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为什么要撞死在山头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猫头鹰为什么要撞死在山头
张 复 林
合着山里凛冽的寒风,库区的水在高坡下有节奏地荡漾。
平缓的高坡后面,山岭绵延起伏,依山混生着连片的灌木。尚留着几片斑斓阔叶的,是赣西北幕阜山一带特有的楮树和红枫;婆娑蓊郁的,是针叶密集的落叶松和窄翅的常绿刺杉。高坡上,几棵高大的古樟掩覆着一栋干打垒的土屋,黑瓦灰墙,屋顶缭绕着一缕青烟,三两条黄狗正耍着欢,在屋场前一片开阔的红薯地里轻捷地奔来蹿去。犹如一把不经意撒在地上的米粒,日子被地场上的一群鸡雏悠闲地啄来食去。
这样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让人觉得库区的时光走得极慢极缓。远处,一条大船泼喇喇开过来,船行的涌浪不时激起两岸的噼啪声,更见库区的宁静。
土屋正中,生着一盆红红的炭火。病中的廖仕火老人斜躺在床上,一会清醒,一会昏睡。儿子媳妇不说话,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开始背着老人准备后事,采购火纸,置办寿衣,请镇上画师为老人画像。平常,从年头到年尾,儿子媳妇在外打工,孩子撂在家,由老人照应。自年前发病,老人病情越来越严重,送镇上卫生院也不见起色,已经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
一家人算是因老人的病聚齐了,却是说话的时候少,沉默的时候多。眼看离县里要求搬迁的期限越来越近,山里人像抽去了主心骨,日子也跟着慌乱颠倒起来。一些人开始四处走动,彼此打串山外的消息;一些人似乎一夜间变得神情抑郁,样子古里古怪的;一些人则脾气突然大起来,说不上三两句就火气冲天,莫名爆发;连老人那向来朴实本分的儿子媳妇也敢和进山的松木贩子顶嘴,大声争吵。唯有孩子们照常结伴上学,位于库区半山腰的学堂,那面稍稍有点褪色的五星红旗,在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中,依然每天迎着山头的朝阳升起,山里的动静似乎跟孩子没多大关系。
平日里,清早把上学的小孙子送上船,傍晚从同一条船上接回放学的小孙子。这是一天中老人最重要的事情。其余光景,老人会带条小板凳,坐在水岸边,望着一片水面发呆,水面之下是山里被淹没的土地;要么独自爬上后山,极力张望山外某处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移民工地,那是一家人将要重新落户的地方。就这样,老人既心神不宁,又毫无办法地接受着山里正在改变的境状。老伴两年前过世后,家里越发清静,除了身前身后跟着几条猎犬,老人整天难得说上几句话。接送小孙子也便成为老人一天里最盼望的事。往往,船未停稳,兴奋的小孙子就急不可耐从船头奔跑过来。身后,鲜艳的大红书包一颠一颠的,像团跳跃的火焰。书包是电站投资者捐赠的,山里上学的孩子还得到另外一些学习用品,对投资电站的那伙人,老人内心有种说不清的复杂。电站是县里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政府和投资人各占一半股份,县里格外重视,厂房征地,农舍拆迁,移民补偿,各方面的协调、宣传,全是县里出面在做,县政府甚至拿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名额,请投资者参政议政,老人不清楚这些情况,也不关心它们,老人知道,即便关心自己也弄不清楚。老人只是想不通,政府凭啥,一句话就把世代山居的山里人赶到山外去。祖先历尽千辛万苦,垦荒造田,在这里慢慢发展起来。今天,多少辈人洒下血汗的地方,一夜之间就得放弃。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政府怎么要求,山里人就得怎么做。
