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父亲的智慧与尊严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父亲的智慧与尊严

                                                                      张 复 林

       这世上,无论是谁,大抵都期待按自己的方式活着。
       对于走过风风雨雨、经历了新旧两个时代的父亲,该如何评价、归类,于我实在是个艰难的命题。这辈子,父亲的人生说不上怎么成功,也谈不上如何失败,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父亲一直期待按自己的方式活着。可因了时代的曲折起伏,自身性格的孤傲与清高,一段本该属于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一段本该活得轰烈、张扬的岁月,父亲却是在没有尊严可言的日子中度过的。幸运的是,即便遭遇着生活诸多无法预测的拐弯,父亲似乎总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一一化解它们,而不致在人生风雨的中途倒下。
      应该说,父亲的命运,是和他上过学、读过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乡村,凡进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之人,无不被当作秀才看待,上过学、写得一手好字的父亲也被当了村里的秀才。春节或遇谁家红白喜事,各家纷纷求上门来,请父亲帮忙,或拟对联,或写讣告祭文,甚至书信契子过继之类与文字有关的东西也多出自父亲之手。这个时候,父亲会拿拿架子,指挥前来求助的人搬凳,摆桌椅,抻纸,有一样却是从不让人插手的,那就是洗笔和磨墨,必是亲自动手。谁知道文房四宝中最不可玩亵之物么?父亲一边磨墨,一边把洗好的羊毫毛笔轻轻搁在桌案上时,总会对身边替他打下手的人问到这样文绉绉的话题,被问者每每一片茫然。不知道吧,告诉你们,笔墨是也。在父亲自话自说的得意中,内心隐藏的那点文化人的清高显露无遗。于众人的恭维赞美声中,别说时间功夫,往往连纸墨都倒贴进去。为此,母亲没少埋怨,可父亲表面答应,却屡屡不改。这一点让父亲收获不少人缘,后来运动来了遭受打击,回到村庄的父亲总能感受到左邻右舍的温暖。
       因识得字,能断文,解放不久,父亲被政府请去镇里学堂当差。那时,教师这个职业,既风光,又受人敬重。当上人民教师,这应算得父亲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执起教鞭的父亲,迫不及待,开始规划人生新的蓝图。由此,三尺讲台,成为日后父亲荣辱所系、奉献终生的领地。作为村里唯一一个吃上公家饭的人,父亲从学校回到村庄,遇见的总是村里人羡慕的目光,村里人老远和他打招呼,跟他打听镇里县上的新鲜事。父亲也似乎格外享受这种被人高看一等的风光待遇。
      天有不测风云。土改时,因着祖父留下的那几块薄地,我家被划为富农,幸好祖父过世得早,随着家道的中落,田产多以变卖,才免于划入地主的行列,不然父亲刚拿起的教鞭难保不会剥脱。以富农身份而安然站立讲台,对党和政府,父亲应该是感恩的,才会立志终身奉献党的教育事业,他后来的实际行动也足以印证。父亲万没想到的是,从此走上了一条曲折坎坷之路。在接下来的反“右”运动中,不懂政治偏又脾性耿直的父亲,怀抱了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无限热情,参与到大鸣大放中,结局是一夜之间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那时的父亲,单纯而青春,哪里意识得到“富农”和“右派”这两顶帽子的可怕,自认一切尽在自我掌控之中,在他眼里,它们只不过是前行路上一点小小的风雨,根本无法阻挡未来的美好。“文革”动乱期间,正是这两顶帽子,让父亲遭遇了真正的风暴,游行批斗,抄家,全家被逼迫离开祖屋,赶进村外野地里一处半坍塌的破庙,刚安顿下来,父亲又被调往几十里外一个极为边远的山村学堂。停课,游行批斗,反复的折腾,从家乡的河州大塅远调人生地不熟的偏僻山村,父亲的人生可谓跌入了最低谷。面对这一连串猝不及防的变故,以父亲的性格,无辜遭受批斗,一定会坚决抗争;接到调动通知,一定会去找当时公社管教育的舅舅,一定会和校长申辨理论。相反,父亲没有说半句话,显得十分平静,似乎对这一切早有预料。是父亲对起伏的人生已经认命,还是父亲对党怀抱了深深的感恩。今天的我已无法猜测,好多次想问起这件事,却担心伤了父亲的心,也便放弃了。
