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泰安
文/刘康宁
1984年,我考入山东农学院。复读并没有使我的分数上升多少,虽不理想,但可以接受。所以心境近于平静,稍有的激动便是能够到一个较大的城市去生活,再就是终于摆脱了高考复习对人的折磨,还有大学里未知的崭新的一切的诱惑。父母高兴着,商量着我入学的行程。鉴于我有七岁时独自乘火车的经验,又核算了出行人数多少而产生的费用,斟酌再三,决定让我自己去学校报到。行李是早打算好的,盛衣服的箱子是父亲早年出差购回的柳条包,黄书包里放了入学通知书,钱被母亲装在为我缝制的内口袋里。其实,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罗列了些理由,希望有人送,父母轻松地笑了:你看通知书里说了有公共汽车到车站接新生,火车4个小时就到了。
从我们小城到泰安80多公里的路程,火车要慢吞吞跑4个多小时才到。等坐上学校接新生的公共汽车,已至午后。那天的阳光相当炽烈,车窗两边闪烁着悬铃木的绿光,一路闪到学校的宿舍楼边上。向北的方向,可看到黛青的泰山。在此之前,它在我心目中只是个概念,我对它的认识,起于“老三篇”中的一句“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现在它矗立眼前,宏伟又不失鲜活。
每年高考过后,学子们从全省各地乘车奔赴而来,进入泰安的几所大中专院校。其中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在当时,摆脱相对贫穷的农村生活,考大学绝对是最好的方式。他们快速溶入校园生活当中——这里似乎跟他们过去的生活差别不大——不是从物质的层面,而是那种氛围,一种偏农的,也不是说土气,说淳朴却更接近本质。这种城市的气质是沉底的,平静而厚实,是亘古千年的意思,任谁也撼之不动的。80年代初的泰安城旅游业尚不发达,淡季的泰山脚下游人稀少。在景色宜人的大众桥附近,乱石间松柏成荫,散发着清香,这也是一剂安神的气息。
泰安毕竟是地级市,不像我们小城,每到麦收季节,道路上铺满了收割来的麦子,风起风落,琐细的麦皮,亮闪闪的飞舞,钻入人鼻孔,痒痒的。这里的格局要大的多,有几条繁华的街道和众多古迹。仅有的几路公共汽车从悬铃木的浓荫下驶过,带来片刻的骚动与喧哗。
青年路上有家钟表店,我曾去送修父亲给我的原苏联生产的手表,男营业员填写单子,问我地址,我说:山农。他嘟囔一声农学院,我竟有点窘,他的熟稔显出我外地人的生涩来。这条路为区政府所在地,有种理所当然的高傲的繁华。百货大楼、新华书店、饭店、招待所、电影院都在路边或簇拥在路的四周。再就是附近的财源大街,商店比较集中;下河桥处有个服装市场,摆满了牛仔裤、喇叭裤等各类时髦的服饰。这个地带离火车站不远,有点乱,人员繁杂。不久,音像店骤然增多,港台、大陆歌星的音带层出不穷,低档的音响设备音量放至最大,张蔷富有刺激性尖锐的歌声循环往复。有爿开在巷口的小店,房主在南墙开出一扇窗户,专售有关歌星的图片——翻拍的歌星照片加上简谱,用胶片在暗室里洗出来,也真难为他——4寸照片上能看清楚词谱。似乎是,时装和流行音乐将泰安城慢慢变得喧腾。我在售卖盒带的柜台驻足良久,面对着昂贵的原装带,犹豫着难以出手,通常是复制一盘音效低劣的磁带作罢。有时还要去下河桥市场购套物美价廉的时装。这一部分时尚的支出出自家里每月寄给我的10元生活费,除了不时去青年路上的小饭店吃顿纯肉馅的包子外,剩下的钱可以考虑一下精神方面的需求。当我独自在宿舍穿上笔挺的套装时,心底满是压抑着的小快乐,拎着暖瓶一开门,同学轻轻的惊叫,虚荣心很是得到满足。
