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原创]
2022-01-13叙事散文飞花泪影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真正能把年过得地道,过得扎实 ,过得原汁原味、年味十足的还是非乡里人莫属。也是,辛辛苦苦地在地里刨了一年,乡亲们也只有这几天里能给自己放个假,享几天清福。这个时候,外地工作的人们、出门打工的游子们也都风尘仆仆……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真正能把年过得地道,过得扎实 ,过得原汁原味、年味十足的还是非乡里人莫属。也是,辛辛苦苦地在地里刨了一年,乡亲们也只有这几天里能给自己放个假,享几天清福。这个时候,外地工作的人们、出门打工的游子们也都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与家人团聚,这又给乡村的年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今年家里也是欢聚一堂,真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双喜临门,热闹非凡。
一、除夕
这是过年历来的前奏,也是母亲最忙的一天。
每年的腊月三十早上我们通常会吃一顿“饺团”,意味着阖家团圆。所谓“饺团”,就是用玉米面做成“散饭”,再用地衣或木耳加之肉和菜做成臊子,吃的时候先往碗里盛些臊子,再用筷子将 “散饭”一点点剜到碗里,味道奇鲜。
早饭过后大家就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了。父亲和哥哥给自家和村里人写春联,我负责粘浆糊,贴春联,弟弟则在后面放鞭炮。我跑到厨房一看,母亲早已在烟雾缭绕中忙得不可开交。不到一会儿,一盘笑得开了花的馒头就已经躺在盘子里了。这一天通常会准备吃到正月初九的馒头,所以光做馒头这一项任务就要等下午四五点才能完工。
紧接着是简单的晚饭。母亲会蒸一笼肉包子,我们蘸着调好的料一吃就完事。因为时间紧迫,父亲哥哥弟弟们要急着去“接纸”,迎先人,再说晚上还要吃肉、啃骨头,所以吃得简单。而我和弟弟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总会粘在厨房里,嚷着让母亲再蒸上些糖包子吃了才会心满意足地离开。
这时候迎先人的地方是热闹的,鞭炮声、叫嚷声不绝于耳,而家中却是异常安静的。小时候,每每填饱肚子后,我就会蹦蹦跳跳地跟着哥哥去凑热闹了,直到深夜我们才意犹未尽地回家,一进门就高声嚷着“肉、肉.....”。现在长大了,除夕夜成了我和母亲两个人守着家。锅里的肉“噼啪噼啪”地煮着,母亲里里外外忙乎着。一回到炕眼门前倒些填炕的,一会去给鸡喂些吃的,一会又在案板上剁肉丝,开始用油炸肉丸子,炸一些麻花和各种形状的小吃。我盯着母亲那双手,这双抚摸过我的手现在变得如此陌生,手背缩成了一堆干皮,两个小拇指已经弯曲得不成形状......
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哥哥他们回来了,肉热腾腾地端到了桌上,我们开始大口大口地吃,母亲不停地撕着、用刀割着,口里还不停地说着:你们吃瘦肉,肥肉给你爸留着。只顾着自个儿吃,抬头发现母亲在细细地啃我们没有吃净的骨头......吃完后,我们又是饮料又是零食地往肚里塞,眼睛不离电视上的春晚,准备“坐夜”。我瞟了一眼母亲,她早已经睡着了。
二、三天年
当大年初一的第一缕曙光射进屋子的时候,父亲已经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他已于昨夜凌晨到庙里许了愿,初一早上六点又提着母亲喂了一年的那只大公鸡去庙里祭祀。
记得小时候的这一天,我们会穿上新衣服,去亲房家挨家挨户地拜年。我的三婆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很受大家喜欢。记得我拉着弟弟的小手对着正堂的灵位拜了三拜后,又掉转身来,对着炕上端坐的三爷三婆磕上三个响头,这时候三婆总会在她那个神秘的红肚兜里掏出各种各样的糖、瓜子、花生,笑眯眯地装进我们的口袋。
小时候家里穷,有一年没有新衣服新鞋子,就窝在家里不敢出去,不敢看小伙伴们那得意的神情。母亲总会教育我们,衣服旧点没关系,但不能破着,要洗干净,穿得好坏只是外在的,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才是打不败的。
记忆里的母亲一年四季从不串门子,手边总有忙不完的活。过年是我们最舒坦的日子,却是母亲最忙的日子。早上安顿我们吃完后,她又得收拾房子,招呼一拨一拨的客人,一到下午三四点又在那里忙着准备晚饭了。知道她夜里总是失眠,靠着安定哄着睡一会儿,白天又得超负荷地劳累。但母亲是快乐的,因为有三个这么争气的儿女,她的心里是蜜糖化开的甜。记得几年前给母亲梳头时发现了几根白发,拔下的瞬间,发现母亲微笑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如今,握着梳子的我不敢“下手”,眼前的母亲已经被一半的白发覆盖,沉重的悲伤堵着我的喉咙,让我无法呼吸。
大年初三的下午,村庄开始变得安静。下午早早地吃完晚饭,父亲他们就去“送纸”了,迎来的祖先们这几天里吃饱喝足了,子孙后代的福也享了,得送他们回阴间了。年,父辈们一年到头难得的三天假期就这样匆匆结束了,新一年繁忙的耕种又要开始了。
