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个人要搬多少次家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妥
2022-01-14抒情散文江湖一刀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40 编辑
一个人要搬多少次家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妥又要搬家了。现在住着的,早卖给别人了。跟买方约好,一要现金,二得等我找好住处再搬。住处找好了,用卖房的钱,和不多……
一个人要搬多少次家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妥又要搬家了。现在住着的,早卖给别人了。跟买方约好,一要现金,二得等我找好住处再搬。住处找好了,用卖房的钱,和不多……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40 编辑 <br /><br /> 一个人要搬多少次家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妥
又要搬家了。现在住着的,早卖给别人了。跟买方约好,一要现金,二得等我找好住处再搬。住处找好了,用卖房的钱,和不多的积蓄,作为首付,再以负债10年的代价,直把自己弄成彻头彻尾的穷光蛋,又变成负债累累的杨伯劳,才在离市区近些的地方,按揭了一套大些的。钥匙到手,虽不足三两,在我心里却不啻千钧。
房不错。地段好,离城近。一面临山,两面临江。站窗前或露台上,既可远眺富乐山,也可近看涪江和芙蓉溪。交通暂时不算方便,但离我上班处,步行也就20分钟。正所谓接近闹市而远离喧嚣。人说,那是高档社区,豪华住宅,我没觉得。只是觉得宽大些,所以喜欢。现在,装修已近尾声,春暖花开的时候,就该搬了。这也是约好的时间。
就我自己,最烦搬家。每搬一次,都弄得自己心里,和那些家具、书籍一样,千头万绪,零乱纷扰。好不容易再次整理完毕,总是折腾得人够呛。所以,很多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叫《作植物的幸福》。那些植物,一旦降生在某个地方,就可以在那里立足,扎根,生长,不顾外界的种种风云变幻,而只管一天天地发展壮大自己,只管一天天地让自己枝繁叶茂了。我说,很羡慕那些植物,“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可供自己吸取必需的养分,可供自己牢牢地站定脚跟,挺直精神,自由自在地呼吸,生息,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但我毕竟不是植物,而是动物。是动物就要动。是动物,心里就不免种种欲念,双脚就禁不住要蠢蠢地动,要到处乱跑,要将那蜗牛壳一样的家,到处搬动。
这短短半生中,已经搬过很多次家了。
老家在乡下。这话,我常说。乡下是确凿的。泥土,草木,溪流,虫吟,鸟唱,犬吠,牛哞,炊烟,这每一样物事,都是乡下特有的。而所谓的老家,确凿地说,不过就是风雨中飘摇的一幢旧宅,和旧宅中曾经的人,事,种种回忆。
在乡下,修房造屋,是大事。一个农民的一生,不外乎娶妻生子,修房造屋。所以有人说,农民就是,哪怕三块石头支个灶,只要一有钱,就会想着修房子。
现在想,有关乡下的生活,一段段记忆,竟是以旧宅的变迁为分界的。最先的记忆,是两间茅屋,一间灶房,一间卧室。我和父母,在聚族而居的那大院里,度过了好几年光阴。然后,四个妹妹依次降生(大妹在1975年夭折),那房子便显得拥挤了。父母便拆掉茅屋,在原址上,盖起了三间瓦房。依然拥挤,但一家人好歹凑合了几年。窄,但温暖。柴草味,炊烟味,米饭味,都还清晰。
旧宅最大的变动,在1986年。我和三个妹妹渐渐大了,家里经济也稍有好转。父母便再次推倒旧房,仍是在原址上,盖起了“长三间挂两厦”:丁字形,一字儿排开三间,分别是卧室、堂屋、卧室;紧邻着右侧卧室的,又一字儿排开三间,一间茅房,一间厨房,一间卧房。一直到现在,整整20年,仍没变动。我想,也不会再有什么变动了。
那旧宅,已经有些颓败了。泥墙在风雨中剥落,屋瓦在阳光里陈旧。屋棱间积着的枯叶、腐枝,将它衬得越发老迈,不再像当年那样精神。但它对我生命的意义,却一如当初。它是我的老家,是我生命的根,是我的最初。世事再怎样变动,它不会变。走得再远,循着村路,也能回去。灶房里的锅台,房后的老井,井旁的竹树,都还该记得我。暗黑的夜晚,即使没有灯火,也能打开房门,摸到我曾经的睡床。那里曾经充满欢乐,一家六口,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其间的日子,有过苦涩,也有过甜蜜,有过心酸,也有过快乐。
