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年关深处情深深

2022-01-13抒情散文雨潇凌
黄历上说,冬至过后即近元日,昭示旧岁换新颜,市井乡肆之间,喜迎新年的热闹布置随处可见。中国旧俗,寻常百姓人家,却从来搁浅于城市虚浮,辞旧迎新永远被装点得盛大华丽、妖娆放肆,充满着浓重的商业化腐朽气。首当其冲便是让人司空见惯的商场促销簏战,铺……
  黄历上说,冬至过后即近元日,昭示旧岁换新颜,市井乡肆之间,喜迎新年的热闹布置随处可见。中国旧俗,寻常百姓人家,却从来搁浅于城市虚浮,辞旧迎新永远被装点得盛大华丽、妖娆放肆,充满着浓重的商业化腐朽气。首当其冲便是让人司空见惯的商场促销簏战,铺天盖地,避无可避。而喧腾之外尽是乡村宁静致远的风景,此时正以祥和娴静的心情,跨入新年倒计时,有条不紊地筹备除夕盛宴,欢庆一团。天平盛世,即是这样清平素洁。

  与人家小孩不同,年关愈近,我陡然少了欣喜期盼,并不热衷于过年,反道心生抵触。这是从少时起就留存于心的深刻印记。及至后来长大成人,也依旧初衷未改。这种反常的“抑喜”之态,在历经人世后,我才逐渐明了,竟是源自人生秉性的自觉和清醒。而母亲,就是这条自觉和清醒长河的源头,源远流长。

  母亲勤劳质朴,子女常年离家,平时家常琐事皆系于她一身。尤其是进入腊月以后,忙备年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是从初一忙到小年前夜。从我记事时,农村一年上头都是忙碌非常,鲜有闲暇,但在年关,家里男人却都异常清闲。于女人而言,依旧只有忙碌填补。或许,这就是旧时农村妇女皆有的“宿命”——男人住外,家常里短皆交由女人一手张罗主持。即便我有如何的不情愿,想要改变母亲终年忙碌的格局,但旧时男女观念沿袭至今,已经在母亲心中根深蒂固,她以此为本,奉之龟裂,深信不疑。身为人子,竟也只能委身“囵囫”,无力对峙这种文化绵远的耳濡目染。时间逶迤向前,依然直抵除夕梦里,无声无息。
  之于除夕,我并无太多陈年往事可追忆。但不可否认,关于过年的深藏回忆,除夕夜团圆饭依旧占据了内心深处的半壁江山,这是不可替代的清晰认识。特别是在独自漂泊异乡他地之时,对于除夕的企盼更是盛况空前。而在少年记忆里,青春叛逆,对于除夕夜团圆饭如何重要,却不以为然。随着年岁渐长,遭遇人世沧桑,亦终于能明了那些思乡惆怅的诗词歌赋朝夕传唱的因由,是异乡游子不约而同的共同厮守——不管你远在天涯海角,抑或千难万难,皆要奔赴故里,举家团聚。而并非那顿佳肴如何丰盛可口、那尊美酒怎么醉人心脾,唯独千里之外,灯火之下那份不曾放下的沉甸牵挂和担忧。它支撑着亲人之间血脉相传,延续着人间大爱,直指中华文明。

  俗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千里之外离家儿女在除夕前夜,从四面八方回归乡里庆祝团圆,这一念一回,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恒久沉淀和标志弘扬。光年流转,时至今日,“过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或许已经很难有人说清道明它在人们心中重若千斤,甚至血肉相连的原因。恐怕也不单单是当下众口一词的团聚亲朋,寻找精神慰藉,更多的也许要归功于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一如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所指向的文明宿命。   一年又一年,除夕立眼前。普天同庆,各人自有除夕回忆。而,你的除夕回忆里,又有怎样刻骨铭心的流年往事?
[ 本帖最后由 雨潇凌 于 2009-1-4 16:4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