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飘逝的乡音

2022-01-15经典散文
[db:简介]


                                                                                飘逝的乡音
                                                                                情痴而鸣
       每当我看到有关田园牧歌的文字,总是让人无比的羡慕和向往,多么单调、多么枯燥的乡村生活被文字描述得诗情画意,可能,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但其中有关对牛哞的描述,我总是有些怀疑,怀疑它的真实性,倘若能够见到作者,我会向他请教:你听到过牛哞吗?在什么时候听到的?
      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所有的牲口在平常都是很少鸣叫的,包括人们印象中善于鸣叫的驴子,它属于乡村里的“高音歌手”,但只有“叫驴”才叫,母驴并不叫,叫驴的鸣叫和家禽一类相比也是很稀有的。我的家乡在豫西南,被誉为“黄牛之乡”,我生于乡村,在乡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一直未曾真正地脱离过乡村,想听到牛叫的声音,很难!牛终日都是不开口的,似乎生来就是哑巴。牛的哞叫就象是天上的流星,有是有的,但很少碰到,真的在某一天它开口了,人们被生计所累,心思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常常又被疏忽掉,听到了也是没听到。平时听到牛的声音,是“吱吱”的咀草声或倒沫声,“嗒嗒”走路的蹄子声,干活时“呼呼”的粗喘声,假如挂有铃铛,喧宾夺主,这些声音也被“叮当叮当”作响的铃铛声音给屏蔽掉了。
      做事的都是沉默的,不做事的都是喧哗的,牛是一个最完美的践行者和诠释者。
     我第一次真切地听到牛的哞叫,在我记忆里留下很深的印象是因为我感到很意外,很害怕,也很寡闻,我从来没有遇到那种情况。那年耩地我去族家小叔家借牛,那牛冷不丁地“哞”了一声,牛的哞叫事实上是很不好听的,憨声憨气的,似乎是攒了全身的力气都用在了嗓子上,竭斯力底地吼,我即将走进它,距离很近,震耳欲聋,我吓了一跳。紧接着它又叫了一声,意外又不意外,我终于听到牛哞了,这才有点乡村的气息哩,我觉得好新鲜。我仔细看它时,还是发现了异常,它好象很烦躁,不停地围着木桩子转过来又转过去地不停走动,木桩子都在晃动,我担心它会不会把木桩子拔掉,缰绳被挣得直直的,鼻子被拉得老高,鼻孔严重变形,眼珠子瞪得大大的、红红的,滴溜溜乱转,形容一个人生气的样子往往这样说:你看你的“牛眼”,恨不得把人吃掉!这种举动太反常了,我从未见过,我心里有点发毛了,是不是牛生毛病了?借借讨讨在乡村里是很平常的,但借牛却是很谨慎的,没有借一般东西那样随便,两家关系不是非常好的,主家不会让用,借的人家也不会轻易张口;一旦牛出了意外两个人家的关系都要受到一次严峻的考验,牛很少生病,一旦生病就容易暴死,俗称“耍猴”,人们来不及察觉和抢救;村里因为这种事故两家人家后来闹得好恼好恼。本来是说的好好的,族家小叔答应我用的,我改变了注意,我问他还能不能用,小叔被我问得糊涂了,不知是什么意思,我说你看牛咋是那个样子,怪吓人的,小叔这才恍然大悟地“嘿嘿”笑了起来,在场的人们也都跟着哈哈地笑,我知道这是嘲笑,我的脸像掴耳巴子一样发烧。小叔说该“漫毒”了。
      “漫毒”是啥意思,我问。又是一阵哄然大笑。
      “漫毒”你就不知道啊,就是你想你老婆了,你老婆了想你了!村里的一位嫂子在一旁取笑道。