然后,我读书了,离旧宅,一天天远了。然后,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定居于遥远的城里。而三个妹妹,也依次出嫁,并外出打工。再然后,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守着。那旧宅,便越发孤寂,冷清了。但它还在着,这就是安慰。
我现在是在城里。工作没问题,生活也没问题,金榜题过名,结婚生过子,房子却一直是个问题,是头等大事。时常觉得,一个人要与城市,发生直接而恒久的关系,或者说,一个人要真正融入一座城市,像占有财富一样占有这座城市,就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这想法,从上大学时起,就有了。那时的集体宿舍,七个人一间。两床合一的上下铺,我睡下铺。上铺的同事天生好动,每晚要上窜下跳很多次。每次上下,都让我像置身汪洋中的船上,左右晃动,那可是真正的“风雨飘摇”。而到深夜,又恍若置身歌剧院,耳边鼾声如雷,“交响”不断。睡眠本就不好,这样的境况里,想不失眠都不可能了。
那时我已开始了恋爱。女友偶尔来,无处可去,只好在校园里,专拣那些树阴里,背光的地方,四处乱走。那时就想,要能有自己的房子,哪怕是蜗牛一样的房子,该有多好。然而没有。没有那样的一间房子,供我们收藏自己的爱情和梦想。
心安之处,即为家。心不安,便没有。没有家,爱情无枝可依,梦想也只好四处流浪。
“爱人,我们终将有座/自己的房子。温暖。敞亮/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在冬天,我结束流浪归来/你默默卸下我的行囊/和沉重的旅尘/我闻到房子和家的气息/顿时泪如泉涌/疲惫地躺在你的怀中/看着熟睡的儿子/给你讲述浪游生活的艰辛/风雪在窗外凄凄嘶唱/想挤进窗棂,抢夺温暖/我们的房子,默默抵抗/像慈祥的父亲,坚韧而宁静”
这是那时的一首诗,题目就叫《我们的房子》。
刚参加工作,在一个偏僻的小城中学。城真是小,一泡尿可以从城东撒到城西。唯一的好处,住房相对宽松。虽是单身,因为正在恋爱,单位领导特别体恤,刚去就给了一套三进的平房,外带天井和厨房的。你女朋友来,也可煮一下饭。领导说。那时年轻,心地纯善,纤敏,颇为感动。到女朋友来,就欢天喜带她到各个房间走动,说这个是客厅,那个是卧室,那个做书房和客房。想想可笑,就那么三间屋,傻子都会那样安排的。但当时,还是傻子般兴奋地讨论着。然后,就在那里结了婚,好歹算是成了家。那是90年代初,两人的月工资加起来也就两百多,又没家里资助,那婚就结得简单,寒伧,就像那新房里的陈设。
结婚后不久,单位要调整住房。理由是某位老师,与管后勤的关系不错,他们想搬进学校住,就住我们那房。因而要我们挪动,到另一套,两室的平房。也有一个厨房,但离住处有点距离,雨天里得打着伞去升火煮饭。心里自然极不情愿。于是找领导,质问,争执,顶撞,最终吵闹起来。说得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最终却在领导的“太极功”,和所谓的研究决定前,没有任何效果。只好身不由己地搬了。好在,那时只有不多的几箱书,几卷被子,加一些日常用品,很轻易就移动了。只是不到半年时间,又莫名其妙被安排搬了回来,仍是原来住的那一套。再搬的时候,心里觉得特别憋屈,仿佛自己在这世间,就像那些东西一样,被别人操纵着,指控着,任意地来回挪动,折腾。
那排房子,据说是有灵气的。在那里结婚的人,多半是生儿子。虽然也喜欢女儿,但我是家中独子,又只能生一个,不管是父母,还是自己,总希望能是儿子。真还天从人愿,搬回去不久,妻就有了身孕,而且真的就生了儿子。还记得那个春夜,当我从医院回来,已是凌晨三点。我激动地告诉父亲,生了,是儿子。天亮后,邻居见我面就说:生了,是儿子。并笑说,我们听到了,你的声音在发抖。才想起自己过于兴奋,扰了四邻,竟忘了那房间,是不隔音的。
儿子四岁,单位再次调整住房,有机会从平房搬进楼房。虽只50多平米,而且是80年代初的建筑,但两室一厅,厨卫俱全,还有两个阳台。第一次有了套房,心里的激动,不亚于儿子出生。躲进小楼成一统,是我一直向往的。能够独立、自由地在自己的空间里起止,更是我的梦。拿到钥匙,装修也没来得及(事实上,也没办法装修,有限的几个钱,全被挤出来,作了购房款),招呼了班里一干大男生,三下五除二,就搬了家。阳台上种了些花草,靠窗的位子放了张书桌,把所有书整理到书架上,就算把自己安顿了。
