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广陵散
2022-01-13叙事散文半树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8 编辑
实际上无论如何绕不过嵇康,也绕不过聂政,甚至绕不过蔡邕,抑或连朱权都绕不过去。《广陵散》沉积了太多的史事、典故,沉积了太多文人骚客的解读和气息,这些……
实际上无论如何绕不过嵇康,也绕不过聂政,甚至绕不过蔡邕,抑或连朱权都绕不过去。《广陵散》沉积了太多的史事、典故,沉积了太多文人骚客的解读和气息,这些……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28 编辑 <br /><br /> 实际上无论如何绕不过嵇康,也绕不过聂政,甚至绕不过蔡邕,抑或连朱权都绕不过去。《广陵散》沉积了太多的史事、典故,沉积了太多文人骚客的解读和气息,这些气息沉郁、厚重、压抑住性灵的本性,也压抑住了嵇康性情的本质;应该的是自然流露,不是苦吟,嵇康也早就肯定又肯定,音声来自自然,它与喜怒哀乐无关。误读因了聂政刺韩相(或者韩王,史实从来和传说相生相伴)的故事,因了它长久地纠缠,再加上蔡邕的解说,让《广陵散》定了性——反抗、愤怒、杀伐……而我听了百遍仍然不懂,是真得不懂;我不懂的缘由,表面层次的理由很简单,古琴和古筝,同曲弹奏,风格迥异。听了古筝,我也承认,定性的《广陵散》未尝不可,朱权给它的小标题也未尝不对;但,实质不是如此,嵇康的《广陵散》也不是古筝。我忠实于自己的感觉,我只相信自己的感悟。我赞同, “广陵”只是地名,而“散”就是散乐的解释。它来自民间,它的存在状态是自然生发。《广陵散》成就了嵇康,嵇康让《广陵散》声名大振。嵇康是来自民间《广陵散》的知音,他演绎的《广陵散》是叛逆,是不屑,甚至是自得其乐,不是愤怒。
《广陵散》在我描绘,就是要扯大张的白纸,挥手在中间涂上一道灰黑的印痕,纸被分割,上、下,天和地,一条大河湍流不息,辽阔平原万马奔腾,风过竹林,隐士,舞蹈者……灰黑的印痕不是纯色,夹杂若干的亮点,这些亮点可以让想象沉浸想象,让冥想沉浸冥想。先把所有既定的、你习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解释放在一边,就来听,在清醒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烦躁不安,愤怒,空虚也都可以。它初始,两声混沌状态,就有亮点跃动在灰黑的印痕之上,这亮点持续到曲终,余音袅袅,经久不散。我始终想着嵇康,这古曲的神秘绝唱者,而不散的音符让我呆痴。我不看重那沉郁印痕的灰黑,那可能是司马氏高压的统制,那可能是浓黑的生活原汁,那还可能是风冷霜侵;嵇康自是清贫,打铁为生,所以浓黑还可能就是铁的质地——自古无人踏破,它一直就横亘在人的视野、感官之内,就算你不去看清楚,去感觉,它仍然就在。跃动在灰黑上面的亮点才是一个人的秉性。这跃动在灰黑上面的亮点,以演奏者来解释,是主题音调的交织和起伏,这解释和朱熹指斥广陵散“不和平”一样,仍然是解释其外在的表象。音乐从来都是和谐的,否则只能是噪音。“少好音声,长而习之”的嵇康怎么又会选择“不和平”来抗争或者反抗呢?他视音乐为大美,他对音乐有洁癖。你细听,那跃动在灰黑上面的亮点是清亮,更是洒脱,它似湍流不息的大河上面跃动的浪花,它似悬崖峭壁边上的歌唱,它更是刀尖上面的舞蹈者——稍不留神,就会丧身,血溅肉开。但刀尖上的舞蹈者,不屑兼顾自身的安危,他要的是,还身心本来的面目,任所有一切都难以阻挡,这就是广陵散的惊心动魄之处,也是嵇康的精神实质。
