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高阳人物之齐氏三杰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高阳人物之齐氏三杰

       高阳齐家,书香门第,代有高人。我们讲“宗”字辈的三兄弟。这三位,给北京人留下不尽的念想。民国四年(1915)齐家在西珠市口(柳树井)开办大和恒粮行,先是在盛产小麦的河南安阳开了一家面粉加工厂,字号叫大和恒,北京叫“大和恒面粉分销处”后改的“粮行”。生产的“三条腿杂合面”和糜子面,是北京人蒸窝头的名牌产品,老北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粮食统购统销,大和恒歇业。2005年北京成立老字号协会,向商业部首长汇报工作,首长提出粮食行业也该有老字号,把大和恒提出来,筹备以后,2008年7月老字号大和恒在粉房琉璃街开张了。北京又有了齐家开创的大和恒,老北京有口福,心里更高兴。故地遇故知。

      书归正传,从小到大,先说齐三爷:

      老三齐宗颐(1881-1965),字寿山。自幼入私塾读书,十五岁和二哥齐宗康一同进同文馆(外语学校)学习外文,1900年闹义和团,八国联军占北京。同文馆停课,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译学馆。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恭亲王奕忻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1862年批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内成立同文馆,是它的下属单位。 京师同文馆之后,上海、广州相继开办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京师同文馆学生待遇之优厚,世界绝无,中国仅有。公费,膳食、书籍、笔墨纸张,馆内供给,还发给月薪纹银10两,考试成绩好,另有奖金。大考优秀,授以七、八、九品官,劣者分别降革留馆。七品官又考取一等的,则授为主事。学生考得官职以后,每年的俸银由各海关船钞项下支给。进了同文馆,就进到体制内了。

      1907年齐宗颐随蔡元培到德国留学。1911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聘请蔡元培担任教育部总长。这个部全员: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和管账的会计,实际是教育部筹备组,物色人,挖人请人,当务之急。第一位许寿裳,他在浙江军政司秘书任上,挖过来。第二位,鲁迅,许寿裳在东京弘文学院结识的知己。他想有个并肩战斗的战友,举荐鲁迅并写信请鲁迅到教育部上班。袁世凯耍滑,不去南京,在北京就任大总统。政府机关部委就得在北京,鲁迅从绍兴到北京来了。蔡元培请齐宗颐当秘书。齐宗颐和鲁迅在西单教育部碰到一块儿了,共事共成了朋友,交情挺深。

      1912年5月5日鲁迅到北京,5月10日上班。该是和齐宗颐第一次见面。6月10日,二人一同到天津出差,考察天津戏剧演出情况和新剧的发展。鲁迅日记记着“午后与齐君宗颐赴天津,寓其族人家,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则以天阴停演,遂至丹桂园观旧剧。”6月11日上午,他带鲁迅逛街,在日租界加藤洋行鲁迅买了一双皮鞋和一个领结。6月12日晚上回到北京。这次天津之行,是他俩私交的开始。

       鲁迅日记:“6月18日  晨头痛,与齐寿山闲话良久始癒。晚雷雨。”从天津回来不到一个礼拜,俩人上班聊天,还治好了头痛。“6月27日  下午假《庚子日记》二册读之,文不雅驯,又多讹夺,皆记拳匪事,其举止思想直无以异于斐、澳野人。齐君宗颐及其友某君云皆身历,几及于难,因为陈述,为之瞿然。某君不知其名氏,似是专门司司员也。收二十一日《民兴日报》一份。”这回仨人一块儿聊,义和团的“举止思想”跟野人没两样,那俩人“皆身历”,差点丢了小命。听得鲁迅“为之瞿然”惊讶不已。