       我随即明白这位嫂子是在偷着骂我的,也明白了牛的异常是咋一回事了。我再来听它那一声声的哞叫,是一声声的渴望,是啊,爱情的力量,能够摧毁一切的阻挡禁锢,唤醒一切的平淡沉默;不论是谁在爱情的前面,都会魂不守舍、燃烧痴狂。
       除非赶上那一时间段,牛哞才能真正地溢满于耳。
      小牛犊还没插鼻圈、上牛绳,很自由,也很任性,撒起野来把一块庄稼糟蹋殆尽,在农人的眼里什么也没有庄稼苗子珍贵,糟蹋一颗庄稼苗子能心疼老半天;小牛犊吃起奶来撵前撵后,干着急赶不出活儿,也糟蹋庄稼。拉母牛下地干活时,唯有把小牛犊关进了院里。母牛表现出了少有的反抗,它不肯走,你拉它,它却后退,你狠命地拽它,它脖子伸得老长,屁股能落到半里地那样远。折腾了好一阵子,才扭三晃四,左摇右摆的走了。一边走,一边拗着头叫,叫声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似乎是分别的叮咛。小牛犊在院子里也上窜下蹦的,把院门撞得“扑通扑通”作响,听到母牛的哞叫之后随即也“哞哞”地叫起来,似乎是在诉说无尽的委屈。夕阳西下,向来沉默的牛再次哞叫起来,干活也是心慌意乱的,再也难以进入状态,晚霞变幻莫测,色泽要么亮洁如洗,要么金光灿烂,要么肃穆庄严,只剩一遭地了,逆来顺受的牛突然变得异常蛮横起来,怎么也不走了,主人只好依了它,踏着暮色走向渐渐平静下来的村庄。途中,母牛就在不间断哞叫,当听到小牛犊哞叫声传来,母牛的步子更快、更急了,主人在后面跟头流水的,干活没出汗,这时候倒浑身湿淋淋的;哞叫声更密了,一声近接着一声。小牛犊也的叫声也更加急促起来,一边叫着一边踏踏地直奔而来。这一呼一应,能把一个从容的人,听得不由得慌乱起来,能把一个心肠坚硬的人,听得不由柔软起来,暮色本来是冷峻阴沉的,因为一声声的的哞叫,不知觉中变成了微笑轻盈的模样。
      有一人家的牛被偷走了,人们劝他别寻了,没有听说过谁家的牛丢失了还能找到的,主人说除非把牛连夜杀了,只要牛在这世界上活着,他相信就一定能够找到,因为他的牛是母牛,还在哺乳期,家里还有小牛犊。主人领着小牛犊一路走去,由近及远,逐渐扩大范围,哪里都不放过,每天人们还在酣睡,他们就上了路,晚上很晚了,他们尚在归途。他们不知道他们走了多远的路程,去过多少地方,也就是在那一次,他们把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几乎都摸了一个遍,他们不知道究竟还要再走多久、再走多远。小犊子似乎也知道了主人的意图,一路走下去,一路地哞叫,恰是一路呼喊。一天天地满怀希望,一天天地绝望,那些天他们生活在希望与绝望的煎熬当中。终于在有一天里,他们听到了曾经熟悉的声音,虽然那声音刚开始那样的遥远,那样的飘忽不定,那样的隐约,小牛犊撇下了主人不管,兀自奔向前面去了,一面奔跑,一面哞叫,那母牛的声音也越来越清晰。当主人紧跑慢跑地跟了上去,只见它们相互又啃又咬,耳鬓厮磨。母牛的鼻孔渗出了鲜血,完全可以想象出当母牛听到小牛犊子的叫声时是怎样地惊喜,然后狠命地挣扎的样子,鼻孔被牛鼻圈磨破了,牛鼻孔并不娇嫩。
      仅仅是相对而言,牛在田地里开口哞叫的几率还是蛮大的。可能是在下地的路上,出了村牛就兴奋了很多,一副攒足了劲头的样子,虽然它知道面临的是下苦力,但它并没有那样认为,田野是它的用武之地,终可摆脱终日的囚禁;也可能是在回归的路上,劳作让它极度疲惫,疲惫向来被人们误解,其实是能量释放后的一种充实状态:安静、舒适、再也不胡思乱想;更可能是在干了一会儿活儿之后,立在田间地头作短暂地休息,牛环顾四野,突然就哞叫起来,或许,是牛看到了它所耕作的田地,田地里无处不被它的汗水浸润,哞叫满含深情眷恋。牛对于土地的爱恋,不是生存上的依赖,而是土地赋予了它生命的内涵。
