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台泉寺记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白天忙,事赶事,菜市场五块三一斤的鸡蛋我买了十三块五的,因为其间突然要跑一个事,搁在车篮子里颠碎了六七枚,一路蛋液滴滴。到家想,忙,也不值得把蛋搞成那样。傍晚炒了几个菜,温了一碗黄酒,热热喝了,人好像这才醒过来。想想太阳能里的水那么烫,不洗怪浪费,洗了碗,又洗澡。二〇一五年元月底,我的小店转让,家里积余了不少货,我搬走前,很多老主顾表示还要照顾我,让我尽早告知新店地址,我也本想趁热打铁找个门面继续做,可是不料我一歇就歇到今天,算算也有两个礼拜了。
二月八日,带着学文坐公交车去了城东石山头的台泉寺。东城外七公里,205国道左侧山脚下的问津处是登寺所必经。到了,但门是关的,壁上贴的毛笔字告示说,元月起,门票三元。我想回,又不甘,转了四下看,发现一侧矮阶后有路上山,叫来学文一起跨过去,两个都高兴。
山道空寂,草木零落枯黄,天是真蓝,我拿手机拍,拍到手机里,天的蓝,就是我的了一样。我一直担心学文登山会吃力,怕他走到一半要泄气,没想到小朋友兴致很高,走一走歇一歇,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山的土地庙。土地庙约有十平米,不算小,里面供着一座不知名目的戴冠男子立像,高约一米,土地公婆反而并排摆在一侧,油壶大小,更像陪衬。我和学文都热,他脱了背心,我脱了棉袄,他喝饮料,我喝茶。保温杯之前在台阶上磕了一下,裂开但是没有碎,我摸着杯沿喝了几口,旋盖子,我左手中指指尖突然疼得一抽,赶紧放下杯子,用左手大拇指指甲卡住指肚,用右手拇指摸,摸到米粒大的玻璃碴子,拈出扔去。血,黏糊糊羞答答,流个不停,我又举起过肩,喊学文来看。学文正吃着薯片望呆,鸟鸣起起落落,路边很多长在大石上的树,只靠缝里一点点土就立住了脚。脱下来的衣服我们都嫌累赘,学文说,就放这里吧,反正也没人。我把两件汗水濡湿的衣服铺放在蒲团上,说,好,还能晒一晒。保温杯也没带,一并放在一旁。土地庙之后,路往山里深入,空气湿润阴凉,再也看不到山下。台阶是原汁原味的长条青石和山石错落,比起水泥砌就的,古意更浓,也难走一点。这一截路,学文始终要牵我衣角,我说不方便,还是牵手好,他却不肯。好在山路迤逦,却不陡,停停看看,石也好看,树也好看,见一块大石的纹理层层叠叠,我指给学文,说像不像书,他不理,又说像不像千层饼,他还是不理,他自己看见一块青石上刻得条纹,停下,两个看半天,我怎么看都像刻了一条鱼。继续往山里走,突见一长排密匝匝的竹篱,沿路右折,一片竹枝挂在山路中间,撩起,路往左转,才看出是围住了一大片青翠摇曳的竹林,学文一通跑,啊啊叫,穿出竹林,这就到了山顶的台泉寺。
一九九五年我曾和一群朋友来过台泉寺。那时的台泉寺没有竹林,院墙,没有正式的大雄宝殿,只是一大片空地上有曲尺状数间老屋,朝南稍大一点的,里面供着佛。面西一排则是斋房,斋房昏暗破旧,一些上了年纪的妇人在忙中午的斋饭。香客十余人,大多围在那棵著名的柏子树边烧香磕头,树上挂了很多红幔,有新有旧,或求子,或还愿,树下的劣质香火非常呛人,青烟滚滚而上。那一年,我还去了台泉寺后面的观音洞,洞里修行的一位老妇人给下了素面吃,素面烂白,菜油重,但无作料。吃完我帮她去不远处担水,两桶水颤悠悠上了肩,趔趔趄趄迈不开腿,朋友看了笑,嚷嚷着要走了扁担。途中遇到一位中年和尚,他合十让在路旁,我们过去时,他低首轻轻说:阿弥陀佛。