店里的售货员,几乎全是冷漠的,他们的面容在记忆的洪荒里扁而平,失去了生动。国营商店的售货员自然是高傲的,工资的保障、相对清闲的工作强度和优越的工作环境,自然养成了傲慢懈怠的工作作风,有种被惯坏的蛮横。百货大楼是当年泰安的地标性建筑,货物多但都是大路货,不过质量是好的,这是国营的优势。因为赶火车的缘故,我快速登上三楼,找到需购买的物品,对正在闲谈的两个女售员发出购物请求。两人依旧谈笑风声,我以为没听见,又道:同志,我急着赶火车,能快点儿吗?其中一个女人白我一眼道:你先去赶完火车再来。真是妙语呀,气愤之余,我简直要为她的急智击节叹赏。她声音平静,语速稍快,声调少有平仄,似有点心虚。我没吱声,她反有点气恼,把东西快速扔到柜台上,这得有多大优越感给她支撑。很奇怪,平时与这些售货员接触最多,但反觉与他们很隔,仿佛是在两个时空,两条平行的直线,永不相交。他们被时间溶化成一个符号,模糊却不容抹杀,边缘言语的触角暗自张缩,在寂寥冷白的水域。
泰山的存在,让泰安成为极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在深厚的古文化的包围中,俗世里的细节被粗疏化,经年的磨砺,人的性情包浆圆润,洞察世间,触手温凉。因此,描述泰安,只能从大处着眼,人间烟火也是腾腾燃烧,底下是交织的蜂巢般的世界,缜密的,营营的人生。这是种难以溶入的缜密,让我感到了彻骨的孤独,就像面对着一个异常熟悉的陌生人,他的散淡的微笑让我难以招架。
游走在泰安的大街小巷,能感到平和下隐着的慽容。周末的清晨,晨光渗透薄的白雾,在岱庙南门外古槐处, 竟能看出种平静的欢欣——细碎的嘁嘁喳喳——仿佛不敢惊动岱庙里威严的神灵。古槐下的碑石上刻的“双龙池”几个大字,在白雾中显现神秘的意味,是不是碑旁石砌的深池中果真有两条龙的真身时隐时现?若探下头去,便见池中干涸见底,几株杂草落魄地昂着头,土黄的基调叫人倏然失去所有的想象力,即刻由天上落到夯实的地面,回到现实当中。还好,看到池两侧各有一尊造型浑朴的石刻龙头,心中暗想,原来如此。
岱庙曾是供帝王参拜的地方,堂皇的庙宇,威严的佛神塑像,精雕细刻的龟驮碑,碑上的铭文,遍布的古柏有着蟠曲柔和、扭筋转骨的刚劲身姿。如今缭绕的香火烟气,摒弃了家国社稷的宏大,似乎承载了更多具象的琐碎的沉重。虽是平凡人的平凡愿望,因在心底孕育,不停翻滚磨擦,又被内心充盈的物质所滋养,慢慢地包浆成熟,晶莹剔透,有了珍珠的质地,却是沉甸甸的,又如同刚从水中淘出的沙金。跪拜的人满心虔诚,肃穆的面孔微露慽容。将心愿忐忑地捧出交付,希望被收下,收下,收下就好了,至少目前是。浓重的香火气,凭空制造了强烈的仪式感,众人的愿望终被收下,珍珠样的,沙金的沉重,在殿堂里平铺下来,一切归于现实的平静。
近日重游泰安,从岱庙开始一路走去,循着大学时代的足迹。岱庙门外便是闹市,说闹其实并不闹,只是行人和车辆较多,与我读大学时相比,反少了许多喧腾,彼时改革开放伊始,人心萌动,满大街的商店放着大功率音乐,招徕顾客。此时一则市场经营逐渐规范,二则人的功利心有了曾经沧海的淡然平静。市声虽也是笼罩性的强势,却敛住了气息,由下往上腾起在半空中,俯瞰着芸芸众生。
几十年过去,青年路两边似乎变化不大,除了岱庙南面新起了几座建筑,又发现西边的大众电影院消失了。走到此处,脑海中陡地响起一首歌:“我从森林里归来,迎风的散发上挂满,田野里朦胧飞沙,合并双掌捧托起------”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纷纷飘坠的音符”,想起它是因为曾偶然在这里听到过,记忆深刻却是因为它不是刘文正演唱的,是男声二重唱,真是好听啊,明亮的青春,飘逸的神采和诗意,臻于空灵。在歌星不断涌现又黯然退出的年代,他们像晨光里闪烁的星星,滥觞过后从我目光可及处毅然逝去,再也找不到。附近的那家包子店亦复不在,这里曾是我经常光顾打牙祭的地方,店虽小却是公营,肉包子绝对是薄皮大馅,一咬油就滴下来,价格不高,是学生解馋的好去处。缺点是虽猪肉多,味道单薄起腻。因此客并不多。青年路北尽头,有正在拆迁的楼房,残垣断壁被绿色网布围挡覆盖,这里曾是一家小旅馆吧?记不清了,它的慽容已然破碎,在午后微醺的阳光中沉默。周围的老建筑虽都慽容依然,但新建筑掺杂其中,整体冲淡了这种感觉,看出了世事更迭,时光不再。
