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貌
2022-01-14抒情散文敬一兵
音 貌敬一兵一个彝族流浪诗人。一个山东三流神医。一个东北夜行骑士。一个西南原始摩登人。再加一个淄博长发者。他们彼此交混在一起,俨然白马入芦花。结果不说都晓得,卑微与草芥混合,除了低贱还是低贱。让这几个人扎堆出现在人群里,立即就会被人群淹没找……
音 貌
敬一兵
一个彝族流浪诗人。一个山东三流神医。一个东北夜行骑士。一个西南原始摩登人。再加一个淄博长发者。他们彼此交混在一起,俨然白马入芦花。结果不说都晓得,卑微与草芥混合,除了低贱还是低贱。让这几个人扎堆出现在人群里,立即就会被人群淹没找不到影子。是的,他们就是普通的常人,他们唱的歌也是很大众的歌,正如他们给自己的组合取了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声音碎片。虽然他们的人和歌很普通,彝族流浪诗人作为主唱的假声比较像约克,我们也不能说人家是模仿英国牛津收音机迷乐队。这绝对是言过其实,甚至是名不符实。无论在知名度、唱功还是资格上,他们与收音机迷乐队的距离都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优美的低于生活》这支歌曲依旧值得反复聆听,而且非常优美。他们的声音不仅流露出内心无法掩饰而又极力回避的敏感,还刻意地描述着穿越一间灯光昏暗装饰和布置相当俗气的酒吧,他们眼睛看见的和心里想象的宽广道路和春天。闭着眼睛欣赏他们的歌声,他们的歌声就会像浓密的夜色一样弥漫开来,伸手就可以触及到徘徊的姿势,呼吸到犹豫的气息,甚至还能在一刹那间先是感觉出某种纵身一跃的冲动,紧跟而来的才是略带彷徨或怀疑的元素。他们带有摇滚色彩的声音,慢慢剥去了他们身上的外衣,褪去了他们内心的浮躁,显露出了悲观多于自豪、凋零多于繁茂、内省多于张扬的灵魂轮廓。而声音的线条,又勾勒出了轮廓虽然朴实但却充满了岩崖才有的那种刚性的力度。我不认识他们,也没有见过他们。是声音把他们的细节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宛如我正在经历的南方潮湿天气。
这就是音貌。不绝如缕。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明明知道前面的路深远,冰凉,悲观和绝望,声音还是会像扇动翅膀的精灵,艰难劈开森林里重重交缠的叶须叶片、纵横交贯的枝桠和藤蔓编织出来的阴翳潮湿的阻挡,遽然而至抵达人的耳朵。静默混沌喑哑无声的世界,从此有了叩哒哒的雨声,如泣如诉的风声,委婉绵缠的鸟儿啼啾,昆虫杳然若天外鸣嘤嘤吟唱……没有尖锐暴戾,也找不到朦胧诗的隐喻像利刃一样给人留下的寒冷气息。倾听这些天籁般的声音,不像我时常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尽是潦草写下的誓言,它们全是拂面的春光和自然的容貌。即便这样的声音直指远方对我说再见,顿生的怀旧情绪也会像一场老电影一样让我挥之不去。声音在我的耳朵里驻足,音貌就在我的听觉神经上次第绽放开来。倘若遇见知音,这是音貌的幸运更是知音者的幸运。更多的时候,音貌是遇不到知音的,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音貌的命运,还不如说成是它们与生俱来的秉性。我无法解释风的声音,听不懂鸟儿的啼啾,也没有能力辨析出昆虫、溪水和其它许许多多来自于我身体之外的声音旨意和相貌的真实内涵。自然界的声音和随之呈现的音貌并不是专门为人而降生的。难怪我总是觉得自然的声音和它们勾勒出来的音貌很陌生很朦胧也很纯粹,就跟乐器商行橱窗里铮亮的铜号一样,金黄的色泽从未被人的眼睛看过,挺拔的身躯从未被手指摸过未被嘴唇碰触过。原来没有人染指的东西,才是最干净最自然的东西,才是一段深居简出拒绝世俗尘埃污染的快乐岁月。