整整二十年过去,眼下的台泉寺已经颇有些气象。新建了院墙,山门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匾额。赭红的山门只开了一扇,走进去,门后左手边横一张小桌,桌上有一本折着的佛教杂志,另有一小叠褐色的门票,用晒衣服的竹制长夹子夹着。桌后无人,只一把旧棉垫凹下去的小竹椅。我和学文慢慢走,大殿和斋房仍然是原来曲尺的格局。上了台阶,我先到了右侧斋房前的柏子树下看。柏子树被一圈矮墙围住,墙刷了黄,漏了方孔状如碉堡。我指给学文看,笑着说,〇四年的秋天,我骑摩托车带你妈妈来这里赶庙会,那晚我拜了这棵柏子树,结果第二年就有了你哦。学文一哼,我说你要不要来拜一拜呀,学文身子一扭,不肯。我笑,想想还是自己在蒲团上拜了一下。当初我拜柏子树是临时起意,而今天拜,算是对不可知的冥冥表示敬畏吧。学文背着手看我,我知道他心里在嘀咕。
学文两岁左右的时候,反反复复生病挂水,月把月不见好,我和妻子情急间想起柏子树来,老人问我们还愿没有,答复了没有,就说还是去一下吧。那时忙,我和妻子难得挤出一天时间同去台泉寺,却正好赶上大雨倾盆。那次上山,我一手打伞一手拎着一桶金龙鱼,山路滑,遇到难走的地方,我要放下油桶,牵妻子过去,再回头。到了半山的土地庙,我抽烟缓一口气,雨更大,满山都是雨声。好歹,中午我们到了柏子树下,我们再大雨中把香油放在树边,又转去右边斋房,那边有几节柜台卖佛事用品,我们买了一些佛珠和挂件。稍微安顿一下,正好赶上吃饭的时间。吃饭时,满满三桌,都是香客,还坐不下。我们和一群居士同桌,她们看样子都是住在山下的妇女,经常来,她们夹菜用公筷,要求我们也用,她们小声解释说,城里的人荤腥重。又说香客们的供奉,比如油,都是供佛用,寺里吃的,自己从山下带。饭毕,我一摸,发现钱都用完了,妻子也是,只有几块零钱搭车,正尴尬,主持缓缓过来,听人说了,点点头免了。山雨不停,我坐方桌后抽烟,主持也坐我一旁看,讲到出家的因缘,他沉吟着缓缓说,出家的人,都是因为有事。然后他看雨,不再多讲话。孩子的病,我们回去后,该挂水挂水该吃药吃药,也慢慢好了。插一句话说,医院里不见和尚的身影,好理解,但遇到头疼脑热牙疼烧烫之类,和尚也不用药吗?那可怎么熬。
我引着学文往斋堂后面走,那里是菜园子,厕所建在园子的顶里面。一畦一畦的青菜整整齐齐绿油油,都被侍弄得很精神。一个妇人远远看看我们,看看,关了寮房的后院门。我们回斋堂时,就看见一个老和尚穿着一身浅蓝棉袍远远站在檐下看我们。近了,我一眼认出还是当年大雨中相谈的那位主持。我有点激动,一张嘴就说起那年的大雨,老主持倒是神色淡然,也不费力想,只摇头说不记得了。他看到我的手指,说,怎么搞破了,啊,我有那个。他不理我,他进厨房里放下提着的陶制小火炉,急急地径自穿过偏门去了。我和孩子站着等,看红布铺在灶台的锅上,方桌的方纱罩下,罩了六七碗剩菜。老主持拿来一张创可贴,帮我撕开,我包了指头,擦了血痂,又说了几句,他一点也想不起来,说,你们去外面转转吧。学文在一旁不则声,听听,又看一只挂得老高的白葫芦。