      牛与耕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养殖场里的牛只不过是一种肉食品的活物而已。我这里所指的牛都是耕牛,耕牛的概念也不能完全吻合,家乡原来的黄牛耐热,力量大、有韧性、嗓音质感、适宜劳作,现在所谓的黄牛都是经过改良过的,怕热、劲头小、也没韧性,嗓音呆板、但出肉率高,适宜养殖。牛并没有消失,消失的是耕牛,家乡原来的黄牛完全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想听到从前耕牛的哞叫,大概是一种比吃熊掌鱼翅都困难的奢望。记忆里的耕牛早已成为了一种标本,牛哞成为了天籁之音,不知道这是一种幸,还是不幸,但人们已经知道的是,耕牛让田野轮回、复活了几千年,几千年都充满了盎然生机,那曾经的牛哞,暗示的可是人与世界之间的某种道法自然。
                                                                       一唱天下白
       孩子们不仅贪吃贪玩,而且贪睡。晚饭做好了,喊孩子吃饭,却不应声,看他时,像狗像猫一样倦缩成一团拱在灶房的柴火窝里呼呼大睡,柴火窝枝村叉叉的,他一点也不嫌扎。夏夜睡在屋外,半夜里电闪雷鸣,能把人的魂儿吓掉,雨点噗噗嗒嗒,落在脸上就象硬邦邦的石头砸得生疼,大人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嘿,洪水把他冲走他也不知道,第二天还问父母昨天晚上明明睡在院里,咋睡醒了却在屋里的床上?大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已经很深了,还没有一点睡意,眼睁睁地看着月光斜着身子从窗子里挤进来,窸窸窣窣地把全屋子的秘密都掀了一个遍,而孩子们不敢沾床,刚还和大人说得热热闹闹的,再问第二声就没音儿了,大人有时性躁,恨不得一脚把孩子踹了,看你还睡不?可能就是因为这贪睡,孩子们十有八九都尿过床,都有过晒尿被子的历史。提起尿床的事,羞臊得直想钻地缝。
      我小时贪睡过犹而不及。一次,头天晚上母亲就嘱咐我要做早饭,那时我应该有十岁的样子,那时农村十多岁的孩子大都会做很多的家务了,母亲当然是不放心,怕我睡过头,她起床时同时就把我也叫醒了。所谓的做饭,任务其实就是烧锅,母亲怕我掌握不住量,已经把水添好了,红薯丢进锅里了,只剩玉米糁了,红薯煮熟了饭就完成了大半。我烧着锅,谁知烧着烧着不知是咋一回事儿,我的俩眼就打架起来,迷迷糊糊地把柴火填进了灶膛,很大程度上凭着顺水推舟的感觉;最后索性把灶膛填得满满的,这样我的打盹就有足够的时间了。我醒来,是被一声惊叫声吓醒的,我还以为是忘了烧锅呢,手里还在拿着柴火,慌忙往灶膛里塞,随后才发现真实情况,妈呀,灶膛里燃着的柴火不知什么时候掉在了地上,地上都是柴火,柴火怄着,一点点蔓延,烟雾慢慢地浓起来,我竟然斜靠着墙进入了梦乡,没有一点知觉。幸亏有人来得及时!
      然而,贪睡的权利终于被剥夺了,被剥夺不只是一两日,而是长年累月。上了小学三年级,那时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早自习课,上早自习课,自然就要意味着按时早起了。三分热度,七分冷却,头天晚上我兴奋得半夜没有睡着觉,并一再叮嘱母亲明天早上一定要记着喊我,虽然母亲答应了我还害怕母亲忘记。第二天母亲一声叫喊,我就一骨碌地爬起来,头天我们已经商量好的,谁起的早就要喊,我还要喊别的孩子呢;我刚走出门,却听到别的孩子们正在踏踏地向我家的方向奔来,叽叽喳喳地,还未等我开口,就有孩子已经呼喊我的名字了。这群懒虫,没想到比我还要早呢!早晨其实还有点冷,但我们谁也没有感觉到冷,我们披星戴月地一路小跑奔向学校,到了学校还没开门呢。不几天贪睡就占了上风,母亲喊我时,我迷迷糊糊地答应着,翻个身却呼呼地又睡了,等喊了好几次了,母亲温和的语气变成怒吼、声色俱厉了,我才慌慌张张地起来,衣冠不整,丢三忘四的。刚刚到学校,上课铃就响了,打开书包开始朗读,才知道书本忘在了家里,开始写字,才知道笔不见了。
