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土炉月饼
2022-01-15经典散文
[db:简介]
农家土炉月饼
身居闹市,楼下的蛋糕房不时飘来一股子香甜味儿,幻觉中农家土炉月饼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让我回忆起乡村温馨的日子。
我出生在豫东黄泛区腹地,计划经济年代,每年中秋节前夕,生产队会派男劳力到贾鲁河滩砍一些柳木椽,拉到西岗顶搁一个大坑内,燃着火烧一阵子,再用黄土闷起来,名曰“烧炭”。烧成的柳木炭是炉月饼的最好燃料,火候旺盛而无烟。生产队的仓库建在西岗上,紧挨着牲口屋,一拉溜十几间土坯草房。炉月饼不用垒锅灶,在牲口院内就地挖一个灶洞,将平底铁锅架在上面,周围用柳木棍支起三角架,架顶端绑一根麻绳,吊起一口倒扣的大铁锅,正好扣严实地面的平底锅。高个头的彬爷是村里有名的厨师,红案白案都是拿手活。彬爷带着几个徒弟,露天在西岗上支起案板,先用棉籽油兑水和面蒸面,将包月饼的面皮蒸熟了,再搁铁锅里炒月饼馅。那年月乡下生活清苦,生产队没钱购买月饼馅的原料,只能用红糖拌花生仁,添加少许的青红丝,有时候能弄到一点冰糖,就算奢侈品了。诸事安排停当,彬爷拿出来木刻模具,圆形的模具有烧饼那么大,边沿精工雕刻着齿轮状的花纹,底部刻有中秋月饼字样和花鸟图案。徒弟们将包好馅的面团填进模具里,手持一块表面光滑的厚木板均匀拍打,就像脱坯一样倒出成型的月饼,小心翼翼摆放进平底锅内,上边扣严实大铁锅,燃着炭火开始炉月饼了。
童年的记忆里,我和一帮子发小挤进牲口院,嘴馋得流着口水朝锅灶跟前凑,随即被老队长吆喝驱散了。孩子们很快又聚一块,趴在土墙豁口处,眼巴巴瞅着炉熟的月饼出了锅,那香味儿随风飘散弥漫了整座院子,引诱饥饿的孩子们直咽唾沫。
天快黑的时候,队长敲响了街心老槐树杈上的铃声,伴随着一声“分月饼喽”的喝喊,家家户户的男女端着秫秸秆编织的馍筐,先后向西岗奔去。腿快的孩子们跑在最前边,岔开双腿先占住地方。各家的馍筐依次放在地上排队,如长龙摆尾一般。队长和彬爷把着锅灶分月饼,不论斤两,也不论大人小孩,一口人半块,按人口平均分配。我家爷爷奶奶和父母亲,加上我们6姊妹,整10口人,一下子就分了5个大月饼,在村里算是最多的了,惹得小户人家直眼馋。
刚领到的月饼还没端回家,我就急不可耐地嚷嚷着要吃,立马招来母亲的训斥。母亲说,那月饼是八月十五走亲戚用的,奶奶去太姥姥家,要送两个月饼,我们去舅舅家,也需要两个月饼,等走完了亲戚才能吃。那时候过节走亲戚,乡下缺少瓜果,只有西岗老柿树上摘下的新鲜青柿子。头一天晚上烧一锅开水,倒入大缸内降了温,再将青柿子放进水中,上边覆盖一层麦秸,闷上一夜。第二天早起,捞出来的青柿子就没有了涩味儿,咬一口脆甜,名曰“懒柿子”。村人走亲戚用竹篮装半篮子柿子,再放俩大月饼,就齐了。不论新老远近亲戚,客人送去的月饼,主人家是不能要完的,只能留下一半,另一半让客人带回去。等走完了亲戚,我们家就剩下三个月饼了。
孩子们开始掰着指头查天天,终于在期盼中等到八月十五,蹦蹦跳跳像过年一样高兴。十五的夜晚,乡村的天空幽蓝,圆月明净,一派祥和气氛。家家户户将吃饭的小桌子搬到院子里,冲着月光照射的地方摆放,桌子上的月饼被菜刀均匀切成八块,搁在盘子里,旁边放着懒柿子,还有夏季生产队分的青皮西瓜,留下一个舍不得吃,存放的瓜瓤都汤了,专门预备着“愿月”用。奶奶踮着一双缠裹后畸形的小脚,忙前忙后摆放好供品,虔诚冲东天际冉冉升起的月亮轻声念叨道:“月奶奶,八月八,八月十五到俺家,还有月饼还有瓜……”奶奶许愿的小曲儿,后边还有几句,可惜随着奶奶的仙逝,我早已记不全了。
“愿月”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争抢着吃月饼,大人则忙碌着串门子,用小馍筐端两牙月饼和几个柿子,左邻右舍挨家挨户去送。一时间,你来我往,大街上如赶集一般热闹,老街坊们走碰头,相互打个招呼,道一声祝福,不经意间就将平时两家孩子打架闹出的不愉快,以及女人家长里短嚼舌头根子积郁的心结给冲淡了,那份浓厚的乡情,至今让人留恋。
