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我住在母亲屋檐下
2022-01-14叙事散文铁马冰河
千里之外,我住在母亲屋檐下文/铁马冰河吃晚饭时,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了会前几天才说过的家常话,又问过我们小家三口是不是都很好后,母亲依然不忘叮嘱一下,工作累了要注意多休息;吃菜口味要淡一点,天(气)开始热了,不要多吃辣,好上火;这几天忽……
千里之外,我住在母亲屋檐下
文/铁马冰河
吃晚饭时,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了会前几天才说过的家常话,又问过我们小家三口是不是都很好后,母亲依然不忘叮嘱一下,工作累了要注意多休息;吃菜口味要淡一点,天(气)开始热了,不要多吃辣,好上火;这几天忽冷忽热的,穿衣服要注意,听说心心又着凉感冒了,还在咳嗽,你们这当爹娘的是怎么照顾自己孩子的……
我一边答应着,“嗯,嗯,知道了”,一边放下了电话。妻子定定地看了我好一会,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你这个儿子怕是永远也长不大了”!
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就算我已经满面苍颜了,我也还是母亲眼中长不大的孩子,是她的念叨,是她的惦记,也是她的牵挂。母亲最近常说,如今生活好了,家家都有电话,不像以前只能写信,现在拿起听筒,就能听到你们在外地的声音了,听到你们的声音我这心里才踏实!握着常被手温捂热的电话听筒,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这长长的一根线,把千里之外的游子又连接到了母亲遮风挡雨的屋檐下。
我的老家是大别山脚下一个普通的小村子,父亲和母亲都是村里的老党员、老村干,也是一辈子都在与土地打着交道的农民,直到供我读完大学后,他们已累得有点佝偻的身子才从那片土地上挣脱出来。去外地读大学是我第一次远离家门,母亲一直站在屋后高高的土岗上目送着我,现在想来母亲站在风中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离家前的一番嘱咐,母亲的话已归结成了一句,在外边有什么事就给家里写信。父亲帮我挑着行李,送我到离家十多公里外的车站,班车来了,父亲也只说了一句,到学校后别忘了给家里来封信!
信,那是家信。想着父亲珍重的神情和只有一句的最后叮嘱,我想从此以后走出家门的我就得靠这一封封家信和父母亲联系了。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读家信的情景,那是在部队工作的大哥寄回来的。母亲不识字,父亲解放前跟着本家堂兄弟读过几年私塾,三个姐姐虽然那时都已初中毕业,但读家信一直是当家的父亲的事。大哥的信虽然白天就送来了,但总要等到晚上,一家人都聚齐了,才开始围坐在父亲身旁。煤油灯点亮了,父亲便小心地撕开信封,抽出信纸,就着一闪一闪微弱的灯光开始读起来,读到第一句“爸爸妈妈,你们好”时,我们都静声屏息着,只有父亲的声音还在继续缓缓读着……
如今我也要象大哥一样走出家门远离父母了,虽然不太清楚今后的路会走向何方,但我还是带着父母关于家信的嘱咐搭上车子走了。读大学四年,除了寒暑假,家信就成了搭在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座无形的桥,那桥虽长有千里,却能握在手心,又一直延伸到心里。每当夜晚,读着父亲写来的带着家乡浓浓炊烟味的信就成了一天中最惬意的事,有时会读了一遍又一遍。而一到周末,我就会拿起信纸和笔向远在故乡的父母轻声地诉说着。姐姐们那时都已出嫁了,每当我开始写信时,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老两口正在灯下,就着灯光,读着儿子千里之外的家信,有时露出一丝笑容,有时也会眉梢紧蹙……