清晨,站在水岸边,目送着库区接送学生的汽船缓缓离岸,渐渐消逝于远方水天一色的山湾,老人总免不得忧心忡忡,胸口仿如压上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因为三代单传,廖仕火小时候,祖父母曾郑重请算命先生算命测八字,推测他命里患水,名字中便取了与水相克的一个“火”字。这辈子,命运似乎也刻意安排他避着水。打出生就呆在山里,长大后像祖辈一样,白天在山里种地挖薯,夜晚上山捕蛇打猎。很少与水接触,渡河涉水更是极少。
严格遵着祖父母之命,尽量避着水的廖仕火并未觉得山里生活的不便和艰难。倒是山里人世世代代营造的那种“薯丝饭,茶壳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生活,让他感觉山里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忙时种地,闲时打猎。山里人与世无争,这样一种少有外界干扰和喧嚣的安稳日子,廖仕火像众多山里人一样,经营得十分惬意而满足。
前些年,出山的峡谷口筑起了高高的水坝,墨样幽蓝的大水转眼淹到了门前的山脚。不久,田地、房舍、菜园、山路……甚至一些坟场也被淹了。山里人开始成群迁往山外,或者避往半山腰;失去了土地,山里人不得不另想出路,年轻后生多半结伴外出打工谋生。老人孩子留守的山里一下子空寂了许多,仿佛突然失去了生机。年轻人倒是很快适应了外面的生活,做工虽然辛苦,领到薪水的日子总是笑逐颜开,大部分钱得寄回家,剩下的他们会毫不吝啬花在自己身上,把自个打扮得跟城里人一样,年轻人留恋城里的生活,有的连过年也不情愿回去了。听说库区移民搬迁,纷纷往家里打电话,帮着做父母的工作,生怕父母想不通,错过了就再没机会搬迁了。不过,这件事老人们大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愿听取年轻人的意见。老人们并非执拗,也不是单纯的留恋某个地方,而是他们对生活了一辈子的山里有了感情,这可是一辈子的感情啊,怎么做得到像年轻人那样,说走就走呢。
开门便见泱泱一片水面,出门都得行船蹚水。这时老人才算真正与水沾上了边。
面对眼前突然而临的大水,老人起初并未怎么刻意去体会,内心亦未引起恐慌与不安。只是日日行船蹚水,生活变得不习惯和不方便。站立平稳的船头,爬山越岭如履平地的老人,总有种脚底时常踩空的感觉。眼见着,山里那些原本再熟悉不过的沟沟谷谷,在被淹没之后,随同库区这片陌生的深水,变得不可揣测和漂渺起来。
其实,即便命中患水,老人也并不十分惧怕水。这辈子风浪见过不少。办农业社那阵,山里社队间对山场地界的争夺,屡屡刀枪相向;“文革”动乱时,与山外盗伐林木者的争斗,莫不是舍命相搏。何况自己早已活过寿数。只是纳闷,为何从祖父到小孙子一直五代单传,一辈接一辈的独苗苗。为此自己后来专门找过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未置可否,只言这是命,说什么人大不过命。还异常神秘地告诫,命里冲患之物,如未见应验,会传往下辈。眼下小孙子上学日日在水面上来去,真怕算命先生一语成谶。
一直以来,老人把算命先生的预言和告诫死死捂在自个心底,连老伴也怕敢告诉。暗中,老人独自承受着命运的另一重不曾诉说的沉重。
一个人在山里过了快一辈子,却忽然间被水围困。看来命中注定之物,终究要与它相遇。即便到老了,依然无法避开。老人努力压制着内心的不平静。可大水来势的汹涌与逼迫,还是让老人失却了往日的把握与从容,不得不对这命中之水深怀了敬畏。
在老人眼中,门前那片幽蓝的水面正透着愈来愈深的忧郁,而这一切并无人知晓。
偶尔,床上的老人会打起精神,投眼望向挂在墙角的那杆土铳,多半年不用的土铳依然在老人眼中闪着锃亮的寒光。几十年来,老人用它打过老虎、豹子,早年还获得过政府的奖励,而猎获的野猪和麂子则不计其数。老人真正称得上这一带山寨最好的猎手。可随着山林年复一年的滥砍滥伐和山外偷猎者长年的滥捕滥猎,再加上近年库区深水的淹没,野兽逼得无处藏身。如今山里野兽越来越少,是不是它们也像山里人一样,已经四散离去。
作为一名猎手,老人的确心疼那杆陪伴了一生的土铳再也派不上用场。而作为一个地道的山民,面对苍莽的高山大岭却不见飞禽走兽,老人心头涌起另一种难言的寂寞与心慌。
