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有味是清欢
2022-01-14叙事散文肖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35 编辑
今年的年按农历的排序,腊月的最后一天是二十九。按老祖宗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也一样必须依照腊月三十的习俗来操办。只是本该还有一天才新旧交替的年,像是……
今年的年按农历的排序,腊月的最后一天是二十九。按老祖宗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也一样必须依照腊月三十的习俗来操办。只是本该还有一天才新旧交替的年,像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35 编辑 <br /><br /> 今年的年按农历的排序,腊月的最后一天是二十九。按老祖宗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也一样必须依照腊月三十的习俗来操办。只是本该还有一天才新旧交替的年,像是把时间截去了一截,这年来的便有了几分仓促。其实在我心里猴年的年,仓促的不光是时间,还有我想急切地赶到父母身边去的迫切心情。所以腊月二十九这天,我已不是归心似箭,而是人未上路,心早已飞到了父母的身边。其实父母的家离我住的地方并不远,即使步行也只需二十分钟的时间。县城拆迁改造后,父母所在的乡村,仅仅只成了一个村庄的概念。被城市同化后回家的路似乎更近了。只是今年的年,注定是有些冷清的。先是弟媳在腊月二十五,带着侄女去了她青岛的父母身边,在电力部门工作的弟弟,因为主动承担起了腊月二十九晚上,值班的重任未能远行外,我家先生也将要在二十九的中午,赶回到天水的婆婆身边去。陪父母守岁的任务,便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的肩上。在这个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里,所有的人都沿着不同的方向,奔向家园的最后一天中午,我目送着载着先生的车子出了楼院之后,我便和女儿马不停蹄地向父母的家园奔去。
下了车,远远地就看见阳光下,弟弟正站在高凳子上给大门两边贴对联,父亲在一旁笑眯眯地看高低。一只红绸子做的大红灯笼,在春风里轻轻地摇来晃去。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辉映着雪白的墙壁。父母的家园犹如一幅喜庆的画,随着我脚步的临近,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了出了。我不觉心头一热,一年中最能体现年的喜庆的,就是高高挂在家家户户门楣上的大红灯笼、红纸黑字的对联。红灯一挂、对联一贴,年的氛围也便有了一种万象更新的气势与韵致。 进了院子,奶瓶(狗的名字)欢快地摇着尾巴向我们跑了过来。母亲听见我和女儿的脚步,也从厨房里屋高兴地走了出来。我看见母亲腰里系着的白围裙,不用问,母亲这会儿也是像大中国乡村的每一位妇女一样,正在厨房里忙着烹调蒸煮。我跟在母亲身后进了屋,放下手中的东西,我也一头扎进了厨房里。新房子建成后,母亲又执意在厨房里盘了一口蒸馒头的柴锅,她说柴火蒸的馍馍吃起来有麦子的清香。这会儿,这口在现代化的厨房里看起来不伦不类、像土老头一样的锅台上,鸡肉的香味隔着锅盖飘的满屋都是,案板上放着十碗做好的酿饭,酿饭是母亲最拿手的一道菜,也是我们家每年过年时的“保留节目”。一碗碗黄亮的酿饭上,撒着红枣、葡萄干、枸杞。年的甜蜜也似乎已从碗底溢了出来。这些酿饭除了留下大年二十九、新年初一、正月十五这三天自家人吃的外,其余的,都是要送给来拜年的亲戚和乡邻的。这一碗碗酿饭中,包含的不仅是母亲几十年传承下来的手艺,在酿饭的每一粒米里,还融进了母亲待客的热忱和来自一个家庭主妇的厚道。