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根渔家生活剪影
2020-09-24抒情散文透透
槟榔根渔家生活剪影
透透/文漆红的大门敞开着,天井后面的大棚里,她正面对着一根木柱子,坐在那里织网。那个微微前曲的姿势,船帆一样,织好的网,瀑布般从柱子上端层层垂挂下来。她的动作娴熟而流畅,那只梭子穿行在网眼里,像一条海里飞鱼,快速,敏捷
槟榔根渔家生活剪影
透透/文
漆红的大门敞开着,天井后面的大棚里,她正面对着一根木柱子,坐在那里织网。那个微微前曲的姿势,船帆一样,织好的网,瀑布般从柱子上端层层垂挂下来。她的动作娴熟而流畅,那只梭子穿行在网眼里,像一条海里飞鱼,快速,敏捷。寒云布雨,眼看天色已经不早了,她的手越来越快。此时,一阵海风贯门而入,和我同时打扰了这个织网的五十岁女人。她抬起头,脸色潮红,面部皱纹极少,高大结实的身板,外穿枣红色夹克和蓝色牛仔裤,这让她看上去跟实际年龄相去甚远。对我们的到来,她的目光掠过一丝诧异,等给我们带路的陈仔说明来意,她连忙两声“噢,噢”,脸上很快就露出了笑容。那是一个毫无保留的微笑,一下子就把她身上的那股宽厚和淳朴之气全都带了出来。
从陈仔的口中,我知道她也姓陈,便叫她陈姐,她丈夫姓李,叫他李大哥。之所以这样称呼,起初只是为了给人亲近感,以方便工作,嘴里叫着,心里实则忐忑不安。但短暂的接触之后,因了他们的热情,这称呼就完全没有了陌生感。
陈姐家居住的这个小渔村叫槟榔根,就在北部湾的大海边上。这个好听又浪漫的名字,总是让人想起《采槟榔》那首民歌,想起那些美好的渔家爱情故事。在这里,抬眼即见深远的蓝色,迎面便是咸咸的海风,渔港,渔船,渔民,沙滩,码头,等等,渔村的符号无处不在。
槟榔根住的大都是水岸两居的疍家人,约有二十多户,多数人家都建了两、三层的新楼房,错落在海边的绿树丛里。但陈姐家却是几间砖砌平房围成的一个小合院,里面有个很宽敞的天井,天井后面还有两间大棚子——它们虽不再像过去的疍家棚,但用途和影子仍在,一间大棚做厨房和饭厅,另一间大棚里挂着鱼网和其他捕鱼家什。陈姐家房屋不大,却打理得十分妥帖,墙壁天面粉刷洁白,地板瓷砖铺设平整,客厅,厨房,卫生间,主卧和三个孩子的房间,以及屋里的家俱电器,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眼看去,陈姐家的经济状况在村里应该不算落后,我有些纳闷她家为什么没建楼房。后来才听她说,她家没建新楼房,是因为槟榔根已划入了开发区,用不了多久,全村就要拆迁到政府统一规划的新村去建房,虽然到时楼房补偿会比平房多些,但他们也不想建好就拆,觉得既折腾,又浪费。
陈姐夫妻有三个子女。大儿子今年二十七,广州一所大学毕业后,娶了他的大学同学、一位四川妹子为妻,两人婚后一直在成都工作,现在快生孩子了;二儿子职院毕业,进了铁山港开发区一家电厂工作,待遇挺好,二媳妇是北海本地姑娘,也在电厂上班,他们离家最近,逢周末休息便回来看看。最小的是女儿,在广西师范学院上大学,今年大四了,已在南宁找到单位边实习边上班了。子女有出息,陈姐夫妻俩既欣慰,也很有成就感。 虽然子女们都在外有了相当不错的工作,但陈姐和丈夫仍然操持旧业,以捕鱼为生。开渔后,两人便旷日持久地漂在北部湾的海面上。