大学毕业后,我又到了更远的沿海地区参加工作,而在此时,电话却异常迅速的普及起来。老家那时虽然还没有电话,住在城里的姐姐们家里却已通了电话。父母年纪渐长,缺人照应,也就经常离开乡下老屋,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姐姐们家里。由于我一直在一线参加国防工程施工,工地工作比较忙,再加上有方便的电话可用,因此给父母写信逐渐少了。之后没几年手机又开始以更快的速度普及了,于是我与母亲绝大部分交流都在那根长长的电话的两头,从此,家信便成了我记忆里永远的珍藏,至今还有整整一大叠,保存在我书房的抽屉里。在电话的两头,我听着母亲叙叙家常,母亲则在另一头听着她老人家最想听也最爱听的事:你儿子工作又变动了,你儿子有了对象了,你儿子准备结婚了,你有了个可爱的孙女了,她叫心心……
五年前,老家的几间老屋长期失修,又没有人住,结果倒塌了。接到母亲的电话时,我从声音里听出了她的失落和惋惜。于是我便决定在老家城里给老两口买套商品房,住得与三个姐姐都很近,很方便,也能多照顾一些。而我也告诉三姐,搬进新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给老两口尽快开通电话。
记得在新房里第一次给母亲打电话时,母亲说了很多,从生产队说到村上,又说到乡里,从她自己当人民公社集体食堂主任,又说到当妇女主任,从挣大集体工分时的恓惶,又说到分田到户后的温饱日子。母亲说她以前经常在老家等着我的信,十天半月没信时就会在心里犯嘀咕,没想到现在这么方便,只要一个电话就行了,还能随叫随到。母亲说她和父亲辛辛苦苦忙了几十年,却住了几乎大半辈子的土坯房。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到城里住上亮堂堂的套间房。你父亲有时高兴了,还会喝点酒,不多,就喝一小杯,偶尔还哼上几句黄梅老戏。母亲最后说,老了还能享点福,是沾了儿子的光。听到这里,我便笑着对母亲说,你们老两口都是老党员了,哪能这觉悟,不是沾儿子的光,你们这是沾了共产党的光了。电话那头,我听到了母亲爽朗的笑声。
自从帮母亲在家里装上电话后,这几年几乎每周我都会给母亲打个电话,说说家常。偶尔念家,想做个家乡菜时,我也会在灶边拿起手机,向老家的母亲好好请教一下,一番折腾后,我竟吃出了少年时母亲做的味道。父亲年纪大了后,耳朵逐渐有点失聪,戴上助听器也不太有效。给母亲打电话时,有时我也会叫父亲过来说几句。电话那头,总会听到母亲喊父亲的声音:老聋子,你二儿子电话。父亲“噢”地答应了一声,紧接着便是母亲在电话边的一声嘟哝:平时怎么喊都听不到,一听儿子来电话,这聋耳朵倒灵光了。于是电话两头的声音都开始提高了八度。我怕父亲听不到,父亲以为我听不到。
上周末,老两口到三姐家小住,三姐家里有电脑,可以上网。晚上正在QQ上聊天的时候,忽然想到了视频通话,我想在视频里看看母亲。一番调试后,母亲的影像出现在了视频中,视频那头的母亲一定也看到了我,视频窗口中正有一老一少两张装满笑容的脸!我轻轻地叫了一声妈。这不是二儿子么!母亲的话也是几乎同时冲出了口。此时,一旁的心心却突然说话了,老爸,看你都笑出了鱼尾纹!
女儿的话似乎让我吃了一惊,我下意识地向视频窗口中的母亲望去。还是春节时回的老家,快半年时间没有见着母亲了,母亲的脸庞还是那么清瘦,只是脸上的皱纹似乎显得更密了,眼晴还很有神,眼窝的凹陷也似乎更深了,而头发竟几乎全白了,灯光下满头银光闪闪……
忽然间,我的鼻子一酸,母亲怎么会突然就老了呢!从上大学开始,我离家20年了,不知不觉间母亲今年82岁,父亲也81岁了,而我已是一个笑容中会出现鱼尾纹的快40岁的大男人了。
在我的印象中,好象从未发觉母亲已经这么苍老了。也许,在儿子的心目中,父母应该永远不会老的,在父母面前,他们的儿子也应该永远不会长大!