嵇康是叛逆,广陵散也是叛逆。我听广陵散,就想,嵇康生在歌舞升平的盛世,他仍然可能“被发自覆,编草为裳”,他也仍然可能狂放不羁、不守礼法,也可能就是愤世嫉俗、桀傲不驯。他非常人,以常人的思维来度量他,就是亵渎和歪曲。灯下弹琴的嵇康可以呵退魑魅,因耻与争光;为了一张古琴的嵇康,可以抛弃旧业,视死抗争。所以广陵散就是刀尖上的舞蹈者——嵇康的化身。他悠然自在,边舞边唱,以死亡演绎大美。曲子的尾声,这种大美就体现出来,跳跃清亮的音符和沉闷的低音水乳交融,如此和谐,如此美妙,非绝曲不能称其也。
正因为这叛逆,临刑的嵇康才能心定神静,激昂的琴曲淋漓酣畅,我相信这是嵇康最为完美的演奏,他以死将音乐诠释,他以死将广陵散的本义呈现。嵇康就是广陵散,广陵散就是嵇康。重要的是,这种叛逆(不去管它对与错,对与错从来是世俗的标准)是合乎人性的本真,它遵循真实的感觉,所以它可能就是绝唱,千古又有谁似嵇康半丝半豪?它也可能非绝唱,后来人当中也自有将人性直立,不屑愤怒,自得其乐,沉浸于自己所制定的法则,就求得一个自身的精神洁净。
《广陵散》在我描绘,就是要扯大张的白纸,挥手在中间涂上一道灰黑的印痕,纸被分割,上、下,天和地,一条大河湍流不息,辽阔平原万马奔腾,风过竹林,隐士,舞蹈者……灰黑的印痕不是纯色,夹杂若干的亮点,这些亮点可以让想象沉浸想象,让冥想沉浸冥想。先把所有既定的、你习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解释放在一边,就来听,在清醒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烦躁不安,愤怒,空虚也都可以。它初始,两声混沌状态,就有亮点跃动在灰黑的印痕之上,这亮点持续到曲终,余音袅袅,经久不散。我始终想着嵇康,这古曲的神秘绝唱者,而不散的音符让我呆痴。我不看重那沉郁印痕的灰黑,那可能是司马氏高压的统制,那可能是浓黑的生活原汁,那还可能是风冷霜侵;嵇康自是清贫,打铁为生,所以浓黑还可能就是铁的质地——自古无人踏破,它一直就横亘在人的视野、感官之内,就算你不去看清楚,去感觉,它仍然就在。跃动在灰黑上面的亮点才是一个人的秉性。这跃动在灰黑上面的亮点,以演奏者来解释,是主题音调的交织和起伏,这解释和朱熹指斥广陵散“不和平”一样,仍然是解释其外在的表象。音乐从来都是和谐的,否则只能是噪音。“少好音声,长而习之”的嵇康怎么又会选择“不和平”来抗争或者反抗呢?他视音乐为大美,他对音乐有洁癖。你细听,那跃动在灰黑上面的亮点是清亮,更是洒脱,它似湍流不息的大河上面跃动的浪花,它似悬崖峭壁边上的歌唱,它更是刀尖上面的舞蹈者——稍不留神,就会丧身,血溅肉开。但刀尖上的舞蹈者,不屑兼顾自身的安危,他要的是,还身心本来的面目,任所有一切都难以阻挡,这就是广陵散的惊心动魄之处,也是嵇康的精神实质。
嵇康是叛逆,广陵散也是叛逆。我听广陵散,就想,嵇康生在歌舞升平的盛世,他仍然可能“被发自覆,编草为裳”,他也仍然可能狂放不羁、不守礼法,也可能就是愤世嫉俗、桀傲不驯。他非常人,以常人的思维来度量他,就是亵渎和歪曲。灯下弹琴的嵇康可以呵退魑魅,因耻与争光;为了一张古琴的嵇康,可以抛弃旧业,视死抗争。所以广陵散就是刀尖上的舞蹈者——嵇康的化身。他悠然自在,边舞边唱,以死亡演绎大美。曲子的尾声,这种大美就体现出来,跳跃清亮的音符和沉闷的低音水乳交融,如此和谐,如此美妙,非绝曲不能称其也。
正因为这叛逆,临刑的嵇康才能心定神静,激昂的琴曲淋漓酣畅,我相信这是嵇康最为完美的演奏,他以死将音乐诠释,他以死将广陵散的本义呈现。嵇康就是广陵散,广陵散就是嵇康。重要的是,这种叛逆(不去管它对与错,对与错从来是世俗的标准)是合乎人性的本真,它遵循真实的感觉,所以它可能就是绝唱,千古又有谁似嵇康半丝半豪?它也可能非绝唱,后来人当中也自有将人性直立,不屑愤怒,自得其乐,沉浸于自己所制定的法则,就求得一个自身的精神洁净。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