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勤报国律后人
2022-01-14抒情散文范廷伟
新城镇是山东桓台的古县城,至今已有七百二十二年的历史,去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既是山东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清初著名文坛领袖王渔洋的故乡。我对这座历史文化名镇向往已久,今年正值山东旅游……
新城镇是山东桓台的古县城,至今已有七百二十二年的历史,去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既是山东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清初著名文坛领袖王渔洋的故乡。我对这座历史文化名镇向往已久,今年正值山东旅游行业开展“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人游山东”活动,热心的同学送来旅游年票,持票可不计次数免费游览省内诸多景点,赴新城得以成行。
新城与我所居住的邹平县城仅有四十华里,新城王氏是明代官高势显的名门望族,游览位于新城镇新益村的忠勤祠,则是人们探访新城文化底蕴的必到之处。从新益村高大的门楼西行不远,路北有一片明清风格的建筑群出现在我的面前,门前有王氏后人刻制的石碑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正门的右侧分别立有省、市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忠勤祠”石碑,正门台阶两侧各有一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大门上剥落的斑驳红漆,更加显现出了岁月的沧桑。忠勤祠是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年)为纪念新城王氏四世祖“忠勤公”王重光所建,分东西主两跨院。王重光,字廷宣,号泺川,明嘉靖十六年举人,嘉靖二十一年进士,因触忤阉党调任贵州按察使参议,当时皇宫里正大兴土木,重修三殿,遂在贵州采办大木。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后受到嘉靖皇帝谕祭,文中有“忠勤报国”之褒语,嘉靖皇帝赠“忠勤可悯”匾额,颁旨在贵州永宁敕建立祠供后人纪念。其后人征得万历皇上恩准,在新城故里重立忠勤祠以示纪念。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高大的影壁,明清建筑所特有的青砖灰瓦,让游人的思绪转瞬间便从现实回到了四百多年前的明末时光。影壁左右侧分别矗立着汉白玉材质的“王公祠记”和“忠勤祠记”石碑两座。
影壁的北面是忠勤祠的五间主殿,门眉的匾额上书“忠勤报国”四个黑底蓝字,分外夺人眼目,殿内是石刻展室,新城王氏作为世代官宦之家,其后人为了记叙祖功,曾刻石两百余块,陈列于忠勤祠主殿内。其中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的真迹石刻百余块。人们常用“琳琅满目,海内知名”来形容石刻内容的丰富,这是毫不为过的。现展室的八十五块石刻,距今都已四百余年,对研究历代书法、明代石刻以及新城王氏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主殿前两树白玉兰花朵硕大,花香四溢。院中耸立着两棵高大挺拔的桧柏,树龄已达四百二十年,躯干粗壮,光滑修长,东雄西雌,人们称之为“鸳鸯树”或“夫妻树”,游人纷纷在此拍照留念。主殿前面桧柏两侧,像很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一样,也有东西配房,整体建筑均系砖木结构,体现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东配房是带经堂,里面是忠勤祠流散石刻展室。忠勤祠建祠前的数百年间,王氏后人征集了董其昌的《草诀歌》、祝允明的《自书诗》、林则徐的《桃花源记》等珍贵石刻,以及大量的社会流散石刻,其中有《康熙御书忠勤祠、《王渔洋石刻》、《孙辽浮图铭记》等,使忠勤祠石刻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西配房已辟为书画古玩服务中心。
东配房带经堂后,矗立着一座石制的牌坊,因为王重光是新城王氏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当时的新城知县毕侗等人,为了褒奖王重光荣登,于明朝嘉靖辛丑年三月进士而立。据导游介绍说,新城在明清时期,牌坊有七十二座之多,这座面宽近六米,高近四米的汉白玉牌坊,原在新城的街面上,为了避免受损特移至忠勤祠内加以保护。牌坊下面的两对石狮,昂首阔目,依门而立,额眉书有“登辛丑科进士王重光”九个大字,用笔老成持重,字迹遒劲刚健,两边的楹联为双钩浅刻,题写的是“万里勤王忠侔日月照青史,一身殉国气作山河装紫宸。”新城王氏家族之所以有良好的家学渊源,赖以王氏非常重视家族教育,其始祖贵,原籍诸城,古琅琊地,故人称“琅琊公”;二世祖伍,乐善好施,素有“善人公”之誉;三世祖麟,曾任河南鹿邑县学教谕、颖川王府教授,故称“颖川公”。庞大的王氏家族,人丁兴旺,代有才出,都能做到不恃高位,汲引后进,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善天下。从牌坊下前行左拐,主殿后面是佛教石刻展室,里面陈列的是出土于桓台县境内的明代以前的佛教石刻,主要有“大隋开皇石刻”,北魏“大圣寺佛教造像”等,历史悠久,十分珍贵,也陈列了王氏先人从事佛教活动时的遗存及遗物。
