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鏊子
2022-01-14叙事散文李雷
土鏊子文/李雷在河西走廊农村,干馍是人们日常必备的食品,除用笼蒸蒸馍外,还有一种专门用来烙烤馍馍的传统简易炉具——土鏊子,它与新疆烤馕用的囊坑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处可见的土鏊子像一头肥硕的牛,静静的趴在庄户人家的房前屋后。土鏊子,长方体状,长……
土鏊子
文/李雷
在河西走廊农村,干馍是人们日常必备的食品,除用笼蒸蒸馍外,还有一种专门用来烙烤馍馍的传统简易炉具——土鏊子,它与新疆烤馕用的囊坑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处可见的土鏊子像一头肥硕的牛,静静的趴在庄户人家的房前屋后。
土鏊子,长方体状,长三尺有余,宽比事先打制的铁板多出几分,常为二尺左右,高二尺余。通身用土块砌成,墙厚五十公分左右,起脊,里外均用和有麦草的泥抹光。前面留入口,墙砌之一半即可,称之为挡墙。里面后墙根泥有搁墙,与前面挡墙齐平,用来担放两根铁棍。后面顶部留一小圆洞,用来冒烟。
土鏊子里烙烤出来的馍馍又称“炉?(kui)子”,方形,有七个环相互穿插缠绾在一起,散发着面粉固有的香味。其色泽金黄,光鲜清亮,外脆内酥,久储不坏。用土鏊子烙烤馍馍的过程,方言简称“烙馍馍”(“烙”发“炉”音),如一主妇问:你什么时候烙馍馍?另一主妇答:我过两天烙馍馍。
庄户人家都是能工巧匠,只要能够自己动手做到的事,绝不轻易求于别人。当自家媳妇提出要泥个鏊子时,男人就会到别人家的土鏊子前打量,反复揣摩,聆听邻家修鏊子的经验,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铁板的长短、宽窄,铁棍的长短等,综合规划,憧憬着。等心里有了谱,就着手完成自家媳妇的心愿。两口子在房前屋后找一个干净、通风好的地方,搬来土块,和上稀泥,砌起了土鏊子。男人既是工程师,又是工人,砌墙抹泥一气呵成。媳妇铲起一团泥“咚”的放在土墙上,泥巴溅到埋头砌墙的男人脸上,男人眼睛一瞪,媳妇噗哧一笑。在笑声中,在两口子通力合作下,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花多半天时间就完成了。
风干了土鏊子,媳妇迫不及待,总想尝尝从自家鏊子里烙出来的馍馍的味道。用自己调制的“酵头”发面,等面醒了,掺生面,再发再醒……她不想在新鏊子里多烙馍馍,生怕砸了锅,糟蹋了面粉。等到发面够了的时候,媳妇调拨自家男人去烧鏊子。烧鏊子尽量不用粗柴棒,粗柴棒不易着透,柴烟会把馍馍熏的变了味。用葵花杆或玉米杆最合适,几根几根慢慢烧,直到鏊子里由黑到烧得发白为止。却要掌握火候,鏊子太热,会烤焦馍馍;温度不够,馍馍熟的不透。这时的媳妇在家里打扮“新娘”——绾炉?子。先把馍馍剂子搓成一公分左右的长条,为了不使绾成的环子彼此粘连,总在面条上抹一层清油。而后像给绳子绾结一样,上下穿插,一扯一拉,最终两端相接与底部,如穿针引线般,三抓两挠便做出一个长方的、七环相套的馍,
只听男人门外一声吆喝“鏊子烧好了!”媳妇拿过铁板在放馍的一面抹上清油,将绾好的馍馍陆续放入。轻轻的,柔柔的,排列的整整齐齐,生怕它们变形走样(一板约放十五到二十个馍馍)。之后一声“抬馍来!”男人“腾腾腾……”跑来和媳妇一人一头抬上往外走。男人总会夸炉?子绾得模样周正,俊得像自己的老婆,招来的是媳妇的腆骂,心里却甜丝丝的。