       那时钟表还很稀有,有的也是相当贵族,哪像现在,想知道时间的途径太多了,而且能够准确地掐表掐点。母亲咋会知道时间的早晚呢,咋会知道什么时间就是我要上早自习起床的时间呢?慢慢地,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真相,母亲并非我想象中那样的细心操心,只是听到我家那只整天趾高气昂,自鸣得意的大红公鸡鸣叫之后,才条件反射似地抬起头看看窗外,才决定是否喊我,这也有差错,但差错是很少的,原来是公鸡在捣鬼,公鸡在和我过不去!公鸡一鸣叫,我就知道不能再贪睡了。特别在冬天,听到公鸡的鸣叫我就心惊肉跳,被窝里暖和和的,暖了一夜才暖热,蜷了一夜的腿才敢伸开,啥时候的被窝也没此时此刻热呼,再冷的时候也没有刚出被窝的那一刻冷,母亲喊我了,我佯装还在熟睡,一动不动,反正多睡一会是一会。很多时候我其实就在醒着,比公鸡醒得还要早呢,公鸡叫了几声都知道,被尿憋醒的,尿一泡尿把全身的热量全都带走了,直打哆嗦,憋一会儿是一会儿。母亲深谙孩子们的贪睡,所以她每次喊我总是提前喊的,喊的意义是提醒性质的,提醒要起床了,我们方言是“一怔一怔”,属于缓冲时间段,允许我短暂的装睡,迁就我的磨磨蹭蹭,但还是逃不过最后一劫,时间越来越短暂越紧迫,最后还是下了决心、狠心,一种决然的悲壮,猛地一踹被窝,“唏、唏、唏”地起来了。
      此时我会在被窝里暗暗地、恶狠狠地咒骂我家的那只公鸡:咋不死里,咋不把它宰了,咋不把它早早地卖了!谢天谢地,我家那只大红雄鸣终有一日被卖掉了,卖掉不是出于真心,是迫于无奈。我家的这只公鸡是我平生所见到的具有最高智商的公鸡了,它会看门,确切地说它就是我们家的真正的成员了,自家的鸡与别人家的鸡它辨别得十分清楚,喂鸡时,它的眼睛亮着呢,别家的家鸡休想混进来,而且凶猛,它一嘴下去能把别的鸡冠叼得耷拉着。半个村庄的公鸡都和它斗过架,无不伤痕累累,落荒而逃;它是名副其实的霸主。一家有多少人员它很清楚,对一家人它很温顺,但对于家庭以外人员它毫不客气,就连大人也毫无畏惧,站在你的面前“哽哽”地叫阵。小孩子都不敢往我家里来玩,小孩子们只要接近我家的地盘,它就冲上去没头没脑地狂啄,有一个孩子曾被啄得满脸是血,把人们吓得半死。孩子们随着大人一同来到我家就神经质地念叨起来:叨,叨;事实上,那只公鸡一直就跟在身后,虎视眈眈,稍不留神它可能就会飞扑过来。我的父母真的怕它再惹出什么祸来,只好把它卖掉,为此唠叨了几次,打鸣也好着呢,是的,这只公鸡打鸣非常地规律准时,嗓音也特好,就像从大山深处传出来嘹亮粗犷的山歌。
      我内心却暗生欢喜,这样我就能多睡一会儿了,不过,在第二天早晨我的这种欢喜就被证实是多么地短暂和荒诞,我家没了公鸡,邻居家有,邻居家没有了,别的家还有,反正村里的公鸡多的是,公鸡的鸣叫依然在耳边响起,邻居的,远的,更远的,住在村边的人家,邻村的都清晰可闻。全村的公鸡都在引颈高歌,有兀自领唱的,有齐声合鸣的,有一呼百应的,此起彼伏,连绵不息。星光随着雄鸡的鸣叫一颗一颗地跌落,夜色随着雄鸡的鸣叫一点一点地变浅,村庄的静谧也便被雄鸡的鸣叫一声一声地划开缝隙。有人家的灯亮了,有人家的门“吱拗”地开了,有人家在“嚓嚓”地刮锅底,有人家传出“咔咔”两声的咳嗽声,有人家的脚步声“噔噔”作响,有人家锅碗瓢勺磕碰的“邦当”声相当清脆……
      我不得不在雄鸡的高歌中醒来,不得不踏着雄鸡的高歌而去。
                                                                      心灵的呼唤
      提到羊,可能是因为文字的影响,很容易让人想到“迷途的羔羊”, 我也曾引用过这句话,然我并不理解它,只是生搬硬套而已,心里总有个疑问,为什么羔羊会迷途,迷途的也总是羔羊,而不是牛的驴的马的,或是其它的什么动物,这样的疑问一直没有人来解释,即使有,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并不能让人信服,疑问困扰了我好多年。