音貌不仅是用音符表达出来的自然海拔,层次,颜色,厚度,形态和背景,更多的还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融合,纠缠,消散和瓦解这些心理感官才能够体验到的深层东西。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朋友痴痴不倦地在纸上画荷花。那枚荷花在他的纸上很自信,比他眼前的荷花还要自信。纸上的荷花,不会担忧风吹雨打带来一场直指生命的浩劫。他把荷花画得这么自信,是不是彰显出了他内心的希望抑或憧憬,是不是他精神世界的一种最终的抽象我不晓得。但我清楚的是,音貌也是画在纸上的自然容貌,不是为人而是为音貌自己提供了一个优雅、清净、轻盈、清凉和高贵的参照体系。即便就是在人的身上,也是这样的情形。人的相貌会变,说出来的话也会在贪婪、倾轧、争斗、自私、享受和一切与物质主义相关联的动机中摇摆不定。但人的声音基本上不会变,始终用自己的秉性拒绝人的意志。
自然的声音是单纯的,音貌也是单纯的。它们都被规定在了没有人的世界里。正是这种单纯性,才提供了自然真谛带给人想象的高度和宽度。这是一种辽阔的暗示。凭藉音貌变幻无常和彼此融合,纠缠,消散和瓦解的过程,我第一次看见了自然给予我的最真实的隐喻——年少时需要放下贪欲和复杂。中年时需要放下名利和挣扎。老年时需要放下悔意和浮华。一切随风,不必悲哀,也不要难过,我死亡并非是我要离开宇宙,只不过是要改变一下我个体的存在形式罢了。
音貌有远近之分。横亘在中间的距离,除了感官上可以丈量的地理距离外,更多的还是心理感受和意识才能丈量的尺度。巨浪拍岸振聋发聩。电闪雷鸣穿云裂石。狂风拂树咄咄逼人。地理位置上的近距离,让这些声音成为了熟悉的声音,勾勒出来的音貌自然也就十分熟悉且纤毫毕现。蜂目豺声。凤鸣鹤唳。金石丝竹。群雌粥粥。敲金戛玉……这些声音只有在近距离的范围内才能够听见。然而,它们接触到人的听觉器官的机会不多,与我熟悉的声音有很大的反差。我时常就是在这种声音的反差中,发现在我生活舞台的座位前,过去经历的一切都在改写、变化和陌生。陌生化是一条横亘在我和声音之间的深沟,虽然彼此近在咫尺,但地理上的零距离,也会因为陌生化而生出一双透明的翅膀,从我的身边飞向幽深辽阔的远方。哪怕它们发出来的声音如雷灌耳震天动地,然而从耳朵到脑袋这段短短的距离,也会让它们的声音变成剑首一吷,细弱游丝。它们勾勒出来的音貌,也会被遥远的心理距离从色彩浓度和清晰度上进行稀释,直到模糊混沌为止。这样的现象,在乐器上体现最为明晰。我因为熟悉小提琴、钢琴、铜号和电子琴,就觉得它们发出来的声音离我很近,它们勾勒出来的音貌也很明确。骨哨、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木叶、纸片、竹膜管、田螺笛、伽耶琴、竖箜篌和雁柱箜篌这些民族乐器听得少,即便就是在我的身边发出了声音,我也会觉得是从天外传来的。音貌可以让我生出无尽的想象都不说了,关键是音貌还可以让我的生理视线变成近视或者远视的情况。
我能够在音貌里面触碰到轮廓和线条的圆润,也能摸到自己脆弱的神经,但却抓不住在音貌里摇摇欲坠的脆弱神经。如果要真恨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自己。我恨自己面对自己的视觉无法掌控的愚昧与麻木。
我很怀念过去守夜的日子。黑暗笼罩下的包谷地,凄凉的感觉不是来自于风和低温,而是来自于内心的阴森恐怖。这个时候人渴望的是一堆篝火,一把猎枪,一壶烈酒,还有不间断的声音。不间断的声音最好是吠形吠声,雄鸡啼鸣,昆虫鸣唱,聚蚊成雷,林籁泉韵和敲金戛玉。这些声音可以在夜色中为我临摹出滔滔汩汩生机盎然的场景,敦促我的身体和眼前的包谷、周围的树木、远处的山峦交融后让我变成精灵。当然,它们还能够让我轻易就随了它们的指引,回到那些欢快或者悲伤的岷江边金沙江旁,看邻居们在屋檐下轻声交谈,看悠闲的老人一边晒太阳一边读报纸,看孩童在老人身边嬉戏。平和得如同夜空星辰闪烁的音貌,没有一氧化碳令人窒息的味道。