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又见炊烟

2022-01-15经典散文
[db:简介]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我的思绪就被它从现代城市弹回到了小时候的家乡。
  我的家乡位于苏南运河北岸,是个绿树掩映、颇具江南特色的村子。村里有所学校,是先前村里的几位头面人物捐资修建的,有近百年历史了。我小学连着初中,都是在这里读的。学校在村东头,我家在村北端,中间相距差不多有一里多路。
  我那时极为贪玩。放学了,还要在校园里啊,操场上啊,旁边的田野上啊,拍皮球、捏泥巴、捉蝴蝶,再呆上好一段时间。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和几个小伙伴,总要看到村头有炊烟升起,才肯带着余兴家去。
  一路上,我蹦跳着前行,仍不安生,一会儿勾着路边的树条折下几根树枝,一会儿和人家的小猫小狗逗乐一下,一会儿捡起一块碎瓦片削进附近的池塘的水面上去。那些有老人的人家,都在准备晚饭了,飘逸出来的香味不断地刺激着我的胃,我顿时有了饥饿感,不由得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进了家门,放下书包,径直闯进厨房里去找吃食。说是厨房,其实就是一个土灶,一口水缸,一张小碗橱而已。这时候,父母还在队上干活。我揭开锅盖,打开碗橱,什么也没有。两个妹妹听到我翻箱倒柜的声音,都猫到我身边,眼睛里流露出和我一样的期盼。但是,什么都没有。我们仨无精打采地坐在门槛上等父母。只有父母回来了,我们才会有吃的。
  夜色深沉,父母终于荷锄带耙地歇工回来。父母正当壮年,劳作了一天,面对孩子饥饿的神情,全然忘记了疲惫,卸下家具,仿佛约定好了的——父亲下灶生火,母亲上灶掌勺。
  当然不可能是白米饭!一锅大麦粥,蒸上几个红薯,或者下一小把干面条,扔进去大把青菜叶子。但是,我和妹妹们心里踏实了,又在门前的场上胡乱地玩耍起来。
  “吃夜饭了!”母亲的召唤是那样的具有磁力。话音未落,我们象猴子一样跑到了桌边,眼睛巴眨巴眨地等待父母把晚饭盛到桌上。昏暗的油灯下,一家五口人围坐在一起,五只碗冒出的热气虚构着一场寒碜的盛宴。
  贫苦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我小小年纪就晓得要帮大人做事。上到小学高年级,我不再在学校流连,放学就回家,扫地,割羊草,有什么做什么。有一次,父母收工回来,我已经煮好了一锅粥,一下子把父母给惊喜的,我忽然感到自己终于长大了。后来,父母出工前就把米菜淘净,油酱配齐,我开始学着煮饭、炒菜,很快上手了。从此,一家人早早就是有了晚饭吃。
  暑假时,连同中饭,也都由我来烧了。夏天是孩子们的世界,晴天捉知了,采桑葚,雨天踩高脚,打水仗,最吸引人的就是下河塘游泳了。起初父母不允许,唯恐有闪失,但我偷着去,有次烧好晚饭,正要出门,被收工的父母看见,眼见要被呵斥,我急中生智,将灶膛里的草木灰涂抹到脸上、身上,告诉父母说,烧火弄脏了,得下塘去洗一洗,父母也就同意了。我烧了一个暑假的饭,洗了一个暑假的冷水澡。有时候,我仰面飘浮在水上,眼见蓝天白云,炊烟袅袅,耳闻人语喧哗,鸟声啾啾,直觉得天上人间竟有这样的清丽华美,真真疑心身在仙境了呢。
  后来,我家搬到镇上住了,我中专毕业后也进入城市。村里片瓦不存,除每年春节回去走一趟之外,平时与村子再无来往;就是父母家里,也难得去了。
  这样忽忽过了二十多年。现实中的家乡,已遥远而陌生;记忆深处的人事,亦物是而人非了。“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这首歌,仿佛是温润的木鱼声,款款地惊动了我,它引起我对家乡的回忆和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省悟。
  先是装修了父母在镇上的房子,以后每个月回老家一趟,给父母带去生活费用和药品,有时也到村里走走看看。
      父母年岁大了以后,一直念叨着想回村里,说村边田头可以种点菜蔬,还可以同乡亲邻里说说话,远比住在镇上好。我几次同村里的干部谈,回我说新农村建设了,一些村庄要拆迁,我们村拆不拆,还没有最后定。
      前年临近春节,母亲打电话来,说村里同意我家回村造屋了。我当晚赶回去,与父母和村干部商议细节。布局时,母亲提出在正房后面砌两间小房子,意思要砌个炉灶。我有些不解:现在条件好了,家家都用上了煤气灶,电磁炉,省时省力,何必再弄那个?但母亲执意要,父亲也执意要,似乎是商量好了的。我只得依了他们。
  房子建成后,我又在门前屋后种上了许多花木。乡村象磁石一般吸引着我。现在,我和妻子都住到了乡下,每天往返于城乡间。我们下班回来,接近村子的时候,就有可能看到,在我家后房的上空,正冒着或浓或淡的炊烟,那是我年迈的父母又在准备晚饭了——一定还是小时候的那般情景:父亲下灶生火,母亲上灶掌勺。
  又见炊烟升起。时隔许多年,我们一家人又梦幻般地回到了往日的时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