步行至农大老校区,记忆里的教学楼还在。当年是刚刚启用,簇新的连排桌椅,阶梯教室里涌入上课的学生,高大的空间里壅塞着喧哗后的回声。年轻的气息嘈杂着肆意碰撞流淌,毫无节制。刚入校的学生略带陌生感的羞涩,但内心却是新鲜无比的狂喜。我们在宿舍、操场、教学楼、小书店之间流连,压抑着笑声和窃窃私语。宿舍也是新建的,我们有幸做为入住的第一批新生。公共卫生间里有供洗漱用的水池子,一排水龙头,最重要的是回声很好,洗衣时业余歌者的声线宛若天簌。那时没有门卫和监控,人员出入自由,如今进入却受到限制。门卫闻声从紧靠门的房间走出来,虽正值假期,没有住宿的学生,他还是非常警觉。是个中年男人,像外出打工的乡下人,表情严肃,有中年的漠然,对我这个故地重游的老校友并不关心。虽想去曾住过的三楼看一下,但又不想贸然开口遭遇被拒绝的的尴尬,只好讪讪而去。
校礼堂还保留原样,漂亮而古老,略有西洋风格。我们入校时,傍晚时分,里面放映着BBC的英文教学影片《Follow me》。这里每周六晚间都有一部故事片放映,但我们宁可步行几里路去相邻的大学或影剧院看电影,也许步行一路的聊天也占据娱乐的一部分吧。礼堂在夕照里的美温厚纯朴,像从辽远时光里返转后心境恬静,泰然自得。所以沉默着,不需要述说。一对夫妇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从台阶上走下来。妈妈对女孩说:这是你爸爸原来上学的地方。轻轻一句话,经年的沧桑,弹指一挥间。继续北行,远眺可见巍峨的泰山,样貌未改,只是失了旧日的黛青和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变得灰白,暗淡,模糊。那扑面而来的鲜活呢,分明被层层雾霾的面纱遮掩,即便在这天气晴好的日子。不禁又老套地感叹一番:人类在得到的同时,失去那么了多美好。忽然想起,我有多久没登泰山了呢?
很久了呢!只大一时约同学登过一次泰山。人往往对身边的事物缺乏持续的好奇和关注,似乎唾手可得便忽略它的存在。隔了几十年的路途回首往事,记忆不甚清晰——也许清晨的微风稍有寒意,我们从红门处登山,沿历朝皇帝的登山御道行走,泰山的美慢慢在眼前呈现。年轻气盛的我们,眼前只有肤浅的美,快走在蜿蜒的石径,对目不睱接的碑碣石刻,迎面扑来的怪松奇石,来不及仔细端详,就忙着赶路了。登山只作为形式上的完成仪式,如同在青春版图插上一枚小小的旗帜。漫长岁月里的风雨兼程,旗帜变得褴褛,颜色暗淡,但是,它一直在心头猎猎作响,好像大海礁石上的灯塔,荒野大漠里的指南针,无论你想与不想,版图已绘出了定位坐标,根深蒂固的,永不磨灭。
泰安与泰山就是相互依附的关系,共生永存的关系。它们像水和土和成的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并相互映照。之所以泰安,受之于泰山;泰山之灵气,得益于泰安。泰山山脉自西向东沿黄河南岸绵延二百多公里,“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个安字像定海神针,又像是中国画画法水墨的基调,“黑、白、浓、淡、干、湿”一路铺陈开去,任千变万化,总有个稳妥的布局,即使是留白,亦得细细推敲。
