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
2022-01-14抒情散文微雨清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57 编辑
回不去的故乡一 伴着冬风听鼓声冬天对天公公来说是最难捱的,怕冷到在其次,关键是憋得喘不过气来,再加上空气中那种叫霾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就更让人心生畏惧。……
回不去的故乡一 伴着冬风听鼓声冬天对天公公来说是最难捱的,怕冷到在其次,关键是憋得喘不过气来,再加上空气中那种叫霾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就更让人心生畏惧。……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57 编辑 <br /><br />回不去的故乡
一 伴着冬风听鼓声
冬天对天公公来说是最难捱的,怕冷到在其次,关键是憋得喘不过气来,再加上空气中那种叫霾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就更让人心生畏惧。公公多年来气管一直不好,十几年前的一场大病又让他的肺遭受了重创,所以对于冬天这个词,他本身就有恐惧感。冬天一到,公公大部分时间都会猫在家里,一个多月不出门对于公公来说一点也不奇怪。
不要说冬天在家无事可做,公公可是闲不住的,他有他的爱好。公公也算是个文艺人,拉二胡和敲鼓是他的最爱。公公的二胡是自学的,全是照着书本和光碟学来的,有事没事的一个人拉上一曲,什么京剧,吕剧,流行歌曲,都可以顺手拉出来,为此他还结交了一帮吹拉弹唱的朋友。
敲鼓也是公公特别喜好的,别看年纪大了,可倘若打起鼓来,年轻人也未必是他的对手。公公有这爱好好多年了,在老家的时候,每逢过年村里的秧歌队一亮相,公公也就跟着忙活起来,除了指挥村里的文艺班子把节目演好之外,他自己也是要参加进去的。扭秧歌断然是少不了锣鼓来助威,所以这锣鼓也就显得很重要。公公早年在村里当过村长和书记,一辈子两袖清风,只是这操心的毛病却始终不改。尽管他不在位多年了,可村里遇到什么事,还是愿意向他问叨问叨。不过就敲鼓来说,村里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了,尽管公公身体不好,但对于爱操心的他,是不会放手不管的。
公公已搬出村子多年,只是每逢过年有闹玩儿演出什么的,他还是要回去参加。公公每年回家也是必须的,家里还有大爷和小叔等一大家子人,当然还有相处多年的乡亲乡友也是让他惦念的。
说到敲鼓,离了家伙可是不行,否则不能够尽兴。公公的锣鼓家伙是全套的,除了鼓之外,什么锣,钹,铙的,还有几件我根本叫不上名来,只知道它是一种家伙而已。当然最多的是鼓,大大小小的有五个,大的直径接近两米,小的直径也就四五十公分,大大小小的鼓摞在一起倒像是一家人。
无论是打鼓还是拉二胡,公公都是非常下力的,他会想方设法地搜集各种曲谱,除了现成的谱子,他还自己动手抄一些谱子,特别是锣鼓谱,因为这方面的谱子不是太多,所以也就显得珍贵。一旦有好的锣鼓谱,他就找来旧挂历,把谱子认认真真地抄到旧挂历上。这样的谱子可以挂在墙上,一边看一边打。公公抄了多少鼓谱已记不清,只记得一摞一摞的。这样的鼓谱,公公叫它锣鼓经。
东北风呼呼地刮着,冬天似乎更肆虐了。不过,只在家里小声地敲鼓似乎不过瘾,多年来一直畏惧冬天的公公好像一下变了一个人,他穿上大衣,戴上口罩,全副武装好了,再绑上他的小鼓,骑上电动车,只便奔水库而去。水库边有好多退休的老年人,吹拉弹唱的都有,也有锣鼓队,每天哐啷哐啷的声音不断,在东北风强劲地吹拂下那鼓声也就飘得更远。
公公每天和一帮老朋友打上一顿锣鼓,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一个冬天,在锣鼓的震耳欲聋里,他似乎健壮了许多。
东北风原本是凄厉的,或许因为有了那些锣鼓的相伴,听上去好像没那么可怕了。伴着冬风听鼓声,也没什么不好。
二 新岁街头春意闹
大年三十晚上,大姐大姐夫还有外甥女也来了,吃过晚饭,天还早,公公建议大家一起敲锣鼓。