在那房里,虽只住了三年,却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妻子调到了城边的一所学校,儿子也在里读了书,一家人,朝朝暮暮在一起,有争吵,有磕碰,更多的,却是欢乐与和谐。家贫,但欢乐多。家小,但梦想大。正如我在诗中所说:“心怀高远,陋室也能胜过天堂。”无论受了多少委屈,经了多少心酸,一回到家里,就总觉得温暖,安定,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我的许多文章,后面都有苦茶居的落款,就是写在那里。现在,望着那些字句,还能记得,我在那里,就着苦茶,在吞云吐雾里,写下它们的情形。
我说过,那是一个边地小城。偏僻,荒远,闭塞。而且颇有些排外。那是我的异乡。我在那里,举目无亲。在别人的地盘上,我知道应当怎样小心谨慎。我教书,写作,兢兢业业,却因为没有关系,不善巴结,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孤独,失落,寂寞,像蛇一样纠缠着我。更要命的是,有限的三两个朋友,我巴心巴肝对待他们,但背地里伤我最深的,却正是他们。这让我彻底绝望,并最终下定决心,离开那里,到了现在这座城市。
那是2000年9月。旧世纪尚未完全结束,新世纪也便不算开始。但我再一次搬家了。那是最彻底的一次,也是最烦累的一次。所有能搬的,都搬走了。妻子。儿子。书。衣柜。厨柜。书桌。床。破旧的衣服。鞋袜。木板。给父母送的青杠炭。甚至一些没用的纸片。装了整整一卡车,搬了整整三百里。那是值得我回味的地方,也是让我伤心绝望的地方。彻底地搬走,便再不打算回去。尽管那时并不知道,我最终会落足什么地方。那时候,有不舍,也有决绝,有对过去的怆然,也有对未来的期望。但更多的,还是隐隐的迷茫。
跑调动的时候,曾借宿朋友家中。朋友与我年齿相若,但高我一届,早我几年到这城里。单位好,早有了一套很不错的三室。有一个夜晚,在他家客厅里,望着窗外灯火辉煌的城市,回想着为调动所作的奔波,所付出的艰辛,不禁遥想万端:万家灯火里,哪一盏下面,才会有我的一席之地,哪一扇窗户后面,会是我和妻儿的家?回想着老杜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茫然回头,不经意间,眼底已涩然有泪。
进入这座城市时,单位里的福利房,早像殖民地一样,被瓜分尽净。好在领导关照,被安顿在单位所谓的“教授客房”里。客房只一间,带了一阳台,总面积38平米,月租金38元。一家三口,“并”红苕般挤在逼仄的房间里,进出、转身都得避让着家俱,其拥挤,可想而知。但最痛苦、最令人难以忍受的,还不是挤,而是客厅、饭厅、卧室三位一体,书柜与衣柜齐立,电脑与电视共响,不可能有安静读书、思考和写作的空间。
好在,只拥挤了一年多时间,就有了福音。政府的“安居工程”里,为全区教师买下两幢“经济适用房”,以解决无房教师的住房问题。当时正好被借在文教局听差,靠着近水楼台的便利,总算争得了其中的一套。当即兴冲冲和妻儿去看房。面积不大,90多平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厕,双阳台。除了离市区远点、结构布局稍嫌欠缺外,房子还是颇令人满意的。然后是四处借钱。交钱。领钥匙。简单装修。然后是又一次搬家。住进新房,一个个房间走动,心里觉得,也许,这就是在这城里的最终归宿了。
以当时的资历,我是不够格享受此房的,因此颇有些暗自庆幸。而且,刚到这城里不出两年,就好歹有了这样一个窝,多少也觉得豪气和满足。贴地砖,抹墙漆,封阳台,简单地装了,添了些家具和空调,搬进来,居然也像一个暖融融的家了。
那时以为,这就将是伴我终身的房子了,是我在这座城市中永远的避风港。
缺憾也是有的。一是地段太偏,在郊区,离市中心远,离上班地方更远,出行和购物极不方便。二是格局不合理,只两室两厅,厅大,卧室小。最要命的,是没有我一直想要的书房。虽封了主卧的内阳台,勉强能放下一架书,一张电脑桌,但不独立,熬夜的时候,常影响家人。写字的时候,又常受干扰,每有些许感觉,想捕捉下来,妻儿总在背后走动,就像一只正欲生蛋的母鸡,不断有人经过,那蛋往往生得不顺利。
父亲过世后,母亲年纪渐渐大了。她一个人在乡下老家,守着几亩薄地,几间老屋,让人不放心。于是常常接她来城里。但房间狭小,只好让她和儿子住一间房。尽管儿子读了初中,住校,一周回来一次,但眼看着儿子一天天大起来,总那样凑合,既委屈母亲,又憋屈儿子,也不是办法。离妻的老家近,岳父岳母偶尔来住上几天,竟只能在客厅里屈就。
所以,妻一再在我面前抱怨,弹嫌这房子的弊端,全然忘却了当初,是她力主要拿下的。尤其是看到以前的同学,都买了大房子,而她单位的一些同事,家境不如我们的,也换了华居,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换房的欲望便越来越强烈,到了让人吃不消的地步。