       自此之后,齐宗颐频频出现在鲁迅日记中了。来往密切,吃饭逛街,日常一起。1917年,张勋复辟,鲁迅愤而递辞呈,7月3日上午到教育部和同事告别,下午齐宗颐到绍兴会馆找鲁迅,劝慰一番,许诺:“有事说话”。张勋的辫子兵一进城,人心惶惶,齐宗颐惦记鲁迅,怕不安全。7月7日中午,给鲁迅打电话,先到别处躲躲,给找好了地方,你过来吧。周作人到北京没几天,跟鲁迅住一起,当天哥俩住进船板胡同新华旅馆。跑这避难的熟人不少。街上店铺关门,买不着吃的。7月12日鲁迅日记:“晴。晨四时半闻战声甚烈,午后二时许止。事平,但多谣言耳。觅食甚难。晚同王华祝、张仲苏及二弟往义兴局觅齐寿山,得一餐。”7月14日:“晴。时局小定。与二弟俱还邑馆。”齐寿山帮助哥俩躲灾避祸七天,平安回绍兴会馆。

       这之后,齐宗颐和鲁迅走得更近。1919年初,鲁迅想买房,举家迁京。齐宗颐挂在心上,替朋友留意,也托别的朋友打听。陪鲁迅看房看地,报子胡同、劈柴胡同、阜成门、广宁伯街,去过不少地儿。到夏末秋初的八月,才买下八道湾的房。钱不够,齐宗颐从义兴局柜上拿出钱,房钱交齐。房屋修缮、装修,置办家具,房没修完,鲁迅一大家子,十多口人到了北京,得先租房住。鲁迅一人哪办得了?齐宗颐还有一两位朋友,跑前跑后的帮忙。后来鲁迅搬到砖塔胡同,又买西三条的房,重新翻盖。费钱费力气,又乱又零碎。这些事儿里,都跑不了齐宗颐。

       俩人合着干的最后一件事:合作翻译《小约翰》。

       1926年7月6日开始,鲁迅在《马上支日记》里说“我们的翻译是每日下午,一定不缺的是身边一壶好茶叶的茶和身上一大片汗。有时进行得很快,有时争执得很凶,有时商量,有时谁也想不出适当的译法。译得头昏眼花时,便看看小窗外的日光和绿荫,心绪渐静,慢慢地听到高树上的蝉鸣,这样地约有一个月。”这书译完,鲁迅离京去广州、厦门,定居上海。书是在上海出版的。

       齐宗颐和鲁迅交往14年,他佩服鲁迅,鲁迅欣赏他,相得相知。生活上,他是鲁迅的助手;经济上,他是鲁迅的后盾。危难关头,他伸出援手。 人长久,心相连。

       齐宗颐的夫人于崇静,是于树德的姐姐,这桩婚姻的大媒是李大钊。于树德 (1894-1982), 静海人(今天津市静海县)。早年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后就读天津北洋政法学堂读,与李大钊同学。1917年毕业。1918年考取公费,赴日本留学,入京都帝国大学。 1921年回国,在天津参与开展工人运动。同年冬赴苏联,1922年初在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同中共脱离组织关系,从事农村合作社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是中国最早讲授合作社理论的学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副主任等职。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2年2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齐宗颐,汉语、德语造诣深厚。是所长,是兴趣所集中。把外国文字,变为中国文字,不涉功利,纯兴趣的生发,享无尽的快乐。年过古稀,1955年,他还翻译苏联的反特侦探小说。1965年,辞别人世。比鲁迅多活了半辈子。比文化大革命提前一年。
(2018-7-1完成)

二爷齐宗康

      齐宗康(1877-1962)字如山,以字名世。是京剧理论家、民俗学家、实业家。1949年去台湾,1962年在台湾去世。在大陆被尘封几十年,改开后才陆续发行他的著作,才知道北京有过齐如山。晚年写的《齐如山回忆录》,有个人的经历,有百年来的政治、文化及知识阶层精神面貌的描述。是“近代野史”。

       人们熟知的是他和梅兰芳的友谊,是对京剧的贡献,对民俗的研究,触手可及的实体,并未在意。他的实际身份(职业),该定在“商人”或“实业家”,他和德国人做生意,创办“义兴局”,经营大和恒,研究京剧是业余爱好,探讨民俗是兴趣所在,写文章是兴之所至,总之是找乐子,是“玩儿”。“玩儿”出的成就,虽是真艺术,也只能算副业产出。