       挑着旧木箱和简单的行李,怀抱一颗奉献山区教育事业的红心,父亲来到了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边远山村学堂。一到学堂,父亲就把全部身心扑在了山里孩子身上,很快赢得了山里老表的尊敬。最初的半年,夏天当季的菜蔬,秋天山间的野果,冬天取暖的柴碳,都是淳朴的山里人帮着解决的,父亲从没操心过。如果能这样在山里安心把书教下去,山里留给父亲的记忆必定是温馨而美好的。那一年的腊月,山里人已经开始准备年货,学校也很快要放寒假了,就是这个时候,劫难再一次落到父亲头上。也不知是受全国上下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浪潮的影响,还是当地工作组通过外调刚获知父亲的右派身份,父亲被毫不留情揪了出来,接受革命群众残酷无情的批斗。滴水成冰的大冬天,父亲赤膊跪在批斗台上,有人将一桶一桶刺骨的冷水当头浇下,父亲冻得浑身发抖,就是咬着牙一声不哼。父亲偏着头,不是盯着台上杀气腾腾的工作组的人,也不是盯着身旁浇水的人,而是死盯着放在面前的水桶,一桶、两桶、三桶……父亲心里默默算计着,甚至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日后我估摸,平日酷爱锻炼的父亲是不是犟劲上来了,若不是那种场合,准会拍响结实的身板,来吧,不就是几桶冷水么,洗得痛快。那次批斗过后,众人散去,刚缓过劲的父亲又挣扎着拿起教案去上课,空无一人的教室,泥土搭的讲台被推倒,课桌东倒西歪,教室刚经历了一场浩劫。眼前的场景父亲怎么也不能接受,双眼一黑,没倒在批斗台上的父亲,重重栽倒在了教室门口。没有谁知道,父亲已经离不开他的三尺讲台,三尺讲台早已成为他生命的支撑。风暴之下,纵华夏之大,偏僻如此的山里,父亲亦不可能找到一张平静的书桌。有天大清早,不知谁出的坏主意,父亲被剃了阴阳头,五花大绑,脖子下吊块“牛鬼蛇神”的纸牌,一路敲锣打鼓,押回老家的村庄,当众击鼓游村。后来村里人带了惊讶而佩服的语气告诉我,说谁也想不到,你父亲倒像没事人一样,该敲锣时敲锣,该打鼓时打鼓,还一边神气地高呼着口号,“我是牛鬼蛇神!”“我是右派臭老九!”可见那时的父亲是多么的淡定,父亲展示的气场,哪里是游行批斗,倒像参与一次盛大的庆典活动呢,我猜想当时押解父亲的工作组的人一定沮丧不已,他们哪里知道在老家的村庄父亲可是最受欢迎的人,兴许工作组的人和跟随在身后的众多乡亲,都被父亲当了他的跟班与随从呢。
       这些屈辱事件,多年后家人偶尔谈及,依然十分忌讳,可父亲却一笑置之,似并未把它看作人生的奇耻大辱。倒是要我们铭记,是党把他从泥田里解救出来的。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山里老表无私帮助他,还有村里人夜间偷偷拎着鸡蛋看望他的情景。这些都是父亲时常提起的。我曾想,那些艰难的日子,除了对党的感恩、对教育事业的朴素忠诚,支撑父亲的,一定还有着山里老表送来的瓜果柴碳的温暖,以及村里人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的营养,是它们共同温暖并营养了父亲那颗受伤的心。
      工作上遭遇不公正,批斗、受侮,肉体和身心的双重摧残……显然并未完全压垮父亲,为激发山里孩子学好文化,父亲常常想方设法,自做教学课件,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家访是常事,有时白天受批斗耽过了课程,父亲会在夜晚召集孩子补课。总之,父亲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自己钟爱的工作。有一次,右派的父亲居然被推荐为全县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代表,派往革命圣地井冈山学习,是阴差阳错,还是单位对父亲工作的认可和奖赏呢,抑或我那当时正在某革委会任职的舅舅的暗中助力。也许这是命运之神借以安慰父亲的一束鲜花吧。井冈山归来,父亲更是没日没夜拼命工作和劳动,言谈举止无不洋溢着激情,似乎先前遭遇的那一次又一次的风暴,仅是不值一提的过眼烟云,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气魄,父亲豪迈地迎接着时代压过来的一切,甚或把它们当了人生必须接受的挑战来对待。十分遗憾的是,井冈山学习带来的高涨激情,很快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父亲曾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这一次,父亲又递交了热血沸腾的入党申请书,可黑五类身份的标签,注定了不被组织接受的命运。入党梦的一再破灭,对于那个时代的父亲,可不是简单意味着一个人政治前途的丧失,更多的是一个人再怎么赤诚向组织靠拢,也不可能涂改身上的标签,你永远只能是另类。父亲算是彻底认命了。后来父亲还断续写过申请书,却再也没递交过,是因为看清了自己的前途而放弃,还是担心被人背后取笑,一个黑五类,这样好表现,准是抱了啥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以父亲的要强个性,当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没入成党,不能不说是父亲的终生憾事。有次翻找父亲的东西,发现藏在箱角落里的一摞厚厚的入党申请书,有很早前用毛笔书写的,还有新近钢笔写的,那一瞬间,一再受到无情伤害,仍对一种主义怀抱了无限忠诚的父亲,令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信仰,是信仰引领并支撑着父亲。当今天细细梳理父亲的一生,他屡次三番递交入党申请书而未能如愿,我却更愿意把这一入党未遂事件,看作父亲这一生制造的最大的黑色幽默。