公公拿出那一套锣鼓家伙来,一家七口人,一人一件家伙还不重样。公公用鼓点开头,我们一家人也就叮叮哐哐地打开了。其实合不合拍在其次,关键是一家人打得其乐融融。平时我们是不会这样闹腾的,因为怕吵着人家。不过现在是过年,楼道里的人大部分都回家了,没回家的也跑楼下放烟花去了。
还好,我们的合奏还算成功,有公公的鼓点掌握着,听上去还能在调子上。
大年初一,天气还算晴朗,来拜年的人已经不多了。公公看看没人来了,便从车库里拖出了他最大的那个鼓,并把它正儿巴经地摆到了路口。这样的大鼓,一个人站在旁边还真有点单调,要是没有两三个人来凑合,也没有多少看头。公公是非常爱惜他的大鼓的,年前专门找人做了新鼓架子,还买了枣红色的油漆亲自漆了,看上去还挺大气的。这鼓架应该是第一次亮相,多少带着新漆的味道。
这样的大鼓声音非常重,一锤下去,咚地一声,声音就传出老远,所以公公平时基本不打,也是怕吵着别人。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喜好鼓声,倘若人家不喜欢,你愣在那儿轻一锤重一锤的乱敲,也是破坏了别人的情绪,那倒是自己的不对了。不过公公说过年喜庆,还是用大鼓来助威的好,所以他把鼓摆在路边,让声音传得更远一些,也让别人来享受一下喜庆的味道。
开始的时候只有公公一个人在敲,后来老公和同事拜完年回来,大家看到老爷子那兴致勃勃的样子,也都欢快地加入了打鼓的行列。当然不光有鼓,公公也把其它家伙拿了出来,那些不会打鼓的,随便捡一个家伙,照样可以凑这新年的热闹。
当时看到这一幕,我也很感动,赶紧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记得当天我在微博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老爷子的锣鼓家伙,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怀念他……”我不知道那时我的第六感觉意识到了什么,只是随手记下了这么一句话,却用了自己都说不清的省略号。
年初六,公公接到老家来的电话,说家里扭秧歌扮玩儿的已经开始行动了,问公公什么时候回去。公公自然是盼着早点回家,只是太早也不行,得过了初十。真正的演出一般是正月十四或者十五的,按说早回家磨合磨合也好,只是公公这几天感觉身体有点不舒服,也许是过年累的。
这样,公公计划着正月十二回家,也不算晚。
三 来去之间不可留
其实公公的体质一直很差,冬天对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折磨,好在过完春节冬天的影子也就渐行渐远了。
不过玩归玩,这病还得看,还没过正月初十,确切地说是正月初九,公公还是被带到了医院。先是来了一通检查,什么食道,气管,肝肺,肠胃,一圈查下来,公公就被折腾得精疲力尽了。公公说有啥也别有病,这还没看病呢,光查病就快把人快查死了,特别是做那个胃镜,简直就是翻江倒海,弄得人生不如死。
公公最担心的食道没问题的,至于别的,也不便多说,只是告诉他,旧病而已,加上感冒,肺部有炎症,要住院一段时间。
住院归住院,可公公怕吵,他是不愿多停留在医院的,每天下午输完液后他都要向医生请假,然后回家,明天早上再来医院。这样来来去去,每天都在通往医院的路上。
老家又打来电话,又催公公回家张罗秧歌队锣鼓队的事。公公当然是答应着,他可不会因为这点小病就打退堂鼓,他自然会跟人家解释,再过三两天他就能回家了。
拖来拖去,正月十五到了,村子里的演出都正式开始了,公公还在医院里。公公当然也是惋惜,惋惜自己没能赶上元宵节的热闹,全让这不争气的身体给耽搁了。
演出是错过了,不过还有二月二。二月二在农村也是个隆重的节日,甭管怎么说,总得回家一趟才行。
只是这院住起来就不那么随便了,住着住着二十多天就过去了。这二月二回家的打算也就落空了。
公公在医院呆够了,说什么也不住院了。他说医院真不是个好地方,身体只要能挺住千万不要去住院。公公自己感觉身体差不多了,也就随着他的意愿出院了。
天气一天天的转暖起来,眼看快清明了,公公的好日子也快来了。公公又有了新的打算,清明节回家上坟,都大半年没回家了,真的该回家看看了。
只是没几天,公公又憋的喘不过气来,不得已又住进了医院。出院,住院,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
清明节到了,踏青的人们早已寻找春天去了,只是公公回家的打算又泡了汤。公公自己也叹息起来:这身体,怎么就好不起来了呢?
