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过大年,走亲戚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在我老家,除夕夜,祭神拜祖。年初一,本家会互相串门拜年。父辈人讲,早些年,讲究的人家,小辈人拜年,是要行磕头礼的。现在,大部分人家,婚丧嫁娶才行此大礼。其他场合早不讲究了。小辈人笑模笑样,说些吉利话儿,从长辈手里接过压岁钱,口袋里塞些平时少见的花生瓜子糖,这门亲戚,就算拜过了。
       正月初二,新媳妇回娘家。嫁出去的闺女也回娘家,外孙们跟着,去给姥姥舅舅拜年。小孩子是道盖面的菜。不管家境如何,娃娃们都会被自家大人打扮得漂漂亮亮。
        胡同里,大街上,随处可见喜气洋洋的大人小孩,拎篮,挎筐,篮和筐都干干净净,苫新头巾或者花毛巾。偶尔也有背包的。路上遇到熟人,笑着打哈哈。久不见面的意外相遇,抓住对方的手,一个劲儿直抖擞,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走亲戚,路近的靠腿,路远的依赖自行车,再远就得借助公共汽车。去我姥姥家,要坐一个小时汽车,通常大年初二有班车。偶尔天气恶劣下大雪,会推迟到初三四。提前到县运公司车站,看小黑板上粉笔写的通知。看过还要特意问过站里的工作人员,核实再三。
        山路颠簸,车厢拥挤。下车直奔姥姥屋子。进门先喊姥姥舅舅舅妈过年好,说话间已脱鞋上炕。油炸的各种吃食端过来,糖水在平常不用的细瓷小花碗里。姥姥盘腿坐在炕头,偏襟大褂里摸出一个手绢包,一层层打开,捻出一张崭新的钞票。喝水,接压岁钱的功夫,已经把屋子里打量了一遍。那时年幼,注意力在表姐妹的衣着打扮上,然后才细看新贴的年画,新剪的窗花,新门帘儿上绣着的鲜亮图案。见面和打量是互相的。打量着,对比着,一年一年,人就长大了。
       一般人家,年节上添新物件儿,图个新年新气象。过年走亲戚,总能遇到些稀罕物。八十年代初,大表哥买了电唱机,腊月里专门进城来,我陪着买了很多唱碟,那年来拜年走亲戚的,都往电唱机前趴。年轻的挑选流行歌曲,年长的爱听戏曲选段。第二年流行跳交谊舞。正月里在堂屋,二表姐带表弟跳新学的帕斯,我也扭捏地跟着走了几回。嘻嘻哈哈,打闹玩笑。姥姥是见过世面的开明人,嘴直撇,脸上却带着笑---没有她的默许,二表姐头发烫得鸡窝一样,不被舅舅一根根从她脑袋上薅下来才怪。
        过大年,走亲戚,讲究内外有别,长幼有序。一般直奔姥姥住的屋子。寒暄几句,糖水没喝完,被指派拿份礼物,先去大舅家。几个舅舅家按顺序一一拜访完毕,还要去娘的叔叔大伯家。接下来,是各位表舅家。拜年,寒暄,对答,奉上礼物,推让。内容大体相同。家境好的会给压岁钱。不给也不挑理。乐意,不乐意,礼到人到,应有的辈分礼数不能乱,更不能忘。
        打我懂事起,我们家拜年送礼任务,基本上都由我和妹妹们来完成---最早,二表姐带我们,挨家挨户,认门走亲戚,后来,三表妹陪着去。在家时娘再三叮嘱,要注意礼仪周全,嘴巴要甜,主动尊称长辈。临出门,姥姥舅妈还会提醒,小孩子要懂事,不要失礼惹人笑话。那个年代,有调识教,是对孩子最好的褒赏。小孩子若少调失教,连家里大人都会被人笑话看不起。
