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吟诗赏月度中秋

2022-01-14叙事散文茅舍
吟诗赏月度中秋 □王庆云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夜,月亮最明、最圆,月色最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望月吃饼,共享天伦之乐;或者举杯邀月,吟诗作赋,抒发着关于月、关于中秋、关于人间万物的无尽命题。一年一度中秋月,年年赏月各不同,细……
         吟诗赏月度中秋           □王庆云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夜,月亮最明、最圆,月色最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望月吃饼,共享天伦之乐;或者举杯邀月,吟诗作赋,抒发着关于月、关于中秋、关于人间万物的无尽命题。一年一度中秋月,年年赏月各不同,细细品尝历代诗人的吟月诗篇,定会使人遐思万端,情趣盎然。     银盘挂在中天,放出皎洁清淡和谐的亮光。银盘上那束淡淡的阴影,自然要勾起不惑人孩提时代天真浪漫的奇想和回忆。嫦娥、玉兔、吴刚、桂花酒、长生药……一切都是那么神秘美丽。屈原在《九歌》中写道:“蹇将蟾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可见在古人的笔下,月亮一直就是作为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而出现的。唐朝诗人李白在他那支洋溢着浪漫色彩的神奇笔下,写了320多首月亮诗,不仅写月光之美,又传月光之情。如“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悉何”,写的是弄月;“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写的是步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的是饮月;“秋山绿萝月,今夕为谁明”,写的是问月。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和夜晚五个方面切入,把一颗久旅在外的游子之心激荡出澎湃的感慨,凝注笔端,思如泉涌般地道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渲染出一片浩淼朦胧的夜景,似真似幻,使人面对无限的时空,丰富的想像力也呼之欲出,感叹对人生、对宇宙的疑问和探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天水一际,纤尘不染,只有一轮孤月在无穷的宇宙中永无止境的漂泊。诗人接着便欣慰与骄傲地告诉人们: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与宇宙万物共同经历了这份轮回与美好。于是,他坦然自信地唱道:“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又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但是,同是一轮明月,抒发的情怀会因人、因地、因时不同而不同,即由人的心境来决定。汉末军事家兼诗人曹操曾写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着高空的明月,发出了何时可掇的忧叹,看来,雄心勃勃的曹操,恐怕是自古以来想摘月的第一人。唐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边寨诗人的王昌龄,作有《从军行》七首组诗,其中《出塞》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句子,把明月照边关的悲凉意境推到了秦汉时期,慨叹没有像西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来镇边守关,只能深情地抒发这份痛苦和酸楚无限的同情与呐喊。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的“好山好水看不尽,马蹄催趁明月归”的诗句,描绘了一个爱国将领戎马倥偬的雄姿。     古代文人还写了不少情景交融,浪漫恬淡的吟月诗,如唐代刘方平的《月夜》诗就很别致,诗云:“更深月色半人家,山平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描绘出一幅月夜下春的气息萌动,一曲独特的回春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大诗人李商隐的《霜月》,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优美的神话世界,诗曰:“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云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蝉娟。”而孟郊的《秋怀》诗中:“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的句子又寄托了诗人的无限惆怅。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了许多对后人影响很大的吟月诗,在他的笔下,月是千姿百态,佳趣无穷。如黄昏的月:“画檐初挂弯弯月”;秋来之月,“清夜无尘,月夜如银。”泛舟之月:“一江明月碧花璃。”纵目望月:“水莲芳草月连云。”酒兴时月:“对酒卷帘邀明月。”个人失意时之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还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科学的眼光想到了月亮上的低温与寂寞,并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而豁达大度地以“千里共婵娟”来结束整首绮丽的词章,体现了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主义精神。    月亮与诗有不解之缘,因为人们喜欢月亮,憧憬月亮,因而赞美月亮,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