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乡村,关于老屋的记忆

2022-01-13叙事散文杨春山
乡村,关于老屋的记忆离城二十公里外的家乡,有我家的老屋。八十多岁的奶奶现今依旧在老屋里生活着,虽年事已高,但耳不聋背不驼,身体依旧健朗,我们回去看她时还能为我们张罗出可口的饭菜。奶奶的健康是我们一家人的福气,工作以后,整天奔波劳碌,每年只能……
        乡村,关于老屋的记忆

  离城二十公里外的家乡,有我家的老屋。八十多岁的奶奶现今依旧在老屋里生活着,虽年事已高,但耳不聋背不驼,身体依旧健朗,我们回去看她时还能为我们张罗出可口的饭菜。奶奶的健康是我们一家人的福气,工作以后,整天奔波劳碌,每年只能回家看望奶奶三四次。爷爷去世后,奶奶就独自一人生活在老屋里。多次想把她接到县城来,她总说住不习惯,住不了两天都吵着要回家,且途中坐车晕得厉害,因此我们也只能由着她,委托离老家较近的幺娘和几个表姐、表嫂帮忙照料着。

  老屋比奶奶还老,据奶奶说已经建了100多年了,虽然在我12岁那年,由父母亲进行了一次翻修,但时至今日,也破旧得很厉害了,房顶上的石莲花长得有一尺来高,院里的杂草也很茂盛。那棵在我的少年时代每年都要挂满一树灯笼的石榴树,原有的老枝干已全部枯死,但又从旁边顽强地窜出了许多新枝,高处一片枯萎,而低处却衍生出无尽的蓬勃;而水井边的无花果树,则记不清已经是第几次长出了新叶。院子里的水井,由于只奶奶一人使用,水面已涨得离井栏口很近,回家之后,只需趴在井栏上,便可用瓢舀水来喝。那水虽有略许浑浊,但依然清凉可口。偌大一个后园,荒着实在有些可惜,便让邻居们按季节种上了蚕豆、蘑芋、蔬菜等作物,在寂寥的冬日里,那些金黄的菜花,翠绿的蚕豆,倒也萌发出一片生机。还可顺便摘些豆叶,用细线扎成一个毽子,逗引出小女儿的半日笑脸。

  每次回到老家,到堂屋的神龛前为已逝的长辈们磕上几个头,然后到水井里舀起一瓢水猛喝一气,几乎成为了我的惯例。时光,让老屋在沧桑的风雨中丧失了青春的容颜,而我,则在破败的老屋中找寻着儿时年轻的记忆。多年来在社会中穿行,老屋始终是我信念中的一个坚强支撑。老屋在我的记忆中是亲切而朴实的,亲切得就像奶奶慈祥的笑容,朴实得如同田地里的庄稼。确切地说,一座老屋,便是一个家庭的命脉和根。而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便是由这条根所衍生出的枝叶,枝叶繁茂与否和根有着直接的关联。老屋虽然破旧,但由它所派生出的家庭风气和为人准则却和破旧无关。这是一种文化的承袭,这是一种道德的熏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老屋经百年积累所凝聚成的家风,在每一个成员身上都会打下明显的烙印。每次走进老屋,我都会凝神思索,从那些黑漆漆的橼、柱、梁、瓦上面,总会觉得有一股百年积淀的悠远气息扑面而来,只有走进老屋,我才会真正闻到熟悉的泥土芳香。只有走进老屋,我被小城扰得纷纷攘攘的思绪才会得到澄净。哪怕屋檐上三个空荡荡的燕子窝里早已没有了小燕们的倩影,只有屋角纷乱的蜘蛛网展示着狰狞。

  向阳的那间小屋,是曾经的书房。在家乡,向阳的那间小屋都专属于书房。一张翠绿色的长条桌,陪伴了我十年的寒窗生涯。如今,老屋的书房早就没有书了,显得异常孤独。但长条桌却温暖了我的记忆,让老屋的空气中似乎处处都弥漫着书香。现在,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我在县城中心地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房,但由钢筋水泥和电脑所构建出的宽阔空间,却失去了书香的浸润,也让我失去了潜心读书的那份恬淡和专注。我知道:故土,老屋,是我生命中的文化之根,也是我写作的精神支撑。人是容易怀旧的,特别喜欢怀念已经逝去的美好。在跋涉的路途之中,累了,倦了,总是渴望一方平静的港湾。每在这些时候,我便选择回到老屋,去触摸一下童年的时光,去找寻那些已经失落的记忆。回忆的闸门一旦打开,老屋的每一棵树,每一堵泥墙,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无数的故事。