他们的渔船不大,去的也是近海,可每次出海时间都要一周左右,吃住干活都在船上,返回岸上的时间很短,出货,补网,添粮,之后便再次出港。个体的海上捕捞作业十分艰苦,也危险,但北部湾丰富的渔业资源,每年也给了他们颇为丰厚的回报。陈姐说,除去成本,每次出海都能赚到几千元。另外,他们在岸上还有三亩多旱地,一年种一季木薯或甘蔗,也能增加一些收入,只是这地已经划入了政府征用范围,很快他们就没地可种了。说到这,她不加掩饰的语气和表情,多了不舍和无奈。
这是我在环境监测采样中遇到的最难忘的一户人家。为了联系布设环境监测点位,安放仪器和用电,这几年跟许多村民住户打过交道,现在农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敏感,工作碰钉子,遭拒门外是常有的事情,像陈姐这样淳朴、宽厚、随和,让人一见亲切如故的人家,已极为少有。
那天,我和同事正是为铁山港开发区一个物流基地项目做环境监测采样选点,才到的陈姐家。我先把事情原由跟陈姐讲了个梗概,然后说,我们想把槟榔根这个采样点设定在这里,从明天起,便在她家天井里安放仪器采样一周,希望行个方便,支持一下我们的工作。另外,我们住宿的南康镇离这里不近,而这一带饭店又不好找,我们还想在她家里搭个伙,解决中午吃饭问题,不知是否可以?她听完想都没想,便把这两件事一口应承下来,也没提半个钱字。
真是一个让人喜出望外的结果。走出陈姐家,夜色落下来,我们的车子在其间缓慢穿行,泥浆在车轮底下不断地飞溅,有的甩向车身,有的抛回路面,它们一路纠缠不清,嘶嘶地叫着,由槟榔根往南康镇的路一点都不好走,但想到明天可以顺利进场采样了,车里一行人开始讨论接下来几天的菜谱,兴致勃勃地,疲态全无。
回到住处已是晚上九点多,南康的夜被冷雨打得湿湿的,灯光迷离,海风和海浪的声音若有若无,渺渺地。街市陆续收摊打烊,关门闭户。潜入睡眠的南康,深海一样,模糊而静谧,让我这个过客看不清,也摸不透。直到次日天亮,天空稍稍放晴,街道渐渐干爽,这个北部湾铁山港开发片区最大的集镇,才让我感觉明快起来,随处可见建设者的足迹和身影,穿着工服吃早餐的人,候车的人,忙上工的人,去菜市场的人,各种口音夹杂在当地白话(粤语)中,显得特别扎耳。如果说铁山港开发区是一名铆足全身劲儿、准备往前冲刺的运动员,那么,一条又一条扯在南康大街横幅上的建设口号和标语,让这个镇子看上去更像一个拉拉队。北部湾,一场经济赛事正如火如荼。
菜市总是一个城镇一天当中最早喧闹起来的地方,南康也不例外。天刚亮,这里便人群熙熙攘攘,品目繁多的水果、蔬菜、禽畜肉类以及日杂干货都已上市,尤其是卖海鲜的,占了菜市大棚一大溜摊位(尽管这时节当地渔民大多不出海捕捞,但养殖的海鲜仍然很多),这些海货从槟榔根、彬定、大唐等一带渔村当天收来当天卖,新鲜生猛。买卖,讨价还价,成交,这个海边集镇的日子,在一个菜市场的充足供给和浓重的咸腥味中,让人感觉如此踏实。我们在这里买了米、油、肉、粉和青菜,还买了螃蟹和贝壳,唯独不买鱼,因为陈姐家有鱼。她说,她家饭桌上唯一不断的就是鱼,现在虽不出海,但家里存有足够的鱼干,而且,每天涨潮时,只要在屋后的渔港里扯上一张网,就可以捞回几斤小海鱼,平时他们夫妻俩吃不完,还有得送人。
