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
2022-01-14叙事散文于文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57 编辑
酸 菜 □文/于文华质朴而实在的酸菜,本真而味长的酸菜,一直是乡村农民居家过日子,生活得以延续、饭食得以丰富的必备菜蔬,……
酸 菜 □文/于文华质朴而实在的酸菜,本真而味长的酸菜,一直是乡村农民居家过日子,生活得以延续、饭食得以丰富的必备菜蔬,……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57 编辑 <br /><br /> 酸 菜
□文/于文华
质朴而实在的酸菜,本真而味长的酸菜,一直是乡村农民居家过日子,生活得以延续、饭食得以丰富的必备菜蔬,是把那些艰涩难耐的日子过成日子的最好补充。
家具可以不急着添置,新衣服可以先不忙着做,打庄院盖房子暂且不考虑,但过日子的酸菜却是必定要压的。漫长的寒冬与生机初现的春季,每天每餐的饭食里,离不开酸菜的帮衬和协助,也是简单实用的酸菜,将原本粗茶淡饭的五谷杂粮变得有滋有味,变得让人们能够下咽,度过了那些困顿的岁月时光,且仍旧给人的肠胃以平和的滋润。
酸菜其实是日月浸泡的结果,是乡民在生活中的经验总结与心血结晶。其实,所有的物质与文化成果,莫不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那些貌不惊人司空见惯的包菜、白菜,和笨重结实光滑瓦亮的瓷缸完美结合在一起,经时间的慢慢发酵,乡下农妇的巧手打理,一个冬春甚至晚秋初夏的日子里,酸菜和乡民就会相约相知、相交相合在一起,成为相濡以沫、密不可分的生活“伙伴”,成为肠胃咀嚼、骨骼成长的营养力量。
有酸菜可食,过日子才不慌不忙、有条不紊;有酸菜储备,家庭妇女才倍感信心百倍、器宇轩昂。一天三餐饭,顿顿都离不开酸菜。常常早上喝酸菜拌拌汤,中午土豆炒酸菜,晚上吃酸菜面条或者小米酸菜面条。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或数口压酸菜的大缸,腌制好的酸菜可炖、可炒,可直接下锅当菜。秋天,庄稼柴火收拾了,颗粒归仓了,家庭主妇就要盘算着好好压缸酸菜。山区无法种菜的农民,也会吆上驴骡车,拉上自产的豆子、麦子,去产菜的地方“以物易物”换包菜。有些有能耐的农民,在自家门前的菜园里种了大白菜,或是麦收后抓紧种些小白菜,最不济的人家,也会在自留地的地头种些包菜。秋收闲暇时节把菜连根铲来,一棵一棵仔仔细细挑选一番,脆生生、光鲜鲜的,挑选出来,炒菜用。把菜叶剥下来,全部洗的干干净净,这是压酸菜的最基本原料。包菜和大白菜的菜心压在缸底,预留着春节招待客人。白菜根洗净,晒干,和土豆一块煮熟了,美美能吃一顿。能压味道纯正、不酸不咸,吃起来爽口,感觉酸中夹杂一股甜丝丝、辣茵茵的感觉,最能显示家庭妇女的本事。酸菜不能太酸,太酸会倒人的胃口;也不能太淡,淡而无味就会味同嚼蜡。最好在酸与不酸之间,其中的力度、适中程度全凭自我感觉与压菜的功夫。其实,凡事都有度,凡物体都有自身规律。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实践、改进、让许许多多的东西,使之物有所用,使之为人服务,使之日趋完美,使之发扬广大。就像酸菜自身一样,现在无论酒家饭馆还是城市居民,随吃随腌的泡菜,就是传统酸菜腌制的革新与改进。找一小小的瓷坛子,选几个包菜或是白菜,洗净切成长条状,放入小坛中,取一瓶成品的小米椒,均匀放入菜中,切几块生鲜姜,准备一碗多凉开水,水中放些花椒颗粒、少量盐及白糖,将切好的鲜姜和加工好的凉水倒入瓷坛里,盖好盖子。五六天时间后,就可以吃到辣中带酸、酸中夹甜的酸菜。这种方法可以随时取用,估摸着差不多了,只要加入洗净的菜即可,极为简单快捷,方便操作。
