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磨山之光

2022-01-14经典散文
[db:简介]
            
1
    与磨山结缘,是1992年的春天,我认识了他,那个与我共度一生的人。磨山是他家乡的山。
   出生在湖区的我,与他相识之前,没见过真正的山,对他常挂在嘴边的磨山,竟有种种向往,磨山的风景真的很美吗?
    终于见到了磨山,在那年仲夏,我去了他父母的家。父母的家在王店镇政府院内,出门经过一条长长的街,街的那头,是火车站,穿过铁路涵洞,便到磨山脚下。
    磨山不高,海拔仅百余米。记得那次,我们从山北而上,那里山势较为平坦。放眼望去,磨山山石裸露,灰褐色的土层,显得单薄而贫瘠,山头光溜溜的,草木不多。上得山来,从北至南,走过一遭,来回不过半个时辰。山上除了一间电站破旧的房子,南端的林木稍微浓密外,没什么特别的风景。所见之处,残石碎片,坑坑洼洼,积水成凼,水中还漂着细密的绿苔。山上矿泉水空瓶,方便面盒渣,白色垃圾,到处散落,简直惨不忍睹;几个面色苍老的石匠,手执器具,不停地在石块上敲打,那叮叮当当的声音,在风中飘荡,格外震耳……这就是他常念叨的磨山吗?没有奇花,没有异草,我心中有些许的失望。
   真正认识磨山,感受其美,是几年后。那时,我和爱人已从孝感调回孝昌工作,离磨山近了。一天,喜欢民俗风情的父亲,拿着他写的一首诗,让我帮他润色,说是县里要编撰《孝昌风情》,他想撰稿。父亲的诗云:

   一里三庙古迹多,玉皇阁下打儿窝。
   百冲汇集千口堰,十八滚桥贤人坡。
   商周台子书声朗,春水玉塘荡碧波。
   西造仙境千秋业,东架长虹万民歌。
——《王店磨山八景》