如今,留在山里的人越来越少,大多已搬迁到山外的移民新村或其它河洲大塅。尚未搬迁的户口,在山里也留不了多久。这些日子,工作组频繁进山,严令各家各户须在腊月底前迁出库区。对迁移一事,县里早已当作一项重要的库区脱贫工程来部署,同时又是一项毫不动摇的政治任务。薄薄的《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宣传手册》,干部和村组长挨家挨户散发,“舍小家顾大家”、“助推库区移民搬出新生活”的巨大横幅,就打在泊船的水岸边和各家各户窄窄的地场,工作组的人三天两头召集移民户开会,无不紧蹦着库区移民安置这根弦,生怕有什么差池。驻片干部更是口吐唾沫,在领导面前拍胸脯保证。他们天天进山动员,说这是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山里人放弃家园,政府会记得你们,还说如今山里人赶上了好时代,再也不必像上辈那样受爬山越岭的苦。干部们可谓把理由讲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舍小家顾大家”,这个理谁都懂,可最后一批山民的搬迁步伐依然显得格外迟缓,甚至不如库区水面上涨的速度。
每次驻片干部进山,老人就有种说不出的纠结。一面是自己命里患水,离开水淹的库区,倒可避开一劫。可眼下绝症缠身,对自己的命运老天已作了安排,这是天意不可违。背地里,老人甚至期望患水之命在自身早日应验,倒可积德,为儿孙免去灾祸。另一面,突然间放弃祖辈相传的土地,投奔一个陌生的地方,老人有种被生生撕裂的感觉,犹如一株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
这几年,山里许多地方小水电站星罗棋布,大片土地沦为新的库区。水,一寸一寸,淹没库区的土地。山民失去土地,被迫向山外迁徙,成为新的移民。山里人不得不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去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放弃家园的难舍与复杂,对于未来的渺不可知,写在每一个世代山居的山里人脸上。那情形,似并不完全像进山做工作的干部们宣传的那样,凡搬迁户头无不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和向往。
随着大坝一天天加高,水面不断抬升,接送孩子的汽船几乎可以开到家门口。每次小孙子上学后,老人总会望着那片淹没库区的水面发呆。山里清澈的小河,石砌的长长的堤岸,岸边热闹了多年的代销点,紧邻代销点连着庄稼地的磨坊,它们早没了影,土地、菜园、道路也差不多全沉入了水底,住过多年的房屋,有的着手拆除,有的还住着最后一批山民,位置低的,有的被淹,有的倒塌,有的连屋场也看不到了。孩子读书的学堂很快就会并到山外,家长已经接到停课的通知。听说要去山外的新学堂念书,小孙子倒是显得异常兴奋,成天围着大人问这问那,对山外的新学堂充满了期待,盼着那一天早日到来。也不知道小孙子长大后,对山里会有怎样的记忆,还记得自家的老屋,老屋前那棵掏过鸟蛋的枫杨树和那所建在山腰、山里孩子日日在操场上游戏奔跑、半夜里后山有野兽出没的简陋学堂么。一种难言的忧伤迅速从水面升起,老人紧咬着嘴唇,再也想不下去了。
眼下,老人身体极度虚弱,不时犯糊涂,间或昏厥过去;要么时常做噩梦,好几次梦见被人绑在屋角那把旧躺椅上,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抬着往山外飞奔。
儿子媳妇清楚,留给老人的时日已经不多,白天黑夜,一刻不离守着。
一天,老人艰难支撑着爬起来,在儿子的搀扶下,带上小孙子,一家人来到祖坟地场。坟场一株矮树枝头,居然一动不动蹲着一只大鸟,是一只夜猫子。夜猫子是山里人的叫法,学名猫头鹰,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多藏身山林。这只夜猫子,样子有些落魄,它怎么会在大白天跑出来活动呢,是山里的变化改变了它的生活习性,还是它也很快就要离开这片熟悉的山林。一阵劲疾的山风自山脚翻卷上来,带了浓郁的呛人水腥气。恰在这时,夜猫子猛然张开双翅,借助风势,箭矢般奋力向山头的一丛危崖撞去。此情此景把一家人完全惊呆了,连老人也没料到,夜猫子会有如此刚烈的举动。猎犬跑过去把夜猫子叼了过来,老人伸手把它抱在怀里,能感觉得到死去的夜猫子身体仍在颤抖。夜猫子为什么要撞死在山头,是它也像人一样,被要求放弃这片繁衍生息的土地么。老人眼角滚下两滴不易察觉的泪水。