      那年妻子养了一只山羊,一只羊好饲养,颠拉着就能长大。饮用的是刷锅水。下地时牵着它,走着吃着,干活时把它拴在地头上,等回家时也就吃得差不多了。山羊吃冷草,绵羊吃热草,早上的露水草,山羊吃得头都抬不起来。羊识天气,若是第二天要下雨,头天它吃得格外起劲,格外饱。草食动物看到嫩油油的庄稼苗子都三尺垂涎,羊也不例外,总是极力地伸长了脖子去吃,只是被人紧紧地拽着,刚咬着庄稼苗子就被拉了过来,只吃了一个尖儿。但也屡屡得逞,庄稼苗子是啥也换不来的,若一不小心羊跑了,不知道多少的庄稼苗子要遭殃;恰好又被主家碰到,一个平时再强势、再糊涂的人这时候也要笑脸给人家连赔不是。有人家一不做二不休,在地头的草上打了农药,有些羊也就这样死于非命。妻子的羊有一次跑了,她没发觉,发觉时是因为有人在恶狠狠地高声叫骂谁家的羊吃了他的葫芦秧子,妻子看了看说没有吃着,两个人争执了起来;买羊的时候我本身就没有同意,放羊的是最遭人们厌恶的了,不管你吃没吃人家的庄稼,人家都认为你的羊是吃了人家庄稼的,妻子坚持要买,她说与我无关,将来卖羊的钱是她的体己钱;当时我就冲着妻子发了火儿,你的羊吃了人家的东西还有理了!因此那只羊卖掉之后我家也就再也没有养过羊。也就是这次养羊,我和羊有了朝夕相处,有了更多深入的认知。
      羊是比较爱叫的动物,准确地来说,只有本地山羊爱叫,波尔山羊,绵羊等其它种类的羊也很少能听到它们的声音,或者说它们只有在饥饿的状态下才会叫。更确切是说公山羊爱叫,我猜想应该是山羊“雄性荷尔蒙”分泌过于旺盛,让它一直处于激情的亢奋当中,它的叫声和正常的叫声也是截然不同的,激情的叫声先是“吭吭”或者“哎噗”之后才“咩咩”,正常的叫声只有“咩咩”。但山羊很难保持长久这样自由、原生态地发声,它们往往都逃脱不了被骟的命运。骟的手段有很多种:“夹骟”,用夹子把羊的输精管夹断;“割骟”,把羊的睾丸割掉;“锤骟”,用锤子把羊的输精管锤断,“奶骟”,必须在羔羊出生的五天之内,用皮筋紧紧地缠住睾丸的根部,把整体睾丸全部坏死掉。我亲眼见到过锤骟,把羊撂倒在地,用布块一层一层地包住羊阴囊的根部,下面垫着木块,上面也垫上木块,然后用锤子狠命地砸,砸一下,羊就悲恸地“咩咩”叫一声,那声音极其尖锐,极其凄厉。
       妻子的羔羊洁白如雪,活波顽皮,十分可爱。起初几天它叫的频繁,应该是刚刚离开母亲、来到一个陌生环境的缘故,一时还不能适应。它饿了叫,吃饱了叫,在家里叫,出去了走一路播扬一路的叫声。羊和公鸡有着一样的习性,都是登高而歌,“鸡鸣桑树颠”,羔羊上柴火垛,上坟头,有时候上在平房顶上,反正是哪高往哪上,似乎它很清楚地知道,站得高不仅能看得远,声音在高处也能传播得远。拴着它叫,可能是憋屈得很了、撒了跳跃着叫,可能是太开心了。吃草也不闲着,吃了几口就叫几声,似乎不叫一切活动都该停止了;似乎只有声音,才能证明它的存在。自个时自鸣得意,若是几个羔羊聚在了一起,叫声此起彼伏,绵延不息,如在进行一次选拨比赛。少年不知愁滋味,羔羊的叫声如捧了一捧满满的月光,不敢轻轻地抖动一下,轻轻一抖,就会清凌地漫过大地。
      中国所有的拟声汉字里,惟独,有且只有一个“咩”字,最为形象、真切、生动,只要会读“咩”字,便会羊叫,学一次羊叫,便会读“咩”字;可能,这个字的创造初衷就是特为羊的叫声而创造的,其它再也没有第二个用处。羔羊的声音奶声奶气,清脆稚嫩,而最主要的特性就是轻柔、颤抖,这种轻柔比雪花簌簌地落在人的脸上,睫毛上还要轻柔,但并不虚无,我们还是感觉到了,这种颤抖比老年人病痛时呻吟的余音还要颤抖,一声两声没有多少感触,如一声一声地仔细听来,颤抖得人心就能溅起来,然后再“嗖”地摔落下来,摔落成了八瓣。
      我亲耳听到过那迷途羔羊的叫声。