温暖是音貌带给我驱赶落魄萧瑟的能量。即便就是音貌里扑面而来的那些令我既爱慕又时时让我害怕回避的怀旧,也不伤我的情感伤我的身体。音色是音貌的颜面,旋律是音貌的筋骨。它们始终在我心底如同幽深花园里面茂盛的植物,与过往的记忆一同顽强生长,让一个夜晚为此都变得温暖可爱起来。音貌可以让我看见它的外部完全没有文字和思想的影子,倘若置身在这幅音貌的全景画面中,颤动神经的音符和勾勒音貌的音线,瞬间可以击中一颗沉溺的心。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学意义,更是一种在生活终止的地方重新找到激情的意义。归根结底,只要音貌一出现,一切庸俗的生活从此就变得陌生了。这是一个事实。
声音只是描绘音貌的画笔,自然景观只是这支画笔描绘的画布,夜晚才是音貌不同于眼睛里照片中和画布上的自然容貌而具有透明性的见证者。音貌本身就是一间玻璃房子。它在房子里面看我的时候,也让我清清楚楚看见了它的五脏六腑。音貌自下而上的每一层骨骼之中,填充着没有被环境改变而引发改变的肌肉,肌肉里面是和祖先一模一样的血液和神经。严严实实密不透风的情形,没有给我司空见惯的那些倾轧、讥讽、蔑视、贪婪、攀比、自私以及虚荣虚伪和虚假留下任何可乘之机。透明是一个贫乏的词汇。很多时候,我只能用没有遮蔽性,敞亮和通透来形容音貌。现在接触到了音貌后,才发现音貌可以用许多词汇来表达它的透明性——不绝如缕、余音绕梁、沸反盈天是音貌透明性的灵性动感给我生理和心理感官带来的触觉。无声无息或者大音希声是音貌透明性的边界。大象无形是音貌透明性的中心和内脏。
改弦更张遮蔽真实的情形可以出现在我的身上和我的生活环境中,但绝不会出现在音貌里。是的,从音貌的角度上看,只有音貌的透明性可以替代我的语言、文字和照片,用纯真的声音,呈现出被遮蔽、被隐瞒了的种种事实真相和感情真相。面对这样的音貌,我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吗?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3-1-4 09:41 编辑 ] 敬一兵
敬一兵
一个彝族流浪诗人。一个山东三流神医。一个东北夜行骑士。一个西南原始摩登人。再加一个淄博长发者。他们彼此交混在一起,俨然白马入芦花。结果不说都晓得,卑微与草芥混合,除了低贱还是低贱。让这几个人扎堆出现在人群里,立即就会被人群淹没找不到影子。是的,他们就是普通的常人,他们唱的歌也是很大众的歌,正如他们给自己的组合取了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声音碎片。虽然他们的人和歌很普通,彝族流浪诗人作为主唱的假声比较像约克,我们也不能说人家是模仿英国牛津收音机迷乐队。这绝对是言过其实,甚至是名不符实。无论在知名度、唱功还是资格上,他们与收音机迷乐队的距离都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优美的低于生活》这支歌曲依旧值得反复聆听,而且非常优美。他们的声音不仅流露出内心无法掩饰而又极力回避的敏感,还刻意地描述着穿越一间灯光昏暗装饰和布置相当俗气的酒吧,他们眼睛看见的和心里想象的宽广道路和春天。闭着眼睛欣赏他们的歌声,他们的歌声就会像浓密的夜色一样弥漫开来,伸手就可以触及到徘徊的姿势,呼吸到犹豫的气息,甚至还能在一刹那间先是感觉出某种纵身一跃的冲动,紧跟而来的才是略带彷徨或怀疑的元素。他们带有摇滚色彩的声音,慢慢剥去了他们身上的外衣,褪去了他们内心的浮躁,显露出了悲观多于自豪、凋零多于繁茂、内省多于张扬的灵魂轮廓。而声音的线条,又勾勒出了轮廓虽然朴实但却充满了岩崖才有的那种刚性的力度。我不认识他们,也没有见过他们。是声音把他们的细节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宛如我正在经历的南方潮湿天气。
