主人,而是随时准备跃身上马,不管那里是不是市井喧闹,欺障陌生,仍想一味地走向城里,去做那里的主角,加入到霓虹灯与高速路的流里。城市之钢筋水泥,乡村之绿野万里,从此与他们遥迢千里。好吧,自此以后,来自这些街道的更大的恐惧不再是天灾人祸,更像越来越少的人烟和无边的荒漠。其实,有多少村庄越来越让人感觉没有了主角?随着更多的人群挤向城市,那些曾经崭新的,充满童年温暖与向往的村庄,田原土地,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也已渐行渐远,被人们彻底地荒弃,连同与它有关的部分记忆一同消失。 
 
   [ 本帖最后由 十年兜兰 于 2012-10-30 21:28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