沿着岁月的肌理,触摸酸菜的冰凉,咀嚼并且品尝到酸菜非同凡响的滋味。现在每餐饭时,我都要备一小碟酸菜,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好好地享受——童年的那些日子就仿佛扑入眼前,历历在目,画面般清晰可见。冬日漫长,寒冷难耐,尤其肚子饿的实在睡不着了,央求母亲吃些东西。馍馍是没有的,无论黑面白面杂面,更不要说其他零食了。家里唯一能解嘴的土豆,一时也无法烧熟——炉子灭了,土炕里的火也压的严严的,需慢慢煨着烫。土炕的温度也是不冰不烫,温和适中。眼里看见的,心中念念不忘的唯一有那些酸菜,是可以随时随地吃几口的。母亲爬起来,身披棉袄,冒着寒风去厨房取来切刀和碗筷。缸不能放在厨房,否则会在三九天冻烂,压好的酸菜就放在人睡觉的屋子里,上面盖着父亲的破皮袄。有一年天实在太冷了,将我们家的酸菜缸冻烂了一道口子,一家人合力拦腰捆扎了铁丝,才又使了好多年。分家时分配不均,被父亲气得刨的粉碎。酸菜冻的严严实实纹丝不动,母亲一下一下用切刀砍着。银色的冰沫子四下飞溅,切刀沉闷的声音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显得异常响亮。半天的功夫才砍开一个冰窟窿,但要是没有切刀的帮忙,连一棵酸菜都无法吃到。筷子沿洞口摸索着、延伸着,一直抵达到长长的大白菜的地方,捞出半棵菜。弟兄几个早迫不及待,趴在枕头上,母亲撕扯一番,一人一根长酸菜,我稍稍咀嚼一番,三下五除二咽到肚中,快快再次向母亲伸手。我知道,那是过年时来了贵重客人,准备炒猪肉炖粉条的最佳原料。但眼下顾不了那么多,先把肚子吃饱再说。
我以为风靡全国的东北名菜“猪肉炖粉条”与重庆的酸菜鱼,离不开正宗酸菜的鼎力相助。有资料显示:酸菜是具有乡土特色的腌渍菜,几乎把菜中所含的蛋白质、醣类、无机盐等营养全部保存下来,特别是白菜中的维生素,保存量达90%以上。酸菜中所含的乳酸是一种有机酸,能够直接被人体所吸收。那一年,在西北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徐老师,居家迁往老家东北居住,特意邀请了一个教研组的我们,说是去尝一尝地地道道的猪肉炖粉条。想起来至今依然记忆犹新:长长滑滑的粉条,香气扑鼻的猪肉,加上小白菜压好的酸菜,吃的我们放不下筷子。感觉猪肉的香味与酸菜的味道有机揉和,既不肥又不腻,随意自然,爽口好吃。这么多年过去了,徐老师在遥远的东北,吃着纯粹天然的酸菜,一定生活的安然恬静——因为那里有她的双亲父母,有她熟悉的乡亲玩伴,有她熟知的风味小吃,有她刻骨铭心的许多记忆,有她迷恋且念念不忘的家乡风情,但我至今依然想着那一海碗冒着热气的猪肉炖粉条。
阳光是通过皮肤的感知来表达温暖的。麦子是通过灵魂的感悟来表达传承的。酸菜是通过我们肠胃的咀嚼来表达味道的。这么多年了,我以为忘记了曾经难以下咽酸菜的怀恋——曾经在心底暗暗发誓不再享用的酸菜,未曾料到一直潜伏在记忆深处,钻在肠胃深处,在喝酒喝得酕醄大醉感觉难受之极时,在生猛海鲜、鸡鸭鱼肉吃的味蕾毫无半点味觉时,捞几棵酸菜吃后,自会精神大振,肠胃舒服。