文/刘康宁
1984年,我考入山东农学院。复读并没有使我的分数上升多少,虽不理想,但可以接受。所以心境近于平静,稍有的激动便是能够到一个较大的城市去生活,再就是终于摆脱了高考复习对人的折磨,还有大学里未知的崭新的一切的诱惑。父母高兴着,商量着我入学的行程。鉴于我有七岁时独自乘火车的经验,又核算了出行人数多少而产生的费用,斟酌再三,决定让我自己去学校报到。行李是早打算好的,盛衣服的箱子是父亲早年出差购回的柳条包,黄书包里放了入学通知书,钱被母亲装在为我缝制的内口袋里。其实,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罗列了些理由,希望有人送,父母轻松地笑了:你看通知书里说了有公共汽车到车站接新生,火车4个小时就到了。
从我们小城到泰安80多公里的路程,火车要慢吞吞跑4个多小时才到。等坐上学校接新生的公共汽车,已至午后。那天的阳光相当炽烈,车窗两边闪烁着悬铃木的绿光,一路闪到学校的宿舍楼边上。向北的方向,可看到黛青的泰山。在此之前,它在我心目中只是个概念,我对它的认识,起于“老三篇”中的一句“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现在它矗立眼前,宏伟又不失鲜活。
每年高考过后,学子们从全省各地乘车奔赴而来,进入泰安的几所大中专院校。其中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在当时,摆脱相对贫穷的农村生活,考大学绝对是最好的方式。他们快速溶入校园生活当中——这里似乎跟他们过去的生活差别不大——不是从物质的层面,而是那种氛围,一种偏农的,也不是说土气,说淳朴却更接近本质。这种城市的气质是沉底的,平静而厚实,是亘古千年的意思,任谁也撼之不动的。80年代初的泰安城旅游业尚不发达,淡季的泰山脚下游人稀少。在景色宜人的大众桥附近,乱石间松柏成荫,散发着清香,这也是一剂安神的气息。
泰安毕竟是地级市,不像我们小城,每到麦收季节,道路上铺满了收割来的麦子,风起风落,琐细的麦皮,亮闪闪的飞舞,钻入人鼻孔,痒痒的。这里的格局要大的多,有几条繁华的街道和众多古迹。仅有的几路公共汽车从悬铃木的浓荫下驶过,带来片刻的骚动与喧哗。
青年路上有家钟表店,我曾去送修父亲给我的原苏联生产的手表,男营业员填写单子,问我地址,我说:山农。他嘟囔一声农学院,我竟有点窘,他的熟稔显出我外地人的生涩来。这条路为区政府所在地,有种理所当然的高傲的繁华。百货大楼、新华书店、饭店、招待所、电影院都在路边或簇拥在路的四周。再就是附近的财源大街,商店比较集中;下河桥处有个服装市场,摆满了牛仔裤、喇叭裤等各类时髦的服饰。这个地带离火车站不远,有点乱,人员繁杂。不久,音像店骤然增多,港台、大陆歌星的音带层出不穷,低档的音响设备音量放至最大,张蔷富有刺激性尖锐的歌声循环往复。有爿开在巷口的小店,房主在南墙开出一扇窗户,专售有关歌星的图片——翻拍的歌星照片加上简谱,用胶片在暗室里洗出来,也真难为他——4寸照片上能看清楚词谱。似乎是,时装和流行音乐将泰安城慢慢变得喧腾。我在售卖盒带的柜台驻足良久,面对着昂贵的原装带,犹豫着难以出手,通常是复制一盘音效低劣的磁带作罢。有时还要去下河桥市场购套物美价廉的时装。这一部分时尚的支出出自家里每月寄给我的10元生活费,除了不时去青年路上的小饭店吃顿纯肉馅的包子外,剩下的钱可以考虑一下精神方面的需求。当我独自在宿舍穿上笔挺的套装时,心底满是压抑着的小快乐,拎着暖瓶一开门,同学轻轻的惊叫,虚荣心很是得到满足。