鏊子里,已是明火灭,烟冒尽,均匀的放好铁棍,用土块盖上冒烟的小洞。铁板的一头放在铁棍上,用力轻轻推进去。这时媳妇最忙,生怕热气走失,立即把量口打制的土块放在入口上,男人在四周抹上稀泥。媳妇不放心,还要抓上几把稀泥抹在好像漏气的口子上。之后,才一步三回头走进家门去准备下一板的馍馍。
十来分钟,媳妇等不急了,生怕自己的“孩子”被鏊子烤焦,便到鏊子边观察。用手电筒从冒烟的小洞往里看,设若已好,则赶快扒开取出馍馍;如果火候还不够好,仍旧盖上,再等四五分钟取出来。氤氲着香味的馍馍金黄泛亮,香脆异常,站在一旁的孩子赶紧扯上一个环塞进嘴里,媳妇数落:还没有祭奠土地爷,你就吃,也不怕土地爷怪罪!嘴里说着,自己也不由得扯下一个环嚼在嘴里,说要尝尝是不是酸了!男人站在一旁笑着:骚婆子!抬到屋里再尝不行吗!两口子笑着,抬着馍馍进了屋。细心的媳妇在每个馍馍上面抹一层清油,把不走样、光亮、俊美的放在一边,存起来。等到家里来客人,让客人吃;或送公婆、或送娘家父母、或让邻居尝,或者以后慢慢吃。斜倒睡歪的取出来先吃。当天的晚餐无疑是炉?子就炒菜。媳妇吃着脆得“咯蹦”的炉?子,悉数这次烙馍的成败,还要叨叨男人几句,或火太大烧焦了馍馍,或鏊子封的不严走了气,馍馍颜色不好。男人只是“嘿嘿”的笑,但嘴里“咯蹦咯蹦”的声音却不停下。
每一次烙馍,少不了要烙一板山药片。那脆脆的、黄黄的、油亮的、撒上盐的山药片是土鏊子的经典之作。知道要烙馍,小娃娃最高兴,自己动手给山药削皮,洗干净,静静的候着。等到最后一板馍馍下线,在铁板上抹上油,将切好的洋芋片均匀的放在上面,撒上盐,此时鏊子不用烧,放进洞里封住洞口,几分钟就好。小娃娃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还不时央求爸爸、妈妈少吃些,给自己留些。
烧出的炉?子是上等的礼品。过春节,亲戚能送十来个炉?子,如获珍宝,倍感荣幸。朋友来了,总拿出炫耀一番,让他们尝尝。就有“厚脸皮”的朋友,吃了不说,走时还要带一个,让自家人也尝尝。看着朋友远去的背影,惋惜、自豪交织而生。
传说中,新疆的馕在唐僧取经大业中立下汗马功劳,是馕助他成功穿越茫茫戈壁沙漠。遥想当年唐长老西出长安,一路西行,翻越乌鞘岭,穿过古浪峡,进入河西走廊。已是人困马乏的他,敲开一户人家,双手合什,请求斋饭一顿。好客的主人先请长老上炕安坐。正当长老坐在热炕上四处打量,热茶炉?子已经端上了炕桌。主人家先请长老充个饥,斋饭容慢慢做来。斯文的长老第一次见这种食品,惊叹不已,禁不住炉?子香气的诱惑,略加推让便吃。等斋饭熟时,一个炉?子已然下肚。长老略略就过斋饭,动身赶路。主人家让长老装几个路上吃,一向不沾人事的长老还是装了两个,告别主人向西而去。
在土鏊子、炉?子的陪伴下,唐长老走完了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入新疆,长老吃到了馕,见到烤馕的坑。也许当时的馕坑真是在平地上挖的坑,长老看到主妇烧坑容易取灰难,便介绍了土鏊子。也许是语言上的差异导致新疆人无法准确理解长老的意思,最终馕坑建到了地面,取灰烬容易了但形状未改。
我常想,面剂子绾成的炉?子,柔柔软软,白白净净,经土鏊子的烘烤便变得有棱有角,光鲜清亮,满是香气。难道土鏊子有脱胎换骨的本领?其实它还真有这样的本领,它的简易、实用,它的自然、纯朴,养育了人,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喜欢土鏊子,不仅是它能烙烤出好吃的炉?子、山药片片,还在于它散发着撩拨心扉的自然的味道,洋溢着清纯的生活的灵气。
(甘肃)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