  堂屋是老屋的核心和灵魂,走进堂屋,爷爷的遗像依旧含笑注视着我们。2000年的冬天,是我记忆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季。79岁的爷爷患了肺气肿,在县城医治了三四个月不见好转,身上的浮肿不断蔓延,且伴有咳血,病情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最后,由于很难找到静脉,输液已无法进行。父亲和我商议后,作出了一个痛苦而无奈的决定:将爷爷送回老家。向爷爷说出这个决定却比作出这个决定更加痛苦。因为在家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老人一般要在老房的堂屋里落气。当时,爷爷的神智十分清醒,告诉爷爷要把他送回老家,这无异于向他宣布死刑判决,这对老人的心灵会产生致命的打击。一天,两天……父亲和我都没有向爷爷说出这句话。爷爷的病情也在一天天的等待中加剧。

  大概是爷爷也意识到了什么,一天晚上,我在房间里陪爷爷烤火。爷爷突然说:“三儿,去把你爹叫来”,我急忙叫来了父亲。爷爷说:“看来这次是躲不过去了,明天你们把我送回老家吧!”父亲和我都愣住了,在和爷爷短暂的目光对视中,我看到了一种生命的黯淡。父亲顿了顿,对爷爷说:“回到老家去也好,又不是什么大病,到住惯了的地方,你的病就会慢慢好起来的。”

  第二天,我们将爷爷送回了老家。不曾想一直十分豁达的爷爷,在自己生命中那些最后的时光里,可能缘于对死亡的恐惧,可能也缘于内心里一种彻骨的寒冷,对火产生了一种病态而强烈的依恋。夜里,火盆常常被他抱到床上,而且一根根将火柴投进其中,让火柴“哧哧”地在火盆里放出光芒。一个夜晚,常要用去三四盒火柴。一天夜里甚至烧燃了被角,幸好被及时发现。由于担心爷爷出什么意外,我们便让外公过来陪他。两位亲家摆摆白话,拉拉家常,抽抽烟卷,爷爷也便觉得黑夜不再那样难捱。只是爷爷对火的依恋不变,让我年轻的心中,隐隐感受到了一丝死亡的气息:冷冷的,带着几丝霉味。那也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真切地感触到了死亡。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未能一直陪着爷爷度过他生命中最寒冷、最黯淡的时光。据父亲说,爷爷一直神智清醒,没有显露出临去的征召。但在爷爷去世的头天晚上,家里还是有了一些动静:老屋里的楼板整夜不时地轻微在响。清晨起来,喝过早茶,爷爷突然说想吃鸡蛋。就在母亲去煮鸡蛋时,爷爷告诉父亲:头天夜里,他去昆明看了老大和老二(我的大哥和二哥),他们一切都好。说完后,爷爷便开始昏迷,痰涌,十多分钟后,爷爷便在父亲的怀中永远地离去了。到我接到电话从县城赶回家中,自小便一直对我疼爱有加的爷爷已经和我阴阳相隔,任我声嘶力竭的呼唤,他却永远也听不到了。

  爷爷应该是幸福的,虽然在最后的时光里,他的生命被巨大的寒冷和恐惧包围,但他去得仍是那样平静和从容。爷爷的葬礼上,我没有流泪。我觉得祭奠一个亲人的最好方式是将他记在心里,而不是用眼泪来冲淡这份记忆。诚然,生离死别是痛苦的,但老屋教会了我们从容应对。多年以后,我的父辈和我,甚至下一辈,都将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和死亡,从那座承载了一个家族魂魄和精神的老屋,走进这个家族排列在田野里的横队。这是生命的必然,这是人生的定数,我们可以伤感,但不应恐惧。

  老屋默默地见证着这一切。到现在,爷爷已离世七年多,七年中,我从来没有为爷爷写下过一个字。因为,笔下能够写出的文字,再重也是轻的。我只能将爷爷和老屋在我的记忆中合为一体,把那份对爷爷的怀念,融进对老屋的依恋里。

  老屋,温厚而博爱。它用苍老的身躯蔓延出一片浓荫,为一个家庭遮蔽了百年风雨,而且在人生的沧桑旅途中,指引和磨砺着我们每一个家族成员的行程和品格。无论走得多远,老屋永远是打在心中的一个死结,无法割舍,无法解开。   “即使不能为老屋添彩,也绝不能让老屋蒙羞。”多年来,我正是凭着这个朴实而坚定的信念,始终点亮那盏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灯,在人生的历程中坚实地走着每一步。我坚信,沿着老屋所指引的方向,沐浴着老屋的淳朴家风,在那些深深浅浅的足迹的引领下,我定将在人生的旅途中越行越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