       1900庚子年,闹义和团。从山东进入河北,进了北京。北京城里乱,他跑回老家,高阳义和团更凶。待不住,还得走。路上有义和团盘查,编谎应付,走到易州(县),拐回北京。算是逃难,俩月。北京街面上平稳了些,杀人、防火、抢当铺的暴力恐怖少了,商铺有的开门营业了,人少,冷冷清清。杀了德国和日本的外交官,外国传教士,包围东交民巷,以保护侨民的借口,“八国联军”进了北京。洋兵夹杂土“混混儿”,北京百姓又遭一轮烧杀劫掠。

      过后,北京城被分割,各国军队分别管辖。德国军队管从西便门到东便门以南,到珠市口东西一线。街上摆小摊、走动卖东西的多,买主多是外国兵,买些中国物品,带走,如旅游纪念品。齐宗康看到这个路子,他也弄些绣片、玩具、摆件到德国军营去买,在同文馆他学德文,很容易和德国人交流沟通,认识了军需官梅星,梅星请他帮忙买木柴,三天功夫,他给买到三十来万斤。梅星很满意。他把木柴的原价和花的运费如实的告诉了梅星,因为价钱太高了,怕人家嫌贵。卖方木柴铺掌柜的韩先生也感谢他,认为他是德国翻译,说您要是带外国人到我那儿,不给钱就拿,我没办法。按价给钱,不亏有赚,真帮了大忙。给他送回扣200块大洋,他没要,告诉韩,他不是翻译,他认识的军官专管采购。这是头一次打交道。姓韩的感到这姓齐的诚实厚道。就说,您是文化人,跟做买卖的来往少。我来往多,要什么您找我。

      买卖双方都信任,货源充沛,销路畅通,财源滚滚。

      一次木柴生意,他和梅星成了朋友,他的身世,讲给了梅星,梅星也交了实底:多花钱没事,耽误军队使用,是失职,犯罪。这钱,都得算进战后赔款。中国赔我们钱,你分回去一些。买不来,当兵的就会去硬拿,抢!商人遭抢劫,损失大,受惊吓,还可能丢性命,你帮我们买粮油柴草,也是帮了中国百姓。给社会做好事。德国朋友一番话,他得到安慰,心安理得的做生意。人必须谋得生存的资本,利己无害于人,挣钱不该受指摘。他感受到德国公务员廉洁奉公,不吃请不收回扣,不共同作弊。梅星回国后,他们没断联系,传为世交。齐家后人到德国留学居住,梅星家担保,有的就住在梅星家里。

      齐宗康诚实讲信用,洋兵爱和他打交道。据说除了英国和日本,其余驻北京的外国军队都买他的东西。货物要储备,对外要有“名义”,他在崇文门里租了一个二十多间房的院子,创建“义兴局”,仓库和销售一体。因为是“凶宅”,每月仅一元钱租金。后来搬到镇江胡同,就五六十间房,好几个院子。义兴局是像模像样的洋行了。但只跟军队做生意。

      从广东调李鸿章进京作谈判议和的全权代表,住在东安门的贤良寺,齐宗康从军队买东西的数量变化,打探出些消息,他及时的报给贤良寺的人,对谈判有用,希望他常探听常报信。他顾不上,推荐了程绍唐,比他大,同文馆学德文,教过他。德文程度高。后来《辛丑条约》订了,在东单牌楼,德国公使克林德被击毙的地方修汉白玉纪念碑(牌坊),中国出钱,中国人施工,必须德国认可。程绍唐撺掇齐宗康:揽下这工程,咱俩一人赚一万多大洋。找石匠、备石料我有办法。你跟德国人说妥,写字订合同。活计揽到手,大洋入腰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牌楼移到中山公园,上面光绪的圣旨换成“公理战胜”四个大字。1949年以后换为郭沫若写的“保卫和平”。

      齐宗康父亲是清朝的进士,耿直,有骨气。对儿子们说,不能当清朝的官,不许给洋人当翻译。父命难违,士农工商,仕途不许,务农无力,做工无技,只剩经商。义兴局创了门路,拓宽发展,在南苑办农场,在产麦子的安阳开面粉加工厂,在北京开大和恒粮店,办实业,搞营销,显身手。有了规模,成立董事会,请经理,齐家人不参与具体经营。