离家20年,我与母亲之间总被一条似乎看不见的线牵着,从一封封家信到一次次电话,从随时可用的手机到可以隔屏相望的网络。千里之外,我与母亲的距离似乎在一天天缩短,母亲离我更近了;千里之外,我也没有走出母亲长长的视线,仿佛就一直住在母亲的屋檐下。
然而,当我更容易看清母亲时,当觉得母亲离我更近时,我却突然发现,我的母亲正在一天天变老……
[ 本帖最后由 铁马冰河 于 2011-5-19 06:41 编辑 ]
文/铁马冰河
吃晚饭时,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了会前几天才说过的家常话,又问过我们小家三口是不是都很好后,母亲依然不忘叮嘱一下,工作累了要注意多休息;吃菜口味要淡一点,天(气)开始热了,不要多吃辣,好上火;这几天忽冷忽热的,穿衣服要注意,听说心心又着凉感冒了,还在咳嗽,你们这当爹娘的是怎么照顾自己孩子的……
我一边答应着,“嗯,嗯,知道了”,一边放下了电话。妻子定定地看了我好一会,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你这个儿子怕是永远也长不大了”!
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就算我已经满面苍颜了,我也还是母亲眼中长不大的孩子,是她的念叨,是她的惦记,也是她的牵挂。母亲最近常说,如今生活好了,家家都有电话,不像以前只能写信,现在拿起听筒,就能听到你们在外地的声音了,听到你们的声音我这心里才踏实!握着常被手温捂热的电话听筒,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这长长的一根线,把千里之外的游子又连接到了母亲遮风挡雨的屋檐下。
我的老家是大别山脚下一个普通的小村子,父亲和母亲都是村里的老党员、老村干,也是一辈子都在与土地打着交道的农民,直到供我读完大学后,他们已累得有点佝偻的身子才从那片土地上挣脱出来。去外地读大学是我第一次远离家门,母亲一直站在屋后高高的土岗上目送着我,现在想来母亲站在风中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离家前的一番嘱咐,母亲的话已归结成了一句,在外边有什么事就给家里写信。父亲帮我挑着行李,送我到离家十多公里外的车站,班车来了,父亲也只说了一句,到学校后别忘了给家里来封信!
信,那是家信。想着父亲珍重的神情和只有一句的最后叮嘱,我想从此以后走出家门的我就得靠这一封封家信和父母亲联系了。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读家信的情景,那是在部队工作的大哥寄回来的。母亲不识字,父亲解放前跟着本家堂兄弟读过几年私塾,三个姐姐虽然那时都已初中毕业,但读家信一直是当家的父亲的事。大哥的信虽然白天就送来了,但总要等到晚上,一家人都聚齐了,才开始围坐在父亲身旁。煤油灯点亮了,父亲便小心地撕开信封,抽出信纸,就着一闪一闪微弱的灯光开始读起来,读到第一句“爸爸妈妈,你们好”时,我们都静声屏息着,只有父亲的声音还在继续缓缓读着……
如今我也要象大哥一样走出家门远离父母了,虽然不太清楚今后的路会走向何方,但我还是带着父母关于家信的嘱咐搭上车子走了。读大学四年,除了寒暑假,家信就成了搭在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座无形的桥,那桥虽长有千里,却能握在手心,又一直延伸到心里。每当夜晚,读着父亲写来的带着家乡浓浓炊烟味的信就成了一天中最惬意的事,有时会读了一遍又一遍。而一到周末,我就会拿起信纸和笔向远在故乡的父母轻声地诉说着。姐姐们那时都已出嫁了,每当我开始写信时,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老两口正在灯下,就着灯光,读着儿子千里之外的家信,有时露出一丝笑容,有时也会眉梢紧蹙……