刚开始,我一听说房子的事,就反感,头痛。倒并非对现在的房子,有多么热爱或珍惜,而是觉得一说房子,就感到压力,而这压力,最终将荷在自己肩上,让人长时间喘不过气来。实在说,工作近15年,前十年在那偏远小城,没能积下什么钱。买现在这房,几乎全是借款。欠帐刚还完,父亲又病重,去世,花掉不少钱。然后是儿子读书。儿子读的,是人们所谓的“贵族学校”,尽管凭他的成绩和努力,免掉了两万多的高价,每个月也得花掉五六百。而且眼看初二了,马上是高中,三年后又是大学,不定以后还读什么,总之得不断地掏钱。而像我等三十来岁的工薪家庭,什么都不缺,就只缺钱。什么都有,就是没钱。
这样的境况里,就觉得妻瞎起哄,见不得手里有些钱,日子刚觉得宽余,又要穷折腾。妻却不以为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耳边念叨,磨蹭,再而三、三而四地指责现在这房子的弊端。让人心烦,又觉得真有必要考虑房事。其实,对好房子,大房子,我也梦寐以求。但这实在不是易事。这座城市,是美的,用我在另一篇文字里的说法,“宜其室家”。尽管所修高楼大厦入住率不高,但房事一直坚挺,似乎高潮不断。周边县市来购房的,就不说了。据说,很多省城的,也来定居。比起上海、成都,房价虽不很贵,但对我们而言,多少还是觉得咬人。走在灯火辉煌的街头,路过房产广告牌,仰视着那一幢幢豪宅,华居,就像阳痿的男人,看着丰乳肥臀的女人,很多想法,却没丝毫办法。
妻倒觉得轻松。她的意思,卖掉现在的房,加上余钱,再少借一些,按揭一套大的,除首付和装修,只付月供,应当可以承受。然后跟我合计,按现在的情况,每月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再考虑一些变动因素,比如可能会涨的工资,可能会多的收入,还能积存多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到未来的房子,妻也颇有规划,得三间卧室,我们一间,儿子一间,母亲一间。又说,你还得有一间书房吧?单独的,自由的,满墙的书,那是你的天下。
最听不得书房的话,一听,就有些忍耐不住,对房事心动了。
首先看的,是二手房。按规划和设想,在房产网上搜索了好几个夜晚。上下班路上,买菜途中,都会下意识地看看中介,或关注一下楼盘。首先考虑的是价位,20万左右,勉强可以接受。然后是地段,要离市中心稍近,离上班不太远。最后是户型,至少得4室的,能有书房,有客房。但二手房里,这样大的,不多。有限的目标里,奔东跑西,看来看去,不是这里不合心,就是那里不如意。有两套还算心仪的,但不是房太旧,就是付款方式难以接受。颠来倒去,折腾了十来天,弄二手的念头终于绝灭。
要好的朋友一直主张,卖房就像结婚,要卖就卖新的,并推荐了他所在的小区。去了,看了。无论环境,还是地段,都不错。离我上班处,走路也就20分钟。然后是选择,左看右看,前思后想,过程之长、取舍之艰难,不亚于神六升天。最终选中的一套现房,是复式,六跃七,五室三厅两卫,近170平米,一部室内楼梯贯通。最令人心动的,是顶楼上送的两个露台,40平米左右。遥想着在露台上种些花,养些草,天气好的时候,搭一架躺椅,在花草中看看书,望望远,该是很惬意的事。于是一咬牙,决定承受27万多的价位。
好在,现有的房已顺利卖掉,差不多够交首付。为以后的压力,也为少付银行利息,一狠心一咬牙,首付、按揭各一半。交首付时,原本要转帐的,最终却又想体验十多万块钱在手,究竟什么感觉。十来叠被皮筋拴捆着的百元钞,见证着我们多年来的艰辛。第一次经手这么多现金,说不定也是最后一次。而且,这些饱含艰辛的钞票,从银行出来,在我手里还捂不热,就将转手他人,永远消失,那滋味,直叫人想起弘一法师所谓的“悲欣交集”。
这还不算完。开单位证明,填申报材料,然后签贷款协议。然后做公证,交保险。不断签字,不断摁指印。按下最后一个时,心像被什么刺着一般,疼痛。那感觉,像伏罪的犯人,被喝令着在证词上,具结画押。又觉得,那一叠材料,其实就是一纸卖身契。近不惑的人了,却至少得有十年时间,要为那套房子躬身为奴,每月按时支付数量不菲的血汗钱。那心境,那感怀,只能用悲哀或悲壮,可以形容。
装修的过程,既是规划未来生活,也是体验什么叫“花钱如流水”。累。烦。但眼看着四壁的空间渐渐有了变化,眼看着想象中的家,正越来越切实,又觉得莫名快乐。有生之年,多半不会再搬动。那么,这套房子,就将是我在这城里最后的落脚处了。
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颇有感触。房子,是空间,却又不仅仅是空间。在物质时代,一套房子,对一个男人,尤其是从农村到城市的男人,不仅是安身立命之地,也是安魂立根之处。大半生的光阴,所有的拼搏,所有的心思,其实不止是为一套房子,而是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安妥和慰藉,为自己的生命,找一处可以扎根的土壤。
有一首歌,没听过,但看过歌词,记得其中几句。一只鸟要飞越多少里路,才能望见海洋?一座山峰要冲涮多久,才能汇入江河?一个男人要经过多少事,才能明白世事?