      那是一个傍晚,人对面走过已经看不清对方的样子,人家大都关起了院门,正在烧火做饭。我隐约地听到了羔羊的叫声,没想到叫声越来越清晰,来到附近叫了好一阵子,我家周围邻居们没有养羊的,它应该是一只迷途的羔羊。可能是它贪吃青草,主人回家一时疏忽,没能及时发现它没跟上;也可能玩昏过了头,走得太远,忘了归路;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虽然很少碰到,但不是没有可能,母羊有很残酷的一面,她喜欢的是壮实、吃奶有力的孩子,壮实的孩子往往能抢先吃到奶,羸弱的孩子只有排在后面,而当壮实的吃完之后轮到羸弱时,母羊则左右晃动,甚至用蹄子踢它,或者就会撒腿跑掉,总之是你吃到了吃,吃不到也不会偏袒你,可能,这只羔羊没有其它壮实,是被母羊有意识抛弃掉的;可能,这是母羊的无奈,它必须要淘汰掉羸弱的,才能更好哺育壮实的,也可能,是在有意识锻炼它,不然将来就是肉食动物的美餐佳肴。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是它迷了途,找不到了妈妈、主人,找不到了家,“咩咩”的叫声里显然没有了平日里的悠闲和欢愉,急促了很多,孤独,无助,委屈,胆怯?那一声声的“咩咩”叫声撕裂了严严实实地包裹了暮色的沉静。它后来就在我的院前叫着,一声比一声焦虑,一声比一声恐慌。我开了灯,打开院门,羔羊看到有人出来了,叫声猛然就变化了许多,是惊喜、信赖么,它一边叫着一边蹦跳着靠近我。突然,它猛地刹住了向我奔来的步子,怔怔地看我,它应该看出,我根本不是它的主人,是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我极力地靠近它,它却向后退了,我退了回来,它却又向前来了,我索性大踏步地追赶它,它就快速地退却到了村里的大路上,我停下来,它也就停下来,就这样,我们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若即若离。
       这只羔羊在村里跑了几个来回,由远及近,然后又从近到远。“咩咩”的叫声一刻也没有停止,更加急促,更加颤抖,我想,一个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患者这时候恐怕是不能长久、不太适宜听羔羊这样的鸣叫的,就像一根绳子承载了它不能承载的重量,绳子在咯吱咯吱地发响,一点一点地断裂……那一夜,我是听着羔羊的叫声入睡的,半夜醒来,还能听到,那无助得近乎绝望的“咩咩”叫声,高一声低一声地游荡沉浮,搅合得整个夜晚再也不能入眠。
      我最终不知道那只羔羊是谁家的,是不是找到了家,最终去了哪里。那只迷途羔羊的叫声,再也挥之不去。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直奔天命而来,自以为洞察了世界的内在,尘埃的真相,事实上,除了容颜体魄证明我在不断地变化之外,我在耗费生命之外,我只不过是一只迷途的羔羊——我东奔西走拼打了这么多年,终于在一个城市里的一处高楼上有了房子,却把我的家给弄丢了;我苦心积虑了这么多年,曾经的梦想一个个成为了现实,自以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却把我自己给弄丢了;我的智商也未必抵得上一只迷途羔羊,羔羊尚知迷途,我却还在迷途上乐此不疲。
      羔羊轻柔颤抖得不能自恃的“咩咩”叫声,可是心灵深处痴痴的呼唤,呼唤着我去寻找叫做家的地方、适宜我生息的乐土,那个地方可能永远找不到,永远没有结果,这痴痴的呼喊也便永远不会停息、不能停息。
                                                                                来世之约
       每遇到事情,急性子的人风风火火,慢性的人却还是无动于衷,急性子的总是骂慢性子的:你是猪啊!
