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大理无字碑

2022-01-14抒情散文吴君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13 编辑

  碑,即用上等石料特制而成的石书,旨在使此石书千年不朽,万年不毁,千秋万代永世流传。碑文,即刻在石书上的文字,意在将惠及黎民百姓的大恩大德或可仰可敬之……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13 编辑 <br /><br />  碑,即用上等石料特制而成的石书,旨在使此石书千年不朽,万年不毁,千秋万代永世流传。
  碑文,即刻在石书上的文字,意在将惠及黎民百姓的大恩大德或可仰可敬之人和事,铭刻于石上,意在昭示后人,永怀感念。
有碑必有文,碑文必依附于碑。我华夏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多半仰仗于碑文之功劳。
  碑文彪炳青史,是能够振憾人心的,然而,碑文能说尽一切,容纳一切么?
  在这天地之间,还有一种说不完、道不尽,让人永存怀想,永世思索,永远铭记的东西存在。有时候,碑也会显得狭小,碑文也难以铭记。
  无字碑,就是这样的体现,但它不是武则天的专利。
  大理苍山应乐峰下,耸立着一块无字碑,历经风千百年来的风雨冲刷,愈发质朴清纯,光可鉴人。
  它是一块民众自发而立的碑,可是却又全无一字。
  相传在很久以前,大理曾连遭三年大旱,田干地裂,如火浇油,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官府不思为民,反而乘机盘剥,连续三年以设坛求雨为名,苛以重赋,向老百姓索要财物,民间哀号遍野,惨不忍睹。有一位过路的云游先生见官府上不敬天,下不恤民,十分气愤,他以“宁祸其身,勿病其民”的胸襟,给县官送了一副揭露其丑行的对子“一堂赃官吃尽风雷云雨,两班僧道求得化日光天”,横批为“衣冠禽兽”。气得县官七窍生烟,也为百姓出了口恶气。这位先生还冒着被官府捉拿的危险,指点百姓于次日去双鹤桥上等待一位赤须虬髯的老者,向他求雨。百姓依先生所言,果然得了几日好雨,解了久旱。
  雨过天晴,万物复苏,百姓们心怀感激,议论纷纷。都在猜测是谁拯救百姓于旱火之中?有的感激那位先生,多了他的指点和侠义,有的认为是小黄龙来行雨,有的说是龙王显圣,等等。最终一致同意到龙王庙去立块碑表示感谢。当碑文刻成,开光吉日那天,忽然风雨大作,石刻碑文竟被雨水冲去,不剩一字。
  在众人惊愕之间,有智者顿悟,说道:“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叫它无字碑吧”!
  随着时空的远去,民间的传说已无法考证,但这块无字碑一直默默矗立至今,在石碑身上还留有被雨水冲刷的痕迹。
  那位云游先生,心系庶民,怜惜百姓之苦,不惧官府的恶势,不怕冒着泄漏“天机”的风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一心为百姓出谋策划,指点迷津,可谓是一个“无已”的至人。那位行雨的赤须虬髯老者,能够应民心,顺民意,于功于名都要无所求,肯定是非“圣人”即“神人”了。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都是民众仰慕的圣贤神灵,他们努力实践的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追求的却是“无已,无功,无名”,能够 做到这“三无”的,方才真正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诚为人民谋利益,造福于民的典范啊!假如真有神灵,这样的才是真正的神灵,不食人间烟火,不图人间供奉,甚至连人间的称颂都不要,要的只是解除民众之苦,这样的功德和胸襟,碑文能记得下,能表达得了么?
  纵观古今,几乎所有的碑文都无不在立碑树传,称颂盛世,记录史实,歌功颂德,确实是青史传世,震撼人心。
  那场及时雨是得益于云游先生、小黄龙、还是龙王?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在老百姓最需要、最焦渴的时候播下了甘露,拯救了黎民苍生,而黎民苍生心存感激,已在心中筑起了一座丰碑。
  如果真像传说中所言,那么雨水能够冲刷掉的仅仅只是文字,但能冲刷掉一代代流传在人们心中的感念么?就像这无字碑,虽无一字,但功德永远存活在人间。
  碑文单是震撼人心是不够的,还应照亮人心。
  庶民为贵,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乃天地间之大德。
  大德无言,我以为这正是无字碑制作者的高明之处。
  无已,无功,无名,无字。
  真正的丰碑立于黎民百姓心中,千年不朽,万世永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