北部湾的雨歇了,视域变得辽阔而高远,槟榔根的空气也不再粘稠。陈姐已吃过早饭,仍旧坐在大棚里,给鱼网结浮子。轻淡的阳光,落进天井里,使得这个女人的身影和小庭院一起光亮暖和起来。一位邻居大婶带了孙子过来串门,一边和她闲聊,一边哄着孙子玩耍,老远便能听到她们的声音。
见我们如期而至,陈姐放下手里的活儿,笑盈盈地走过来,先喝住那条冲着我们汪汪猛吠的哈巴狗,然后接过我们手里的东西,说:“你们来了。”“陈姐好,来麻烦你了。”“不麻烦,不麻烦,地方给你们挪好了,进来吧。”“李大哥呢?”“在后面收网要鱼呢。”陈姐说着,顺手指了指天屋后的小门。 出了那扇小门,我打量着槟榔根小渔港。
听陈姐说,刚开始围滩开发地皮的时候,把村里渔港原来的出口全填了,海水进不来,渔船也进不来,只能停泊在离村很远的海岸,渔民出海很困难。后来,意见闹大了,才重新打开了一个口子,这样小渔港才得以保住。如今,这条狭长的渔港,只有穿过那个窄窄的开口,才能从村边一直延伸出去,连着大海。
现在是歇渔过冬的时节,也是渔村一年当中最为闲适而安静的日子,渔港里既不听见船只的马达声,也看不到渔民忙碌的身影。渔民们大都在岸上家中呆着,女人织织网,男人修修渔械,有时候也走家串户打打牌,或者喝喝酒。全村的渔船一齐停泊在了渔港里,或三五条紧挨着,或七八只靠在一起(偶有独放的,想必是为了离家近些,方便照管),船头的缆绳,一律长长地牵到岸边上,它们既拴着渔船,也拴着渔民的生计。而船上的家什和捕鱼设备都已收回家中,舱里空落落的。涨潮的时候,港里的船便随着海浪动荡摇晃,当潮水退去之后,它们又都搁浅在了沙滩上,静静地,任海风吹着船篷和桅干。
渔港里偶尔的响动来自槟榔根这边岸上。一只膘肥的沙滩猪在沙子上拱食,它脚短,个矮,全身皮毛乌黑发亮,细长的尾巴打着小卷儿,在滚圆的屁股后不断甩动,嘴里不时发出“呶~呶~”的声音。一群麻花鸡漫不经心地随其左右,好像互不相干,又似相互做伴。突然,陈姐家那只叫“丑丑”的小哈巴狗从屋里冲了出来,朝一只离它几米远的大黄狗狂吠,面对悬殊的个头,它毫无怯意,在那棵木菠萝树下,忽儿用爪子猛刨树根的沙子,忽儿抬腿撤尿,警告入侵者,这是它不容侵犯的领地。这场对峙持续了十多分钟后,最终以那只大个子黄狗夹着尾巴灰溜溜走开而结束。
渔港再次沉寂在冬天的冷清中,远远地,只有陈姐丈夫一人穿着橡胶防水服,站在海水里躬身收网取鱼,身旁浮着一只小皮伐,伐上放着一个泡沫箱,他不时往里面扔鱼,不时向前挪一挪脚步,渔港里浅浅的海水,只到他的膝弯处。
此时,潮水正在迅速退去,金黄的沙滩上,印迹杂芜密集。人的足印,禽畜的足印,它们陷在沙子里,零乱,交错,深浅不一。期间,几截朽木横斜,仿佛告诉我,随着潮汐起落,一段不经意间老去的时光,已在这里被人遗忘。
而渔港对面的堤岸已用石头高高砌起,足有四、五米,灰黑的线条明朗,粗硬,大片填海围滩扩展的建设用地,从堤岸那边一直连到铁山港出海码头,上面是一味的黄色,黄色的泥,黄色的机器,黄色的帽子和衣服。物流,加工,房产,道路,等等,众多项目已经落地,工地上,塔吊高举,工程机械轰隆忙碌,夯实机的巨錘高高举起,又重重落下,闷声和震动远远传来。