店里的售货员,几乎全是冷漠的,他们的面容在记忆的洪荒里扁而平,失去了生动。国营商店的售货员自然是高傲的,工资的保障、相对清闲的工作强度和优越的工作环境,自然养成了傲慢懈怠的工作作风,有种被惯坏的蛮横。百货大楼是当年泰安的地标性建筑,货物多但都是大路货,不过质量是好的,这是国营的优势。因为赶火车的缘故,我快速登上三楼,找到需购买的物品,对正在闲谈的两个女售员发出购物请求。两人依旧谈笑风声,我以为没听见,又道:同志,我急着赶火车,能快点儿吗?其中一个女人白我一眼道:你先去赶完火车再来。真是妙语呀,气愤之余,我简直要为她的急智击节叹赏。她声音平静,语速稍快,声调少有平仄,似有点心虚。我没吱声,她反有点气恼,把东西快速扔到柜台上,这得有多大优越感给她支撑。很奇怪,平时与这些售货员接触最多,但反觉与他们很隔,仿佛是在两个时空,两条平行的直线,永不相交。他们被时间溶化成一个符号,模糊却不容抹杀,边缘言语的触角暗自张缩,在寂寥冷白的水域。
泰山的存在,让泰安成为极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在深厚的古文化的包围中,俗世里的细节被粗疏化,经年的磨砺,人的性情包浆圆润,洞察世间,触手温凉。因此,描述泰安,只能从大处着眼,人间烟火也是腾腾燃烧,底下是交织的蜂巢般的世界,缜密的,营营的人生。这是种难以溶入的缜密,让我感到了彻骨的孤独,就像面对着一个异常熟悉的陌生人,他的散淡的微笑让我难以招架。
游走在泰安的大街小巷,能感到平和下隐着的慽容。周末的清晨,晨光渗透薄的白雾,在岱庙南门外古槐处, 竟能看出种平静的欢欣——细碎的嘁嘁喳喳——仿佛不敢惊动岱庙里威严的神灵。古槐下的碑石上刻的“双龙池”几个大字,在白雾中显现神秘的意味,是不是碑旁石砌的深池中果真有两条龙的真身时隐时现?若探下头去,便见池中干涸见底,几株杂草落魄地昂着头,土黄的基调叫人倏然失去所有的想象力,即刻由天上落到夯实的地面,回到现实当中。还好,看到池两侧各有一尊造型浑朴的石刻龙头,心中暗想,原来如此。
岱庙曾是供帝王参拜的地方,堂皇的庙宇,威严的佛神塑像,精雕细刻的龟驮碑,碑上的铭文,遍布的古柏有着蟠曲柔和、扭筋转骨的刚劲身姿。如今缭绕的香火烟气,摒弃了家国社稷的宏大,似乎承载了更多具象的琐碎的沉重。虽是平凡人的平凡愿望,因在心底孕育,不停翻滚磨擦,又被内心充盈的物质所滋养,慢慢地包浆成熟,晶莹剔透,有了珍珠的质地,却是沉甸甸的,又如同刚从水中淘出的沙金。跪拜的人满心虔诚,肃穆的面孔微露慽容。将心愿忐忑地捧出交付,希望被收下,收下,收下就好了,至少目前是。浓重的香火气,凭空制造了强烈的仪式感,众人的愿望终被收下,珍珠样的,沙金的沉重,在殿堂里平铺下来,一切归于现实的平静。
近日重游泰安,从岱庙开始一路走去,循着大学时代的足迹。岱庙门外便是闹市,说闹其实并不闹,只是行人和车辆较多,与我读大学时相比,反少了许多喧腾,彼时改革开放伊始,人心萌动,满大街的商店放着大功率音乐,招徕顾客。此时一则市场经营逐渐规范,二则人的功利心有了曾经沧海的淡然平静。市声虽也是笼罩性的强势,却敛住了气息,由下往上腾起在半空中,俯瞰着芸芸众生。
几十年过去,青年路两边似乎变化不大,除了岱庙南面新起了几座建筑,又发现西边的大众电影院消失了。走到此处,脑海中陡地响起一首歌:“我从森林里归来,迎风的散发上挂满,田野里朦胧飞沙,合并双掌捧托起------”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纷纷飘坠的音符”,想起它是因为曾偶然在这里听到过,记忆深刻却是因为它不是刘文正演唱的,是男声二重唱,真是好听啊,明亮的青春,飘逸的神采和诗意,臻于空灵。在歌星不断涌现又黯然退出的年代,他们像晨光里闪烁的星星,滥觞过后从我目光可及处毅然逝去,再也找不到。附近的那家包子店亦复不在,这里曾是我经常光顾打牙祭的地方,店虽小却是公营,肉包子绝对是薄皮大馅,一咬油就滴下来,价格不高,是学生解馋的好去处。缺点是虽猪肉多,味道单薄起腻。因此客并不多。青年路北尽头,有正在拆迁的楼房,残垣断壁被绿色网布围挡覆盖,这里曾是一家小旅馆吧?记不清了,它的慽容已然破碎,在午后微醺的阳光中沉默。周围的老建筑虽都慽容依然,但新建筑掺杂其中,整体冲淡了这种感觉,看出了世事更迭,时光不再。