    磨山有八景,我怎么没发现呢?父亲说,磨山之景,在其历史,在其文化。它的美,蕴含在八句诗中。原来,事物之美,并非表象,就像一个人穿着华丽,没有内涵,徒有其表。我为先前对磨山浅薄的印象汗颜。
  喜欢地域文化的我,对磨山产生浓厚的兴趣。读着父亲的诗句,十多年来,我不停地探访、挖掘、研究,寻觅磨山的风情和韵律。我发现,磨山之光,照拂在悠悠岁月里。
2
   磨山之光,在其神奇。千百年来,磨山之境,流传传说甚多,“秦始皇赶南山塞北海”为其中之一,虽是传说,却让人无限臆想,这儿曾是一片水域吗?或许是,或许不是,抑或远古时期的地壳运动,让一片汪洋变成了山陵。大自然真是奇妙,竟然在这个地方,长出无数块石头,石块摞积成山,便有“摞山”之名。摞山的石头为黄砂岩,石质坚硬,花纹秀美,为上好的石材。就如世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一样,十万块石头中,没有相同的花纹,这是大自然馈赠的宝。
   不知何年何月,摞山有了烟火气。周围的人,用摞山石打造各种生产生活器具,最为神奇的是石磨,“磨出的面粉白细,磨出的豆腐白嫩,磨出的大米晶莹。”石磨畅销大江南北,千古不衰。因磨闻名,不知不觉中,“摞山”易名为“磨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八仙是否来过,不得而知,真有“八仙地”之名,在磨山对面。传说最早来磨山的“大人物”,是楚国皇室熊驿的曾孙熊鄂。熊鄂喜欢云游,某年春天,他乘着一辆装饰豪华的马车,从古城荆州出发,一路游历名胜古迹,待他游到孝感磨山时,被一片碧翠的山林和浓郁的花香吸引,觉得这儿是风水宝地。于是,他从荆州移居磨山。
    《康熙孝感县志》记载:“磨山,距邑九十里,楚蒙谷不受爵禄,自弃于磨山之中。磨城,子胥所筑,盖以此山名城也。”史料为证,蒙谷曾隐居孝感磨山,亘古千年的磨城为伍子胥所建。蒙谷何许人也?他是春秋末年楚国的士大夫。吴人攻入楚都郢,蒙谷冒死抢出楚国法律大典,后来楚国打败吴国,他把这部大典献给了楚昭王,使楚国大治。史秋其功,“与存国担若”。楚昭王论功行赏,蒙谷却不愿受封,一走了之。伍子胥亦为楚国士大夫,至于为何在磨山筑城,史书没有记载。正是有了这些“贵人”,磨山才更有灵气,更为敦厚,才有了台子湖殷商文化遗址,有了千口堰天子坟的传说,有了“一里三庙”袅袅千年的香烟……
3
   磨山,不仅迸发神奇之光,还闪耀红色之光。那光,霞彩四射,彪炳千秋。还记得70多年前的那场战役吗?
   1946年的7月1日(农历六月初三),一支由王树声和刘昌毅率领的中原突围南路军,经过5天的迂回行军,1万余名将士匍匐在王家店磨山以南,卫家店邹湖以北,平汉铁路以东的山林中。上午8点左右,天空乌云密布,突降暴雨。随着王树声的一声令下,勇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国民党66军13师37团和38团的碉堡发动猛攻。血与火的较量,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南路军血战竟日,于当天下午1点,成功冲破了国民党的“立体封锁线”。
    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之战,不仅实现了中原大军转移最关键一步,而且调动牵制了大量的敌军,在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上,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两年之后的一场遭遇战,让当时身为刘邓大军6纵18旅旅长的肖永银懊悔一生。那是1948年的1月16日,18旅为了摆脱国民党第28师的追剿,行至王家店磨山边时,肖永银看见战士们都很疲惫,决定在这个地方休整一晚再走。他在王家店的东南北三面都有布兵防守,唯独西面是来路,故未布兵。哪晓得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同一天,从河南罗山插过来的国民党,由胡琏整编的第11师也到达王家店。敌军派了一支便衣侦察队,摸清了18旅的的防守情况后,果断地向他们发动进攻。因西面没有防守,敌军很快进入王家店街上。肖永银听到了枪声,他万万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于是从南边抽了一个连去西边阻击。但是北边、南边和东面枪声大作,敌军的大部队压了上来,更糟糕的是,驻扎在王家店街上的直属队,因没有枪支,已被敌人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要救他们,必须集中兵力发起冲锋,可是这样,将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位号称“横扫八百里”的将领,左思右想,不竟引颈长叹,他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救人法子。为了减少伤亡,他命令52团先撤,自己带着54团殿后,边战边撤,终于突围而出,而直属队的战士们,却永远沉睡在这个鄂北的小镇。
    这是肖永银一生的痛,这种痛令他无法释怀。1998年,从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的岗位上退休的他,回到曾经败走麦城的地方,想起那些为革命献身的将士,他感慨万分,老泪纵横……
    我理解肖司令的心情,因为70年后,为了探访那段历史,我走访了一名亲历者—王店镇河口村李家堰裴修敏老人。“那一年我11岁,记得那天傍晚,解放军来我们塆,各家各户都住有解放军,我家住了12人。”老人说,“多好的战士啊,哈是年轻人,一来我家就帮忙挑水,把水缸盛得满满的,还到处清扫。可是他们打完仗,住我家的只活了2人,你说惨不惨,都是爹妈养的。”我的到访,让老人开启了一段痛苦的记忆。
   在磨山,还有一场惨烈的战斗,磨山村齐家楼83岁的齐步郎老人记忆犹新。那是1948年的秋收后,国民党残部厉泽成带领一个营向北逃窜,被解放军围追堵截。为了与我军对抗,厉泽成残部在磨山上修建了工事碉堡,四周拉铁丝网和垒石墙,在南华寺边筑起了南城门,还架起了三挺重机枪防守,整个磨山俨然铜墙铁壁。
    那时,解放军的指挥部,设在齐家楼村民齐平波家中,因他家是革命家庭,叔叔齐步勋是烈士,叔爹齐儒柏是新四军五师的一个排长。齐步朗老人有个表哥叫汪定元,被解放军请去护理炮台,炮台架在“八仙地”的东南角,与磨山正对,相隔一里余。据汪定元当年讲,一个午后, 解放军向磨山发起总攻,但由于敌军盘踞有利地形,火力凶猛,我军伤亡很大。解放军的指挥官命令炮手向磨山南城门开炮,第一炮打偏了,第二炮打近了,误伤了很多战士;主炮手战战兢兢,准备开第三炮时,副炮手看其状态不好,说让他试试。副炮手气定神闲,一炮开发,射中目标。磨山的南城门被炸开,敌人的重机枪成了哑巴。解放军趁机吹起冲锋号,势如破竹,厉泽成瞧着大势已去,带着他的残兵败将,从磨山西边抄小路至侯寨仓皇而逃。
   这场战斗,双方伤亡惨重。齐步朗老人说,曾听长辈们讲过,这样的伤亡可以避免的,因为就在那天上午,解放军在磨山的南桥边,活捉了国民党一位姓郭的班长,那人主动投诚,并央求解放军放他回磨山,说是做厉泽成的工作,放下武器,弃暗投明。可是,哪晓得这家伙假意投诚,一上磨山,他就向厉泽成说解放军根本没实力,因此,厉泽成才负隅顽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磨山经过火与血的洗礼,更加沧桑,更加凝重。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在磨山边的人们,渐渐忘却那些沉重的记忆,就连磨山对面的陈家塘,那个曾经掩埋无数尸骨的大坑,早已夷为平地,种上了庄稼,找不出一丝历史的印痕,唯有那11块无名战士的墓碑,伫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他们的灵魂与磨山同在,与日月同辉。

