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个性迷人的薛宝钗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个性迷人的薛宝钗

                                                                  文/深之海
  
  从外在看,薛宝钗似乎是《红楼梦》中“白富美”的头号热门人选。她生活无忧,恬静安闲,不似林妹妹那般楚楚动人,多愁善感。仔细想来,其实薛宝钗另长了一幅愁肠,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宝钗个性宽宏,没有表露出来罢了。
  红楼四大家族中,以贾家最为繁盛,一妃两国公的百年富贵,有公爵位。史家是两个侯爵的造化。金陵王家更是了不得,东晋时已是名门大族,为相为宰者如过江之鲫。按家谱论,王熙凤算是书圣王曦之的族裔。薛家相对根基浅,无爵,原本书香门弟,举试不济,终以皇商为业,善积银钱,世传“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在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不高,银子再多,吃什么穿什么,住几进几出的院子,丝毫不能逾制。深层次理论,钱多的薛家最没安全感,家里银子再多,如果没有权力保护,自然来得快,去得也快,古今一理。
  当年薛父最大荣耀是娶了王家的千金(薛姨妈),自此与世家大族攀上了亲。他结交了王家,就沾上了史家和贾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薛父的社会活动能力之强,不容小觑。薛家独子名蟠,字文龙,父母望子心切。可事与愿违,此人呆霸王一个,生性粗庸,骄纵纨绔,着实令薛父伤心。儿子不成器,好在女儿“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于是宝钗成了薛家的一张名片,也成了其存续家族血脉的希望之星。
  薛父有一个向王权中心靠拢的谋划,想将女儿宝钗送入宫,梦想着以后自已做了国丈,儿了成了国舅,那薛家的富贵就上双保险了。然天不假年,薛父早亡,薛家从此开始没落。四大家族中,薛家是第一个由盛转衰的。
  薛蟠送妹妹进京选秀女,偏偏“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父亲去世,人走茶凉,薛家的社会关系网明显萎缩。薛蟠不谙世事,没有上下打点的能量,而贾家、王家、史家对薛家送女入宫之事,出于防备权势超越,普遍冷眼旁观,不支持也不反对,薛宝钗意料中落选,这是宝钗遭遇的第一次人生挫折。
  选秀女不成,薛姨妈独木难支,无力中兴家业,“受邀”住进贾家梨香院,分灶吃饭,独立开支。作者文中对薛家投亲,行文表述委婉。实际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已衰的薛家靠孤儿寡母根本无力应付官匪掠夺,商场排挤暗算,还有不良下属的贪腐,不出几年也就破败得七零八落了。从明面上看,薛家投亲之时暂无衣食之忧,只是没了往日的奢华。
  在此家道下陷的途路中,薛宝钗见识了世态炎凉,目睹了人情冷暖,通晓了人性险恶,变得世故圆润,表现出“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母亲薛姨妈是个会享福的贵夫人,哥哥是位荒唐的公子哥,年轻薛宝钗逐渐上升为薛家的主心骨。宝钗心中深处不乏孤傲,偶尔也有“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式的峥嵘流露,但这也只能算是末世悲音,她并不甘心薛家在她手里日落西山。所谓言为心声,薛宝钗诗词沉郁厚重,有杜甫遗风,这便是她内心饱受煎熬的明证。
  宝钗本份守拙,屋子象雪洞一样朴素无华,为人处处谨慎,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实际上她是不想卷入人际是非之中,因为她怕了。薛宝钗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薛家时刻处在贾王两家的庇荫之下,让薛家衰亡得缓慢一些,最好永保康宁。
      懂事的孩子早当家。薛宝钗所有的忐忑用心,根源都在于此。在大家族圈内左右平衡,她极其在意现实生活的成功,超出“大长今”单打独斗的生命意境。
     不少读者,根据自已的心理需求,给薛宝钗身上贴上了“虚伪算计、溜须拍马、险恶无情、封建卫道士”等形形色色的标签。可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谁又能游离于自已生存的时空之外呢?谁又能双手揪住自己的头发,不借助外力离地而起呢?
  相反,读遍红楼,薛宝钗身上迷人的星光亮点,时时闪显。比如:
  她气质高贵,端庄美丽,牡丹花魁,天上少有,地上无双,气暖了,恐化了。
  她天生情商高,办事得体,知道进退,善解人意,柔中带刚,棉里藏针。
  她博学多才,文化品位高,诗文造诣深厚,知道“绿蜡”典故,关键时能解宝玉燃眉之急。论诗文笔力,足以与才女林黛玉比肩。众美女一起咏菊时,她有捷才,丝毫不落下风。
  她熟悉昆曲戏文,深知生命本质,会讲“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懂禅,谈话有机锋,知道六祖慧能开悟之禅意。
  她懂绘画,当众能讲出个子丑寅卯来,仿佛在点验自已的私人嫁妆。
  她读过《西厢记》,有情调,听句子即知道出处,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她知行合一,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她明白轻重缓急深浅,有眼力见,乐于助人。听闻宝玉挨打了,捧着治疮药就过来了;洞察史湘云拮据没钱办诗宴,私下买螃蟹送她;知晓黛玉身体不好,又暗暗送营养品与她。她洞悉邢岫烟孤苦无助,主动上前问寒送暖。她深知赵姨娘被边缘化,也有礼物给她,给心情压抑的姨娘以心灵慰藉。
  她身心健康成熟,有实际生存能力,认识当票,能鉴别人参真假,广博,但不是书痴。
      这么美妙的人儿,在当今的中国已绝了踪迹。大家也只能在书本上瞻仰其迷人的淑女风采了!
      岁月流传,有时慨叹,向西洋人学了一百多年,我们已变得东不东,西不西了。
        ―――也许是该蓦然回首的时候了。(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