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修行(发《牡丹》2019年第9期)
2022-01-15经典散文
[db:简介]
时光里的修行
高卫国
祖母是踩着月色走进我梦乡的,和她生前一样慈祥。上身蓝布对襟夹袄上,缀着豆粒般大小的银扣子,扣子上錾着比目鱼的图案。下身黑色的裤子,打着绑腿,整个人显得干净利落。祖母轻轻呼唤我的乳名:“小三儿,电影散场了,赶紧从草垛子上爬起来,咱们回家吧。”
梦境清晰而又真实,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往事,带我回到时光深处。夏日夜空,繁星点点,在院子里铺一张席子,祖母和我坐在席子上纳凉。祖母手指着,教我辨认牵牛星、织女星。后来上大学读到“维北有斗,不可以挹琼浆”的诗句,眼前即刻闪现祖母为我指认星空的童年时光。
多少个夜晚我是枕着那些传唱多年的故事入梦的,花木兰,穆桂英,孙猴子,刘关张……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因胆道蛔虫住进了县医院,和一个同龄的小朋友闹别扭,他说明天叫阿斌来打我,他说的阿斌是他哥哥,我说明天叫孙悟空和关云长来打他,他们的本领都高得很,惹得医生和护士都笑弯了腰。
在我的故乡北中原的乡村,有红白喜事的人家会在村里放电影,孩子们便奔走相告,放电影的消息一会儿便在村里飞散开来,下午放学后就会看见镶着黑边的白色幕布已扯在了街道两旁的树上。大人也会早早地收工,孩子们则是扒拉两口饭,撂下饭碗就匆匆地跑去占位置了,讲究一些的人家会从家里拿上小凳子。大多数庄稼人是不讲究的,砖头块儿、石头墩儿、路边的树疙瘩或者干脆去街边人家的房顶上。二胖家的房屋紧邻大街,旁边是合作社,这是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称呼,合作社前面有一片空地,因而这里也就成了放电影的首选之地。拨开时间的幽深的缝隙,我仿佛看见了童年时期的二胖,他自豪地对正在做游戏的小伙伴儿说:“让我先来,否则下次放电影不让你们去我家屋顶。”
秋收以后玉蜀黍秸秆打成捆码在街道的两侧,可以用来生火取暖,也可以用铡刀铡碎,在草黄叶枯的冬天做牲畜的草料。这时候秸秆也是最好的坐具,既柔软又暖和。
放映机滋滋啦啦地响着,射出一束光,我能清晰地看见有灰尘微粒悬浮在这光束里,有时候风吹得屏幕呼呼啦啦地响,并伴随着响声波浪般地起伏,突然喇叭传出一阵刺耳的杂音,我的精神为之一震显得极为亢奋,双眼盯紧了银幕。
电影播映的内容大多已经在岁月的深处漫漶,犹记得《地道战》和《地雷战》是常常放映的,明明看过了很多遍,听说晚上放电影依然激动,现在想来那时候看的也许是一种心情。
农用四轮车的车斗在农闲时就搁置在街道两旁,上面堆放一些秸秆或者杂草,有一次看电影时,我躺在这样相对密封的车斗里睡着了。在睡梦中听见祖母一声声呼唤我的乳名,一骨碌爬起来揉揉朦胧的双眼,哪里还有人,早已是“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曲终人散,连幕布都撤走了,只剩下一地月光亮如白银。于是,我牵着祖母的衣襟,祖母晃着一双颤颤摇摇的小脚将那一地的月光踩碎,我们伴着村庄里的几声犬吠向家中走去。
我想起了儿时乡村夜间的犬吠,乡村犬吠往往会此起彼伏,刚开始常常是几声犬吠,继而村庄之间彼此呼应,连绵的犬吠声穿透夜色的布幔,在空间延宕,显得格外神秘,犬吠声越过乡村厚实的夜飘荡在无边的旷野之中,没有人知道,就是这乡村的犬吠声在一个孩童的心里种下了朦胧的时空观。
沿着时光往回走,或许你能遇见一个㧟着小板凳的孩童,正牵着祖母的手走在看戏的路上。在乡下搭台唱戏是不多见的,每逢古会才会唱几天,每年农历十月初五是我们村的古会。古会是老辈人留下来的,到了这一天,村庄的街道就成了商品集散地,来自十里八乡的小商贩一大早就在街道两旁将摊位支起,吃过早饭以后满街筒子都是来赶会的人,熙熙攘攘、叫买叫卖、热闹异常。
戏台依傍着村西头的学校,学校院子里有一棵古槐树,树上挂着一口钟,等我长到八岁上学时才知道这树上的钟声是我上下课的指令。校门口有一处高台,自然就成了戏台,台上密匝匝的锣鼓点儿,咿咿呀呀的唱腔,台下也是人间烟火的热闹,常有卖瓜子、花生、糖葫芦的小贩走动。后来这个戏台被推平规划成了宅基地,再搭戏台就到了寨外的河坡上。
每次戏班子来,所唱曲目似乎大同小异,记忆中《秦香莲》《打金枝》《拷红》《风雪配》这几个曲目是常有的。时光飞逝,《风雪配》的情节和唱词我已记不清了,当时我可以一折一折地复述剧情,有个一起去看戏的霍姓老奶奶逗我说:“这小孙子真伶俐,赶明儿我给你说个媳妇要不要?”我仰着头调皮地说:“要。”她又问:“要媳妇做什么呀?”我说:“让她给我暖脚呀。”于是,两位奶奶都乐呵呵地笑出声来。
戏台子下面,我幼小的心灵已经种下了是非观,看到白脸的出来我总是急切地问祖母:“这个人怎么还没有被抓住呀?”祖母常说:“拿不住奸臣不下戏,等这个人拿住的时候就是这出戏唱完的时候。”花旦轻移莲步走上了戏台,发梢上五颜六色的装饰闪亮我的双眼,她们绣花鞋上的蒲穗一摇一摆,搅得我心尖儿颤巍巍的。武生的对打热闹了浮世的苍凉,青衣的水袖舞成了炫目的光。
每当我看到黑脸包公出来就非常兴奋,那时候只知道他声音厚实有穿透力,感觉他唱得颇有气势,长大后才知道这叫黑头,是很独特的唱腔艺术而且多是反串儿。听!戏台上的包公不怒自威:
开封府有人将你告,打罢官司你再上朝。
开封府有人将我告,你拿我当朝的驸马怎开销?