大学毕业后,我又到了更远的沿海地区参加工作,而在此时,电话却异常迅速的普及起来。老家那时虽然还没有电话,住在城里的姐姐们家里却已通了电话。父母年纪渐长,缺人照应,也就经常离开乡下老屋,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姐姐们家里。由于我一直在一线参加国防工程施工,工地工作比较忙,再加上有方便的电话可用,因此给父母写信逐渐少了。之后没几年手机又开始以更快的速度普及了,于是我与母亲绝大部分交流都在那根长长的电话的两头,从此,家信便成了我记忆里永远的珍藏,至今还有整整一大叠,保存在我书房的抽屉里。在电话的两头,我听着母亲叙叙家常,母亲则在另一头听着她老人家最想听也最爱听的事:你儿子工作又变动了,你儿子有了对象了,你儿子准备结婚了,你有了个可爱的孙女了,她叫心心……
五年前,老家的几间老屋长期失修,又没有人住,结果倒塌了。接到母亲的电话时,我从声音里听出了她的失落和惋惜。于是我便决定在老家城里给老两口买套商品房,住得与三个姐姐都很近,很方便,也能多照顾一些。而我也告诉三姐,搬进新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给老两口尽快开通电话。
记得在新房里第一次给母亲打电话时,母亲说了很多,从生产队说到村上,又说到乡里,从她自己当人民公社集体食堂主任,又说到当妇女主任,从挣大集体工分时的恓惶,又说到分田到户后的温饱日子。母亲说她以前经常在老家等着我的信,十天半月没信时就会在心里犯嘀咕,没想到现在这么方便,只要一个电话就行了,还能随叫随到。母亲说她和父亲辛辛苦苦忙了几十年,却住了几乎大半辈子的土坯房。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到城里住上亮堂堂的套间房。你父亲有时高兴了,还会喝点酒,不多,就喝一小杯,偶尔还哼上几句黄梅老戏。母亲最后说,老了还能享点福,是沾了儿子的光。听到这里,我便笑着对母亲说,你们老两口都是老党员了,哪能这觉悟,不是沾儿子的光,你们这是沾了共产党的光了。电话那头,我听到了母亲爽朗的笑声。
自从帮母亲在家里装上电话后,这几年几乎每周我都会给母亲打个电话,说说家常。偶尔念家,想做个家乡菜时,我也会在灶边拿起手机,向老家的母亲好好请教一下,一番折腾后,我竟吃出了少年时母亲做的味道。父亲年纪大了后,耳朵逐渐有点失聪,戴上助听器也不太有效。给母亲打电话时,有时我也会叫父亲过来说几句。电话那头,总会听到母亲喊父亲的声音:老聋子,你二儿子电话。父亲“噢”地答应了一声,紧接着便是母亲在电话边的一声嘟哝:平时怎么喊都听不到,一听儿子来电话,这聋耳朵倒灵光了。于是电话两头的声音都开始提高了八度。我怕父亲听不到,父亲以为我听不到。
上周末,老两口到三姐家小住,三姐家里有电脑,可以上网。晚上正在QQ上聊天的时候,忽然想到了视频通话,我想在视频里看看母亲。一番调试后,母亲的影像出现在了视频中,视频那头的母亲一定也看到了我,视频窗口中正有一老一少两张装满笑容的脸!我轻轻地叫了一声妈。这不是二儿子么!母亲的话也是几乎同时冲出了口。此时,一旁的心心却突然说话了,老爸,看你都笑出了鱼尾纹!
女儿的话似乎让我吃了一惊,我下意识地向视频窗口中的母亲望去。还是春节时回的老家,快半年时间没有见着母亲了,母亲的脸庞还是那么清瘦,只是脸上的皱纹似乎显得更密了,眼晴还很有神,眼窝的凹陷也似乎更深了,而头发竟几乎全白了,灯光下满头银光闪闪……
忽然间,我的鼻子一酸,母亲怎么会突然就老了呢!从上大学开始,我离家20年了,不知不觉间母亲今年82岁,父亲也81岁了,而我已是一个笑容中会出现鱼尾纹的快40岁的大男人了。
在我的印象中,好象从未发觉母亲已经这么苍老了。也许,在儿子的心目中,父母应该永远不会老的,在父母面前,他们的儿子也应该永远不会长大!
离家20年,我与母亲之间总被一条似乎看不见的线牵着,从一封封家信到一次次电话,从随时可用的手机到可以隔屏相望的网络。千里之外,我与母亲的距离似乎在一天天缩短,母亲离我更近了;千里之外,我也没有走出母亲长长的视线,仿佛就一直住在母亲的屋檐下。
然而,当我更容易看清母亲时,当觉得母亲离我更近时,我却突然发现,我的母亲正在一天天变老……
[ 本帖最后由 铁马冰河 于 2011-5-19 06:4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