这就是音貌。不绝如缕。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明明知道前面的路深远,冰凉,悲观和绝望,声音还是会像扇动翅膀的精灵,艰难劈开森林里重重交缠的叶须叶片、纵横交贯的枝桠和藤蔓编织出来的阴翳潮湿的阻挡,遽然而至抵达人的耳朵。静默混沌喑哑无声的世界,从此有了叩哒哒的雨声,如泣如诉的风声,委婉绵缠的鸟儿啼啾,昆虫杳然若天外鸣嘤嘤吟唱……没有尖锐暴戾,也找不到朦胧诗的隐喻像利刃一样给人留下的寒冷气息。倾听这些天籁般的声音,不像我时常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尽是潦草写下的誓言,它们全是拂面的春光和自然的容貌。即便这样的声音直指远方对我说再见,顿生的怀旧情绪也会像一场老电影一样让我挥之不去。声音在我的耳朵里驻足,音貌就在我的听觉神经上次第绽放开来。倘若遇见知音,这是音貌的幸运更是知音者的幸运。更多的时候,音貌是遇不到知音的,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音貌的命运,还不如说成是它们与生俱来的秉性。我无法解释风的声音,听不懂鸟儿的啼啾,也没有能力辨析出昆虫、溪水和其它许许多多来自于我身体之外的声音旨意和相貌的真实内涵。自然界的声音和随之呈现的音貌并不是专门为人而降生的。难怪我总是觉得自然的声音和它们勾勒出来的音貌很陌生很朦胧也很纯粹,就跟乐器商行橱窗里铮亮的铜号一样,金黄的色泽从未被人的眼睛看过,挺拔的身躯从未被手指摸过未被嘴唇碰触过。原来没有人染指的东西,才是最干净最自然的东西,才是一段深居简出拒绝世俗尘埃污染的快乐岁月。音貌不仅是用音符表达出来的自然海拔,层次,颜色,厚度,形态和背景,更多的还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融合,纠缠,消散和瓦解这些心理感官才能够体验到的深层东西。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朋友痴痴不倦地在纸上画荷花。那枚荷花在他的纸上很自信,比他眼前的荷花还要自信。纸上的荷花,不会担忧风吹雨打带来一场直指生命的浩劫。他把荷花画得这么自信,是不是彰显出了他内心的希望抑或憧憬,是不是他精神世界的一种最终的抽象我不晓得。但我清楚的是,音貌也是画在纸上的自然容貌,不是为人而是为音貌自己提供了一个优雅、清净、轻盈、清凉和高贵的参照体系。即便就是在人的身上,也是这样的情形。人的相貌会变,说出来的话也会在贪婪、倾轧、争斗、自私、享受和一切与物质主义相关联的动机中摇摆不定。但人的声音基本上不会变,始终用自己的秉性拒绝人的意志。
自然的声音是单纯的,音貌也是单纯的。它们都被规定在了没有人的世界里。正是这种单纯性,才提供了自然真谛带给人想象的高度和宽度。这是一种辽阔的暗示。凭藉音貌变幻无常和彼此融合,纠缠,消散和瓦解的过程,我第一次看见了自然给予我的最真实的隐喻——年少时需要放下贪欲和复杂。中年时需要放下名利和挣扎。老年时需要放下悔意和浮华。一切随风,不必悲哀,也不要难过,我死亡并非是我要离开宇宙,只不过是要改变一下我个体的存在形式罢了。
音貌有远近之分。横亘在中间的距离,除了感官上可以丈量的地理距离外,更多的还是心理感受和意识才能丈量的尺度。巨浪拍岸振聋发聩。电闪雷鸣穿云裂石。狂风拂树咄咄逼人。地理位置上的近距离,让这些声音成为了熟悉的声音,勾勒出来的音貌自然也就十分熟悉且纤毫毕现。蜂目豺声。凤鸣鹤唳。金石丝竹。群雌粥粥。敲金戛玉……这些声音只有在近距离的范围内才能够听见。然而,它们接触到人的听觉器官的机会不多,与我熟悉的声音有很大的反差。我时常就是在这种声音的反差中,发现在我生活舞台的座位前,过去经历的一切都在改写、变化和陌生。陌生化是一条横亘在我和声音之间的深沟,虽然彼此近在咫尺,但地理上的零距离,也会因为陌生化而生出一双透明的翅膀,从我的身边飞向幽深辽阔的远方。