现在,想接一句在后面:一个人要搬多少次家,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妥?
又要搬家了。现在住着的,早卖给别人了。跟买方约好,一要现金,二得等我找好住处再搬。住处找好了,用卖房的钱,和不多的积蓄,作为首付,再以负债10年的代价,直把自己弄成彻头彻尾的穷光蛋,又变成负债累累的杨伯劳,才在离市区近些的地方,按揭了一套大些的。钥匙到手,虽不足三两,在我心里却不啻千钧。
房不错。地段好,离城近。一面临山,两面临江。站窗前或露台上,既可远眺富乐山,也可近看涪江和芙蓉溪。交通暂时不算方便,但离我上班处,步行也就20分钟。正所谓接近闹市而远离喧嚣。人说,那是高档社区,豪华住宅,我没觉得。只是觉得宽大些,所以喜欢。现在,装修已近尾声,春暖花开的时候,就该搬了。这也是约好的时间。
就我自己,最烦搬家。每搬一次,都弄得自己心里,和那些家具、书籍一样,千头万绪,零乱纷扰。好不容易再次整理完毕,总是折腾得人够呛。所以,很多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叫《作植物的幸福》。那些植物,一旦降生在某个地方,就可以在那里立足,扎根,生长,不顾外界的种种风云变幻,而只管一天天地发展壮大自己,只管一天天地让自己枝繁叶茂了。我说,很羡慕那些植物,“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可供自己吸取必需的养分,可供自己牢牢地站定脚跟,挺直精神,自由自在地呼吸,生息,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但我毕竟不是植物,而是动物。是动物就要动。是动物,心里就不免种种欲念,双脚就禁不住要蠢蠢地动,要到处乱跑,要将那蜗牛壳一样的家,到处搬动。
这短短半生中,已经搬过很多次家了。
老家在乡下。这话,我常说。乡下是确凿的。泥土,草木,溪流,虫吟,鸟唱,犬吠,牛哞,炊烟,这每一样物事,都是乡下特有的。而所谓的老家,确凿地说,不过就是风雨中飘摇的一幢旧宅,和旧宅中曾经的人,事,种种回忆。
在乡下,修房造屋,是大事。一个农民的一生,不外乎娶妻生子,修房造屋。所以有人说,农民就是,哪怕三块石头支个灶,只要一有钱,就会想着修房子。
现在想,有关乡下的生活,一段段记忆,竟是以旧宅的变迁为分界的。最先的记忆,是两间茅屋,一间灶房,一间卧室。我和父母,在聚族而居的那大院里,度过了好几年光阴。然后,四个妹妹依次降生(大妹在1975年夭折),那房子便显得拥挤了。父母便拆掉茅屋,在原址上,盖起了三间瓦房。依然拥挤,但一家人好歹凑合了几年。窄,但温暖。柴草味,炊烟味,米饭味,都还清晰。
旧宅最大的变动,在1986年。我和三个妹妹渐渐大了,家里经济也稍有好转。父母便再次推倒旧房,仍是在原址上,盖起了“长三间挂两厦”:丁字形,一字儿排开三间,分别是卧室、堂屋、卧室;紧邻着右侧卧室的,又一字儿排开三间,一间茅房,一间厨房,一间卧房。一直到现在,整整20年,仍没变动。我想,也不会再有什么变动了。
那旧宅,已经有些颓败了。泥墙在风雨中剥落,屋瓦在阳光里陈旧。屋棱间积着的枯叶、腐枝,将它衬得越发老迈,不再像当年那样精神。但它对我生命的意义,却一如当初。它是我的老家,是我生命的根,是我的最初。世事再怎样变动,它不会变。走得再远,循着村路,也能回去。灶房里的锅台,房后的老井,井旁的竹树,都还该记得我。暗黑的夜晚,即使没有灯火,也能打开房门,摸到我曾经的睡床。那里曾经充满欢乐,一家六口,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其间的日子,有过苦涩,也有过甜蜜,有过心酸,也有过快乐。
然后,我读书了,离旧宅,一天天远了。然后,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定居于遥远的城里。而三个妹妹,也依次出嫁,并外出打工。再然后,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守着。那旧宅,便越发孤寂,冷清了。但它还在着,这就是安慰。
我现在是在城里。工作没问题,生活也没问题,金榜题过名,结婚生过子,房子却一直是个问题,是头等大事。时常觉得,一个人要与城市,发生直接而恒久的关系,或者说,一个人要真正融入一座城市,像占有财富一样占有这座城市,就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这想法,从上大学时起,就有了。那时的集体宿舍,七个人一间。两床合一的上下铺,我睡下铺。上铺的同事天生好动,每晚要上窜下跳很多次。每次上下,都让我像置身汪洋中的船上,左右晃动,那可是真正的“风雨飘摇”。而到深夜,又恍若置身歌剧院,耳边鼾声如雷,“交响”不断。睡眠本就不好,这样的境况里,想不失眠都不可能了。