眼前,海水被机器巨大的力量节节击退,铁山港区的开发进程势如破竹,台风一样席卷这片大地。这里人气巨增,道路纵横,城镇的气息铺天盖地而来。周围几个村庄,渔民的楼房也一栋接一栋拔地而起,出租,小旅馆,小超市,小吃店,维修部,移动营业厅,发廊洗浴娱乐等,各式各样的招牌或竖或横,街道已初具雉形,村委后面也有了菜市场,渔民宽了找钱的门路,也广了经济的来源,生活质量自然也在不断拔节。然而,在城镇化的得失对比中,陈姐夫妻俩和众多的渔民一样,喜忧掺半,对未来的生活,他们心中没底,他们惶惑,不知所措,只是本能地紧紧抓住眼前的生计,住房,土地,渔港,大海,这些世代坚守的根基和阵地。当永失土地的代价只换来几万元的征地赔款,拆迁安置又不尽人意时,他们动摇,不甘,抱怨,集体诉求……
然而,生活在继续,一切都在继续。站在海边,我看见北部湾的海水依然潮起潮落,推波助澜的海风,也从未停止它们高亢的声音。
我们到来,又离开。
我把包好的费用递给陈姐,她极力推辞,最后,我只好借了风俗之由,说,刚过年,现在还是正月呢,这是给你的利势和彩头,收下吧,愿你们今年出海丰收,顺顺利利!她这才忸怩地收下。之后,又特别邀请我们四、五月份再来,到时,他们出海打鱼了,来之前记得先给她电话,一定给我们留着上好的海鲜。
就在陈姐用手拢了拢被风吹乱的头发时,我突然发觉从海边扑来的风有了热度。北部湾的春天说来就来了,海洋的暖湿气流一上岸,便没完没了地扯起了绵绵的雨丝,緾裹在厚厚雨霾中的北部湾,海洋缥缈,大地沉沦,天空迷濛。海岸,沙滩,港口,码头,船只,渔村,还有铁山港开发区正在新修的道路,平整中的工地,它们仍在我的视野中起伏,却渐渐失去了清晰的轮廓和界线,它们全都粘连在春雨泥泞中,一切又都变得滞重,混沌,泥土和海洋浓郁的腥味挥之不去。 约4500字,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透透于南宁。
[ 本帖最后由 透透 于 2012-3-10 17:18 编辑 ]
透透/文
漆红的大门敞开着,天井后面的大棚里,她正面对着一根木柱子,坐在那里织网。那个微微前曲的姿势,船帆一样,织好的网,瀑布般从柱子上端层层垂挂下来。她的动作娴熟而流畅,那只梭子穿行在网眼里,像一条海里飞鱼,快速,敏捷。寒云布雨,眼看天色已经不早了,她的手越来越快。此时,一阵海风贯门而入,和我同时打扰了这个织网的五十岁女人。她抬起头,脸色潮红,面部皱纹极少,高大结实的身板,外穿枣红色夹克和蓝色牛仔裤,这让她看上去跟实际年龄相去甚远。对我们的到来,她的目光掠过一丝诧异,等给我们带路的陈仔说明来意,她连忙两声“噢,噢”,脸上很快就露出了笑容。那是一个毫无保留的微笑,一下子就把她身上的那股宽厚和淳朴之气全都带了出来。
从陈仔的口中,我知道她也姓陈,便叫她陈姐,她丈夫姓李,叫他李大哥。之所以这样称呼,起初只是为了给人亲近感,以方便工作,嘴里叫着,心里实则忐忑不安。但短暂的接触之后,因了他们的热情,这称呼就完全没有了陌生感。
陈姐家居住的这个小渔村叫槟榔根,就在北部湾的大海边上。这个好听又浪漫的名字,总是让人想起《采槟榔》那首民歌,想起那些美好的渔家爱情故事。在这里,抬眼即见深远的蓝色,迎面便是咸咸的海风,渔港,渔船,渔民,沙滩,码头,等等,渔村的符号无处不在。