只是偌大的家园,虽然过年的习俗还在、过年的喜气还在,因为少了弟媳忙碌的身影、侄女欢快的笑声,母亲的眼神里却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我解下母亲腰间的围裙,想让母亲歇会儿,母亲却不肯。她执意要和包饺子的面,我便着手准备大年夜的热菜和凉菜。女儿也自告奋勇地坐在了小火炉边负责煮起了黄酒。我们三个人一边劳作一边说着闲话,虽没有往昔的热闹,却自有一种闲散的欢乐在心中弥漫开来,像院中那株腊梅淡淡的清香,时不时从心头溢出来,使这没有热闹的年,也有了一种别样的清欢。仿佛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演绎着年的仪式。
因为弟弟吃完年夜饭,还要赶到他工作的那个县城去值大年夜的夜班。五点半,我和母亲便把一桌丰盛的饭菜端上了桌。往年的年夜饭是一家人聚齐后,坐在桌前时已是全村红灯高挂,鞭炮一阵紧着一阵、一家比一家的灯光还要温馨之时。而今天时光尚早,家家户户的红灯还未点燃、炮竹还未响起,我们家的年夜饭,却因为弟弟要重返工作岗位,只有提前开始了。父亲怕耽搁了弟弟赶路的时间,也省略了他往年在年夜饭开始之前的提议,因为弟弟等会儿要自己开车,他只慈爱地收走了放在弟弟眼前的酒杯,给他换上了一杯铁观音茶。为了使年夜饭的气氛热闹起来,我和弟弟轮换着给父母敬酒,我端起酒杯心里早已想好的话,却不知如何开头,话到嘴边却觉得自己在心中酝酿了半天,文绉绉的话语显得太过矫情。还是把两句最质朴的话说了出来:“愿爸爸、妈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这两句话是我多年来,在过年时说给父母的祝福,几乎成了老生常谈,但却是我心里对父母最大的祝愿。我刚刚敬完酒,女儿也赶紧从我手中接过了酒杯,她恭恭敬敬地站起身,先给父亲的杯子里斟满酒,又给母亲的杯子里斟满酒,然后举起自己的杯子朗声说:“祝福外爷、外婆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女儿的话音一落,我和弟弟就带头鼓起掌来,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几杯酒下肚父母的脸上露出了好看的红晕,母亲眼角的皱纹也一如菊花般舒展了开来。我的心中一下子宽慰了许多,眼里突然也有了一种潮湿的感觉。所谓过年时儿孙绕膝的热闹,都抵不过父母皱纹舒展时,这最为开心的一刻!
吃完饭弟弟临出发前,有从储物间拿出两盘炮一再叮咛我,别让我忘了迎新年的鞭炮,父母年纪大了,夜深天黑,响炮的事就只好托付给我了。我和父亲把弟弟送到大门口,父亲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弟弟,让他把车开慢些,主意安全。直到弟弟的车子已开到了大路上,父亲还站在门口远远地目送着。我脑海里突然涌出一些明亮的词语,正知、正念、正能量。是的,在此时中国传统的大年夜里,还有许多人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还有许多人也像弟弟一样,在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里,远离自己的父母,担负的却是一个县城的明亮。
我和父亲回到屋里不多一会儿,妹妹便打来了拜年的电话,紧接着弟媳和侄女的拜年电话也来了。先生的祝福也从千里之外传了过来。母亲忙不迭地接着电话,父亲走到阳台上打开了那两盏红色的灯笼。一瞬间,屋里的一切全都映现在一片红色的光晕里,显得那样祥瑞、喜气。这时候“春晚”也在一阵爆竹声里热闹地开始了。我和女儿分别坐在父母的两侧,曾经觉得父母是两座雄伟的大山,永远是我们依靠的左肩右臂,现在父母老了,时光轮回,而我也该以山的形象,站立在父母身边,即使不能给预他们最坚实的依靠,却应该给他们最庸常的陪伴。此时,村庄的家家户户都随着“春晚”进入了新年的前奏。父母也沉浸在精彩的节目中。我一边看着电视一边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母亲也时不时地把目光投向墙上的时钟。