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在我体内流淌的长江

2020-09-24叙事散文敬一兵
在我体内流淌的长江敬一兵节气翻过大雪这道门槛,冬天就和岷江沉沦在了一起。灰蒙蒙的水面,低温下坚硬的河岸,虽然看不见涨水时才会漂浮在江面的树枝和肚子胀鼓鼓的牲畜尸体,但仍会让人感觉阴森的气息,成了岷江的轮廓和线条。即便这样,我还是愿意把岷江当
     在我体内流淌的长江

        敬一兵

  节气翻过大雪这道门槛,冬天就和岷江沉沦在了一起。灰蒙蒙的水面,低温下坚硬的河岸,虽然看不见涨水时才会漂浮在江面的树枝和肚子胀鼓鼓的牲畜尸体,但仍会让人感觉阴森的气息,成了岷江的轮廓和线条。即便这样,我还是愿意把岷江当成我的父亲。肉身的父亲,无论脾气和性格,都超过了冬天的岷江。金沙江就不同了。在大雪的节气里,江边的杜鹃花依旧开得红红火火,红土高原上大部分时间依旧阳光灿烂。波光粼粼的水面勾勒出了柔和的曲线,岸边葳蕤芜杂的篙草丛中弥漫着暖融融的气息。暖融融的柔和气息,填满了大雪这个节气,成了我母亲肉身的一种呈现和物化。

  在春天的金沙江边。杜鹃花聚集着她们柔软的花朵,低语着,在风中把岸边的山崖染成一片紫红的涟漪。潮润雨气的风穿行于植物丛中,纸壳般的枯叶在风中呢喃着冬日的温存不肯离去。斑鸠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鸟,带着莫名的激动飞快穿越在松树林间。父母就是在这样的季节里生下了我。母亲说,我的眼睛如同雪山之颠的纯白莹蓝,就连嚎啕大哭的时候,目光也跟雪水融化后的甘甜清冽是一样的。我哭的声音,比浪花拍在礁石上发出的调皮轻音还要动听。这不仅意味着我从父母的血脉中脱落,也意味着属于母亲的金沙江和属于父亲的岷江,已经在我的身体里彻底交汇在了一起,在我的身体上显示出了江水流淌的特性。

  我到了冬天,就特别思念夏天。我的眼睛还停留在冬天的岷江里,我的心,却已经抵达了夏天的金沙江,还有在金沙江边生活的母亲身旁了。我的身体,始终无法从岷江和金沙江的流域里走出来。它们以生活,语言,气候和颜色习惯这些柔性的方式,配合由岩石和地貌这些坚硬的物质组成的天然屏障,构建了我生命活动的疆界。我只能够在这两条江之间徘徊。从岷江往金沙江的方向行走,就是从冷色调,暗视觉和类似于我父亲的理性环境,向温暖的色彩,明亮的视觉和我母亲柔软的情感地带行走。我的恋母情结决定了我喜欢这样的行走方向,而不是倒过来,从金沙江朝岷江的方向走。这里面有江水给我的暗示,还有我的一种带有宿命色彩的生活现实。虽然在我的身体之外,金沙江边长大的母亲和喝岷江水成长起来的父亲,依旧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难以协调一致。依旧各自像岷江和金沙江一样,在自己的河床里流淌。但是,这样的情形,一点也不影响金沙江和岷江这两条长江上游的支流,同时把我的身体当成了它们流淌的河床。这种与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上游完全一致的情形,让我自然而然成了长江上游的第三条支流。