槟榔根住的大都是水岸两居的疍家人,约有二十多户,多数人家都建了两、三层的新楼房,错落在海边的绿树丛里。但陈姐家却是几间砖砌平房围成的一个小合院,里面有个很宽敞的天井,天井后面还有两间大棚子——它们虽不再像过去的疍家棚,但用途和影子仍在,一间大棚做厨房和饭厅,另一间大棚里挂着鱼网和其他捕鱼家什。陈姐家房屋不大,却打理得十分妥帖,墙壁天面粉刷洁白,地板瓷砖铺设平整,客厅,厨房,卫生间,主卧和三个孩子的房间,以及屋里的家俱电器,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眼看去,陈姐家的经济状况在村里应该不算落后,我有些纳闷她家为什么没建楼房。后来才听她说,她家没建新楼房,是因为槟榔根已划入了开发区,用不了多久,全村就要拆迁到政府统一规划的新村去建房,虽然到时楼房补偿会比平房多些,但他们也不想建好就拆,觉得既折腾,又浪费。
陈姐夫妻有三个子女。大儿子今年二十七,广州一所大学毕业后,娶了他的大学同学、一位四川妹子为妻,两人婚后一直在成都工作,现在快生孩子了;二儿子职院毕业,进了铁山港开发区一家电厂工作,待遇挺好,二媳妇是北海本地姑娘,也在电厂上班,他们离家最近,逢周末休息便回来看看。最小的是女儿,在广西师范学院上大学,今年大四了,已在南宁找到单位边实习边上班了。子女有出息,陈姐夫妻俩既欣慰,也很有成就感。 虽然子女们都在外有了相当不错的工作,但陈姐和丈夫仍然操持旧业,以捕鱼为生。开渔后,两人便旷日持久地漂在北部湾的海面上。他们的渔船不大,去的也是近海,可每次出海时间都要一周左右,吃住干活都在船上,返回岸上的时间很短,出货,补网,添粮,之后便再次出港。个体的海上捕捞作业十分艰苦,也危险,但北部湾丰富的渔业资源,每年也给了他们颇为丰厚的回报。陈姐说,除去成本,每次出海都能赚到几千元。另外,他们在岸上还有三亩多旱地,一年种一季木薯或甘蔗,也能增加一些收入,只是这地已经划入了政府征用范围,很快他们就没地可种了。说到这,她不加掩饰的语气和表情,多了不舍和无奈。
这是我在环境监测采样中遇到的最难忘的一户人家。为了联系布设环境监测点位,安放仪器和用电,这几年跟许多村民住户打过交道,现在农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敏感,工作碰钉子,遭拒门外是常有的事情,像陈姐这样淳朴、宽厚、随和,让人一见亲切如故的人家,已极为少有。
那天,我和同事正是为铁山港开发区一个物流基地项目做环境监测采样选点,才到的陈姐家。我先把事情原由跟陈姐讲了个梗概,然后说,我们想把槟榔根这个采样点设定在这里,从明天起,便在她家天井里安放仪器采样一周,希望行个方便,支持一下我们的工作。另外,我们住宿的南康镇离这里不近,而这一带饭店又不好找,我们还想在她家里搭个伙,解决中午吃饭问题,不知是否可以?她听完想都没想,便把这两件事一口应承下来,也没提半个钱字。
真是一个让人喜出望外的结果。走出陈姐家,夜色落下来,我们的车子在其间缓慢穿行,泥浆在车轮底下不断地飞溅,有的甩向车身,有的抛回路面,它们一路纠缠不清,嘶嘶地叫着,由槟榔根往南康镇的路一点都不好走,但想到明天可以顺利进场采样了,车里一行人开始讨论接下来几天的菜谱,兴致勃勃地,疲态全无。