      李石曾在法国创建豆腐公司,交由齐竺山经营管理,前后两批招收高阳老乡到豆腐公司。一共五六十人,都是齐如山送到法国的,坐火车,经俄国西伯利亚到欧洲。

      在欧洲停留,短期留学。观摩欧洲戏剧演出,长见识,开眼界。回国后配合李石曾办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留法学生无法前往,俭学会暂停。兴致转向戏曲。

       齐如山注重实际,有精明的商业计算。早在同文馆期间,为听戏不花钱,费不少周折;庚子年洋兵听戏,语言不通,闹误会,打架、搅场子,他出面,消除误会,他在,省好多事。广和楼老请他听戏到场,回忆这事说的仔细。

      在帮助梅兰芳赴美访问演出,他事先了解情况,周密计划,特别在钱款来源支付上。他找到司徒雷登家里打听美国情形,咨询演出募捐,估算可得数目;又找李石曾打听外国募捐的可能性,还找国民政府外交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国家给多少钱。和梅兰芳核计支出开销赔赚。正是计算周密,才行动妥善,才成功在握。有家业,有恒产,人不漂浮,站得稳,信心足,事无顾忌。

      齐宗康办事有底线。念官学,领俸禄,吃清朝饭,砸清朝锅,他恨朝廷腐败懦弱卖国。赞成革命,支持孙中山,信三民主义。齐家的南苑农场、义兴局,无私援助革命,为炸死良弼,在农场试验炸弹,义兴局派人去良弼家投弹,成功,促进清朝皇帝退位。抗战期间,没能逃出北京,隐居不出门,在自家后院藏了八年。不赞成梅兰芳迁居上海,作长谈,告别,未再合作。

      他能宽恕包容,和气生财,商人本色。和梅兰芳因艺术观点不同分手,情谊长存,还给梅兰芳编剧本:《生死恨》,给他写《梅兰芳艺术一斑》为他出访苏联的宣传手册。有往来旳疏密,没有关系的断绝。

      他在时代变化发展中感到文化传统在泯灭,手工技艺失传。文章里不断的担心呼吁传承接续。

      经济实力,旧学底子,学洋文、游欧洲,交往社会精英,处于社会上层,优越感自生。孤傲自赏,好为人师,待人处事常情。和梅兰芳以及众多梨园人士接触,都对他尊敬,崇敬,他谦逊有礼,是对弟子的礼,彼此都心满意足,意气风发。自身硬,倔强执拗不服输,脾气秉性。到了台湾,面对荒芜,一腔失落。但见齐公重抖擞,

      看中顾正秋,再造“梅兰芳”,台湾北京不同,此时彼时差异,心意空随流水去。但《中国馔馐谈》、《中国风俗丛谈》、《中国固有之化学工艺》、《华北的农村》、《中国的科名》等研究著作,在是到台湾后写出的。仍是不服输!

      齐如山在台湾,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如《北平》、《北平怀旧》等文集,意在言外、浓不可释的惆怅,怀念里的孤寂和凄冷。台湾他的住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笑语声欢,快乐平安, 宾客散去之后,静寂之余,是什么心境?他也庆幸欣慰,他没有遇上知识分子难逃的劫难,全身以退。
(2018-7-18完成)


高阳齐氏三杰之  大爷齐宗祜
  
      齐宗祜(1868-?)字竺山。有功名,中过举人,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能考进士,考第一,就是状元。他进了同文馆,学了法文和德文。1900年,和二弟三弟一起经商,创建义兴局。1907年和李石曾带五位高阳老乡,坐火车经俄国西伯利亚到法国巴黎,在郊区开豆腐公司,齐宗祜任公司经理。稍后在市内开中华饭店他兼任经理,这是巴黎第一家中餐馆。豆腐公司又先后招两批高阳老乡,五六十人。都是齐如山送到巴黎的。齐竺山和李石曾为他们办夜校,白天做工,晚上学习。学法文、学中文,学化学物理。李石曾、齐竺山自己讲课,也请外教,效果很好。李石曾和齐竺山想到组织中国人到法国边做工边学习,对提高民智,改进风气大有益处。

