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笔记:《等待野蛮人》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读书小笔记:《等待野蛮人》
举凡重读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小说,除了村上的《盲柳,及睡女》、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几个以外,库切的《等待野蛮人》是我重读最多的一部;最近在向微信群里的书友推荐之后(电子版),我再次(第三次或第四次)重读了这部小说。
从篇幅上讲,《等待野蛮人》不算长,16万字,读起来不累。但较短的篇幅并不意味着内在的单薄。一个虚化了背景与历史的寓言故事,被库切演绎得真实可感,丝丝入扣,如同编辑手记里说的那样,即便在卡夫卡的《城堡》里,你也能找到寓言体小说本身难以克服的瑕疵(如失控的夸张以及自圆其说的勉强等),然而库切在此间的运笔与构思却有种游刃有余的自然。这一方面能说明库切的功力,另外也表明作为首部让库切蜚声国际的作品,它确实是作家深思熟虑的结果。
它在文体上有创新。库切摒弃了传统小说倚重于故事讲述与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转而揭示人物在巨大冲突中的心理过程,他着眼于这一刻的所思所想所感,对情节的连贯与故事的前后交待则常常语焉不详;最重要的是,《等待野蛮人》的故事是库切对人类经验的一种抽象。它甚至不具备我们所谓的要素:“时间”和“地点”。它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寓言”。它可以是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的窥视,也可以是人类历史上无数次强权征服的一个镜像,还能折射中国“文革”的那场浩劫……这种写法既讨巧又高难度,作家笔力不逮的话,可能弄成散漫迂阔、大而无当的局面。但库切藉此获得了更大自由。看库切行文时笔随意走,挥洒自如,屡屡突破文体、语言甚至结构的局限,确实很过瘾!总体上它简洁、质朴,但在某些章节,它又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比如被评论家津津乐道的行政长官送野蛮人女孩回家的那些段落,在库切笔下,一帧帧有关严酷的极端环境的逼真画面呼啸而来,令人惊叹于小说家卓越的语言天赋。
而引人深思的,还是这篇小说触及的一个话题,即一个原本平庸自足的人在非常岁月的炼狱里何以经受善与恶的考验?他是否有走上救赎之路的可能?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现实的问题。库切通过笔下的老行政长官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边境地区的老行政长官原本是一个优游自适的太平官,一个保守派。他有文学与音乐上的修养,他热爱女人的身体,但他完全没有政治上的企图与野心。或许在帝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中,他是个例外。我们说不清到底是良知、怜悯、人道还是一种不愿随意屈服的内心高傲在作用,总之这位平时庸碌无为的老行政长官竟然在帝国对边境野蛮人的残酷征伐与绞杀中由一开始的不合作渐渐走上一条与帝国为敌的不归路。读着读着,我们发现,库切的笔调也由一开始的不乏嘲讽慢慢变得沉重和锋利起来,看似散漫的故事具有了极大张力;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为这个被折磨被羞辱,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老男人捏了一把汗。看着他一点一点地与原本的自己割裂,一步一步滑入似不可挽回的悲惨境地,又想到这全是他的个人选择,是他的自我意志在起作用,于是,便又意识到他走向的,其实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那条路当然意味着肉体上的灾难,但它无疑是灵魂的高贵出口。或许老行政长官本身无意于此,他心中甚至从未升起诸如高尚、救赎之类的字眼,他几乎没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被什么莫名的力量推着往这条路上走。
由此,我陷入了深思。联系到我们的现实,从库切的故事里,我有两个不成熟的结论。一是体制本身并非铁板一块,看似稳固的利益集团,实际上可能有暗流涌动,谁能肯定那庞大的体系里不会出现一个或多个基于人类良知底线行事的“行政长官”?他们看似不起眼,却往往能坏了帝国的大事。当然,我之此念,并非寄希望于明君,而是还没有对人性完全失望罢了!
二是对普罗大众,我们不必苛求他在实际行动上成为“叛徒”,大多数人并没有走向道德完善的激情与勇气。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种理念叫做“消极不合作”,那可能是我们能践行的。美国学者斯科特著有《弱者的武器》,提出了“反抗的日常形式”,对比纳粹大屠杀这种极端的形态,他所研究的东南亚社会是更为普遍的形态。他认为,公开的反抗更易招致迅速而残酷的镇压,消极的不合作却是可能的,它们可以大量地生成于各个角落,而且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他描述了底层农民如何以低姿态的反抗进行自卫,如何以持续的普遍的不顺从对抗强大的国家权力,最终扰乱了统治的实施,改变了权力预期的轨道,缩小了国家的统治力量。他写道:“正如成千上万的珊瑚虫杂乱无章地形成的珊瑚礁一样,成千上万的以个体形式出现的不服从与逃避行动构建了其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屏障。这些反抗没有戏剧性的公开对抗,也不具显著的新闻价值。如果使用比喻的说法,当国家的航船搁浅在这些礁石上时,人们的注意力被典型地吸引到船只失事本身,而不会看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行动的大量聚集才是造成失事的原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