晶莹的白雪照亮了这个村庄,门前的柳树顶着满头银冠静默不语,狗也是偶尔叫一声,调节一下气氛。大路已经被踩开,一直通向远方,过了初五,孩子们就要起程了,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列车后母亲的身影渐渐缩成一个点,和这个村庄保存在了我的心间。
此刻坐在车上的我思绪万千,胃里翻搅着母亲连夜做的浆水面的味道,母亲那双善良慈爱的目光一直在眼前晃动,我使劲地咬着嘴唇,咬得血从牙缝里流出。
今年家里也是欢聚一堂,真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双喜临门,热闹非凡。
一、除夕
这是过年历来的前奏,也是母亲最忙的一天。
每年的腊月三十早上我们通常会吃一顿“饺团”,意味着阖家团圆。所谓“饺团”,就是用玉米面做成“散饭”,再用地衣或木耳加之肉和菜做成臊子,吃的时候先往碗里盛些臊子,再用筷子将 “散饭”一点点剜到碗里,味道奇鲜。
早饭过后大家就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了。父亲和哥哥给自家和村里人写春联,我负责粘浆糊,贴春联,弟弟则在后面放鞭炮。我跑到厨房一看,母亲早已在烟雾缭绕中忙得不可开交。不到一会儿,一盘笑得开了花的馒头就已经躺在盘子里了。这一天通常会准备吃到正月初九的馒头,所以光做馒头这一项任务就要等下午四五点才能完工。
紧接着是简单的晚饭。母亲会蒸一笼肉包子,我们蘸着调好的料一吃就完事。因为时间紧迫,父亲哥哥弟弟们要急着去“接纸”,迎先人,再说晚上还要吃肉、啃骨头,所以吃得简单。而我和弟弟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总会粘在厨房里,嚷着让母亲再蒸上些糖包子吃了才会心满意足地离开。
这时候迎先人的地方是热闹的,鞭炮声、叫嚷声不绝于耳,而家中却是异常安静的。小时候,每每填饱肚子后,我就会蹦蹦跳跳地跟着哥哥去凑热闹了,直到深夜我们才意犹未尽地回家,一进门就高声嚷着“肉、肉.....”。现在长大了,除夕夜成了我和母亲两个人守着家。锅里的肉“噼啪噼啪”地煮着,母亲里里外外忙乎着。一回到炕眼门前倒些填炕的,一会去给鸡喂些吃的,一会又在案板上剁肉丝,开始用油炸肉丸子,炸一些麻花和各种形状的小吃。我盯着母亲那双手,这双抚摸过我的手现在变得如此陌生,手背缩成了一堆干皮,两个小拇指已经弯曲得不成形状......
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哥哥他们回来了,肉热腾腾地端到了桌上,我们开始大口大口地吃,母亲不停地撕着、用刀割着,口里还不停地说着:你们吃瘦肉,肥肉给你爸留着。只顾着自个儿吃,抬头发现母亲在细细地啃我们没有吃净的骨头......吃完后,我们又是饮料又是零食地往肚里塞,眼睛不离电视上的春晚,准备“坐夜”。我瞟了一眼母亲,她早已经睡着了。
二、三天年
当大年初一的第一缕曙光射进屋子的时候,父亲已经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他已于昨夜凌晨到庙里许了愿,初一早上六点又提着母亲喂了一年的那只大公鸡去庙里祭祀。
记得小时候的这一天,我们会穿上新衣服,去亲房家挨家挨户地拜年。我的三婆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很受大家喜欢。记得我拉着弟弟的小手对着正堂的灵位拜了三拜后,又掉转身来,对着炕上端坐的三爷三婆磕上三个响头,这时候三婆总会在她那个神秘的红肚兜里掏出各种各样的糖、瓜子、花生,笑眯眯地装进我们的口袋。
小时候家里穷,有一年没有新衣服新鞋子,就窝在家里不敢出去,不敢看小伙伴们那得意的神情。母亲总会教育我们,衣服旧点没关系,但不能破着,要洗干净,穿得好坏只是外在的,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才是打不败的。
记忆里的母亲一年四季从不串门子,手边总有忙不完的活。过年是我们最舒坦的日子,却是母亲最忙的日子。早上安顿我们吃完后,她又得收拾房子,招呼一拨一拨的客人,一到下午三四点又在那里忙着准备晚饭了。知道她夜里总是失眠,靠着安定哄着睡一会儿,白天又得超负荷地劳累。但母亲是快乐的,因为有三个这么争气的儿女,她的心里是蜜糖化开的甜。记得几年前给母亲梳头时发现了几根白发,拔下的瞬间,发现母亲微笑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如今,握着梳子的我不敢“下手”,眼前的母亲已经被一半的白发覆盖,沉重的悲伤堵着我的喉咙,让我无法呼吸。
大年初三的下午,村庄开始变得安静。下午早早地吃完晚饭,父亲他们就去“送纸”了,迎来的祖先们这几天里吃饱喝足了,子孙后代的福也享了,得送他们回阴间了。年,父辈们一年到头难得的三天假期就这样匆匆结束了,新一年繁忙的耕种又要开始了。
晶莹的白雪照亮了这个村庄,门前的柳树顶着满头银冠静默不语,狗也是偶尔叫一声,调节一下气氛。大路已经被踩开,一直通向远方,过了初五,孩子们就要起程了,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列车后母亲的身影渐渐缩成一个点,和这个村庄保存在了我的心间。
此刻坐在车上的我思绪万千,胃里翻搅着母亲连夜做的浆水面的味道,母亲那双善良慈爱的目光一直在眼前晃动,我使劲地咬着嘴唇,咬得血从牙缝里流出。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