我去了大雄宝殿,殿不大,空间局促,诸佛诸菩萨显得挤挤挨挨。我拜下去,起身后破例向功德箱里放了十元钱。学文见了,问为什么,我说就当是门票吧。孩子说那可不止啦,我说,差不多吧,人家给我这个也没说要钱呢。我对他举举手指,孩子仍然想不通,不理解为什么好好的要给钱。我一时说不清,带他到了殿外。殿外,老主持远远站在铜香炉边,提着小火炉看我们。我看他戴着一顶毛线帽子,披一条围巾,蓝色棉袍上缝缝补补有七八处补丁,补丁的布块颜色深浅不一,有豆腐干那么大的,也有半个脸盆那么大的。他的气色似乎较从前还要好一点,神情更温润,当年,还有一些艰苦的样子。我说我给你拍张相片吧,他摇摇手拒绝了,又说,佛像不要拍。我问他多大年纪啦,他说七十五,又问做功课吗?他摇摇头,不大做了,我年纪大了。我说,那你平时可下山去看看?他说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下山。我一想也是,山路难走,上上下下,他哪里吃得消。老主持又指着香炉里一柱新烧的高香问我,是不是我上的香,我说不是。我说外面那片竹篱,是请人来弄呢,还是自己弄的,工程可不小。主持说山里有野猪来拱竹笋,拱坏很多,竹篱都是寺里自己弄,没请人。我点点头,说,野猪伤过人吗?主持微微一笑,说野猪拱竹笋,不到寺里来。我问起观音洞,老主持不转身,手朝斋房那边指指说,离这里有一里地。我问学文要不要去,他可能累了,不去。我又看四块竖起的碑,上前一一看,主持在我身后远远说,没有字了,风化了。碑前还堆有看不清眉目的小石狮,中有圆凹的柱墩,条石,方石等等。这当然是寺里搜集的。
我带着学文边看边说,老主持远远望,望望他自去了。我们绕到殿后,殿后有一短石桥,造型古拙,桥下应该是当年的放生池,约三五米深,没有水,也没找到传说中的浮龟石。学文脚搭在桥栏上,让我给拍照。过了桥,是一大片平地,也种了菜,从面积和形状推想,此处才是正殿的原址吧,而现在的大雄宝殿,应是昔日的天王殿改建。菜地后仍是竹林,茂密的林梢在蓝天下悠悠晃。从殿后左侧走出去,见一方残碑薄薄立着,断口侧看如刀,落款清清楚楚刻着“左汝清拜撰山僧妙庸敬立并书”。左汝清是清末民初时泾县颇有名望的一位私塾先生,山僧妙庸我不知是谁。学文用脚跺一边的残雪玩,玩够了,两个一起走出去。我在寺里拿手机一通拍,拍靠墙码垛的整整齐齐的木柴,拍落叶三三两两的小径。和天一样,拍了,好像就是我的。
和学文下山,他胆气大了不少,我在路边捡了一根枯枝给他做拐杖,他用不惯,也不屑用,几次还给我。我拿着,搅搅路边的山泉水,我说不用一分钟它还会清澈的,学文站一边看,果然很快山水就淀了污浊,孩子蹲下去问能喝吗?我说能。本想示范了喝一口给他看,堪堪蹲下去,手却够不到。回到土地庙,蒲团上留下的衣服已经晒得热烘烘,又小坐。我看看时间不过三点左右,山上到处是兰草,恰好庙里一角靠着一把铁锹,我提了到外面磕去上面的石灰坨,一锹一下,挖了两株兰草放进手提袋里。我把铁锹磕磕土又靠回原处,玻璃杯不要了,提了袋子拿了衣服,和学文继续下山。