  相对于整条长江来看,金沙江和岷江有自己天然的混沌与无为的鲜明特性。耸立在两条江边的山崖,为天空提供了高度。汩汩流淌的江水,成了大地跳动的脉搏。这样的景象,我看见了,漫山遍野的树木和斑鸠喜鹊也看见了。两条江里的水不是清水,而是雪浸霜打后才带有的那种疲惫和浑浊的颜色。冬天制造的凋敝历历在目。还有荒芜。两条江的沧桑是纯粹的,非人为意义的,完全是时间的浸染。在凋敝和荒芜的背后,是粗砺中的柔软、雄浑中的细腻所组成的孤傲、冷峻、超拔,兀自存在,沉默不语近乎永恒的美的元素。而长江中下游的情况就不同了。它们因为处在中国人文、历史、政治和话语权的中心,所有的凋敝和荒芜已经被激情、喧哗和热闹取代了。它们的美,也已经从自然的纯粹,上升到了诗歌、神话传说、图腾、美术和舞蹈的层次。从红尘中抽象出来的画面,让游在长江中下游水里的鱼,也比金沙江和岷江里的鱼快乐——它们没有冬天的孤独,它们的周围永远都是人造的夏天。难怪我总是不能在长江中下游找到妥帖的感觉,原来在我身体里流淌的长江,仅仅属于上游的金沙江和岷江,冷峻多于热烈,凋敝多于盛开,孤独多于繁华。这些属性,已经在我生命的河床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江里我永远成不了一条鱼。我的身体决定了我永远只能成为一截河床,一截没有石头砌成护堤的河床。这是我听了母亲述说她的身世后形成的结论。母亲和我的父亲认识在金沙江边一处开满了杜鹃花的地方。母亲从小就失去了父爱,只能和我的外婆一起为地主家推豆腐来维持生计。过早降临在她身上的苦难和孤独,养成了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性格。直到当童工,参加工作,都是这样的情形。她遇见我的父亲,就被父亲的才华征服了,觉得自己有了依靠。世上所有的江河都是相通的。孱弱的她,就这样成为了连接外婆和父亲家族之间的交叉渠道。她无法像鱼一般,回归到她曾经熟悉的上游里去,重新体会一下江水中的滋味。金沙江一直徘徊在我的身边,而父亲却带着他身体里的岷江,沿循他一直不愿放弃的仕途方向流走了。一个回头凝望的浪花也没有留下来。母亲只能用自己的身躯,挣扎在血缘的河流里。如果说她出嫁只是为了寻找依靠和归属,这仅仅是一个表象。她真正的目的,就是想用父亲的才华能够在当时挣到数目可观的工资来接济外婆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成了她情感回归到金沙江去的一条河床。为了实现她的夙愿,她把她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用来整理、维护和加固我身体里这条河床的繁重工作上了。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与调整下,我身体里的这条河床,从此便肩负起了母亲的期盼,让水从一个有声的和光明的地方,进入到了一个幽暗无声但却十分温暖的地方。我念小学前的每一个冬天,都是岷江边才具有的冷得人跳的冬天。但再浓重的灰蒙蒙的寒冷色调,都被春夏之交的金沙江的热量瓦解了。

  母亲就是我身边的金沙江。不管我在岷江边呆多久,寒冷就是无法从母亲身上撕开一条口子,让温暖泄露消散。

  温暖不是来自于河床,而是来自于江水。在进入我的身体之前,穿过阴翳潮湿森林的江水蛇一样游走,突破重重纠缠的枝桠和难看的藤蔓,在潮湿厚重的苔藓上被阳光照耀着。于是,温度在江水里苏醒了。之后,温度如同漫山遍野难以抑制无法铲除的野蕨草一样繁盛起来,四下蔓延。温度与江水相互搂抱又相互撕扯,如狂风剧烈摇撼树木。直到进入我的身体里,它们才在沉醉中,把饮下的温度之酒,变成了温暖的物语。只要江水在我身体里流淌,哪怕就是在冬天,我也会觉得温暖。冬天的夜晚很难熬,好在这一点也难不倒我。没有空调还有火炉,没有火炉还有被窝,没有被窝还有烈酒,如果这些都没有,至少我还有母亲和恋人可以思念。思念能够让我忘却寒冷。这是一种单程的思念,情形如同上游的江水总是从凋敝和荒芜出发,朝着繁华遍野的方向走去,但却不能再回到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如果我的心里一直对事业上的不遂,物质财富积累的数字减少,一个又一个的亲人逝去,以及沉沦在利益倾轧中难以自拔的情形耿耿于怀,那么即使在夏天,我的心也会因为这种逆向的回忆而变得一片寒冷。记得在一次回家的路上,火车在金沙江边的一个站上停下来。两个五六岁大的娃娃,穿着单薄肮脏的衣服,邋里邋遢穿行在寒夜中的站台上。他们四下张望,眼光里充满了期望的神色。几个下车的旅客,顺手把喝剩的饮料瓶扔在地上,他俩立即兴奋地跑过去捡起来,放进拖在他们身后的编织袋内。望着他俩一边用衣袖揩鼻涕一边行走的背影,我忽然觉得他俩就像冬天里的两个火盆,让我的周身一下子就温暖起来了。我不晓得他俩是不是当地人。但不管他们是不是当地人,他们对车站的熟悉情况说明他们在这一带捡破烂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我完全可以相信,既然金沙江的江水可以温暖我的身体,同样也可以温暖他们的身体。这样长的时间,已经足够让金沙江的江水,替换原来的河水,重新流淌在他们身体里的河床中了。