从忠勤祠影壁往东不远,即是石苑,位于东跨院的石苑,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园林。进入石刻园,游人首先看到的一块石屏,是国家一级石刻,高近三米,宽两米半,这块石屏是由数块刻石拼装组合而成,因正面镌“水月松风”而得名。“水月松风”四字是东晋王羲之所书,字体俊秀,笔力矫健,楹联““风竽鸣地籁,云锦发天地”为元代礼部尚书张养浩所书,笔法苍劲,宽舒潇洒。石屏后面为浮雕巨兽,昂首对月,垂涎欲滴,似有吞月之嫌,但前腿伸长后腿缩短,虽然贪婪无度,却又战战兢兢。王氏祖先意在教育子孙,不能像浮雕巨兽那样贪得无厌,他们代代传承严格的家学祖训,为官做人必须廉洁自律,凡因贪污被治罪者死后一律不准埋入王氏祖茔。王氏家族自明朝后期至清朝中叶,前后二百多年,所出进士三十一人,举人四十六人,贡生一百一十三人,出仕为官者一百余人,其中有文学著述者五十余人。祖祖辈辈干济风节,洁己爱民,因为他们清廉自守,政绩卓著,所以二百多年来王氏家族科甲蝉联,簪缨不绝,成为中国最大的官宦世家。石屏东侧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太湖石,上面雕百头小鹿,故名百鹿石。质地细腻,正、背、侧布满天然孔洞,回转曲折,深浅各异,互相贯通。线刻小鹿分布全石,跑、跳、卧、饮各具形态,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石上还刻有三尊弥勒佛像,笑容可掬,像这样在太湖石上刻诗、刻佛、刻鹿,为世人所罕见,实属园林石刻珍品。
由水月松风石屏往北穿越月亮门,另一院落中亭台楼榭,连廊回环。百鹿石位于樵唱轩的西山墙,三间朱红抱漆的樵唱轩内,悬挂着一些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一幅幅诸如“复谅喜得千首诗,纵横富有百城书”,“逢智者当无傲气,赏奇文自有华章”的书法艺术珍品琳琅满目,让游人细思慢品,流连忘返。从樵唱轩北行是碑廊,是王氏后人为纪念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等人的功德而建,但因原先为露天碑廊,加之历经浩劫,多数已“峻岭村墟在,残碑风雨侵”了,字迹大都漫漶不清,现存碑碣十幢,线刻画像碑一幢,及明处士王公之墓碑一幢。与碑廊相互对应的是望月亭,亭下是水面不大的湖水,夏日微风徐来,瘦石绿水处也见到风景旖旎的湖光山色,实在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情。小湖的北侧有两块天然形成的巨型太湖石:东面的为苍云石,高五米,重十九吨,因阴面镌王象乾所书“苍云”而字而得名,整体形态像倏然下落的白云,挺拔俊秀。正面右下角削平的地方,刻有张养浩赞美该石的散曲《江城子》;西侧的振玉石整体像直立的玉如意,因底部窈坎处镌李白所书“振玉”而得名,字形潇洒大度,尤为不俗。这两块太湖石经园林专家考证为“江北第一历史文化名石”,列国家二级保护石刻。 湖的北岸二层小楼是池北书库,依照我的理解,应该是取名于王渔洋的笔记《池北偶谈》,一层为王渔洋生平实际展览。王渔洋,原名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属新城王氏八世祖,由扬州推官历官至经筵讲官、刑部尚书,跻身于六部九卿之列。成为康熙王朝政绩卓著的重臣,王渔洋年少才丰,天资聪颖,自幼受家学祖训的耳濡目染,于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他在官四十五年,屏绝货贿,廉洁勤政,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原则。当初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做刑狱之官,掌生杀大权,却从不徇私舞弊,卸任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王渔洋赋诗一首:“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康熙四十三年王渔洋七十一岁时,因申告王五一案失出被罢官,在出京回归故里这天巾车就道,图书数簏而已,送者填塞街巷,莫不攀辕泣下。王渔洋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他一生刚直不阿,严秉祖训,务尽职守,以嗣前烈,是著名的清官廉吏,也是清朝初期著名的诗人、文坛领袖,他一生勤于著述,至老不倦,其“神韵说”造诣极深,影响久远,他主张诗有意境悠远,神韵兼有,灵极所至,妙笔天成,所以门生半天下,诗友数百人,被海内士林尊之为泰山北斗,一代正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新城王氏高祖王重光在家训中,要求子孙后代“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家训突出的是“道义”和“读书”四字。王氏家族,为官则效忠国家、勤政为民,为文则华章斐然、著述等身,无不得益于这四字箴言。忠勤祠里里这些王氏家训,对于众多的游人、对于游人中的诸多领导干部,在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09-3-29 17:52 编辑 ]
