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宥坐之器(草舍读古之十二)

2022-01-14叙事散文草舍煮字
宥坐之器文/草舍煮字学生时代,有一年暑假我回南方探亲,住在大舅家,那是工厂生活区的宿舍。当时的居住条件下,人们都还是要到户外的公厕去方便的。一日小雨,我打着伞去竹林边的公厕。那些竹子很高大,雨线打在竹叶上的唰唰声,伴着竹林特有的咔咔声(爸爸……

宥坐之器文/草舍煮字
  学生时代,有一年暑假我回南方探亲,住在大舅家,那是工厂生活区的宿舍。当时的居住条件下,人们都还是要到户外的公厕去方便的。
  一日小雨,我打着伞去竹林边的公厕。那些竹子很高大,雨线打在竹叶上的唰唰声,伴着竹林特有的咔咔声(爸爸说过那咔咔声是竹子拔节时发出的),形成一曲美妙的天籁之音,只是,这里还混杂了公厕内细水长流的流水声。这个公厕外观与寻常所见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屋檐有一圈水槽接住了屋顶流下来的雨水。厕内没有异味,不像许多公厕那样循着臭味就能够找到。
  厕内其实很简陋,只是一条水泥砌成的长沟,被挡板隔开成为数个蹲位,沟中基本上是空的。正方便间,突然流水声停止,一股强大的水流从长沟的一端冲向另一端。嗯,这就是这里没有异味的原因吗?
  雨下大了,厕内的流水声也变大了。完事后,路上风雨交加,我只好暂时留在厕内,惬意地观看竹林雨景。无意中感觉厕所冲水的间隔时间似乎越来越短,这是受什么控制的吗?我好奇地往有流水声的墙角走去,面对那里有个不算复杂的机构,观察了一阵。原来这里有一个铁制的斗形大水箱,从屋檐接下的雨水正不断注入箱内,雨水量时大时小。水注满时,水箱因重心上移而倾斜,顷刻翻覆,将一满箱水冲入沟内,然后空水箱重心下移,自动翻转回来归于原位,继续接水。雨水管旁边还有一根自来水管,截门关闭,显然这是用在晴天冲刷厕所的。看来,这是一套不用人力、电力控制的,定量、间歇冲厕装置。
  雨天多思忆,可能是空气清新的原因吧。看着这套粗犷却实用的容器,我想起了曾在一本历史书中读到过的典故。孔子带领弟子到鲁桓公祠瞻仰时,见到倾斜的器皿。孔子向守庙人问道:“这是什么器皿?”守庙者答道:“这是专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孔子说道:“我听说这种座右的器皿,空着时就倾斜,盛水适中就端正,盛满了水便整个倒翻过来。”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往里灌水!”学生们舀水灌了进去。果然水适中时便端正地立起,全盛满时,它便整个倒翻过来;水流尽时,它又像开始那样倾斜着。孔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唉!世上哪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道:“请问,永远保持富足而长远不衰,有什么方法没有?”孔子回答道:“聪明睿智,却保持着愚拙的样子;建立的功业使天下人受益,却保持着谦让的态度;勇力无比,却保持着小心的一面;富有天下,却保持着谦虚的作风。这些就是自我抑制,谦逊而保持富足长远不衰的方法。”
  【原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
  回到大舅家,我说起那个公厕里的水箱,任技术厂长的大舅微笑着说,那是他受欹器的启发设计的。他还说:“比较难确定的是水箱转轴的位置,它应该在盛满水的水箱的重心以下,水满后才会自动倾覆。但是如果转轴过低,不等到水满它就翻倒了,而过高又不会倒水。另外水箱的大小也要适中,既要达到目的,还不能浪费水。”大舅根据欹器的原理,计算和画图设计了那个水箱,制作一次成功。他说一些生产线上还利用这个原理来定量投放原料。
  后来我还见过一种结合欹器的原理制作的多层存钱罐。由于相同面值、材质的硬币重量相近,在罐内安装的几个承重不同的、倾斜的“跷跷板”(相当于欹器的改型),把投入的硬币分流,把重量相近的硬币导入罐内同一隔层里。这样,每一隔层中储存的硬币面值、材质就都是相同的了。
  古代还真有过以存钱罐当劝诫器物的。西汉时,公孙弘以布衣被选为宰辅,临行时,同乡邹长傅送他三样东西:一束生刍青草,一卷丝,一个扑满。公孙弘未解其意。邹长傅说:“生刍一束,是借用《诗经•小雅•白驹》中的一句话:‘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愿你安于德操,守身如玉。丝,是很细的,但可积之如线、如绳、如缆。可知事物总是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的。愿你不要忽视小事,不要以为善小而不为。扑满,这存钱的陶罐,有入口而无出口,一旦装满钱,就会被打碎。愿你不要聚敛无度,要以扑满为戒。”
  在孔子观鲁庙的那个典故中,他通过欹器的原理,形象地向学生讲授了中庸之道的深意。其中的“宥坐”,即右坐,也就是“座右铭”中“座右”一词之语源。从这个典故可知,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传统的劝诫之器还是有器而无铭,没有铭文的,这样更加含蓄。
  据考证,欹器的前身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先民们制作的一种生活用具——尖底侧耳陶瓶,最初用于水井汲水(入水时下沉注水,注水后重心转移,瓶口向上竖起)或者暖水瓶(插入灶坑内的热灰中为水加热保温)。也许,人们将如此发明的智慧归功于神灵的赋予和先祖的遗传,因此,这种陶瓶还作为献祭的礼器。西周时经改造降低侧耳的位置,成为欹器,先是作为玩物进入宫廷,后有悟道者为宥坐之器以劝诫:腹内空虚身体就歪斜,心灵充实身体就端正,过于自满身体就跌倒。后世一度失传。现出土比较完整的尖底瓶,外形和花纹都既古朴又精美,令观者赞叹不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