      1912年2月他俩联络当时的社会活动积极人士,汪精卫、吴稚晖、张静江等七八位同道,在义兴局成立“留法俭学会”。齐竺山腾空几间房,做会所,办公议事都方便。作活动规划,定章程规则,5月在《民立报》发表<留法俭学会缘起及会约>,文中说“今共和初立,欲造成新社会、新国民,更非留学莫济,而尤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为宜。兹由同志组织留法俭学会,以兴勤俭苦学之风,以助其事之实行也。”在当时,在李石曾、齐竺山心目中,法国当然是先进之国,去法国留学为宜。积极倡导、宣传、组织去法国。

     《民立报》1910年,于右任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刊,于右任社长,主笔宋教仁、章士钊等人。开《民贼小传》专栏,揭露贪劣官吏、卖国行为。宣扬“改造中国”,抨击清朝政府。入民国,反对袁世凯倒行逆施,遭查封,于右任流亡日本。

      留法俭学会,是社会团体,组织自由松散,没有会长之类头衔,只有分工负责承担任务。学会给自己定为“自由传达之机关,非章程严密之组织。”愿意去留学或自愿为学会尽义务,即为会员,除学费外,没有会费。对会员不助资,也不索偿。真是“俭”学会,俭到没有经费来源。活动费用“由同志筹集”。靠化缘过日子。学会的任务是,成批介绍中国学生去法国留学,而且备装、旅途、食宿、选课等还要“由会内同志组织襄助”。对这么善心善意的团体,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大力支持,倍加赞许。蔡著文说   昔者李石曾、齐竺山诸君之创设豆腐公司于巴黎也,设为以工兼学之制,试之有效,乃提倡俭学会。俭学会者,专持以俭求学之主义者也。而其中有并匮于俭学之资者,乃兼工以济学。其与豆腐公司诸君,虽有偏重于学、及偏重于工之殊,而其为工学兼营则一也。继豆腐公司诸君而起者,有地浃泊(人造丝)厂诸君。人数渐增,范围渐广。于是李广安、张秀波、齐云卿诸君,按实定名,而有勤工俭学会之组织。由此勤于工作、而俭以求学之主义,益确实而昭彰矣。

      李石曾君又有见于勤工俭学之举,由来已久,而其间著名之学者,各具有复杂之历史,不朽之精神,类皆足以资吾人之则效,而鼓吾人之兴会,爰采取而演述之,以为《勤工俭学传》,月刊一册,华法对照,俾读者于修养德性之余,兼得研寻文字之益。其所演述,又不仅据事直书,而且于心迹醇疵之间,观察异同之点,悉以至新至正之宗旨,疏通而证明之,使勤工俭学之本义,昭然揭日月而行,而不致有歧途之误,意至善也。余既读其所述樊克林、敷莱尔、卢梭诸传,甚赞同之,因以所见,述勤工俭学会之缘起及其主义,以为之序。
   
      蔡元培不是空赞许,俭学会得办留法预备学校,蔡总长把大方家胡同原顺天府学堂的房子借给他们办预备学校。吴山、齐竺山、齐如山负责学校事务。1912年5月招生开学,学习半年,11月结业,动身去巴黎了。可见责任心和效率。这样的团体,必遇挫折。预备学校只办了三期。第二期结业,送到巴黎。第三期教育总长换人,收回校舍。只好搬到宣武门外储库营的四川会馆上课。第三期,成了“末”期。齐宗祜勉为其难的坚持下来,不收费用,干贴钱,试看今日域中之留学中介,哪个不成千上万的要钱?!有丝毫的公益心吗?!
  
      李石曾、齐宗祜们想的是启发民智,改变民风,锐意进取,无暇旁顾。他们是留法运动的开创者,是根本的根本。
  
       齐宗祜做最基本的生活杂务,最辛劳,最勤恳,往来于中法间,送学生,接学生,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无一不关切到位。所以,他该居首功。后来的留法勤工俭学组织,保定高阳的工艺学校,都是齐宗祜带动的结果。他的后人定居法国,大约他随后人终老海外。以致卒年不详,齐宗康的回忆录也未提及。
  
      然而发起留法运动的首功,不可没!
   (2018-8-17完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