回到住处已是晚上九点多,南康的夜被冷雨打得湿湿的,灯光迷离,海风和海浪的声音若有若无,渺渺地。街市陆续收摊打烊,关门闭户。潜入睡眠的南康,深海一样,模糊而静谧,让我这个过客看不清,也摸不透。直到次日天亮,天空稍稍放晴,街道渐渐干爽,这个北部湾铁山港开发片区最大的集镇,才让我感觉明快起来,随处可见建设者的足迹和身影,穿着工服吃早餐的人,候车的人,忙上工的人,去菜市场的人,各种口音夹杂在当地白话(粤语)中,显得特别扎耳。如果说铁山港开发区是一名铆足全身劲儿、准备往前冲刺的运动员,那么,一条又一条扯在南康大街横幅上的建设口号和标语,让这个镇子看上去更像一个拉拉队。北部湾,一场经济赛事正如火如荼。
菜市总是一个城镇一天当中最早喧闹起来的地方,南康也不例外。天刚亮,这里便人群熙熙攘攘,品目繁多的水果、蔬菜、禽畜肉类以及日杂干货都已上市,尤其是卖海鲜的,占了菜市大棚一大溜摊位(尽管这时节当地渔民大多不出海捕捞,但养殖的海鲜仍然很多),这些海货从槟榔根、彬定、大唐等一带渔村当天收来当天卖,新鲜生猛。买卖,讨价还价,成交,这个海边集镇的日子,在一个菜市场的充足供给和浓重的咸腥味中,让人感觉如此踏实。我们在这里买了米、油、肉、粉和青菜,还买了螃蟹和贝壳,唯独不买鱼,因为陈姐家有鱼。她说,她家饭桌上唯一不断的就是鱼,现在虽不出海,但家里存有足够的鱼干,而且,每天涨潮时,只要在屋后的渔港里扯上一张网,就可以捞回几斤小海鱼,平时他们夫妻俩吃不完,还有得送人。
北部湾的雨歇了,视域变得辽阔而高远,槟榔根的空气也不再粘稠。陈姐已吃过早饭,仍旧坐在大棚里,给鱼网结浮子。轻淡的阳光,落进天井里,使得这个女人的身影和小庭院一起光亮暖和起来。一位邻居大婶带了孙子过来串门,一边和她闲聊,一边哄着孙子玩耍,老远便能听到她们的声音。
见我们如期而至,陈姐放下手里的活儿,笑盈盈地走过来,先喝住那条冲着我们汪汪猛吠的哈巴狗,然后接过我们手里的东西,说:“你们来了。”“陈姐好,来麻烦你了。”“不麻烦,不麻烦,地方给你们挪好了,进来吧。”“李大哥呢?”“在后面收网要鱼呢。”陈姐说着,顺手指了指天屋后的小门。 出了那扇小门,我打量着槟榔根小渔港。
听陈姐说,刚开始围滩开发地皮的时候,把村里渔港原来的出口全填了,海水进不来,渔船也进不来,只能停泊在离村很远的海岸,渔民出海很困难。后来,意见闹大了,才重新打开了一个口子,这样小渔港才得以保住。如今,这条狭长的渔港,只有穿过那个窄窄的开口,才能从村边一直延伸出去,连着大海。
现在是歇渔过冬的时节,也是渔村一年当中最为闲适而安静的日子,渔港里既不听见船只的马达声,也看不到渔民忙碌的身影。渔民们大都在岸上家中呆着,女人织织网,男人修修渔械,有时候也走家串户打打牌,或者喝喝酒。全村的渔船一齐停泊在了渔港里,或三五条紧挨着,或七八只靠在一起(偶有独放的,想必是为了离家近些,方便照管),船头的缆绳,一律长长地牵到岸边上,它们既拴着渔船,也拴着渔民的生计。而船上的家什和捕鱼设备都已收回家中,舱里空落落的。涨潮的时候,港里的船便随着海浪动荡摇晃,当潮水退去之后,它们又都搁浅在了沙滩上,静静地,任海风吹着船篷和桅干。
渔港里偶尔的响动来自槟榔根这边岸上。一只膘肥的沙滩猪在沙子上拱食,它脚短,个矮,全身皮毛乌黑发亮,细长的尾巴打着小卷儿,在滚圆的屁股后不断甩动,嘴里不时发出“呶~呶~”的声音。一群麻花鸡漫不经心地随其左右,好像互不相干,又似相互做伴。突然,陈姐家那只叫“丑丑”的小哈巴狗从屋里冲了出来,朝一只离它几米远的大黄狗狂吠,面对悬殊的个头,它毫无怯意,在那棵木菠萝树下,忽儿用爪子猛刨树根的沙子,忽儿抬腿撤尿,警告入侵者,这是它不容侵犯的领地。这场对峙持续了十多分钟后,最终以那只大个子黄狗夹着尾巴灰溜溜走开而结束。