可能,在这世界再也没有哪一种动物比猪更懂得生活情调和心理平衡了,似乎看破了红尘,与世无争,所有的一切都与它无关,他人依然忙碌,我依然我行我素,从来就是一副满不在乎、优哉游哉的模样。猪啥都不想过问,也懒得过问,但过问吃,似乎只知道吃,活着唯一的目的就是吃,一辈子为吃而来。无所不能入口,吃草吃树皮,和人的饮食一模一样,吃粮食吃肉啃骨头,那时候很多人家的早饭和猪就是一个锅里搅勺子。它能把墙根儿翻了一个遍、粪堆拱了个底朝天,寻找蚯蚓吃呢。人如果整天大鱼大肉,吃了玉米糁和野菜连声说香,猪可能是寻求更刺激的味蕾,它竟然粪便也不放过,吧唧吧唧的,显然很过瘾。吃饱喝足了便再也无所欲望,伸了懒腰、打了哈欠,呼呼大睡去了。
      猪一点儿也不猪脑子,它知道花生、红薯长在地下,玉米结在杆子上,高粱穗子、小麦穗子、豆荚是果实,它倘若摸进了庄稼地里,什么也瞒哄不了它。地主人听到响声寻来,它知道它做的不是好事情,惹了祸,贪吃的它这时也能控制住自己,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屏住呼吸,竖起两个耳朵听,就像人听墙根儿,歪着头,斜着眼睛,地主人寻不到它,以为它跑掉了,然后骂骂咧咧着走了。地主人发现了,靠近了它,它会突然“呼”地一声从人的身边狂奔而去,“哗啦哗啦”地,倒把人吓了一跳。有的猪还深谙人类的活动规律,听得懂公鸡的鸣叫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三更半夜,它独自一人来到田地里,整个田地此时都由它一人主宰,肆意占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玉米棒子在没长硬之前甜着呢,牙子头红薯筋吧少,“咔擦咔嚓”地一声响。吃不怕,怕的是着糟蹋,反正白天把觉都睡完了,精神头十足,那么一大块的地里全部都留下了它“到此一游”的杰作。等到鸡叫第三遍,它知道天要快明了,不能再这样任性下去,要是让人发现了这还了得,趁着夜色,它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回了家,窝在柴火窝里酣然入梦。
      我感谢猪,猪救了我一命。这是一种偶然,但我总相信这是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白的缘分,因为我是属猪的。
      现在已经记不得那棵树究竟是一颗什么树,那树长在池塘的南边沿上,树干歪着,伸在了池塘的上面。夏天时孩子们在池塘里洗澡,那颗树成为了孩子们绝佳的跳水平台,树一棵,孩子们一大帮,都是抢的,看谁猴子。那一次失手,没等我爬到树上面,在树半腰就掉了下去。事后人们都说我的命大,若不是那头猪,我的小命早已呜呼哀哉。池塘岸边长着荆条,荆条已经被人割掉,留下尖茬子,现在回想那荆条茬子尖锐得让人悚然,在人体的面前它们不过是烤羊肉串的签子,荆条都是成簇成簇的,我掉下的地方正是两簇荆条茬子的中间,但荆条茬子都是散发状,中间的空间被两簇荆条茬子挤兑得差不多了,只不过比较稀疏,但我掉下去一定还会万箭穿心,一丝不挂、光溜溜的我掉了下去,但安然无恙,只是背部被划了一道血痕,我掉在了一头猪身上,猪竖着卧在中间,正在打泥呢,猪怕热,整个夏天它和孩子们一样,看到水亲,它卧在水里再也不想出来,浑身是泥,只留下两只眼睛和两个鼻孔;受到我不及促防的重重攻击之后,它“哼咛”一声爬起来就逃掉了,我从它的身上滑落到了水里。当时我并没有在意,一个孩子怎么知道那是一次致命的危险呢,我爬起来继续爬上那棵树,继续跳水,比以往跳得更专注。