四 倦意归鸿望故乡
一个希望落空之后,另一个希望还会重新燃起。
端午节回家最好不过了,不冷不热的,应该最适合他这种痨病的身体,公公这样打算着。
公公对医院也有了恐惧感,每天要输那么多的药,加上旁边病友呼噜呼噜的喘气声,还有进进出出的开门声音,都让他感到心烦。
尽管又出院了,可公公的身体依旧虚弱。
老家的人听说公公病了,不断有人来看他。看到那些久别的亲人,公公时常会老泪纵横,他拉着人家的手,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只能这样表达。
每次老家有人来,公公都会伸出胳膊来让人家看:你看都瘦成什么了,吃什么也不长肉啊!有时他只是伸出胳膊来,什么也不说,意思当然也是:你看我多瘦了啊!
老家的人自然也会安慰他:没事的,好好养病,过两天就好了,好了就可以回家了。
公公当然也是惦念着回家的,六月一回家过半年也行啊!公公像是对别人说,也像是对自己说。
美好有时只是一种祝愿,但真正实现起来又有点渺茫。
端午节到了,公公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了,从起初自己能到院子外溜达,到后来只能在家里走走。他看上去越来越懒,几乎不愿动,有时从卧室到沙发的距离,他都懒得走。
公公有时会自言自语:回不了家了啊,回不去了啊!他说的家当然是指故乡的老家。尽管公公在我们这儿住了十多年了,可对公公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家应该是生他养他的那个小村庄,那个他呆了几十年的地方。
虽然连走路说话都很困难,可公公还念念不忘他的锣鼓。那天大姐拿出那个小鼓让他敲了一阵,虽然已经敲不到鼓点上,但看上去很开心。
公公头脑还清醒的时候曾对我家先生说:一定要保存好那些锣鼓经,千万不要丢失了。我家先生安慰他说:丢不了,我虽然不在行,可你孙子有这方面的天赋,到时他会替你保管好的。
生命正在慢慢走向尽头,别说走路,每喘一口气都非常困难,癌细胞已经遍布全身,已经把他吞噬的只剩一幅骨架。
公公念念不忘的故乡,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最终也没能回去看一趟。
一 伴着冬风听鼓声
冬天对天公公来说是最难捱的,怕冷到在其次,关键是憋得喘不过气来,再加上空气中那种叫霾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就更让人心生畏惧。公公多年来气管一直不好,十几年前的一场大病又让他的肺遭受了重创,所以对于冬天这个词,他本身就有恐惧感。冬天一到,公公大部分时间都会猫在家里,一个多月不出门对于公公来说一点也不奇怪。
不要说冬天在家无事可做,公公可是闲不住的,他有他的爱好。公公也算是个文艺人,拉二胡和敲鼓是他的最爱。公公的二胡是自学的,全是照着书本和光碟学来的,有事没事的一个人拉上一曲,什么京剧,吕剧,流行歌曲,都可以顺手拉出来,为此他还结交了一帮吹拉弹唱的朋友。
敲鼓也是公公特别喜好的,别看年纪大了,可倘若打起鼓来,年轻人也未必是他的对手。公公有这爱好好多年了,在老家的时候,每逢过年村里的秧歌队一亮相,公公也就跟着忙活起来,除了指挥村里的文艺班子把节目演好之外,他自己也是要参加进去的。扭秧歌断然是少不了锣鼓来助威,所以这锣鼓也就显得很重要。公公早年在村里当过村长和书记,一辈子两袖清风,只是这操心的毛病却始终不改。尽管他不在位多年了,可村里遇到什么事,还是愿意向他问叨问叨。不过就敲鼓来说,村里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了,尽管公公身体不好,但对于爱操心的他,是不会放手不管的。
公公已搬出村子多年,只是每逢过年有闹玩儿演出什么的,他还是要回去参加。公公每年回家也是必须的,家里还有大爷和小叔等一大家子人,当然还有相处多年的乡亲乡友也是让他惦念的。
说到敲鼓,离了家伙可是不行,否则不能够尽兴。公公的锣鼓家伙是全套的,除了鼓之外,什么锣,钹,铙的,还有几件我根本叫不上名来,只知道它是一种家伙而已。当然最多的是鼓,大大小小的有五个,大的直径接近两米,小的直径也就四五十公分,大大小小的鼓摞在一起倒像是一家人。
