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寻幽探秘巍宝山

2020-09-24抒情散文杨木华

寻幽探秘巍宝山
杨木华踏上青石板路,各色秋叶最先捆绑了我们的目光。森森古木下,深红色的落叶铺了一地,把寂寥的初冬山林,点染呈不同的暖色。忍不住抬头,追寻那些色泽的源头。头顶的天空,几乎被枝叶遮蔽,金黄、淡黄、焦黄、深红、桃红、淡粉的秋叶把
寻幽探秘巍宝山
杨木华
  踏上青石板路,各色秋叶最先捆绑了我们的目光。森森古木下,深红色的落叶铺了一地,把寂寥的初冬山林,点染呈不同的暖色。忍不住抬头,追寻那些色泽的源头。头顶的天空,几乎被枝叶遮蔽,金黄、淡黄、焦黄、深红、桃红、淡粉的秋叶把树荫点染,阳光的明丽被季节穿越成斑驳,我们一行十多人,走入魏宝山深处……
 
  在一座叫“文昌宫”的庙宇前,我们对大门上高悬的直匾产生兴趣——“龍池桂*”,最后一个字难倒了我们?庙里究竟有什么?方形的大门紧闭,好奇的我们从两侧的圆洞门走入。穿过两进的大门,一方二十多平米的池潭首先进入视野。潭上有亭,名“文龙亭”。转过正面,亭脚有一副图,只一眼,似曾相识的感觉扑面而来——细细思量,原来昨晚在巍山的“古城客栈”见过。客栈照壁绘着这副“松下踏歌图”,客栈员工讲原图在巍宝山一座亭子脚下,是清朝遗物。走近水边蹲下,凝眸深处,长笛芦笙似乎悄然响起,恍惚之间,彝族先祖的踏歌起舞轰然呈现……围着亭台,我转了一圈又一圈。原来,亭子只是四脚入水,底部水洞十字形贯通。两边联通亭子的桥栏上,苍苔密布,古兽静立,恍如默守着前世的风景……亭下潭水清幽,水藻丝丝缕缕飘扬在游鱼之间,逗弄两不厌,无求得悠闲。在水潭右岸约一米处,发现有一个水井,凑拢一看:井中水位咋会比水潭的水位至少高处半米?不是幻觉吧?井边就放着打水的小桶,于是放下吊桶,轻轻一提,打出满满一桶水。真奇怪!带着悬疑,我们继续向前。

  一脚踏入“青霞宫”圆形的大门,就感觉这里气氛非同一般。门坊连续四进之后,院落豁然开朗,一座古色古香的庙宇端坐眼前。屋檐上红底金色的“太清仙境”几个大字分外醒目。传说,这里是太上老君点化南诏王细罗奴的地方。邈远的神奇,遍布的禅意,让我们在大殿前驻足流连。面对门窗上那些细腻精美的木雕图案,抚摸的渴望一次次升起,每一朵雕花背后,似乎都蛰伏着更深远的故事。冷色的彩绘,古老的神灵,潜入时光深处清修……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洒在院落之中,坐在门厅的木排椅上,闭了眼,寂静之中,思接千载:千年之前,细罗奴被点化时,该是怎样的谦恭虔诚?突然,吱呀一声,睁眼一看,左侧厢房门开了一半。更奇怪的是,缓缓走出来的竟然是金发碧眼身着道士服装的外国人!这三男一女,似乎正忙着做出门前的准备。来进行文物考察保护?亦或者,朝拜?我也不知道,朝拜这个词,咋会从我脑海中跳出来。不敢贸然问询,回头见一位闲坐的道士,我靠过去悄悄询问。道士淡淡地回应:“来朝拜学习的!”我追问:哪些国家的啊?道士说:“这几个是加拿大和瑞士的!” 洋道士之外,似乎还有许多问题,一时却不知从何问起。一稽首,道士轻轻离开。我对着台阶下一丛含苞的古老牡丹,拍了一张照片,也静静走了出来……

  向上的路途,一直有零星的黄叶相伴。遇到庙宇,我们都进去参拜。在即将登顶的时候,突然发现那几个外国人,就在我们前面。超过他们之后,很快到顶。可峰顶的庙宇正在修复,我们转身就开始下山。路遇“培鹤楼”,我们再一次停歇。这楼高两层,加上楼前的高台,颇有韵味。而更有韵味的,是守庙道长。长长的百发从道士帽中漏下来,滑过两肩披在胸前,八字胡山羊须连成一片闪着银光,好一副仙风道骨。人更加随和,摆好姿势与我合影。还说要泡茶给我们,可时间太紧,无奈匆忙道别。

  下山经南面的阳坡,正是层林尽染时。莽莽深林,不时杂几棵或大片的黄叶红叶,丰盈着初冬山林的风韵。途中遇到一位背着长镜头相机的老人,他问我们几点进山,我们说九点。他哈哈一笑说:“我走得不算慢,看来四点可以出山了!”问过,得知老人家来自杭州,退休后冲着“中国道教名山”的名气而来。我问他:累呢,今天值得吧?来自旅游天堂的他笑笑,说:“不虚此行啊!”下山步伐轻,没去“长春洞”,我们就匆忙回转。

  留下一些遗憾也好。也许,这样更会长久地惦念。

  今天,在与一位巍山的文友的交谈中得知,那个匾额上我们猜不出来的字,竟然是“冠”字——“龍池桂冠”的意思,与“松下踏歌图”的价值相关。那副踏歌图,是彝族文化娱乐的最早绘图记载。原先水潭的水位比现在高,恰好淹没踏歌图的一半,外面看来,水下的画面好像是倒影一样。后来,水下部分有些损坏,于是保护性地降低水位,全图就露出来了——原来如此,我的又一个谜团揭开了——井的水位没有高过潭面,只是潭水的水位被刻意降低罢了!可新的疑问又生:井和潭之间的水源,是如何隔开的?一位朋友又告诉我,那些 “洋道士”上个世纪就有了。大多是来学习的,短期的几个月,最长的在了十来年了!那个青霞宫,不仅历史悠远,无争无求的道长江民一有个“凉茶”配方,为巍山一绝。如今,斯人已逝,但余韵悠长……

  其实,二十多年前,我读初二时全班春游就来过巍宝山,只是,那时少年轻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许多风景不入眼眸,许多故事过眼云烟,记忆中更多的是同学出游的快乐。如今重来,似曾相识中,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事却早已沧海桑田。依旧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但道家清静无为寡欲不争的内蕴,缓缓渗入四十岁的心海深处……

  一千个游客,就有一千个巍宝山!如果,你也有空,那就问道巍宝山吧!来一次,有一次的收获,来十回,会有百份的感慨!


[ 本帖最后由 杨木华 于 2011-12-9 16:00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