拉着孙子的手,老人在老伴坟前一块凸起的石头上坐下。野地里的老人,瘦削而苍白,单薄的身子,似乎只要再来一阵风就会刮倒。老人坐在那里,呆滞的目光,一会凝望连绵起伏的群山,一会把目光停留在绿泱泱的水面,听话的猎犬紧紧依偎在主人身旁,老人什么也不说,就像一尊沉浸在某种情境中的雕塑。儿子猜想,父亲是要告诉他们,别忘了脚下这块土地和这些埋在山里的祖先。对于父亲的忠告,儿子终生不会忘记。故土的难离和不舍,当是每一个山里人这一辈子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儿子仅猜对了一半,哪里知晓,父亲内心还承受着另一重无法言说的疼痛,那是一个家族永远的秘密。老人独自承受着。
雾岚散去,山里的阳光分外透明。门前,古樟枝头传来雀鸟熟悉的啁啾,山风不时送来山里熟透的红山楂和野菊花混合的浓郁气息。老人从被窝里探出头,用力呼吸着新鲜空气,紧锁的眉头分明堆积着浓重的阴影。
老人并不怕死,只怕自己一口气拖到腊冬,这把老骨头就得抛在山外。他可不愿做山外的孤魂野鬼,他要陪伴着老伴和祖宗们,守护着山里这方水土。命里既已注定患水,又何必离开库区呢,自己遭孽不要紧,万不可让儿孙不得安宁。
“雁,雁,雁——”后半夜,初冬最后一声雁鸣掠过幕阜山莽莽苍苍的山林。白天,日子越来越短,黑夜愈见漫长。天愈冷,老人渴望死亡的念头愈益强烈而迫切,几乎无时不期盼着死神的照临。
后山老林里,西北风呜呜刮着。古樟上,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几只乌鸦,呱呱鼓噪个不停。在乌鸦不断的叫声里,一种不祥的预兆在整个库区飘荡,老人似乎欣慰地听到了某种神秘的召唤。
腊冬前几日,水岸边泊了几艘很大的汽船。船舷插了五颜六色的彩旗,正迎风猎猎招展。不少人在船上船下默默忙碌,搬运些坛坛罐罐桌椅板凳之类的家什。看来,山里最后一批山民很快就要彻底告别库区了。
老人身子一沉,平静闭上了双目。
空寂无人的库区,一家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伴随着噼里啪啦告别库区的鞭炮声,听起来是那样苍凉。
张 复 林
合着山里凛冽的寒风,库区的水在高坡下有节奏地荡漾。
平缓的高坡后面,山岭绵延起伏,依山混生着连片的灌木。尚留着几片斑斓阔叶的,是赣西北幕阜山一带特有的楮树和红枫;婆娑蓊郁的,是针叶密集的落叶松和窄翅的常绿刺杉。高坡上,几棵高大的古樟掩覆着一栋干打垒的土屋,黑瓦灰墙,屋顶缭绕着一缕青烟,三两条黄狗正耍着欢,在屋场前一片开阔的红薯地里轻捷地奔来蹿去。犹如一把不经意撒在地上的米粒,日子被地场上的一群鸡雏悠闲地啄来食去。
这样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让人觉得库区的时光走得极慢极缓。远处,一条大船泼喇喇开过来,船行的涌浪不时激起两岸的噼啪声,更见库区的宁静。
土屋正中,生着一盆红红的炭火。病中的廖仕火老人斜躺在床上,一会清醒,一会昏睡。儿子媳妇不说话,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开始背着老人准备后事,采购火纸,置办寿衣,请镇上画师为老人画像。平常,从年头到年尾,儿子媳妇在外打工,孩子撂在家,由老人照应。自年前发病,老人病情越来越严重,送镇上卫生院也不见起色,已经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
一家人算是因老人的病聚齐了,却是说话的时候少,沉默的时候多。眼看离县里要求搬迁的期限越来越近,山里人像抽去了主心骨,日子也跟着慌乱颠倒起来。一些人开始四处走动,彼此打串山外的消息;一些人似乎一夜间变得神情抑郁,样子古里古怪的;一些人则脾气突然大起来,说不上三两句就火气冲天,莫名爆发;连老人那向来朴实本分的儿子媳妇也敢和进山的松木贩子顶嘴,大声争吵。唯有孩子们照常结伴上学,位于库区半山腰的学堂,那面稍稍有点褪色的五星红旗,在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中,依然每天迎着山头的朝阳升起,山里的动静似乎跟孩子没多大关系。