       猪又名“猪哼子”或者“猪吱咛”,人未到,哼咛之声先到,摇晃着走远了,留下的哼咛还未散尽。饿了哼咛,哼咛得心慌意乱,无名业火“噌噌”直冒,丢掉饭碗来不及抹嘴就给它收拾猪食去了。吃着哼着,不知道是吃饱的还是哼饱了,肚子象皮球一样蹩鼓蹩鼓的。吃饱了也哼咛,显得闲散惬意。睡觉了也不忘时而传出哼哼之声,似乎是做了美梦,忍不住地笑出声来。想睡懒觉,谁都没意见,唯独这懒猪不让,它先只是哼,哼了一会儿一边哼一边用蹄子扒猪圈,哧啦哧啦地响,以为扒墙不怕,墙是用水泥砌的,谁知道只听“叭嗒”一声,猪圈被拱破,砖掉在了地上,哼哼的声音更清晰更有力,这时猪的脑袋已伸出了猪圈,如果再不起来,不大工夫准会把猪圈拱个大窟窿,它从窟窿里爬出来,准能把院里的东西给搅个乱七八糟,四底朝天;你气极败坏的仓惶起来,用棍子狠狠地捣它,它却没事一样地哼哼,以为你给它挠痒痒呢。就在这哼咛之中,猪崽一天一天地长大,长得膘满肥胖,长得走起路来一步三摇,颤颤巍巍。此时主人也常忍不住想轻轻地哼唱,一头猪顶的上二亩地的收成,给儿子送彩礼的钱有了着落,做梦就想买台黑白电视回来,这可有了盼头,农家的日子也慢慢地被哼的红火起来。
      一个家庭本来是很沉寂的,一家人有什么话要说呢,早就说尽了,再也没有说的了,而猪的哼咛一直在传达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气息。
       那些年,每过了年之后我就觉得少了些什么,吃饭的时候才忽然想起是少了猪哼,该抓猪崽了。抓猪崽一般都在春上抓,到了春节前就够秤了,春节俗称“年关”,有了猪年关何惧,既能卖钱,价钱也比平时好,剩下来的杂水也够丰盛的,一个肥肥实实的年。自从猪崽抓回来的那一天起,就成了家里的一份子了,吃穿住都要必须面对。受苦受累的是那村妇,她和男人一样在田地里劳碌,回到家里还要忙家务。她对待猪崽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农忙时回家近乎瘫痪,但猪崽一定要喂了;天冷了怕冻着,给它铺上柴草;天热了怕热着、领着它去打泥。冬天早上,谁都不想脱离热呼呼的被窝,但猪崽还在哼咛着。赶集,匆匆地赶去匆匆地赶回,中午还有猪崽子。走亲戚,姐妹们好不容易聚在了一块,见了面非要挽留住上一日,自己也想住,但还是不能住,心里牵挂着她的猪崽呢。猪崽病了,慌忙去寻医生,看了几天,也没少花钱,猪崽还是打不起一点儿精神,村妇四处打听单方,去找药物,找药引子。猪崽终于又恢复了哼咛,村妇没回到家里都听到了,村妇本来心情不好,谁都不想搭理,和谁说话都是有股冲呛味,听到之后突然连步子都轻快了许多。
      很多人家的猪只养不杀,是村妇不让杀的,少有的蛮横任性,她说猪崽是她亲手喂养大的,她说了算,猪崽其实也蛮惹人喜欢的,她不忍心……村妇没能说下去。收猪人走了,村妇捏着一匝钞票并不欢喜,轻轻地叹了一声口气,满脸失落,满脸无奈。再来仔细地听那渐渐远去的哼咛,似乎是一首诗来:
我本不会说话
只是喂我养我的媳妇呀
那样温柔,那样漂亮
她青春的气息,如天机一样鬼魅
撩拨得我心中荡漾
不由自主地
轻轻吟唱

可因为我呀,媳妇俊俏的脸
被日子过早地风干,风干成了
皱巴巴的橘黄
乌发被岁月反复地、过多地
搓洗,漂白,抽空
从中羞答答蹦跶出来的银丝
如端坐在草尖上,托着太阳的露珠
一般晶莹剔透,夺目闪亮
荷叶一样的清秀背影
被田野里的劳作,村庄里的风物
刻凿成一种鲜活的沧桑
我为她不能做些什么
唯有一门心思地吃,极力成长
用来感恩,分享,或者抚慰
媳妇的忧愁和欢畅

我去了,不足哀伤
只是喂我养我的媳妇呀
是否还会重返,昔日的时光,
昔日时光里美丽的模样
待我来世投换人胎
娶她做我的新娘
一生一世,我把她
捧在我的心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