       走亲戚的人流中,孩子居多---家里大人,尤其是女人,要留在家里,接待上门的亲戚。大部分人家的孩子,能拎动自家放礼物的篮子起,由大人或同路的大孩子带领,一年年下来,便可独自前往。有时会受人所托,带更小的孩子一同前往。路上招呼照顾,小孩子实在走不动路了,还会背在背上,走走,停停。拎着的篮子,左右手倒来换去,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大人交代的事。
         真正用腿走亲戚,是去嫁在外村的几个表姐家。和表妹表弟一起,同路的孩子相约一同前往。一行大大小小的孩子,各人拎着自家放了礼物的竹筐,上面盖颜色鲜亮的毛巾。天冷,风大,即使下雪,蹦蹦跳跳,不一会儿,身上热热烘烘,额头见微微汗星儿。一路走,一路说,一路玩闹。年年相似,年年都发生着变化。
       去到表姐家,说几句话,会被引到他家的老屋,见表姐的公婆长辈。即使分家另过,也是必须的礼数。礼物奉上,说代自己父母问好的话。客套一番。一般不给压岁钱。回到姐姐姐夫住的屋子,给些压岁钱。多少不嫌。这个规矩,乡间有,城里也有,都被严格遵守着。
       我娘做临工结识一个姐妹,我和妹妹叫她萍姨。萍姨当年三十二、三岁,矮,白净,微胖爱笑。那年春节我带妹妹和萍姨的亲侄女,一起去她家走亲戚。萍姨按规矩带我们去见她的公婆,走到一个院子门口,妈---妈---,喊着往里走,一只大狗汪汪叫。萍姨煞白了脸,呵斥着狗,继续往里走。那狗竟然扑过来。情急之下,她抓起地上的扁担,打得狗呜嚎着跑开。屋里这才窜出个老婆子,冷着眉眼,这是干啥?打狗还要看主人!萍姨涨红脸,又惊又气又怒,妈!家里狗欺负我!老婆子冷笑一声,双手叉腰,你看你看,连家里的狗都看不上你!不着家不下蛋的……萍姨姨知道,我们回家会被大人详细盘问每个细节---娘家人会根据孩子的观察讲述,来判断自家闺女在婆家的地位处境。萍姨很快离了婚。第二年,因为有出嫁的闺女不能在娘家过年的习俗,她在我家过了个年。后来,又嫁了一处人家。再去萍姨新家拜年,新姨夫笑眯眯的,眼睛直围着萍姨转。新姥姥特意送过来半碗芝麻,当时也算稀罕物,炒熟了加点盐,拌面条里,香喷喷的。后来,萍姨添了个胖小子。日子过得不错。
        在表姐家做客,晌午饭时分,她的婆婆一般会打发表姐的小姑子或者小叔子,过来看看,问有没有需要帮忙的。或者,亲自送点农家的老瓜,炸好的肉丸之类。又是一番言谈。这个,也是我们这些小客回去要向大人如实汇报的情节,一个孩子讲,另一个孩子会忍不住,一旁急急补充。我们家几个表姐的婆婆都挺好。那好,不是咧开嘴、露出牙齿、笑模样说几句甜话表现出来的好。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儿哭着喊着也要去!”正月十五,嫁出去的闺女们会梳洗打扮一番,携儿带女,喜气洋洋往娘家赶。这才是她们真正意义上的回娘家。接闺女请女婿的口信,是由小客走亲戚时郑重转达的。当然,也对婆家全体成员发出了邀请。女人们有时会带她们未成家的小姑子小叔子同来。这回,娘家的礼遇招待,成了婆家小客回去讲述的对象。
       姊妹们嬉闹,母女俩嘀咕些体己话,小孩子嚷嚷着找玩伴;闹元宵,赏花灯,戏台底下看大戏,街上看游行表演。闹闹哄哄,来来往往,过大年走亲戚才算划上句号。
        如果,特殊事由,耽误了拜年走亲戚,那也没啥。老辈人留下话来:有心拜年二月二。只要诚心实意,晚些也是可以谅解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