平日里,清早把上学的小孙子送上船,傍晚从同一条船上接回放学的小孙子。这是一天中老人最重要的事情。其余光景,老人会带条小板凳,坐在水岸边,望着一片水面发呆,水面之下是山里被淹没的土地;要么独自爬上后山,极力张望山外某处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移民工地,那是一家人将要重新落户的地方。就这样,老人既心神不宁,又毫无办法地接受着山里正在改变的境状。老伴两年前过世后,家里越发清静,除了身前身后跟着几条猎犬,老人整天难得说上几句话。接送小孙子也便成为老人一天里最盼望的事。往往,船未停稳,兴奋的小孙子就急不可耐从船头奔跑过来。身后,鲜艳的大红书包一颠一颠的,像团跳跃的火焰。书包是电站投资者捐赠的,山里上学的孩子还得到另外一些学习用品,对投资电站的那伙人,老人内心有种说不清的复杂。电站是县里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政府和投资人各占一半股份,县里格外重视,厂房征地,农舍拆迁,移民补偿,各方面的协调、宣传,全是县里出面在做,县政府甚至拿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名额,请投资者参政议政,老人不清楚这些情况,也不关心它们,老人知道,即便关心自己也弄不清楚。老人只是想不通,政府凭啥,一句话就把世代山居的山里人赶到山外去。祖先历尽千辛万苦,垦荒造田,在这里慢慢发展起来。今天,多少辈人洒下血汗的地方,一夜之间就得放弃。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政府怎么要求,山里人就得怎么做。
清晨,站在水岸边,目送着库区接送学生的汽船缓缓离岸,渐渐消逝于远方水天一色的山湾,老人总免不得忧心忡忡,胸口仿如压上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因为三代单传,廖仕火小时候,祖父母曾郑重请算命先生算命测八字,推测他命里患水,名字中便取了与水相克的一个“火”字。这辈子,命运似乎也刻意安排他避着水。打出生就呆在山里,长大后像祖辈一样,白天在山里种地挖薯,夜晚上山捕蛇打猎。很少与水接触,渡河涉水更是极少。
严格遵着祖父母之命,尽量避着水的廖仕火并未觉得山里生活的不便和艰难。倒是山里人世世代代营造的那种“薯丝饭,茶壳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生活,让他感觉山里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忙时种地,闲时打猎。山里人与世无争,这样一种少有外界干扰和喧嚣的安稳日子,廖仕火像众多山里人一样,经营得十分惬意而满足。
前些年,出山的峡谷口筑起了高高的水坝,墨样幽蓝的大水转眼淹到了门前的山脚。不久,田地、房舍、菜园、山路……甚至一些坟场也被淹了。山里人开始成群迁往山外,或者避往半山腰;失去了土地,山里人不得不另想出路,年轻后生多半结伴外出打工谋生。老人孩子留守的山里一下子空寂了许多,仿佛突然失去了生机。年轻人倒是很快适应了外面的生活,做工虽然辛苦,领到薪水的日子总是笑逐颜开,大部分钱得寄回家,剩下的他们会毫不吝啬花在自己身上,把自个打扮得跟城里人一样,年轻人留恋城里的生活,有的连过年也不情愿回去了。听说库区移民搬迁,纷纷往家里打电话,帮着做父母的工作,生怕父母想不通,错过了就再没机会搬迁了。不过,这件事老人们大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愿听取年轻人的意见。老人们并非执拗,也不是单纯的留恋某个地方,而是他们对生活了一辈子的山里有了感情,这可是一辈子的感情啊,怎么做得到像年轻人那样,说走就走呢。
开门便见泱泱一片水面,出门都得行船蹚水。这时老人才算真正与水沾上了边。
面对眼前突然而临的大水,老人起初并未怎么刻意去体会,内心亦未引起恐慌与不安。只是日日行船蹚水,生活变得不习惯和不方便。站立平稳的船头,爬山越岭如履平地的老人,总有种脚底时常踩空的感觉。眼见着,山里那些原本再熟悉不过的沟沟谷谷,在被淹没之后,随同库区这片陌生的深水,变得不可揣测和漂渺起来。