丢弃的不一定全是应该丢弃的。就像我们自以为粗俗的许多东西未必一定就是粗俗的。就像我们感觉毫无营养价值的五谷杂粮乡村酸菜,一直以朴素自然的光泽萦绕在我们周围,现在又被人们重新拾起来,恰如捡拾起来许多的非物质文化,被保护被抢救被挖掘被整理。
□文/于文华
质朴而实在的酸菜,本真而味长的酸菜,一直是乡村农民居家过日子,生活得以延续、饭食得以丰富的必备菜蔬,是把那些艰涩难耐的日子过成日子的最好补充。
家具可以不急着添置,新衣服可以先不忙着做,打庄院盖房子暂且不考虑,但过日子的酸菜却是必定要压的。漫长的寒冬与生机初现的春季,每天每餐的饭食里,离不开酸菜的帮衬和协助,也是简单实用的酸菜,将原本粗茶淡饭的五谷杂粮变得有滋有味,变得让人们能够下咽,度过了那些困顿的岁月时光,且仍旧给人的肠胃以平和的滋润。
酸菜其实是日月浸泡的结果,是乡民在生活中的经验总结与心血结晶。其实,所有的物质与文化成果,莫不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那些貌不惊人司空见惯的包菜、白菜,和笨重结实光滑瓦亮的瓷缸完美结合在一起,经时间的慢慢发酵,乡下农妇的巧手打理,一个冬春甚至晚秋初夏的日子里,酸菜和乡民就会相约相知、相交相合在一起,成为相濡以沫、密不可分的生活“伙伴”,成为肠胃咀嚼、骨骼成长的营养力量。
有酸菜可食,过日子才不慌不忙、有条不紊;有酸菜储备,家庭妇女才倍感信心百倍、器宇轩昂。一天三餐饭,顿顿都离不开酸菜。常常早上喝酸菜拌拌汤,中午土豆炒酸菜,晚上吃酸菜面条或者小米酸菜面条。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或数口压酸菜的大缸,腌制好的酸菜可炖、可炒,可直接下锅当菜。秋天,庄稼柴火收拾了,颗粒归仓了,家庭主妇就要盘算着好好压缸酸菜。山区无法种菜的农民,也会吆上驴骡车,拉上自产的豆子、麦子,去产菜的地方“以物易物”换包菜。有些有能耐的农民,在自家门前的菜园里种了大白菜,或是麦收后抓紧种些小白菜,最不济的人家,也会在自留地的地头种些包菜。秋收闲暇时节把菜连根铲来,一棵一棵仔仔细细挑选一番,脆生生、光鲜鲜的,挑选出来,炒菜用。把菜叶剥下来,全部洗的干干净净,这是压酸菜的最基本原料。包菜和大白菜的菜心压在缸底,预留着春节招待客人。白菜根洗净,晒干,和土豆一块煮熟了,美美能吃一顿。能压味道纯正、不酸不咸,吃起来爽口,感觉酸中夹杂一股甜丝丝、辣茵茵的感觉,最能显示家庭妇女的本事。酸菜不能太酸,太酸会倒人的胃口;也不能太淡,淡而无味就会味同嚼蜡。最好在酸与不酸之间,其中的力度、适中程度全凭自我感觉与压菜的功夫。其实,凡事都有度,凡物体都有自身规律。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实践、改进、让许许多多的东西,使之物有所用,使之为人服务,使之日趋完美,使之发扬广大。就像酸菜自身一样,现在无论酒家饭馆还是城市居民,随吃随腌的泡菜,就是传统酸菜腌制的革新与改进。找一小小的瓷坛子,选几个包菜或是白菜,洗净切成长条状,放入小坛中,取一瓶成品的小米椒,均匀放入菜中,切几块生鲜姜,准备一碗多凉开水,水中放些花椒颗粒、少量盐及白糖,将切好的鲜姜和加工好的凉水倒入瓷坛里,盖好盖子。五六天时间后,就可以吃到辣中带酸、酸中夹甜的酸菜。这种方法可以随时取用,估摸着差不多了,只要加入洗净的菜即可,极为简单快捷,方便操作。