那时我已开始了恋爱。女友偶尔来,无处可去,只好在校园里,专拣那些树阴里,背光的地方,四处乱走。那时就想,要能有自己的房子,哪怕是蜗牛一样的房子,该有多好。然而没有。没有那样的一间房子,供我们收藏自己的爱情和梦想。
心安之处,即为家。心不安,便没有。没有家,爱情无枝可依,梦想也只好四处流浪。
“爱人,我们终将有座/自己的房子。温暖。敞亮/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在冬天,我结束流浪归来/你默默卸下我的行囊/和沉重的旅尘/我闻到房子和家的气息/顿时泪如泉涌/疲惫地躺在你的怀中/看着熟睡的儿子/给你讲述浪游生活的艰辛/风雪在窗外凄凄嘶唱/想挤进窗棂,抢夺温暖/我们的房子,默默抵抗/像慈祥的父亲,坚韧而宁静”
这是那时的一首诗,题目就叫《我们的房子》。
刚参加工作,在一个偏僻的小城中学。城真是小,一泡尿可以从城东撒到城西。唯一的好处,住房相对宽松。虽是单身,因为正在恋爱,单位领导特别体恤,刚去就给了一套三进的平房,外带天井和厨房的。你女朋友来,也可煮一下饭。领导说。那时年轻,心地纯善,纤敏,颇为感动。到女朋友来,就欢天喜带她到各个房间走动,说这个是客厅,那个是卧室,那个做书房和客房。想想可笑,就那么三间屋,傻子都会那样安排的。但当时,还是傻子般兴奋地讨论着。然后,就在那里结了婚,好歹算是成了家。那是90年代初,两人的月工资加起来也就两百多,又没家里资助,那婚就结得简单,寒伧,就像那新房里的陈设。
结婚后不久,单位要调整住房。理由是某位老师,与管后勤的关系不错,他们想搬进学校住,就住我们那房。因而要我们挪动,到另一套,两室的平房。也有一个厨房,但离住处有点距离,雨天里得打着伞去升火煮饭。心里自然极不情愿。于是找领导,质问,争执,顶撞,最终吵闹起来。说得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最终却在领导的“太极功”,和所谓的研究决定前,没有任何效果。只好身不由己地搬了。好在,那时只有不多的几箱书,几卷被子,加一些日常用品,很轻易就移动了。只是不到半年时间,又莫名其妙被安排搬了回来,仍是原来住的那一套。再搬的时候,心里觉得特别憋屈,仿佛自己在这世间,就像那些东西一样,被别人操纵着,指控着,任意地来回挪动,折腾。
那排房子,据说是有灵气的。在那里结婚的人,多半是生儿子。虽然也喜欢女儿,但我是家中独子,又只能生一个,不管是父母,还是自己,总希望能是儿子。真还天从人愿,搬回去不久,妻就有了身孕,而且真的就生了儿子。还记得那个春夜,当我从医院回来,已是凌晨三点。我激动地告诉父亲,生了,是儿子。天亮后,邻居见我面就说:生了,是儿子。并笑说,我们听到了,你的声音在发抖。才想起自己过于兴奋,扰了四邻,竟忘了那房间,是不隔音的。
儿子四岁,单位再次调整住房,有机会从平房搬进楼房。虽只50多平米,而且是80年代初的建筑,但两室一厅,厨卫俱全,还有两个阳台。第一次有了套房,心里的激动,不亚于儿子出生。躲进小楼成一统,是我一直向往的。能够独立、自由地在自己的空间里起止,更是我的梦。拿到钥匙,装修也没来得及(事实上,也没办法装修,有限的几个钱,全被挤出来,作了购房款),招呼了班里一干大男生,三下五除二,就搬了家。阳台上种了些花草,靠窗的位子放了张书桌,把所有书整理到书架上,就算把自己安顿了。
在那房里,虽只住了三年,却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妻子调到了城边的一所学校,儿子也在里读了书,一家人,朝朝暮暮在一起,有争吵,有磕碰,更多的,却是欢乐与和谐。家贫,但欢乐多。家小,但梦想大。正如我在诗中所说:“心怀高远,陋室也能胜过天堂。”无论受了多少委屈,经了多少心酸,一回到家里,就总觉得温暖,安定,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我的许多文章,后面都有苦茶居的落款,就是写在那里。现在,望着那些字句,还能记得,我在那里,就着苦茶,在吞云吐雾里,写下它们的情形。
