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手记
2022-01-15经典散文
[db:简介]
济宁手记
围庭
大运河在沟通南北运输的同时,也推助发展了沿岸许多城市,鲁西南的济宁便是其中之一。济宁原叫任城,因运河的关系,这儿成为重要的南北中转码头,为了祈望水与城市永远安宁,任城遂改名为济宁。
游览济宁是我很早以前就有的想法,今夏赴鲁,路经济宁时,特地在这儿下车并且小住了两天。济宁有新区和老城之分。我因喜欢老的街区,便在网上选择一个地处老街的江南春宾馆住下。宾馆离古槐路不远。古槐路街道狭窄,路边的槐树枝繁叶茂,银白色的槐花香气沁人心脾。可能是受古槐路的影响,宾馆临街的这条小马路,也栽满了槐树。江南春宾馆的建筑是仿古的庭院式花园,庭院里花开树绿,高低错落的阁楼亭台掩没在植物丛中,显得十分幽静。下榻在这儿,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一般人对济宁了解不多,可我只消说出唐朝的李白曾经在这儿居住了近二十年,儒家四圣孔子、孟子、颜子、曾子的出生地都在这里,你就晓得这座城市的厚重了。行走在街头,随时可见小校场街、道门口、察院街、御米仓街这样古旧的街名。可惜的是,老街仍然逃脱不了被改造的命运,一一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马路,新的楼房;声声入耳的是商场市声的喧哗,还有汽车喇叭急促的鸣叫。老街其实是徒有虚名了。不过我还是要感谢城市的规划者,他们在扒掉老街的同时,还没忘记把旧名留下来,这至少能够让人有一些回忆的依据。
古运河景区的设立,也许是对拆除老街的一种补偿。然而循水而至的我,站在这个所谓的古运河景区里,十分茫然。我不止一次自问,这就是古运河吗?河床狭窄,宽度仅有二三十米,而且水浅池清,波澜不兴。古代运河肯定不是这般模样,否则它是承载不了舟来帆去的船运业务。察觉出我一脸的疑问,一位看上去有些睿智的老人告诉我说:“这儿确实是古运河,有了铁路、公路后,运河也改道了;这两年始兴旅游才又把运河故道疏通起来,船舶是不会进来了,也开不进来了,现在仅仅是向外地来的游客作一个模拟的展示,也可以说是一种摆设。”老人指着不远处的竹竿巷和东大寺说:“一巷一寺以前紧傍运河,现在自然也紧挨着运河故道,探古访幽的人可以前往踏访一番。”问老人贵姓,他说:“免贵姓接,接客的接。”说完摆摆手,飘然远去。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用塑料制成的塑料提篮、塑料框、塑料桶、塑料包装箱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可是在过去,这些生活用具主要用毛竹编织的。南方产毛竹,商人从南方运来各种各样竹器制品销往北方,那时水上运输多数仰仗大运河完成,船泊在济宁中转,卸下后又装车装船运往比济宁更北的地方。竹器是空泡货,占地大。毛竹是实心货,运一船毛竹可以编织十船的竹器。精明的南方匠人一合计,便携家带口来到了济宁,在运河边上开竹器坊。他们把运来的毛竹堆在店门口,撸起袖子劈竹、切片、制丝、编织。编织好的成品现卖。南方匠人越来越多,竹器坊也越开越多,毛竹也越堆越多。那时候,只要一走近这条巷子,就能闻到竹子的清香味。那时的济宁人管这条街叫竹竿巷。竹竿巷曾经是北方最大的竹器集散地。现在兴旅游业,有点故事、有点历史的地方特别吃香,竹竿巷符合这两点,于是成了远近闻名的人文景点,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喜欢到这儿转悠。遗憾的是,竹竿巷已经被“拆改”切割,巷子一再变短,现在只剩下一百多米长了。幸运的是,保留的这条残巷依旧连着运河故道,街名还叫竹杆巷。现在街上还有几家竹器坊在营业,竹器坊的门口像过去一样堆放着毛竹,编织好的竹篮、竹筐、竹椅、竹席等也堆在一边。走进店里看看,开竹器坊的人,大多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手工编织竹器,费工又费竹材,却卖不出好价钱,可以看出,这些老人在苦苦支撑着门店,赚到的钱也仅够糊口。我有意与一个正在编织的老人搭讪。我不知他的祖先是否来自南方,如果是的话,他口音是否还会保留一丝江浙的余韵呢?我问彼答,结果是徒增我对岁月无情的感叹:因为他的口音里,已经听不出任何一点点南方的味道了,也许除基因外,南方人的其他烙印在老人身上已荡然无存了。