且慢说你是驸马到,龙子龙孙我不饶。
头上摘掉乌纱帽,身上剥去你滚龙袍。……
锣鼓铿锵,唢呐声嘹亮,望着台上油彩分明的脸谱,祖母会说:“戏里戏外都是人生,戏里的好人和坏人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戏外面可就不一定了。”等我长大后再慢慢品味这些话,觉得祖母简直就是一个睿智的哲学家。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去河北打工的二哥,不幸遭遇车祸客死他乡,我们一直都瞒着祖母,可是耐不住时日久长,心如明镜的祖母怕是早已猜到了不祥。我看见祖母眯着眼坐在冬日的暖阳下,猛然抬头喃喃自语:“你二哥怕是早就殁了。”从此,她卧病在床,再也没有起来,正如我们的预料,祖母老了,经不起生离死别的重击。
祖母生前笃信神灵,吃斋念佛且多积德行善。那些苦难的岁月中,总会有卖艺的、杂耍的、说书的艺人走街串巷讨生活。傍晚时分,玩把戏的来了,一通锣鼓之后街面上聚集了好多人。玩把戏的总是先用九节鞭扫一趟场子,鞭子舞得呼呼生风,鞭梢擦着观众的鼻尖、头顶呼啸而过,人群发出了阵阵惊呼,如同水面的涟漪一样向外荡开,荡出了一个圆形的场地。练一指禅的师傅走进场地中央,他的面前放置一盆冷水,观众席上不知哪位给他寻来一块农村土窑因火候过猛烧制出的焦砖。只见他憋气运功,然后用一根手指在那个砖块上转动,砖屑纷纷落下,我看见他憋得通红的脸上青筋暴露,隐隐地有汗珠在灯光下闪现。一会儿,他停下来在冷水里浸泡一下手,二次运功后继续转动,大约三五分钟的功夫,砖头中间真的穿透了一个手指头粗细的孔,于是人群爆发了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接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儿走到场地中间,他的身子像蛇一样柔软,胳膊关节松动后可以任意旋转,我分明看见他松动关节的一刹那眼中有晶莹的泪光闪动。遇到玩把戏的来了,我拉着祖母的手要去看,祖母执意不去,她不忍心看那些苦命的孩子受苦。逢上说书的来了,奶奶就早早地带着我去,说书其实是河南坠子,是一种说唱结合的艺术。那年月物质匮乏,他们表演结束会挨家挨户地讨要一些粮食,祖母常常叮嘱家人多给他们几升,她挂在嘴上的一句是出门在外讨生活不容易。
在祖母卧病的时日里,我和母亲曾去申村一个女人家,她四十多岁,面容和善,穿着朴素,乍一看和其他乡村妇女无异。只见他点燃一炷香,双目盯着神轴画像,口中喃喃自语,声音细小,我并未听清她的祷词,等到她再次打量人时,目光炯炯如电,据说她在神通上身时可以翻跟头、劈叉。有人称之为迷信,也有人相信这世间有我们未曾参透的玄奥,这个女人最后说出了祖母的大限之日,令人难以置信的准。
不止一次,我梦见自己回到了旧宅的老屋中,躺在热气升腾的火炕上,祖母的故事伴我入眠,有时候,我从被窝探出半个身子,伸长小胳膊去翻看烘烤在与火炕相连的灶台上的红薯。恍惚间,我似乎又回到和祖母一起去听戏的童年,我一手㧟着个小凳子一手牵着祖母的衣襟,走在时光的纵深处,走在故乡混着青草、庄稼与泥土气息的堤坡上。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