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当年鲁迅就住在这里

2022-01-15经典散文
[db:简介]


                                    当年鲁迅就住在这里                                          
                                                               
                                             围庭
   
      
      年轻时读得最多的是鲁迅的书。那时课本上选有多篇鲁迅写的文章,报纸上也常根据政治形势转载介绍鲁迅的杂文。当时给我的印象,鲁迅是唯一的文学家,是文化的圣人。这也几乎是我这个年龄段人共同的经历。随着学界的反思,这些年对鲁迅的评价也趋于理性。我们知道世界上其实没有圣人,所谓的圣人大多是后来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吹捧出来的。然而这并不妨碍鲁迅在我心中依然是一个正直的文人,一个杰出的作家。

      某天看到有鲁迅故居的消息,遂决定前往看看。

      说来有点惭愧,打小便居住在沪上,真正决定到鲁迅的故居拜谒却是头一回。不是我缺乏对鲁迅的尊敬,是觉得天天在上海,离他的故居又很近,哪一天都可以去。谁知道这么一拖延,好多年忽地闪了过去。

       鲁迅在上海的故居有两个。我去的是山阴路一百三十二弄九号这个。去之前我心生好几个不算问题的问题:这一是故居离内山书店有多远?二是这房间面积有多大?三是这房子是借的还是买的?读过许多回忆鲁迅的文章,说他一旦觉得腻人乏味,就走到内山书店里转转。我判断这书店离他的住处不远。鲁迅交际广泛,许多人喜欢到他府上喝茶聊天,想来这房子不会小的。现在国人时兴买房,民国时的人是否也喜欢购置房产呢?倘鲁迅没买房,那么他的这间房子的租金又是多少?至于鲁迅住在这里写了多少文章、出了多少书,不是对这些事情不感兴趣,而是写这方面的文字太多了,俯拾皆是,我没必要去凑这个热闹了。

      山阴路一百三十二弄过去叫施高塔路大陆新村。故居建筑类似现在的连体别墅,一个门洞,上下三层。一层为厨房、客厅和餐厅。餐厅里有张长方形的桌子,六把椅子围着。在这里,我好像看见鲁迅起身离座,端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呢。二层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铁架床、大衣柜、茶几、两把藤椅和写字台沿墙排开。当年鲁迅便是坐在这把藤椅上奋笔疾书的。他写作的形象,曾被陈逸飞创作成油画在许多地方展览。三层是儿子周海婴和女佣的卧室。墙沿放着一张大床,不知周公子当年在这上面撒过了多少泡尿,而如今连海婴先生也辞世多年。故居屋里的摆设绝大部分是鲁迅生前所使用过的原物。历经这么多年能够保护得这么好,实属弥足珍贵。屋前有小花圃,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花木,高矮搭配,显得有情调,亦十分雅致。

      从外表观看,故居有浓郁的日式风格,这与介绍说这些建筑是当年日商开发的情况颇为相符。鲁迅以前住在多伦路上,后来搬到了这里。这两处的住地,离虹口日租界只有几步之遥。日租界是日侨聚集的地方。当年这儿日货供应丰富,日式的吃穿住行是这儿的主流消费。鲁迅之所以选择此地居住,与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有关。一般来讲,青年时接触并接受的东西,会对一个人产生久远的影响。日式生活他年轻时喜欢,现在也让他觉得不错。此外,鲁迅搬到这儿来住,与日侨内山丸造在这儿开了家书店也有很大关联。内山丸造是鲁迅的好友,他们非常谈得来,在卖书与买书方面有着很好的合作。鲁迅选择大陆新村居住,没准还是内山先生从中搭桥牵线的。内山书店离鲁迅住的地方不足千米。在友人写鲁迅的回忆文章里,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幕情景:与朋友的约时快到了,鲁迅赶忙放下手头的事,径直往内山书店赶去。

      房间面积有二百多平方米。一家三口住这么大的面积,就是搁在今天讲也是相当可以的,但周家的实际人口并不止这些。鲁迅在江湖上素有侠名,一些朋友落难,常把他这儿当作暂居之所。我所知道的这些人当中就有瞿秋白、冯雪峰、萧军、萧红等。其中瞿秋白一连在这儿住了一个多月。当时瞿秋白正处政治失意期,蛰伏在鲁迅的家里,写了《王道诗话》《苦闷的答复》《曲的解放》《一种云》诸文。鲁迅以自己的名义帮他在《申报•自由谈》发表并赚取不薄的稿酬。鲁迅曾书写对联赠予瞿秋白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两位文学巨匠朝夕相处,不时碰撞出来的火花。二层的小房间里,至今还保存有瞿秋白睡过的床铺。周家当时还雇请了两个用人。平时常住应是五人。由此而言,这点面积并不算宽敞,有时甚至还有点拥挤。

      所有资料和书面的介绍都没有标明这房屋的主人是谁,但这是我访问故居之前就带着的求答题。问了故居管理人员,其中一个不知道,知道的那位告诉说,日本人是房子产权人。这位日本人买下房屋,目的是赚取租金,而租赁的中间介绍人,正是内山丸造。当年鲁迅以每月四十五块的大洋向他租了下来。四十五元什么概念?这差不多是当时两个技术熟练工人月工资的总额,一点儿也不便宜。研究鲁迅的人,统计过鲁迅的收入每月在七百元左右;以这种收入付出四十五元租赁费是不会感到吃力的。当时的上海人也许并不时兴买房子,不但鲁迅没买,就连当时也住在上海,并且收入不菲的徐志摩等人也没买。由此可以看出那时的一些情况,就是人们喜欢租房而不像现在的人成天盘算如何去买一套房子。此外,作为著名的作家,鲁迅的稿酬收入不低,正是有了这不薄的稿酬作经济基础,文化人的鲁迅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自由思考,否则,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斗士一般的人物如何在上海滩立足。

      从鲁迅故居出来是山阴路,当然进去也是。这是条很狭窄的马路,看得出来,这条路没有被颠覆性地改造过,路的格局和风貌仍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当年的鲁迅,几乎是三天两头要从家里到内山书店去,然后再一次次地从书店往家里赶。他通常是胳膊里掖着买来的书,一边抽着烟,一边走路,想着属于他的心事。我轻轻踏步,觉得这足下不是冰冷冷的水泥路,而是一条带有鲁迅气息、带有鲁迅体温的文学之路,既浩茫无边,又丝丝入心。我怕我刚才所说亵渎了鲁迅,别人来此是为他增添光辉的,我虽没有抹黑的意思,却大大地讲了他赚钱和日常花费的俗事。可普通人谁又离得开赚钱和花钱呢!就这么想着,不知不觉来到了挂有内山书店原址的地方。抬头一看,这地方已换颜变成工商银行。其实书店变银行是常有的事,但那是在别的地方,在这儿,把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改造成储存铜臭味的仓库才叫俗气呢!我似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解脱的理由了,也许这还算不上理由,可我干吗要去找什么理由呢!我就是这么想的,我得尊重我的想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