在竹竿巷转弯的地方,有一处高大巍峨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寺庙,这便是远近闻名的济宁清真东大寺。东大寺的门朝着运河故道。河边,也是寺门前,立着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石碑。看门的在打盹,我轻叩表示欲进,她终于半醒抬起头来,随即伸手示意门票五元。呵呵!看样子收费的不止少林寺、灵隐寺这样的佛庙,东大寺也收钱。
大殿坐西朝东,这是遵照伊斯兰教规定礼拜的“朝向”。大殿前浅后深,愈往里面走,殿势愈高,台阶最高处,是阿訇站的地方。阿訇站在那儿,威势很容易显现出来。东大寺同国内其他清真寺一样,建筑物里外的彩绘及墙面装饰,基调多用暗红、土黄、鸭头绿、灰白、黑色、金色等颜色。东大寺建筑乃至装饰以伊斯兰教传统风格为主,但也吸收了不少中国宫殿式龙的内涵,算得上那个时代的“中西合璧”。东大寺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了,是国内五大古建清真寺之一。东部沿海本不是回民集中聚族而居的地方,东大寺的出现,说明了当年运河沿岸云集了各方人士,既有腰缠万贯的商贾,也有云游天下的读书人和传教士,而作为水陆大码头的济宁,只要你愿意来,它总能敞开胸怀容纳你,给你一席之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济宁作为运河城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东大寺不远处有座酱园式建筑,这便是名闻齐鲁的玉堂酱园。实话说,在去济宁以前我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酱园。一直以为酱菜是江南人的专享,他们喝稀饭米粥时夹起酱菜丝,日子过得纤细且柔长。我儿时在山东待过一年多,记得乡人一手拿着煎饼,一手拿着腌渍的芥疙瘩块,我印象里北方似乎只有单一的芥疙瘩咸菜。到了玉堂酱园一看,这里什么酱菜都有,酱渍黄瓜、八宝菜、金丝菜、尖椒、花生仁等,与我在扬州“三和四美”专营店所见的酱菜品种差不多少。我问店家一些情况,一位负责人模样的人告我,三百多年前,一位苏州人在济宁开办了玉堂酱园,他从苏州带来了腌制酱菜的师傅。为适应北方人的口味,他注意吸取并保存齐鲁一带酱菜的优点,最后达到博采南北之长的境地。慈禧对吃物十分挑剔,当年她在品尝以后称赞玉堂酱园的酱菜“京省驰名,味压江南”!并下旨把这种酱菜当作贡品送至宫中。至此,玉堂酱园的产品不但是济宁人佐餐少不了的小菜,而且还成为济宁城市名片之一。“味压江南”似乎道出了这座运河城市的某种精神。
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太白楼这座古楼阁式建筑。太白楼建在城墙上,青砖灰瓦,朱栏游廊环绕。二层檐下高悬楷书匾额“太白楼”三字。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豪放劲道的气势颇与李白性情相符。天下酒楼凡标有太白二字的,莫不与酒仙李白搭界,店家通常会在店中悬挂李白画像或挂酒幡招摇。上海的太白酒楼是这样,李白故乡江油是这样,他羽化登仙的马鞍山也是这样,济宁的太白楼虽也有李白雕像,但现在这儿只是一处纪念李白的场所。李白一生三不离,一不离女人,二不离宝剑,三不离美酒,当年这地方叫贺兰氏酒楼,是李白常来喝酒的场所。让具有游侠豪迈个性的李白在济宁待二十年不肯挪窝他去,这个中的原因我不知专家们是如何考证的,但以我的判断,我敢说当时的任城,在许多方面能够满足诗人的需求,至少这儿有他不缺的女人,也有仗剑可舞的看客,至于贺氏酒楼,李白借这个地方不知往肚皮里灌了多少美酒。如果诗人的心里不爽然,他怎么会在任城写出二百多首诗呢?李白当时是明星,同样是明星的贺知章来这儿与李白会面,以后又是杜甫三番五次地来找他,李白与这两人在太白楼饮酒作诗,时而眉飞色舞,时而烂醉如泥。使得太白楼,当时叫贺兰氏酒楼的声名大震。思及此,我忽发奇想,假如有可能,这儿为什么不可以恢复为酒楼呢?如果那样,至少此刻的我,一边可以模仿先贤喝酒,一边可以朗读唐诗,李白的、杜甫的、贺知章的……
太白楼算得上一个制高点。登楼俯瞰,不远处是竹竿巷、东大寺、玉堂酱园。玉带桥南北跨越古运河,餐厅酒楼,济宁名吃,比比皆是。真是“登斯楼也,宠辱皆忘,心旷神怡”!补说一句,因为当时感觉超好,竟让我全然忘了这运河已不是当年的景色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