其实,即便命中患水,老人也并不十分惧怕水。这辈子风浪见过不少。办农业社那阵,山里社队间对山场地界的争夺,屡屡刀枪相向;“文革”动乱时,与山外盗伐林木者的争斗,莫不是舍命相搏。何况自己早已活过寿数。只是纳闷,为何从祖父到小孙子一直五代单传,一辈接一辈的独苗苗。为此自己后来专门找过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未置可否,只言这是命,说什么人大不过命。还异常神秘地告诫,命里冲患之物,如未见应验,会传往下辈。眼下小孙子上学日日在水面上来去,真怕算命先生一语成谶。
一直以来,老人把算命先生的预言和告诫死死捂在自个心底,连老伴也怕敢告诉。暗中,老人独自承受着命运的另一重不曾诉说的沉重。
一个人在山里过了快一辈子,却忽然间被水围困。看来命中注定之物,终究要与它相遇。即便到老了,依然无法避开。老人努力压制着内心的不平静。可大水来势的汹涌与逼迫,还是让老人失却了往日的把握与从容,不得不对这命中之水深怀了敬畏。
在老人眼中,门前那片幽蓝的水面正透着愈来愈深的忧郁,而这一切并无人知晓。
偶尔,床上的老人会打起精神,投眼望向挂在墙角的那杆土铳,多半年不用的土铳依然在老人眼中闪着锃亮的寒光。几十年来,老人用它打过老虎、豹子,早年还获得过政府的奖励,而猎获的野猪和麂子则不计其数。老人真正称得上这一带山寨最好的猎手。可随着山林年复一年的滥砍滥伐和山外偷猎者长年的滥捕滥猎,再加上近年库区深水的淹没,野兽逼得无处藏身。如今山里野兽越来越少,是不是它们也像山里人一样,已经四散离去。
作为一名猎手,老人的确心疼那杆陪伴了一生的土铳再也派不上用场。而作为一个地道的山民,面对苍莽的高山大岭却不见飞禽走兽,老人心头涌起另一种难言的寂寞与心慌。
如今,留在山里的人越来越少,大多已搬迁到山外的移民新村或其它河洲大塅。尚未搬迁的户口,在山里也留不了多久。这些日子,工作组频繁进山,严令各家各户须在腊月底前迁出库区。对迁移一事,县里早已当作一项重要的库区脱贫工程来部署,同时又是一项毫不动摇的政治任务。薄薄的《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宣传手册》,干部和村组长挨家挨户散发,“舍小家顾大家”、“助推库区移民搬出新生活”的巨大横幅,就打在泊船的水岸边和各家各户窄窄的地场,工作组的人三天两头召集移民户开会,无不紧蹦着库区移民安置这根弦,生怕有什么差池。驻片干部更是口吐唾沫,在领导面前拍胸脯保证。他们天天进山动员,说这是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山里人放弃家园,政府会记得你们,还说如今山里人赶上了好时代,再也不必像上辈那样受爬山越岭的苦。干部们可谓把理由讲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舍小家顾大家”,这个理谁都懂,可最后一批山民的搬迁步伐依然显得格外迟缓,甚至不如库区水面上涨的速度。
每次驻片干部进山,老人就有种说不出的纠结。一面是自己命里患水,离开水淹的库区,倒可避开一劫。可眼下绝症缠身,对自己的命运老天已作了安排,这是天意不可违。背地里,老人甚至期望患水之命在自身早日应验,倒可积德,为儿孙免去灾祸。另一面,突然间放弃祖辈相传的土地,投奔一个陌生的地方,老人有种被生生撕裂的感觉,犹如一株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
这几年,山里许多地方小水电站星罗棋布,大片土地沦为新的库区。水,一寸一寸,淹没库区的土地。山民失去土地,被迫向山外迁徙,成为新的移民。山里人不得不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去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放弃家园的难舍与复杂,对于未来的渺不可知,写在每一个世代山居的山里人脸上。那情形,似并不完全像进山做工作的干部们宣传的那样,凡搬迁户头无不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和向往。