步行至农大老校区,记忆里的教学楼还在。当年是刚刚启用,簇新的连排桌椅,阶梯教室里涌入上课的学生,高大的空间里壅塞着喧哗后的回声。年轻的气息嘈杂着肆意碰撞流淌,毫无节制。刚入校的学生略带陌生感的羞涩,但内心却是新鲜无比的狂喜。我们在宿舍、操场、教学楼、小书店之间流连,压抑着笑声和窃窃私语。宿舍也是新建的,我们有幸做为入住的第一批新生。公共卫生间里有供洗漱用的水池子,一排水龙头,最重要的是回声很好,洗衣时业余歌者的声线宛若天簌。那时没有门卫和监控,人员出入自由,如今进入却受到限制。门卫闻声从紧靠门的房间走出来,虽正值假期,没有住宿的学生,他还是非常警觉。是个中年男人,像外出打工的乡下人,表情严肃,有中年的漠然,对我这个故地重游的老校友并不关心。虽想去曾住过的三楼看一下,但又不想贸然开口遭遇被拒绝的的尴尬,只好讪讪而去。
校礼堂还保留原样,漂亮而古老,略有西洋风格。我们入校时,傍晚时分,里面放映着BBC的英文教学影片《Follow me》。这里每周六晚间都有一部故事片放映,但我们宁可步行几里路去相邻的大学或影剧院看电影,也许步行一路的聊天也占据娱乐的一部分吧。礼堂在夕照里的美温厚纯朴,像从辽远时光里返转后心境恬静,泰然自得。所以沉默着,不需要述说。一对夫妇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从台阶上走下来。妈妈对女孩说:这是你爸爸原来上学的地方。轻轻一句话,经年的沧桑,弹指一挥间。继续北行,远眺可见巍峨的泰山,样貌未改,只是失了旧日的黛青和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变得灰白,暗淡,模糊。那扑面而来的鲜活呢,分明被层层雾霾的面纱遮掩,即便在这天气晴好的日子。不禁又老套地感叹一番:人类在得到的同时,失去那么了多美好。忽然想起,我有多久没登泰山了呢?
很久了呢!只大一时约同学登过一次泰山。人往往对身边的事物缺乏持续的好奇和关注,似乎唾手可得便忽略它的存在。隔了几十年的路途回首往事,记忆不甚清晰——也许清晨的微风稍有寒意,我们从红门处登山,沿历朝皇帝的登山御道行走,泰山的美慢慢在眼前呈现。年轻气盛的我们,眼前只有肤浅的美,快走在蜿蜒的石径,对目不睱接的碑碣石刻,迎面扑来的怪松奇石,来不及仔细端详,就忙着赶路了。登山只作为形式上的完成仪式,如同在青春版图插上一枚小小的旗帜。漫长岁月里的风雨兼程,旗帜变得褴褛,颜色暗淡,但是,它一直在心头猎猎作响,好像大海礁石上的灯塔,荒野大漠里的指南针,无论你想与不想,版图已绘出了定位坐标,根深蒂固的,永不磨灭。
泰安与泰山就是相互依附的关系,共生永存的关系。它们像水和土和成的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并相互映照。之所以泰安,受之于泰山;泰山之灵气,得益于泰安。泰山山脉自西向东沿黄河南岸绵延二百多公里,“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个安字像定海神针,又像是中国画画法水墨的基调,“黑、白、浓、淡、干、湿”一路铺陈开去,任千变万化,总有个稳妥的布局,即使是留白,亦得细细推敲。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