孩子走在前面,他不时停脚往下看,山下开阔的田野上一群民居在阳光里安安静静,各种汽车的喇叭声和呼啸声不时自205国道传上山来,远处绵延的青山,有一点点模糊。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过完年,我又要开始为工作奔走。无论如何,该继续的都必须继续。学文近来特别爱吃我做的炒鸡蛋,回头还要去买一点鸡蛋,大油热火炒了给他吃。
二月八日,带着学文坐公交车去了城东石山头的台泉寺。东城外七公里,205国道左侧山脚下的问津处是登寺所必经。到了,但门是关的,壁上贴的毛笔字告示说,元月起,门票三元。我想回,又不甘,转了四下看,发现一侧矮阶后有路上山,叫来学文一起跨过去,两个都高兴。
山道空寂,草木零落枯黄,天是真蓝,我拿手机拍,拍到手机里,天的蓝,就是我的了一样。我一直担心学文登山会吃力,怕他走到一半要泄气,没想到小朋友兴致很高,走一走歇一歇,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山的土地庙。土地庙约有十平米,不算小,里面供着一座不知名目的戴冠男子立像,高约一米,土地公婆反而并排摆在一侧,油壶大小,更像陪衬。我和学文都热,他脱了背心,我脱了棉袄,他喝饮料,我喝茶。保温杯之前在台阶上磕了一下,裂开但是没有碎,我摸着杯沿喝了几口,旋盖子,我左手中指指尖突然疼得一抽,赶紧放下杯子,用左手大拇指指甲卡住指肚,用右手拇指摸,摸到米粒大的玻璃碴子,拈出扔去。血,黏糊糊羞答答,流个不停,我又举起过肩,喊学文来看。学文正吃着薯片望呆,鸟鸣起起落落,路边很多长在大石上的树,只靠缝里一点点土就立住了脚。脱下来的衣服我们都嫌累赘,学文说,就放这里吧,反正也没人。我把两件汗水濡湿的衣服铺放在蒲团上,说,好,还能晒一晒。保温杯也没带,一并放在一旁。土地庙之后,路往山里深入,空气湿润阴凉,再也看不到山下。台阶是原汁原味的长条青石和山石错落,比起水泥砌就的,古意更浓,也难走一点。这一截路,学文始终要牵我衣角,我说不方便,还是牵手好,他却不肯。好在山路迤逦,却不陡,停停看看,石也好看,树也好看,见一块大石的纹理层层叠叠,我指给学文,说像不像书,他不理,又说像不像千层饼,他还是不理,他自己看见一块青石上刻得条纹,停下,两个看半天,我怎么看都像刻了一条鱼。继续往山里走,突见一长排密匝匝的竹篱,沿路右折,一片竹枝挂在山路中间,撩起,路往左转,才看出是围住了一大片青翠摇曳的竹林,学文一通跑,啊啊叫,穿出竹林,这就到了山顶的台泉寺。
一九九五年我曾和一群朋友来过台泉寺。那时的台泉寺没有竹林,院墙,没有正式的大雄宝殿,只是一大片空地上有曲尺状数间老屋,朝南稍大一点的,里面供着佛。面西一排则是斋房,斋房昏暗破旧,一些上了年纪的妇人在忙中午的斋饭。香客十余人,大多围在那棵著名的柏子树边烧香磕头,树上挂了很多红幔,有新有旧,或求子,或还愿,树下的劣质香火非常呛人,青烟滚滚而上。那一年,我还去了台泉寺后面的观音洞,洞里修行的一位老妇人给下了素面吃,素面烂白,菜油重,但无作料。吃完我帮她去不远处担水,两桶水颤悠悠上了肩,趔趔趄趄迈不开腿,朋友看了笑,嚷嚷着要走了扁担。途中遇到一位中年和尚,他合十让在路旁,我们过去时,他低首轻轻说:阿弥陀佛。