4
   再次爬上磨山,是2017年的春,应邀与一群文友采风。我们从磨山南端而上,因山林茂密,脚下似乎没有路,若不是朋友当向导,一路扒开丛草,我们不会顺利到达山顶。发电站依然还在,只是房屋废弃,新的电站建在107国道边。
    站在磨山之巅,向西而望,欣欣之景,尽收眼底。山脚下,南来北往,北来南往的火车,时而飞驰在京广线上,穿境而过;远处的田野,绿的麦苗,黄的油菜。绿得葱茏,黄得纯粹,一派和美之景。
    我们从南至北行走,满眼是绿,就像沐浴在天然的氧吧中,一路听清脆的鸟鸣,一路闻野金银花的清香。磨山变化真大!朋友说几年前,幸得中央下令禁止山林矿产乱伐乱采,满目疮痍的磨山,才得以喘息生养。难怪山上没有听到刺耳的叮当声,也没看到弓腰驼背的石匠……
     磨山之美,不仅在于自然,还在于人文。不是么?磨山脚下的磨山村,那拙朴的村史馆,那丰藏的石艺博物馆,那开阔的石艺广场、生态广场、休闲广场,那清凌的春水塘,神秘的仙姑洞,望仙亭,连心桥,那些优美的诗词石刻………每一地,每一品,都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如此之美,无愧于那块“湖北省秀美乡村”的授牌。
   从曾经有名的上访村,县里重点的贫困村,到如今祥和美丽的省级最有影响力的村庄,磨山村的变化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它益于国家乡村振兴之策,益于省市县三级精准扶贫工作队之智,益于王店镇政府班子及磨山村两委的“群众为本、生态为基、产业为要、文化为魂,以文化为统领的四位一体”之功。无疑,磨山是幸运的,磨山村也是幸运的。
5
“遥想当年枪雨急,感怀时下岫云妍。” 磨山是王店镇人民的根与魂,自古以来,散发出熠熠之光。磨山之光,庇护着它世世代代的子民,也寄托着远离家乡游子的乡愁。
如今,越来越多的,越来越远的人,知晓磨山,亲近其美。浸润在不老的时光里,磨山不老,故事弥新……


2018年10月30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