哪怕它们发出来的声音如雷灌耳震天动地,然而从耳朵到脑袋这段短短的距离,也会让它们的声音变成剑首一吷,细弱游丝。它们勾勒出来的音貌,也会被遥远的心理距离从色彩浓度和清晰度上进行稀释,直到模糊混沌为止。这样的现象,在乐器上体现最为明晰。我因为熟悉小提琴、钢琴、铜号和电子琴,就觉得它们发出来的声音离我很近,它们勾勒出来的音貌也很明确。骨哨、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木叶、纸片、竹膜管、田螺笛、伽耶琴、竖箜篌和雁柱箜篌这些民族乐器听得少,即便就是在我的身边发出了声音,我也会觉得是从天外传来的。音貌可以让我生出无尽的想象都不说了,关键是音貌还可以让我的生理视线变成近视或者远视的情况。
我能够在音貌里面触碰到轮廓和线条的圆润,也能摸到自己脆弱的神经,但却抓不住在音貌里摇摇欲坠的脆弱神经。如果要真恨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自己。我恨自己面对自己的视觉无法掌控的愚昧与麻木。
我很怀念过去守夜的日子。黑暗笼罩下的包谷地,凄凉的感觉不是来自于风和低温,而是来自于内心的阴森恐怖。这个时候人渴望的是一堆篝火,一把猎枪,一壶烈酒,还有不间断的声音。不间断的声音最好是吠形吠声,雄鸡啼鸣,昆虫鸣唱,聚蚊成雷,林籁泉韵和敲金戛玉。这些声音可以在夜色中为我临摹出滔滔汩汩生机盎然的场景,敦促我的身体和眼前的包谷、周围的树木、远处的山峦交融后让我变成精灵。当然,它们还能够让我轻易就随了它们的指引,回到那些欢快或者悲伤的岷江边金沙江旁,看邻居们在屋檐下轻声交谈,看悠闲的老人一边晒太阳一边读报纸,看孩童在老人身边嬉戏。平和得如同夜空星辰闪烁的音貌,没有一氧化碳令人窒息的味道。温暖是音貌带给我驱赶落魄萧瑟的能量。即便就是音貌里扑面而来的那些令我既爱慕又时时让我害怕回避的怀旧,也不伤我的情感伤我的身体。音色是音貌的颜面,旋律是音貌的筋骨。它们始终在我心底如同幽深花园里面茂盛的植物,与过往的记忆一同顽强生长,让一个夜晚为此都变得温暖可爱起来。音貌可以让我看见它的外部完全没有文字和思想的影子,倘若置身在这幅音貌的全景画面中,颤动神经的音符和勾勒音貌的音线,瞬间可以击中一颗沉溺的心。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学意义,更是一种在生活终止的地方重新找到激情的意义。归根结底,只要音貌一出现,一切庸俗的生活从此就变得陌生了。这是一个事实。
声音只是描绘音貌的画笔,自然景观只是这支画笔描绘的画布,夜晚才是音貌不同于眼睛里照片中和画布上的自然容貌而具有透明性的见证者。音貌本身就是一间玻璃房子。它在房子里面看我的时候,也让我清清楚楚看见了它的五脏六腑。音貌自下而上的每一层骨骼之中,填充着没有被环境改变而引发改变的肌肉,肌肉里面是和祖先一模一样的血液和神经。严严实实密不透风的情形,没有给我司空见惯的那些倾轧、讥讽、蔑视、贪婪、攀比、自私以及虚荣虚伪和虚假留下任何可乘之机。透明是一个贫乏的词汇。很多时候,我只能用没有遮蔽性,敞亮和通透来形容音貌。现在接触到了音貌后,才发现音貌可以用许多词汇来表达它的透明性——不绝如缕、余音绕梁、沸反盈天是音貌透明性的灵性动感给我生理和心理感官带来的触觉。无声无息或者大音希声是音貌透明性的边界。大象无形是音貌透明性的中心和内脏。
改弦更张遮蔽真实的情形可以出现在我的身上和我的生活环境中,但绝不会出现在音貌里。是的,从音貌的角度上看,只有音貌的透明性可以替代我的语言、文字和照片,用纯真的声音,呈现出被遮蔽、被隐瞒了的种种事实真相和感情真相。面对这样的音貌,我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吗?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3-1-4 09:41 编辑 ] 敬一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