  说到底,温暖是从心里生出来的,跟岁月的积淀有莫大的关联。

  我有时会厌倦我的这副随时间流逝而面容黯淡形体松弛的皮囊,转而将感官投向我体内的长江身上。在长江制造的沟壑溪洼和弯弯曲曲的河床间,我的心理感官虽然跌跌撞撞,有时还会感到看不见的蜘蛛丝粘在身上,但依然可以在温度的流淌中,悄悄抵达那个盛大的花园。我的生命元素,在发出金属铿锵之声的长江水中,在数不清的杜鹃花中,在我的生命如果永垂不朽,流淌就永不停息的地方。我体内流淌的长江,接替了母亲慈祥辛劳的双手,继续用它流淌的力量,调整着我身体的河床。调整我的河床,也就顺便抹掉了我灵魂眼睛中的白内障,能够从逶迤的江水里,触摸到温度的层次和传递的角度。小时候自己不觉得冷就不说了。在人到中年的某个年头,我因为被我的学术长辈批评,心中既不服气也不舒坦,就用自己少得可怜的知识,与长辈争辩。随着争辩上升到激烈的程度,我不由自主就点燃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小火焰。一个人没有一点个人英雄主义的小火焰,生命就没有情调。如果这个小火焰越燃越旺,最后会把生命的所有元素烧焦。我们越争越激动,形式渐渐从辩论发展到了谩骂。长辈拍桌子打板凳,我就摔茶杯砸东西。当时的我,不是那种哪怕心口流血也要保持微笑的君子。满腔的愤怒像一头野牛在我的身体里东碰西撞。冲动之下,我举起木凳朝长辈劈头盖脸打去,打得长辈抱头鼠窜惊恐狂呼救命也不肯罢手。当时我并不知道在这个不下雨也不出太阳的早上,已经决定了我未来惊世骇俗的命运走向。我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肝脏部位正在隐隐发痛。肝脏和其它器官,是我身体内这条长江边上的陆地。陆地在太阳的烘烤下,比水热得快,但分布却不如水均匀平衡。热量得不到控制和疏散,陆地就会干裂,就会沙漠化。肝脏发痛,就是体内的长江在向我发出调节的信号。长江水的温度变化慢,均衡,并且可以通过流淌,把高温送到低温的地方,让快要凝固的地方,重新因为滋润而流淌起来。

  女人是水做的。水到渠成。人生就是一场似水的流年……这些说法,已经映证了人体就是一条河流的支流这个事实。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实现这个转化的过程,不是人而是水,是水的形式,更是水的温度。

  长江的上游流进我的身体,就转变成了血液。我在金沙江和岷江之间徘徊,对两条江的依赖,所有看见这些情形的人,都不敢保证说,我的血液不是与长江上游连在一起的。血液替代了江水,但却秉承了江水的所有性质。血液继续像镜子一样,把江水的冲刷、堆积、切割、包容、传递和承载的自然属性,反映到我的身体里。唯一不同的是,流淌在我身体里的长江,没有四季气候变化的干扰,不会因为环境的剧烈变化而产生冰冻、泥石流、洪水和堰塞湖。它的流淌姿势,更能够锲合自然所带来的细微和真实的隐喻。或许它们的精力,全部集中在了斟酌自己流淌的细节和计较流淌的速度,所以对河床的样式和来历并不在意。生活在红土高原和盆地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无论是长辈,平辈还是晚辈,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讨口子,流淌在他们身体内的长江水,形式和性质都是一样的。江水不会用势利的眼光来划分人的身体、身份、种族、地位、性别、伦理和道德意义上的差别。从这个角度上看,江水比人更清楚平等的含义。

  自从文字和语言出现之后,上帝就隐身到了天穹的背后。代替上帝传递神谕和检查人的行为举止,就落在了江水的身上。就拿我自己来说,流淌在我身体里的长江支流已经发现,出于生命的本能,我对这条支流的呵护是无懈可击的。我定期通过延伸视觉和听觉的工具检查我的河床,一旦发现任何一点蛛丝马迹的不利变化,我就会通过运动、药物甚至手术的方式进行调整和修理。我不想让河床的变化影响了江水流淌的质量。我更不会轻易把船只、水闸、网箱、垃圾和废液放进水里,也不会从水里贪婪地捕获鱼儿。我的这些态度和行为让身体里的长江支流很满意。可是,对照身体里的支流,流淌在我身体之外的长江,就没有这么幸福了。我们不仅让长江与它的上游有了地位和伦理上的差异,我们还习惯肆意地用自己的脑袋代替长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代替长江说话,用自己的行为代替长江的行为。人用恣意的行为考验长江的忍受力,已经让长江感到了痛苦。我的父亲已经从他的支流游进了长江的中下游,又游进了等待他的大海。估计此刻父亲正在大海的某一朵浪花里,释放他在长江里感受到的疼痛,然后静下心来,等待再一次从大海走上陆地的机会。长江也是我将来进入大海的唯一通道。我不想在入海之前,还要看见我的这条支流,继续接受长江的痛苦考验和煎熬。通向天堂就是通向憧憬的境界。

  如果一定要我说出自己的憧憬,我的憧憬其实很简单:我希望用自己对待身体里这条支流的态度来对待身外的长江。


敬一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