当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的前十分钟,我和女儿一人抱着一盘子鞭炮出了屋子,我从容地打开那层薄薄的包装纸,把鞭炮在门口一溜排成一条长龙,女儿找出鞭炮的导火索,我蹲在地上迅速点燃火材,“嗤”地一声,一片红红的光晕凌空而起,紧接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下子就打破了整个村庄的宁静。顷刻间村庄里的鞭炮声便成了一支热烈的交响乐,在村庄的上空回荡起来。我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喃喃地说:“年来啦!年来啦!”此时天地笼罩在一片圣洁的祥瑞里,仿佛刚刚出生的婴儿,通透、干净、新鲜。我似乎感到新年的第一缕晨曦,正撕开黑夜的幕布,在我心的原野上投下一片宁静的曙光,一如被新年的钟声悄然带走的昨夜,没有绚烂的热闹,只有铭刻在我心中,那一抹来自血脉里红红的清欢。这,才是年的真味。
下了车,远远地就看见阳光下,弟弟正站在高凳子上给大门两边贴对联,父亲在一旁笑眯眯地看高低。一只红绸子做的大红灯笼,在春风里轻轻地摇来晃去。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辉映着雪白的墙壁。父母的家园犹如一幅喜庆的画,随着我脚步的临近,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了出了。我不觉心头一热,一年中最能体现年的喜庆的,就是高高挂在家家户户门楣上的大红灯笼、红纸黑字的对联。红灯一挂、对联一贴,年的氛围也便有了一种万象更新的气势与韵致。 进了院子,奶瓶(狗的名字)欢快地摇着尾巴向我们跑了过来。母亲听见我和女儿的脚步,也从厨房里屋高兴地走了出来。我看见母亲腰里系着的白围裙,不用问,母亲这会儿也是像大中国乡村的每一位妇女一样,正在厨房里忙着烹调蒸煮。我跟在母亲身后进了屋,放下手中的东西,我也一头扎进了厨房里。新房子建成后,母亲又执意在厨房里盘了一口蒸馒头的柴锅,她说柴火蒸的馍馍吃起来有麦子的清香。这会儿,这口在现代化的厨房里看起来不伦不类、像土老头一样的锅台上,鸡肉的香味隔着锅盖飘的满屋都是,案板上放着十碗做好的酿饭,酿饭是母亲最拿手的一道菜,也是我们家每年过年时的“保留节目”。一碗碗黄亮的酿饭上,撒着红枣、葡萄干、枸杞。年的甜蜜也似乎已从碗底溢了出来。这些酿饭除了留下大年二十九、新年初一、正月十五这三天自家人吃的外,其余的,都是要送给来拜年的亲戚和乡邻的。这一碗碗酿饭中,包含的不仅是母亲几十年传承下来的手艺,在酿饭的每一粒米里,还融进了母亲待客的热忱和来自一个家庭主妇的厚道。只是偌大的家园,虽然过年的习俗还在、过年的喜气还在,因为少了弟媳忙碌的身影、侄女欢快的笑声,母亲的眼神里却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我解下母亲腰间的围裙,想让母亲歇会儿,母亲却不肯。她执意要和包饺子的面,我便着手准备大年夜的热菜和凉菜。女儿也自告奋勇地坐在了小火炉边负责煮起了黄酒。我们三个人一边劳作一边说着闲话,虽没有往昔的热闹,却自有一种闲散的欢乐在心中弥漫开来,像院中那株腊梅淡淡的清香,时不时从心头溢出来,使这没有热闹的年,也有了一种别样的清欢。仿佛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演绎着年的仪式。