       即便现实生活已让父亲无尊严可言,但他内心却是处处竖立着尊严的屏障的,就像一遇意外就立马竖起浑身尖刺的刺猬。这样做虽然并不能完全保护自己,但一个渴望尊严的人,一个渴望按自己的方式活着的人,其内心必定会时时驱使他这样做。父亲后来的沉默寡言,可谓正是另一种用来保护自己的柔软的尖刺。持续不断的风暴,生活的不易与艰难,父亲开始变得寡言少语,无论工作还是假日在家,常以沉默示人,有时甚至表现出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如今想来,挟裹于那幕时代大剧之中的父亲,何其弱小,何其无辜。主动也罢,被动也罢,父亲的选择沉默与逆来顺受,既是适应生活的方式和手段,怕更是非常时期一个被专政对象的明智之举。面对残酷的革命风暴,父亲不是选择爆发和对抗,而是置自身于一个极低的位置,把一切内心的东西,包括情绪、个人尊严、话语表达的权利,全部隐藏起来,极力压制在心底。正是有了这样的明智之举,风暴中的父亲才得以让自己于艰难中生存下来。在父亲小心翼翼的护卫下,家庭那叶飘摇的小舟,才不至于倾覆于生活湍急的河流。
       随着话语的减少,父亲的脾性逐渐变得让人不易琢磨。这深深感染着全家人,父亲的脸色,成为一家人的晴雨表。在山村学堂时,因工作上一些事情的影响,有时候父亲心情不好,母亲又不在身边,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父亲会在那间卧室兼作办公室的土屋里喝闷酒,直到把自己灌醉。山里的夜黑得早,黑得深,黑咕隆咚的暗夜,父亲醉酒的样子十分可怖,总是仰天瞪着血红的眼睛,然后,突然从喉咙深处爆发出一声接一声的咆哮。父亲的咆哮,就像炸雷一样,轰响在学堂的矮屋顶上,让人感觉仿佛天都要塌下来。吓得那时正跟在父亲身边的三哥不知所措,恐惧得整夜瑟缩着不敢入睡。平日沉默寡言的父亲,为何会有那样歇斯底里的咆哮,是因为内心积满了生活的伤痛,还是因了夜色的掩护,才敢吼出一个男人压抑已久的尊严。
       如果说选择沉默与逆来顺受,是特殊境况下父亲被迫作出的第一次人生的调整,那么中年后的父亲,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子女身上,当是父亲又一次对人生方向作出的重大调整,只不过这一次的调整是主动的。许是父亲已经发现,即便自身如何努力与付出,也获得过大大小小的一些荣誉,可人生的顶峰不过做一介乡村教书匠,不可能攀上一个更高的高峰。适逢“文革”结束,国家拨乱反正,全社会迎来了教育的春天,父亲不失时机,把人生那些未能实现的梦想一股脑转移到了儿子们身上。
       父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天地君亲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乡间诸般劝人受教的话语,以及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父亲常挂在嘴上,以此告诫后代子孙。即便自己在知识的门槛上反复栽跟斗,仍毫不动摇。奉知识为神明的父亲,在对待孩子读书上,可谓有着法西斯式的粗暴与蛮横。为此,我们兄弟几个可就遭了“殃”,我们先后成为父亲执意施行个人教育计划的试验品。无论酷暑严寒,父亲总是逼迫着我们读书写作业。夜晚,我们与村里孩子在外面玩得兴起时,往往很没面子的被父亲拎着耳朵提回家,然后便是一顿狠揍,心痛得母亲慌忙撂下手中的活,把我们几个紧紧护在身边。好多次,父亲把我们关在家里读书,自己则双手叉腰,凶神恶煞般守在门口。有一回的年关,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中,我们却被父亲锁在土楼上看书写作业。其时,村中心的老祠堂里戏狮耍龙灯掀起连天的声响,锣鼓唢呐爆竹交织的声浪在村庄上空盘旋,刺激得我们坐立不安,可我们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为几个孩子读书,父亲可谓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儿子们每走一步,都承载着父亲深厚的期望。恢复高考那阵,三哥考大学填写政审表的日子,父亲顶着烈日跑公社,跑区上教育组,在那些握有政审大权的人面前点头哈腰,好话说尽。以父亲骨子里的那份孤傲清高,那样做实属不易。我至今仍无法忘记,父亲每每一身疲惫回到家,便闷头坐在老屋厅堂中间,唯汗水在黑得发亮的脑门上奔流。厅堂上的父亲,神情严肃,加之黝黑的脸庞,颇像了家家户户贴在门首的那位打鬼驱邪的钟馗。不知道,那时端坐自家厅堂上的父亲,内心深藏的那种尊严的东西是否重又鼓涨起来,升上他那原本有些怕人的脸膛。父亲的情状,让本打算庆贺的一家人,也跟着陷入等待政审结果的惊悸与不安之中。那时的我虽不怎么明白,也已隐约感觉到政治成份给父亲和全家带来的巨大压力。