无论是打鼓还是拉二胡,公公都是非常下力的,他会想方设法地搜集各种曲谱,除了现成的谱子,他还自己动手抄一些谱子,特别是锣鼓谱,因为这方面的谱子不是太多,所以也就显得珍贵。一旦有好的锣鼓谱,他就找来旧挂历,把谱子认认真真地抄到旧挂历上。这样的谱子可以挂在墙上,一边看一边打。公公抄了多少鼓谱已记不清,只记得一摞一摞的。这样的鼓谱,公公叫它锣鼓经。
东北风呼呼地刮着,冬天似乎更肆虐了。不过,只在家里小声地敲鼓似乎不过瘾,多年来一直畏惧冬天的公公好像一下变了一个人,他穿上大衣,戴上口罩,全副武装好了,再绑上他的小鼓,骑上电动车,只便奔水库而去。水库边有好多退休的老年人,吹拉弹唱的都有,也有锣鼓队,每天哐啷哐啷的声音不断,在东北风强劲地吹拂下那鼓声也就飘得更远。
公公每天和一帮老朋友打上一顿锣鼓,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一个冬天,在锣鼓的震耳欲聋里,他似乎健壮了许多。
东北风原本是凄厉的,或许因为有了那些锣鼓的相伴,听上去好像没那么可怕了。伴着冬风听鼓声,也没什么不好。
二 新岁街头春意闹
大年三十晚上,大姐大姐夫还有外甥女也来了,吃过晚饭,天还早,公公建议大家一起敲锣鼓。
公公拿出那一套锣鼓家伙来,一家七口人,一人一件家伙还不重样。公公用鼓点开头,我们一家人也就叮叮哐哐地打开了。其实合不合拍在其次,关键是一家人打得其乐融融。平时我们是不会这样闹腾的,因为怕吵着人家。不过现在是过年,楼道里的人大部分都回家了,没回家的也跑楼下放烟花去了。
还好,我们的合奏还算成功,有公公的鼓点掌握着,听上去还能在调子上。
大年初一,天气还算晴朗,来拜年的人已经不多了。公公看看没人来了,便从车库里拖出了他最大的那个鼓,并把它正儿巴经地摆到了路口。这样的大鼓,一个人站在旁边还真有点单调,要是没有两三个人来凑合,也没有多少看头。公公是非常爱惜他的大鼓的,年前专门找人做了新鼓架子,还买了枣红色的油漆亲自漆了,看上去还挺大气的。这鼓架应该是第一次亮相,多少带着新漆的味道。
这样的大鼓声音非常重,一锤下去,咚地一声,声音就传出老远,所以公公平时基本不打,也是怕吵着别人。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喜好鼓声,倘若人家不喜欢,你愣在那儿轻一锤重一锤的乱敲,也是破坏了别人的情绪,那倒是自己的不对了。不过公公说过年喜庆,还是用大鼓来助威的好,所以他把鼓摆在路边,让声音传得更远一些,也让别人来享受一下喜庆的味道。
开始的时候只有公公一个人在敲,后来老公和同事拜完年回来,大家看到老爷子那兴致勃勃的样子,也都欢快地加入了打鼓的行列。当然不光有鼓,公公也把其它家伙拿了出来,那些不会打鼓的,随便捡一个家伙,照样可以凑这新年的热闹。
当时看到这一幕,我也很感动,赶紧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记得当天我在微博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老爷子的锣鼓家伙,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怀念他……”我不知道那时我的第六感觉意识到了什么,只是随手记下了这么一句话,却用了自己都说不清的省略号。
年初六,公公接到老家来的电话,说家里扭秧歌扮玩儿的已经开始行动了,问公公什么时候回去。公公自然是盼着早点回家,只是太早也不行,得过了初十。真正的演出一般是正月十四或者十五的,按说早回家磨合磨合也好,只是公公这几天感觉身体有点不舒服,也许是过年累的。
这样,公公计划着正月十二回家,也不算晚。
三 来去之间不可留
其实公公的体质一直很差,冬天对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折磨,好在过完春节冬天的影子也就渐行渐远了。