身居闹市,楼下的蛋糕房不时飘来一股子香甜味儿,幻觉中农家土炉月饼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让我回忆起乡村温馨的日子。
我出生在豫东黄泛区腹地,计划经济年代,每年中秋节前夕,生产队会派男劳力到贾鲁河滩砍一些柳木椽,拉到西岗顶搁一个大坑内,燃着火烧一阵子,再用黄土闷起来,名曰“烧炭”。烧成的柳木炭是炉月饼的最好燃料,火候旺盛而无烟。生产队的仓库建在西岗上,紧挨着牲口屋,一拉溜十几间土坯草房。炉月饼不用垒锅灶,在牲口院内就地挖一个灶洞,将平底铁锅架在上面,周围用柳木棍支起三角架,架顶端绑一根麻绳,吊起一口倒扣的大铁锅,正好扣严实地面的平底锅。高个头的彬爷是村里有名的厨师,红案白案都是拿手活。彬爷带着几个徒弟,露天在西岗上支起案板,先用棉籽油兑水和面蒸面,将包月饼的面皮蒸熟了,再搁铁锅里炒月饼馅。那年月乡下生活清苦,生产队没钱购买月饼馅的原料,只能用红糖拌花生仁,添加少许的青红丝,有时候能弄到一点冰糖,就算奢侈品了。诸事安排停当,彬爷拿出来木刻模具,圆形的模具有烧饼那么大,边沿精工雕刻着齿轮状的花纹,底部刻有中秋月饼字样和花鸟图案。徒弟们将包好馅的面团填进模具里,手持一块表面光滑的厚木板均匀拍打,就像脱坯一样倒出成型的月饼,小心翼翼摆放进平底锅内,上边扣严实大铁锅,燃着炭火开始炉月饼了。
童年的记忆里,我和一帮子发小挤进牲口院,嘴馋得流着口水朝锅灶跟前凑,随即被老队长吆喝驱散了。孩子们很快又聚一块,趴在土墙豁口处,眼巴巴瞅着炉熟的月饼出了锅,那香味儿随风飘散弥漫了整座院子,引诱饥饿的孩子们直咽唾沫。
天快黑的时候,队长敲响了街心老槐树杈上的铃声,伴随着一声“分月饼喽”的喝喊,家家户户的男女端着秫秸秆编织的馍筐,先后向西岗奔去。腿快的孩子们跑在最前边,岔开双腿先占住地方。各家的馍筐依次放在地上排队,如长龙摆尾一般。队长和彬爷把着锅灶分月饼,不论斤两,也不论大人小孩,一口人半块,按人口平均分配。我家爷爷奶奶和父母亲,加上我们6姊妹,整10口人,一下子就分了5个大月饼,在村里算是最多的了,惹得小户人家直眼馋。
刚领到的月饼还没端回家,我就急不可耐地嚷嚷着要吃,立马招来母亲的训斥。母亲说,那月饼是八月十五走亲戚用的,奶奶去太姥姥家,要送两个月饼,我们去舅舅家,也需要两个月饼,等走完了亲戚才能吃。那时候过节走亲戚,乡下缺少瓜果,只有西岗老柿树上摘下的新鲜青柿子。头一天晚上烧一锅开水,倒入大缸内降了温,再将青柿子放进水中,上边覆盖一层麦秸,闷上一夜。第二天早起,捞出来的青柿子就没有了涩味儿,咬一口脆甜,名曰“懒柿子”。村人走亲戚用竹篮装半篮子柿子,再放俩大月饼,就齐了。不论新老远近亲戚,客人送去的月饼,主人家是不能要完的,只能留下一半,另一半让客人带回去。等走完了亲戚,我们家就剩下三个月饼了。
孩子们开始掰着指头查天天,终于在期盼中等到八月十五,蹦蹦跳跳像过年一样高兴。十五的夜晚,乡村的天空幽蓝,圆月明净,一派祥和气氛。家家户户将吃饭的小桌子搬到院子里,冲着月光照射的地方摆放,桌子上的月饼被菜刀均匀切成八块,搁在盘子里,旁边放着懒柿子,还有夏季生产队分的青皮西瓜,留下一个舍不得吃,存放的瓜瓤都汤了,专门预备着“愿月”用。奶奶踮着一双缠裹后畸形的小脚,忙前忙后摆放好供品,虔诚冲东天际冉冉升起的月亮轻声念叨道:“月奶奶,八月八,八月十五到俺家,还有月饼还有瓜……”奶奶许愿的小曲儿,后边还有几句,可惜随着奶奶的仙逝,我早已记不全了。
“愿月”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争抢着吃月饼,大人则忙碌着串门子,用小馍筐端两牙月饼和几个柿子,左邻右舍挨家挨户去送。一时间,你来我往,大街上如赶集一般热闹,老街坊们走碰头,相互打个招呼,道一声祝福,不经意间就将平时两家孩子打架闹出的不愉快,以及女人家长里短嚼舌头根子积郁的心结给冲淡了,那份浓厚的乡情,至今让人留恋。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