因为弟弟吃完年夜饭,还要赶到他工作的那个县城去值大年夜的夜班。五点半,我和母亲便把一桌丰盛的饭菜端上了桌。往年的年夜饭是一家人聚齐后,坐在桌前时已是全村红灯高挂,鞭炮一阵紧着一阵、一家比一家的灯光还要温馨之时。而今天时光尚早,家家户户的红灯还未点燃、炮竹还未响起,我们家的年夜饭,却因为弟弟要重返工作岗位,只有提前开始了。父亲怕耽搁了弟弟赶路的时间,也省略了他往年在年夜饭开始之前的提议,因为弟弟等会儿要自己开车,他只慈爱地收走了放在弟弟眼前的酒杯,给他换上了一杯铁观音茶。为了使年夜饭的气氛热闹起来,我和弟弟轮换着给父母敬酒,我端起酒杯心里早已想好的话,却不知如何开头,话到嘴边却觉得自己在心中酝酿了半天,文绉绉的话语显得太过矫情。还是把两句最质朴的话说了出来:“愿爸爸、妈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这两句话是我多年来,在过年时说给父母的祝福,几乎成了老生常谈,但却是我心里对父母最大的祝愿。我刚刚敬完酒,女儿也赶紧从我手中接过了酒杯,她恭恭敬敬地站起身,先给父亲的杯子里斟满酒,又给母亲的杯子里斟满酒,然后举起自己的杯子朗声说:“祝福外爷、外婆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女儿的话音一落,我和弟弟就带头鼓起掌来,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几杯酒下肚父母的脸上露出了好看的红晕,母亲眼角的皱纹也一如菊花般舒展了开来。我的心中一下子宽慰了许多,眼里突然也有了一种潮湿的感觉。所谓过年时儿孙绕膝的热闹,都抵不过父母皱纹舒展时,这最为开心的一刻!
吃完饭弟弟临出发前,有从储物间拿出两盘炮一再叮咛我,别让我忘了迎新年的鞭炮,父母年纪大了,夜深天黑,响炮的事就只好托付给我了。我和父亲把弟弟送到大门口,父亲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弟弟,让他把车开慢些,主意安全。直到弟弟的车子已开到了大路上,父亲还站在门口远远地目送着。我脑海里突然涌出一些明亮的词语,正知、正念、正能量。是的,在此时中国传统的大年夜里,还有许多人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还有许多人也像弟弟一样,在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里,远离自己的父母,担负的却是一个县城的明亮。
我和父亲回到屋里不多一会儿,妹妹便打来了拜年的电话,紧接着弟媳和侄女的拜年电话也来了。先生的祝福也从千里之外传了过来。母亲忙不迭地接着电话,父亲走到阳台上打开了那两盏红色的灯笼。一瞬间,屋里的一切全都映现在一片红色的光晕里,显得那样祥瑞、喜气。这时候“春晚”也在一阵爆竹声里热闹地开始了。我和女儿分别坐在父母的两侧,曾经觉得父母是两座雄伟的大山,永远是我们依靠的左肩右臂,现在父母老了,时光轮回,而我也该以山的形象,站立在父母身边,即使不能给预他们最坚实的依靠,却应该给他们最庸常的陪伴。此时,村庄的家家户户都随着“春晚”进入了新年的前奏。父母也沉浸在精彩的节目中。我一边看着电视一边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母亲也时不时地把目光投向墙上的时钟。当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的前十分钟,我和女儿一人抱着一盘子鞭炮出了屋子,我从容地打开那层薄薄的包装纸,把鞭炮在门口一溜排成一条长龙,女儿找出鞭炮的导火索,我蹲在地上迅速点燃火材,“嗤”地一声,一片红红的光晕凌空而起,紧接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下子就打破了整个村庄的宁静。顷刻间村庄里的鞭炮声便成了一支热烈的交响乐,在村庄的上空回荡起来。我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喃喃地说:“年来啦!年来啦!”此时天地笼罩在一片圣洁的祥瑞里,仿佛刚刚出生的婴儿,通透、干净、新鲜。我似乎感到新年的第一缕晨曦,正撕开黑夜的幕布,在我心的原野上投下一片宁静的曙光,一如被新年的钟声悄然带走的昨夜,没有绚烂的热闹,只有铭刻在我心中,那一抹来自血脉里红红的清欢。这,才是年的真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