我说过,那是一个边地小城。偏僻,荒远,闭塞。而且颇有些排外。那是我的异乡。我在那里,举目无亲。在别人的地盘上,我知道应当怎样小心谨慎。我教书,写作,兢兢业业,却因为没有关系,不善巴结,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孤独,失落,寂寞,像蛇一样纠缠着我。更要命的是,有限的三两个朋友,我巴心巴肝对待他们,但背地里伤我最深的,却正是他们。这让我彻底绝望,并最终下定决心,离开那里,到了现在这座城市。
那是2000年9月。旧世纪尚未完全结束,新世纪也便不算开始。但我再一次搬家了。那是最彻底的一次,也是最烦累的一次。所有能搬的,都搬走了。妻子。儿子。书。衣柜。厨柜。书桌。床。破旧的衣服。鞋袜。木板。给父母送的青杠炭。甚至一些没用的纸片。装了整整一卡车,搬了整整三百里。那是值得我回味的地方,也是让我伤心绝望的地方。彻底地搬走,便再不打算回去。尽管那时并不知道,我最终会落足什么地方。那时候,有不舍,也有决绝,有对过去的怆然,也有对未来的期望。但更多的,还是隐隐的迷茫。
跑调动的时候,曾借宿朋友家中。朋友与我年齿相若,但高我一届,早我几年到这城里。单位好,早有了一套很不错的三室。有一个夜晚,在他家客厅里,望着窗外灯火辉煌的城市,回想着为调动所作的奔波,所付出的艰辛,不禁遥想万端:万家灯火里,哪一盏下面,才会有我的一席之地,哪一扇窗户后面,会是我和妻儿的家?回想着老杜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茫然回头,不经意间,眼底已涩然有泪。
进入这座城市时,单位里的福利房,早像殖民地一样,被瓜分尽净。好在领导关照,被安顿在单位所谓的“教授客房”里。客房只一间,带了一阳台,总面积38平米,月租金38元。一家三口,“并”红苕般挤在逼仄的房间里,进出、转身都得避让着家俱,其拥挤,可想而知。但最痛苦、最令人难以忍受的,还不是挤,而是客厅、饭厅、卧室三位一体,书柜与衣柜齐立,电脑与电视共响,不可能有安静读书、思考和写作的空间。
好在,只拥挤了一年多时间,就有了福音。政府的“安居工程”里,为全区教师买下两幢“经济适用房”,以解决无房教师的住房问题。当时正好被借在文教局听差,靠着近水楼台的便利,总算争得了其中的一套。当即兴冲冲和妻儿去看房。面积不大,90多平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厕,双阳台。除了离市区远点、结构布局稍嫌欠缺外,房子还是颇令人满意的。然后是四处借钱。交钱。领钥匙。简单装修。然后是又一次搬家。住进新房,一个个房间走动,心里觉得,也许,这就是在这城里的最终归宿了。
以当时的资历,我是不够格享受此房的,因此颇有些暗自庆幸。而且,刚到这城里不出两年,就好歹有了这样一个窝,多少也觉得豪气和满足。贴地砖,抹墙漆,封阳台,简单地装了,添了些家具和空调,搬进来,居然也像一个暖融融的家了。
那时以为,这就将是伴我终身的房子了,是我在这座城市中永远的避风港。
缺憾也是有的。一是地段太偏,在郊区,离市中心远,离上班地方更远,出行和购物极不方便。二是格局不合理,只两室两厅,厅大,卧室小。最要命的,是没有我一直想要的书房。虽封了主卧的内阳台,勉强能放下一架书,一张电脑桌,但不独立,熬夜的时候,常影响家人。写字的时候,又常受干扰,每有些许感觉,想捕捉下来,妻儿总在背后走动,就像一只正欲生蛋的母鸡,不断有人经过,那蛋往往生得不顺利。
父亲过世后,母亲年纪渐渐大了。她一个人在乡下老家,守着几亩薄地,几间老屋,让人不放心。于是常常接她来城里。但房间狭小,只好让她和儿子住一间房。尽管儿子读了初中,住校,一周回来一次,但眼看着儿子一天天大起来,总那样凑合,既委屈母亲,又憋屈儿子,也不是办法。离妻的老家近,岳父岳母偶尔来住上几天,竟只能在客厅里屈就。
所以,妻一再在我面前抱怨,弹嫌这房子的弊端,全然忘却了当初,是她力主要拿下的。尤其是看到以前的同学,都买了大房子,而她单位的一些同事,家境不如我们的,也换了华居,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换房的欲望便越来越强烈,到了让人吃不消的地步。
刚开始,我一听说房子的事,就反感,头痛。倒并非对现在的房子,有多么热爱或珍惜,而是觉得一说房子,就感到压力,而这压力,最终将荷在自己肩上,让人长时间喘不过气来。实在说,工作近15年,前十年在那偏远小城,没能积下什么钱。买现在这房,几乎全是借款。欠帐刚还完,父亲又病重,去世,花掉不少钱。然后是儿子读书。儿子读的,是人们所谓的“贵族学校”,尽管凭他的成绩和努力,免掉了两万多的高价,每个月也得花掉五六百。而且眼看初二了,马上是高中,三年后又是大学,不定以后还读什么,总之得不断地掏钱。而像我等三十来岁的工薪家庭,什么都不缺,就只缺钱。什么都有,就是没钱。