       庆幸的是,后来政审得以通过,三哥顺利录取。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我家请饭和放电影,成为村庄轰动一时的大事件。记得请饭那天,我家从堂前到地坪摆满了酒席,父亲高举着斟得满满的谷烧,吆喝着前来作贺的老少乡亲。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那样高兴,那样当着众人的面开怀畅饮。一圈酒敬下来,父亲涨红着脸膛,来到已做到区长位置的舅舅跟前,大声呼叫着在厨房忙碌的我娘的名字,便一屁股坐在舅舅身边。我注意到,和当官的舅舅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从容和淡定。也不知是父亲喝高了,还是刻意表现的不卑不亢。我常常猜想,那时的父亲,一定把儿子当了挺直腰杆的筹码,或者儿子们的前途维系着父亲骨子深处的那份孤傲与清高。
       接下来,四哥和我又相继考上大学,村里人无不把我家当了读书走出村庄的榜样。几个孩子凭着自身的努力跳出农门,一定为父亲争回了不少面子,让父亲一扫多年前遭受的羞辱,重新抬起头来。
当然,今天看来,在要求孩子读书这一点上,撇开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苦心,父亲多少是存着私心的,不曾替孩子们设想过,成人的苛严是否压抑和剥脱了孩子的天性。然而,当今天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兄弟几个似并不怎么怨恨父亲。相反,我们在外工作更加不敢懈怠与放松,不为自己也当为老父着想。因为父亲把他人生最大的希望都押在了儿子们身上,即便它有着自私与偏执的成分。
       如今,父亲早已退休,回到老家的村庄安享晚年。每当过年团聚,父亲总爱把孙辈招呼在身边,不怨其烦地跟孩子们讲自己的故事。早年那些批斗游街的遭遇与经历,也毫不避讳,且往往讲得绘声绘色,就像讲述一段人生传奇,可见父亲是把过往当了温情人生来回味的。当孩子们沉浸在那些遥远的故事中时,父亲总不忘回归到那个早已预设的主题,那就是读书可以出人头地,只有读书才会有前途。“要是小时候爷爷没进过学堂门,会一辈子呆在乡下的泥田里”。通常,父亲总会以这样一句感叹来结束他的讲述。孩子们似懂非懂,跟着同声共叹。父亲也便露出了狡黠的笑意。后辈的我们虽并不完全认同父亲的观点,但没有谁会当面反驳,一个人谁没有局限,何况父亲这样一个从旧时代走过来,又被另一个时代反复伤害的人呢。
      晚年的父亲是慈祥的,含饴弄孙的他早没了先前的苛严,倒是不时流露出孩童般的天真情怀。有时, 父亲会从乡下打来电话,说母亲想念我们了,想进城来住上几天。其实,母亲并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他所谓的母亲想念儿孙,只是一个借以进城的藉口,真正目的是要对城里的儿孙们进行一番细致的侦查,看看我们在工作、学习上都取得了哪些成绩,获得了何等荣誉。我们了解父亲的心思,都恭恭敬敬地把获得的各类证书和奖状捧到父亲跟前,等待他老人家的评判。抚摸着那些烫金的证书和奖状,父亲兴奋得就像个孩子,连声说:好,好,好。过不了两天,父亲准会找个理由,颇为得意地返回乡下去。
       以前,对于父亲那样一种以沉默来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颇不理解。总觉得父亲刻板、冷漠和难以接近,甚至认为,遭遇不公正而不抗争的父亲缺乏男人的血性。时至今日,总算明白,经历了生活的诸多坎坷,生命的舟楫被命运推举着,要么倾覆,要么向前。父亲的选择沉默虽出无奈,但的确已经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了。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洞察,一个人的内心才锻打得愈益强大,信念之火烛照着漫漫长夜,命运的航船才得以在飘摇的风雨中前行。而我们做儿子的,正是借助父亲有力的的托举和无私的付出,才一个接一个走出家乡那个小小的村庄。这,除了父亲人生的隐忍与淡定,不是更有着生存智慧的成分么。
       对于人世的荣辱、冷暖,人性的复杂多变,命运的播弄抑或眷顾,遭遇天使还是魔鬼,一个人,如何周旋其间,谁都有自己生存的智慧与尊严,父亲亦当如此。而选择沉默与逆来顺受,正是那个渐行渐远年代,父亲消解痛苦和生存下来的最好方式,是父亲保持个人尊严和精神性的标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