随着大坝一天天加高,水面不断抬升,接送孩子的汽船几乎可以开到家门口。每次小孙子上学后,老人总会望着那片淹没库区的水面发呆。山里清澈的小河,石砌的长长的堤岸,岸边热闹了多年的代销点,紧邻代销点连着庄稼地的磨坊,它们早没了影,土地、菜园、道路也差不多全沉入了水底,住过多年的房屋,有的着手拆除,有的还住着最后一批山民,位置低的,有的被淹,有的倒塌,有的连屋场也看不到了。孩子读书的学堂很快就会并到山外,家长已经接到停课的通知。听说要去山外的新学堂念书,小孙子倒是显得异常兴奋,成天围着大人问这问那,对山外的新学堂充满了期待,盼着那一天早日到来。也不知道小孙子长大后,对山里会有怎样的记忆,还记得自家的老屋,老屋前那棵掏过鸟蛋的枫杨树和那所建在山腰、山里孩子日日在操场上游戏奔跑、半夜里后山有野兽出没的简陋学堂么。一种难言的忧伤迅速从水面升起,老人紧咬着嘴唇,再也想不下去了。
眼下,老人身体极度虚弱,不时犯糊涂,间或昏厥过去;要么时常做噩梦,好几次梦见被人绑在屋角那把旧躺椅上,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抬着往山外飞奔。
儿子媳妇清楚,留给老人的时日已经不多,白天黑夜,一刻不离守着。
一天,老人艰难支撑着爬起来,在儿子的搀扶下,带上小孙子,一家人来到祖坟地场。坟场一株矮树枝头,居然一动不动蹲着一只大鸟,是一只夜猫子。夜猫子是山里人的叫法,学名猫头鹰,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多藏身山林。这只夜猫子,样子有些落魄,它怎么会在大白天跑出来活动呢,是山里的变化改变了它的生活习性,还是它也很快就要离开这片熟悉的山林。一阵劲疾的山风自山脚翻卷上来,带了浓郁的呛人水腥气。恰在这时,夜猫子猛然张开双翅,借助风势,箭矢般奋力向山头的一丛危崖撞去。此情此景把一家人完全惊呆了,连老人也没料到,夜猫子会有如此刚烈的举动。猎犬跑过去把夜猫子叼了过来,老人伸手把它抱在怀里,能感觉得到死去的夜猫子身体仍在颤抖。夜猫子为什么要撞死在山头,是它也像人一样,被要求放弃这片繁衍生息的土地么。老人眼角滚下两滴不易察觉的泪水。
拉着孙子的手,老人在老伴坟前一块凸起的石头上坐下。野地里的老人,瘦削而苍白,单薄的身子,似乎只要再来一阵风就会刮倒。老人坐在那里,呆滞的目光,一会凝望连绵起伏的群山,一会把目光停留在绿泱泱的水面,听话的猎犬紧紧依偎在主人身旁,老人什么也不说,就像一尊沉浸在某种情境中的雕塑。儿子猜想,父亲是要告诉他们,别忘了脚下这块土地和这些埋在山里的祖先。对于父亲的忠告,儿子终生不会忘记。故土的难离和不舍,当是每一个山里人这一辈子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儿子仅猜对了一半,哪里知晓,父亲内心还承受着另一重无法言说的疼痛,那是一个家族永远的秘密。老人独自承受着。
雾岚散去,山里的阳光分外透明。门前,古樟枝头传来雀鸟熟悉的啁啾,山风不时送来山里熟透的红山楂和野菊花混合的浓郁气息。老人从被窝里探出头,用力呼吸着新鲜空气,紧锁的眉头分明堆积着浓重的阴影。
老人并不怕死,只怕自己一口气拖到腊冬,这把老骨头就得抛在山外。他可不愿做山外的孤魂野鬼,他要陪伴着老伴和祖宗们,守护着山里这方水土。命里既已注定患水,又何必离开库区呢,自己遭孽不要紧,万不可让儿孙不得安宁。
“雁,雁,雁——”后半夜,初冬最后一声雁鸣掠过幕阜山莽莽苍苍的山林。白天,日子越来越短,黑夜愈见漫长。天愈冷,老人渴望死亡的念头愈益强烈而迫切,几乎无时不期盼着死神的照临。
后山老林里,西北风呜呜刮着。古樟上,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几只乌鸦,呱呱鼓噪个不停。在乌鸦不断的叫声里,一种不祥的预兆在整个库区飘荡,老人似乎欣慰地听到了某种神秘的召唤。
腊冬前几日,水岸边泊了几艘很大的汽船。船舷插了五颜六色的彩旗,正迎风猎猎招展。不少人在船上船下默默忙碌,搬运些坛坛罐罐桌椅板凳之类的家什。看来,山里最后一批山民很快就要彻底告别库区了。
老人身子一沉,平静闭上了双目。
空寂无人的库区,一家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伴随着噼里啪啦告别库区的鞭炮声,听起来是那样苍凉。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