这样的境况里,就觉得妻瞎起哄,见不得手里有些钱,日子刚觉得宽余,又要穷折腾。妻却不以为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耳边念叨,磨蹭,再而三、三而四地指责现在这房子的弊端。让人心烦,又觉得真有必要考虑房事。其实,对好房子,大房子,我也梦寐以求。但这实在不是易事。这座城市,是美的,用我在另一篇文字里的说法,“宜其室家”。尽管所修高楼大厦入住率不高,但房事一直坚挺,似乎高潮不断。周边县市来购房的,就不说了。据说,很多省城的,也来定居。比起上海、成都,房价虽不很贵,但对我们而言,多少还是觉得咬人。走在灯火辉煌的街头,路过房产广告牌,仰视着那一幢幢豪宅,华居,就像阳痿的男人,看着丰乳肥臀的女人,很多想法,却没丝毫办法。
妻倒觉得轻松。她的意思,卖掉现在的房,加上余钱,再少借一些,按揭一套大的,除首付和装修,只付月供,应当可以承受。然后跟我合计,按现在的情况,每月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再考虑一些变动因素,比如可能会涨的工资,可能会多的收入,还能积存多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到未来的房子,妻也颇有规划,得三间卧室,我们一间,儿子一间,母亲一间。又说,你还得有一间书房吧?单独的,自由的,满墙的书,那是你的天下。
最听不得书房的话,一听,就有些忍耐不住,对房事心动了。
首先看的,是二手房。按规划和设想,在房产网上搜索了好几个夜晚。上下班路上,买菜途中,都会下意识地看看中介,或关注一下楼盘。首先考虑的是价位,20万左右,勉强可以接受。然后是地段,要离市中心稍近,离上班不太远。最后是户型,至少得4室的,能有书房,有客房。但二手房里,这样大的,不多。有限的目标里,奔东跑西,看来看去,不是这里不合心,就是那里不如意。有两套还算心仪的,但不是房太旧,就是付款方式难以接受。颠来倒去,折腾了十来天,弄二手的念头终于绝灭。
要好的朋友一直主张,卖房就像结婚,要卖就卖新的,并推荐了他所在的小区。去了,看了。无论环境,还是地段,都不错。离我上班处,走路也就20分钟。然后是选择,左看右看,前思后想,过程之长、取舍之艰难,不亚于神六升天。最终选中的一套现房,是复式,六跃七,五室三厅两卫,近170平米,一部室内楼梯贯通。最令人心动的,是顶楼上送的两个露台,40平米左右。遥想着在露台上种些花,养些草,天气好的时候,搭一架躺椅,在花草中看看书,望望远,该是很惬意的事。于是一咬牙,决定承受27万多的价位。
好在,现有的房已顺利卖掉,差不多够交首付。为以后的压力,也为少付银行利息,一狠心一咬牙,首付、按揭各一半。交首付时,原本要转帐的,最终却又想体验十多万块钱在手,究竟什么感觉。十来叠被皮筋拴捆着的百元钞,见证着我们多年来的艰辛。第一次经手这么多现金,说不定也是最后一次。而且,这些饱含艰辛的钞票,从银行出来,在我手里还捂不热,就将转手他人,永远消失,那滋味,直叫人想起弘一法师所谓的“悲欣交集”。
这还不算完。开单位证明,填申报材料,然后签贷款协议。然后做公证,交保险。不断签字,不断摁指印。按下最后一个时,心像被什么刺着一般,疼痛。那感觉,像伏罪的犯人,被喝令着在证词上,具结画押。又觉得,那一叠材料,其实就是一纸卖身契。近不惑的人了,却至少得有十年时间,要为那套房子躬身为奴,每月按时支付数量不菲的血汗钱。那心境,那感怀,只能用悲哀或悲壮,可以形容。
装修的过程,既是规划未来生活,也是体验什么叫“花钱如流水”。累。烦。但眼看着四壁的空间渐渐有了变化,眼看着想象中的家,正越来越切实,又觉得莫名快乐。有生之年,多半不会再搬动。那么,这套房子,就将是我在这城里最后的落脚处了。
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颇有感触。房子,是空间,却又不仅仅是空间。在物质时代,一套房子,对一个男人,尤其是从农村到城市的男人,不仅是安身立命之地,也是安魂立根之处。大半生的光阴,所有的拼搏,所有的心思,其实不止是为一套房子,而是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安妥和慰藉,为自己的生命,找一处可以扎根的土壤。
有一首歌,没听过,但看过歌词,记得其中几句。一只鸟要飞越多少里路,才能望见海洋?一座山峰要冲涮多久,才能汇入江河?一个男人要经过多少事,才能明白世事?
现在,想接一句在后面:一个人要搬多少次家,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