沿着岁月的肌理,触摸酸菜的冰凉,咀嚼并且品尝到酸菜非同凡响的滋味。现在每餐饭时,我都要备一小碟酸菜,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好好地享受——童年的那些日子就仿佛扑入眼前,历历在目,画面般清晰可见。冬日漫长,寒冷难耐,尤其肚子饿的实在睡不着了,央求母亲吃些东西。馍馍是没有的,无论黑面白面杂面,更不要说其他零食了。家里唯一能解嘴的土豆,一时也无法烧熟——炉子灭了,土炕里的火也压的严严的,需慢慢煨着烫。土炕的温度也是不冰不烫,温和适中。眼里看见的,心中念念不忘的唯一有那些酸菜,是可以随时随地吃几口的。母亲爬起来,身披棉袄,冒着寒风去厨房取来切刀和碗筷。缸不能放在厨房,否则会在三九天冻烂,压好的酸菜就放在人睡觉的屋子里,上面盖着父亲的破皮袄。有一年天实在太冷了,将我们家的酸菜缸冻烂了一道口子,一家人合力拦腰捆扎了铁丝,才又使了好多年。分家时分配不均,被父亲气得刨的粉碎。酸菜冻的严严实实纹丝不动,母亲一下一下用切刀砍着。银色的冰沫子四下飞溅,切刀沉闷的声音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显得异常响亮。半天的功夫才砍开一个冰窟窿,但要是没有切刀的帮忙,连一棵酸菜都无法吃到。筷子沿洞口摸索着、延伸着,一直抵达到长长的大白菜的地方,捞出半棵菜。弟兄几个早迫不及待,趴在枕头上,母亲撕扯一番,一人一根长酸菜,我稍稍咀嚼一番,三下五除二咽到肚中,快快再次向母亲伸手。我知道,那是过年时来了贵重客人,准备炒猪肉炖粉条的最佳原料。但眼下顾不了那么多,先把肚子吃饱再说。
我以为风靡全国的东北名菜“猪肉炖粉条”与重庆的酸菜鱼,离不开正宗酸菜的鼎力相助。有资料显示:酸菜是具有乡土特色的腌渍菜,几乎把菜中所含的蛋白质、醣类、无机盐等营养全部保存下来,特别是白菜中的维生素,保存量达90%以上。酸菜中所含的乳酸是一种有机酸,能够直接被人体所吸收。那一年,在西北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徐老师,居家迁往老家东北居住,特意邀请了一个教研组的我们,说是去尝一尝地地道道的猪肉炖粉条。想起来至今依然记忆犹新:长长滑滑的粉条,香气扑鼻的猪肉,加上小白菜压好的酸菜,吃的我们放不下筷子。感觉猪肉的香味与酸菜的味道有机揉和,既不肥又不腻,随意自然,爽口好吃。这么多年过去了,徐老师在遥远的东北,吃着纯粹天然的酸菜,一定生活的安然恬静——因为那里有她的双亲父母,有她熟悉的乡亲玩伴,有她熟知的风味小吃,有她刻骨铭心的许多记忆,有她迷恋且念念不忘的家乡风情,但我至今依然想着那一海碗冒着热气的猪肉炖粉条。
阳光是通过皮肤的感知来表达温暖的。麦子是通过灵魂的感悟来表达传承的。酸菜是通过我们肠胃的咀嚼来表达味道的。这么多年了,我以为忘记了曾经难以下咽酸菜的怀恋——曾经在心底暗暗发誓不再享用的酸菜,未曾料到一直潜伏在记忆深处,钻在肠胃深处,在喝酒喝得酕醄大醉感觉难受之极时,在生猛海鲜、鸡鸭鱼肉吃的味蕾毫无半点味觉时,捞几棵酸菜吃后,自会精神大振,肠胃舒服。
丢弃的不一定全是应该丢弃的。就像我们自以为粗俗的许多东西未必一定就是粗俗的。就像我们感觉毫无营养价值的五谷杂粮乡村酸菜,一直以朴素自然的光泽萦绕在我们周围,现在又被人们重新拾起来,恰如捡拾起来许多的非物质文化,被保护被抢救被挖掘被整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