从忠勤祠影壁往东不远,即是石苑,位于东跨院的石苑,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园林。进入石刻园,游人首先看到的一块石屏,是国家一级石刻,高近三米,宽两米半,这块石屏是由数块刻石拼装组合而成,因正面镌“水月松风”而得名。“水月松风”四字是东晋王羲之所书,字体俊秀,笔力矫健,楹联““风竽鸣地籁,云锦发天地”为元代礼部尚书张养浩所书,笔法苍劲,宽舒潇洒。石屏后面为浮雕巨兽,昂首对月,垂涎欲滴,似有吞月之嫌,但前腿伸长后腿缩短,虽然贪婪无度,却又战战兢兢。王氏祖先意在教育子孙,不能像浮雕巨兽那样贪得无厌,他们代代传承严格的家学祖训,为官做人必须廉洁自律,凡因贪污被治罪者死后一律不准埋入王氏祖茔。王氏家族自明朝后期至清朝中叶,前后二百多年,所出进士三十一人,举人四十六人,贡生一百一十三人,出仕为官者一百余人,其中有文学著述者五十余人。祖祖辈辈干济风节,洁己爱民,因为他们清廉自守,政绩卓著,所以二百多年来王氏家族科甲蝉联,簪缨不绝,成为中国最大的官宦世家。石屏东侧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太湖石,上面雕百头小鹿,故名百鹿石。质地细腻,正、背、侧布满天然孔洞,回转曲折,深浅各异,互相贯通。线刻小鹿分布全石,跑、跳、卧、饮各具形态,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石上还刻有三尊弥勒佛像,笑容可掬,像这样在太湖石上刻诗、刻佛、刻鹿,为世人所罕见,实属园林石刻珍品。
由水月松风石屏往北穿越月亮门,另一院落中亭台楼榭,连廊回环。百鹿石位于樵唱轩的西山墙,三间朱红抱漆的樵唱轩内,悬挂着一些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一幅幅诸如“复谅喜得千首诗,纵横富有百城书”,“逢智者当无傲气,赏奇文自有华章”的书法艺术珍品琳琅满目,让游人细思慢品,流连忘返。从樵唱轩北行是碑廊,是王氏后人为纪念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等人的功德而建,但因原先为露天碑廊,加之历经浩劫,多数已“峻岭村墟在,残碑风雨侵”了,字迹大都漫漶不清,现存碑碣十幢,线刻画像碑一幢,及明处士王公之墓碑一幢。与碑廊相互对应的是望月亭,亭下是水面不大的湖水,夏日微风徐来,瘦石绿水处也见到风景旖旎的湖光山色,实在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情。小湖的北侧有两块天然形成的巨型太湖石:东面的为苍云石,高五米,重十九吨,因阴面镌王象乾所书“苍云”而字而得名,整体形态像倏然下落的白云,挺拔俊秀。正面右下角削平的地方,刻有张养浩赞美该石的散曲《江城子》;西侧的振玉石整体像直立的玉如意,因底部窈坎处镌李白所书“振玉”而得名,字形潇洒大度,尤为不俗。这两块太湖石经园林专家考证为“江北第一历史文化名石”,列国家二级保护石刻。 湖的北岸二层小楼是池北书库,依照我的理解,应该是取名于王渔洋的笔记《池北偶谈》,一层为王渔洋生平实际展览。王渔洋,原名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属新城王氏八世祖,由扬州推官历官至经筵讲官、刑部尚书,跻身于六部九卿之列。成为康熙王朝政绩卓著的重臣,王渔洋年少才丰,天资聪颖,自幼受家学祖训的耳濡目染,于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他在官四十五年,屏绝货贿,廉洁勤政,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原则。当初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做刑狱之官,掌生杀大权,却从不徇私舞弊,卸任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王渔洋赋诗一首:“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康熙四十三年王渔洋七十一岁时,因申告王五一案失出被罢官,在出京回归故里这天巾车就道,图书数簏而已,送者填塞街巷,莫不攀辕泣下。王渔洋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他一生刚直不阿,严秉祖训,务尽职守,以嗣前烈,是著名的清官廉吏,也是清朝初期著名的诗人、文坛领袖,他一生勤于著述,至老不倦,其“神韵说”造诣极深,影响久远,他主张诗有意境悠远,神韵兼有,灵极所至,妙笔天成,所以门生半天下,诗友数百人,被海内士林尊之为泰山北斗,一代正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新城王氏高祖王重光在家训中,要求子孙后代“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家训突出的是“道义”和“读书”四字。王氏家族,为官则效忠国家、勤政为民,为文则华章斐然、著述等身,无不得益于这四字箴言。忠勤祠里里这些王氏家训,对于众多的游人、对于游人中的诸多领导干部,在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09-3-29 17:5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