渔港再次沉寂在冬天的冷清中,远远地,只有陈姐丈夫一人穿着橡胶防水服,站在海水里躬身收网取鱼,身旁浮着一只小皮伐,伐上放着一个泡沫箱,他不时往里面扔鱼,不时向前挪一挪脚步,渔港里浅浅的海水,只到他的膝弯处。
此时,潮水正在迅速退去,金黄的沙滩上,印迹杂芜密集。人的足印,禽畜的足印,它们陷在沙子里,零乱,交错,深浅不一。期间,几截朽木横斜,仿佛告诉我,随着潮汐起落,一段不经意间老去的时光,已在这里被人遗忘。
而渔港对面的堤岸已用石头高高砌起,足有四、五米,灰黑的线条明朗,粗硬,大片填海围滩扩展的建设用地,从堤岸那边一直连到铁山港出海码头,上面是一味的黄色,黄色的泥,黄色的机器,黄色的帽子和衣服。物流,加工,房产,道路,等等,众多项目已经落地,工地上,塔吊高举,工程机械轰隆忙碌,夯实机的巨錘高高举起,又重重落下,闷声和震动远远传来。
眼前,海水被机器巨大的力量节节击退,铁山港区的开发进程势如破竹,台风一样席卷这片大地。这里人气巨增,道路纵横,城镇的气息铺天盖地而来。周围几个村庄,渔民的楼房也一栋接一栋拔地而起,出租,小旅馆,小超市,小吃店,维修部,移动营业厅,发廊洗浴娱乐等,各式各样的招牌或竖或横,街道已初具雉形,村委后面也有了菜市场,渔民宽了找钱的门路,也广了经济的来源,生活质量自然也在不断拔节。然而,在城镇化的得失对比中,陈姐夫妻俩和众多的渔民一样,喜忧掺半,对未来的生活,他们心中没底,他们惶惑,不知所措,只是本能地紧紧抓住眼前的生计,住房,土地,渔港,大海,这些世代坚守的根基和阵地。当永失土地的代价只换来几万元的征地赔款,拆迁安置又不尽人意时,他们动摇,不甘,抱怨,集体诉求……
然而,生活在继续,一切都在继续。站在海边,我看见北部湾的海水依然潮起潮落,推波助澜的海风,也从未停止它们高亢的声音。
我们到来,又离开。
我把包好的费用递给陈姐,她极力推辞,最后,我只好借了风俗之由,说,刚过年,现在还是正月呢,这是给你的利势和彩头,收下吧,愿你们今年出海丰收,顺顺利利!她这才忸怩地收下。之后,又特别邀请我们四、五月份再来,到时,他们出海打鱼了,来之前记得先给她电话,一定给我们留着上好的海鲜。
就在陈姐用手拢了拢被风吹乱的头发时,我突然发觉从海边扑来的风有了热度。北部湾的春天说来就来了,海洋的暖湿气流一上岸,便没完没了地扯起了绵绵的雨丝,緾裹在厚厚雨霾中的北部湾,海洋缥缈,大地沉沦,天空迷濛。海岸,沙滩,港口,码头,船只,渔村,还有铁山港开发区正在新修的道路,平整中的工地,它们仍在我的视野中起伏,却渐渐失去了清晰的轮廓和界线,它们全都粘连在春雨泥泞中,一切又都变得滞重,混沌,泥土和海洋浓郁的腥味挥之不去。 约4500字,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透透于南宁。
[ 本帖最后由 透透 于 2012-3-10 17:18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