整整二十年过去,眼下的台泉寺已经颇有些气象。新建了院墙,山门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匾额。赭红的山门只开了一扇,走进去,门后左手边横一张小桌,桌上有一本折着的佛教杂志,另有一小叠褐色的门票,用晒衣服的竹制长夹子夹着。桌后无人,只一把旧棉垫凹下去的小竹椅。我和学文慢慢走,大殿和斋房仍然是原来曲尺的格局。上了台阶,我先到了右侧斋房前的柏子树下看。柏子树被一圈矮墙围住,墙刷了黄,漏了方孔状如碉堡。我指给学文看,笑着说,〇四年的秋天,我骑摩托车带你妈妈来这里赶庙会,那晚我拜了这棵柏子树,结果第二年就有了你哦。学文一哼,我说你要不要来拜一拜呀,学文身子一扭,不肯。我笑,想想还是自己在蒲团上拜了一下。当初我拜柏子树是临时起意,而今天拜,算是对不可知的冥冥表示敬畏吧。学文背着手看我,我知道他心里在嘀咕。
学文两岁左右的时候,反反复复生病挂水,月把月不见好,我和妻子情急间想起柏子树来,老人问我们还愿没有,答复了没有,就说还是去一下吧。那时忙,我和妻子难得挤出一天时间同去台泉寺,却正好赶上大雨倾盆。那次上山,我一手打伞一手拎着一桶金龙鱼,山路滑,遇到难走的地方,我要放下油桶,牵妻子过去,再回头。到了半山的土地庙,我抽烟缓一口气,雨更大,满山都是雨声。好歹,中午我们到了柏子树下,我们再大雨中把香油放在树边,又转去右边斋房,那边有几节柜台卖佛事用品,我们买了一些佛珠和挂件。稍微安顿一下,正好赶上吃饭的时间。吃饭时,满满三桌,都是香客,还坐不下。我们和一群居士同桌,她们看样子都是住在山下的妇女,经常来,她们夹菜用公筷,要求我们也用,她们小声解释说,城里的人荤腥重。又说香客们的供奉,比如油,都是供佛用,寺里吃的,自己从山下带。饭毕,我一摸,发现钱都用完了,妻子也是,只有几块零钱搭车,正尴尬,主持缓缓过来,听人说了,点点头免了。山雨不停,我坐方桌后抽烟,主持也坐我一旁看,讲到出家的因缘,他沉吟着缓缓说,出家的人,都是因为有事。然后他看雨,不再多讲话。孩子的病,我们回去后,该挂水挂水该吃药吃药,也慢慢好了。插一句话说,医院里不见和尚的身影,好理解,但遇到头疼脑热牙疼烧烫之类,和尚也不用药吗?那可怎么熬。
我引着学文往斋堂后面走,那里是菜园子,厕所建在园子的顶里面。一畦一畦的青菜整整齐齐绿油油,都被侍弄得很精神。一个妇人远远看看我们,看看,关了寮房的后院门。我们回斋堂时,就看见一个老和尚穿着一身浅蓝棉袍远远站在檐下看我们。近了,我一眼认出还是当年大雨中相谈的那位主持。我有点激动,一张嘴就说起那年的大雨,老主持倒是神色淡然,也不费力想,只摇头说不记得了。他看到我的手指,说,怎么搞破了,啊,我有那个。他不理我,他进厨房里放下提着的陶制小火炉,急急地径自穿过偏门去了。我和孩子站着等,看红布铺在灶台的锅上,方桌的方纱罩下,罩了六七碗剩菜。老主持拿来一张创可贴,帮我撕开,我包了指头,擦了血痂,又说了几句,他一点也想不起来,说,你们去外面转转吧。学文在一旁不则声,听听,又看一只挂得老高的白葫芦。