不过玩归玩,这病还得看,还没过正月初十,确切地说是正月初九,公公还是被带到了医院。先是来了一通检查,什么食道,气管,肝肺,肠胃,一圈查下来,公公就被折腾得精疲力尽了。公公说有啥也别有病,这还没看病呢,光查病就快把人快查死了,特别是做那个胃镜,简直就是翻江倒海,弄得人生不如死。
公公最担心的食道没问题的,至于别的,也不便多说,只是告诉他,旧病而已,加上感冒,肺部有炎症,要住院一段时间。
住院归住院,可公公怕吵,他是不愿多停留在医院的,每天下午输完液后他都要向医生请假,然后回家,明天早上再来医院。这样来来去去,每天都在通往医院的路上。
老家又打来电话,又催公公回家张罗秧歌队锣鼓队的事。公公当然是答应着,他可不会因为这点小病就打退堂鼓,他自然会跟人家解释,再过三两天他就能回家了。
拖来拖去,正月十五到了,村子里的演出都正式开始了,公公还在医院里。公公当然也是惋惜,惋惜自己没能赶上元宵节的热闹,全让这不争气的身体给耽搁了。
演出是错过了,不过还有二月二。二月二在农村也是个隆重的节日,甭管怎么说,总得回家一趟才行。
只是这院住起来就不那么随便了,住着住着二十多天就过去了。这二月二回家的打算也就落空了。
公公在医院呆够了,说什么也不住院了。他说医院真不是个好地方,身体只要能挺住千万不要去住院。公公自己感觉身体差不多了,也就随着他的意愿出院了。
天气一天天的转暖起来,眼看快清明了,公公的好日子也快来了。公公又有了新的打算,清明节回家上坟,都大半年没回家了,真的该回家看看了。
只是没几天,公公又憋的喘不过气来,不得已又住进了医院。出院,住院,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
清明节到了,踏青的人们早已寻找春天去了,只是公公回家的打算又泡了汤。公公自己也叹息起来:这身体,怎么就好不起来了呢?
四 倦意归鸿望故乡
一个希望落空之后,另一个希望还会重新燃起。
端午节回家最好不过了,不冷不热的,应该最适合他这种痨病的身体,公公这样打算着。
公公对医院也有了恐惧感,每天要输那么多的药,加上旁边病友呼噜呼噜的喘气声,还有进进出出的开门声音,都让他感到心烦。
尽管又出院了,可公公的身体依旧虚弱。
老家的人听说公公病了,不断有人来看他。看到那些久别的亲人,公公时常会老泪纵横,他拉着人家的手,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只能这样表达。
每次老家有人来,公公都会伸出胳膊来让人家看:你看都瘦成什么了,吃什么也不长肉啊!有时他只是伸出胳膊来,什么也不说,意思当然也是:你看我多瘦了啊!
老家的人自然也会安慰他:没事的,好好养病,过两天就好了,好了就可以回家了。
公公当然也是惦念着回家的,六月一回家过半年也行啊!公公像是对别人说,也像是对自己说。
美好有时只是一种祝愿,但真正实现起来又有点渺茫。
端午节到了,公公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了,从起初自己能到院子外溜达,到后来只能在家里走走。他看上去越来越懒,几乎不愿动,有时从卧室到沙发的距离,他都懒得走。
公公有时会自言自语:回不了家了啊,回不去了啊!他说的家当然是指故乡的老家。尽管公公在我们这儿住了十多年了,可对公公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家应该是生他养他的那个小村庄,那个他呆了几十年的地方。
虽然连走路说话都很困难,可公公还念念不忘他的锣鼓。那天大姐拿出那个小鼓让他敲了一阵,虽然已经敲不到鼓点上,但看上去很开心。
公公头脑还清醒的时候曾对我家先生说:一定要保存好那些锣鼓经,千万不要丢失了。我家先生安慰他说:丢不了,我虽然不在行,可你孙子有这方面的天赋,到时他会替你保管好的。
生命正在慢慢走向尽头,别说走路,每喘一口气都非常困难,癌细胞已经遍布全身,已经把他吞噬的只剩一幅骨架。
公公念念不忘的故乡,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最终也没能回去看一趟。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