我去了大雄宝殿,殿不大,空间局促,诸佛诸菩萨显得挤挤挨挨。我拜下去,起身后破例向功德箱里放了十元钱。学文见了,问为什么,我说就当是门票吧。孩子说那可不止啦,我说,差不多吧,人家给我这个也没说要钱呢。我对他举举手指,孩子仍然想不通,不理解为什么好好的要给钱。我一时说不清,带他到了殿外。殿外,老主持远远站在铜香炉边,提着小火炉看我们。我看他戴着一顶毛线帽子,披一条围巾,蓝色棉袍上缝缝补补有七八处补丁,补丁的布块颜色深浅不一,有豆腐干那么大的,也有半个脸盆那么大的。他的气色似乎较从前还要好一点,神情更温润,当年,还有一些艰苦的样子。我说我给你拍张相片吧,他摇摇手拒绝了,又说,佛像不要拍。我问他多大年纪啦,他说七十五,又问做功课吗?他摇摇头,不大做了,我年纪大了。我说,那你平时可下山去看看?他说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下山。我一想也是,山路难走,上上下下,他哪里吃得消。老主持又指着香炉里一柱新烧的高香问我,是不是我上的香,我说不是。我说外面那片竹篱,是请人来弄呢,还是自己弄的,工程可不小。主持说山里有野猪来拱竹笋,拱坏很多,竹篱都是寺里自己弄,没请人。我点点头,说,野猪伤过人吗?主持微微一笑,说野猪拱竹笋,不到寺里来。我问起观音洞,老主持不转身,手朝斋房那边指指说,离这里有一里地。我问学文要不要去,他可能累了,不去。我又看四块竖起的碑,上前一一看,主持在我身后远远说,没有字了,风化了。碑前还堆有看不清眉目的小石狮,中有圆凹的柱墩,条石,方石等等。这当然是寺里搜集的。
我带着学文边看边说,老主持远远望,望望他自去了。我们绕到殿后,殿后有一短石桥,造型古拙,桥下应该是当年的放生池,约三五米深,没有水,也没找到传说中的浮龟石。学文脚搭在桥栏上,让我给拍照。过了桥,是一大片平地,也种了菜,从面积和形状推想,此处才是正殿的原址吧,而现在的大雄宝殿,应是昔日的天王殿改建。菜地后仍是竹林,茂密的林梢在蓝天下悠悠晃。从殿后左侧走出去,见一方残碑薄薄立着,断口侧看如刀,落款清清楚楚刻着“左汝清拜撰山僧妙庸敬立并书”。左汝清是清末民初时泾县颇有名望的一位私塾先生,山僧妙庸我不知是谁。学文用脚跺一边的残雪玩,玩够了,两个一起走出去。我在寺里拿手机一通拍,拍靠墙码垛的整整齐齐的木柴,拍落叶三三两两的小径。和天一样,拍了,好像就是我的。
和学文下山,他胆气大了不少,我在路边捡了一根枯枝给他做拐杖,他用不惯,也不屑用,几次还给我。我拿着,搅搅路边的山泉水,我说不用一分钟它还会清澈的,学文站一边看,果然很快山水就淀了污浊,孩子蹲下去问能喝吗?我说能。本想示范了喝一口给他看,堪堪蹲下去,手却够不到。回到土地庙,蒲团上留下的衣服已经晒得热烘烘,又小坐。我看看时间不过三点左右,山上到处是兰草,恰好庙里一角靠着一把铁锹,我提了到外面磕去上面的石灰坨,一锹一下,挖了两株兰草放进手提袋里。我把铁锹磕磕土又靠回原处,玻璃杯不要了,提了袋子拿了衣服,和学文继续下山。
孩子走在前面,他不时停脚往下看,山下开阔的田野上一群民居在阳光里安安静静,各种汽车的喇叭声和呼啸声不时自205国道传上山来,远处绵延的青山,有一点点模糊。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过完年,我又要开始为工作奔走。无论如何,该继续的都必须继续。学文近来特别爱吃我做的炒鸡蛋,回头还要去买一点鸡蛋,大油热火炒了给他吃。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