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多年父子成兄弟

2022-01-15经典散文
[db:简介]
多年父子成兄弟
      大前年春节,父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身体好得很,东北再远,也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父亲,七十好几了,一直还想着来我这住上一段时间,我当然举双手赞成,只是考虑到他身体,怕他路上会吃不消。
      长沙至北京的二次特快,运行十四个小时,北京的同学高烧烧到38度9,亲自接站后,又马不停蹄地把两位老者送到了北京西客站,交给列车员同志,这才放心。
      父亲、母亲坐的火车,到大庆是早晨六点,朋友开车,五点钟就到了我家楼下,室外零下三十度,北风刮在脸上,象是刀割肉一般。临出门前,媳妇担心父亲、母亲身子骨冷,特意多拿了两件棉衣,她在家熬粥,热馒头。
      在车厢门口,我看父亲比头些年又苍老了许多,手套、围脖加棉帽,卡扎菲似地武装到了牙齿 ,帽沿压得很低,耳朵根捂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个小眼睛,呢子大衣里面应该还套着羽绒服、毛衣和外衣,上身穿的大概得有七、八件之多。
      呢子大衣是我结婚那年,回老家时给他买的,咖啡色,至少有十五六年的历史,一下火车,我问父亲咋还在穿这个?他说儿子买的大衣实诚、压风,有在家烤火的感觉。
      七十多岁的父亲和母亲抱着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信念,克服了长途旅途的艰辛、劳累,千里迢迢再一次来到大庆,我知道对于父亲来说,这场胜利来之不易。
      父亲来大庆的头两天,白天室外温度零下二十五度左右,大哥特意打电话来:千万别领老人下楼,先暖和暖和,父亲很“乖”(老小孩),每天只是在屋里走动。
      父亲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趿双拖鞋,去厨房阳台上,象征性地鼓捣一支烟,医生好言劝他,他有他的道理:抽烟能冒气就是好事,等不冒气的那天,人就归天了。
      父亲的烟不勤,一包烟能抽三四天。
      半支烟没等抽完,父亲开始洗漱,牙膏是母亲涮牙时,给他捎带挤好了的。早饭父亲有一口就行,包子、馒头、面条都无所谓,从不挑捡,吃完早餐,照例还要鼓捣一口烟,喝几口茶,睡回笼觉,上床前,找三粒管血栓的药丸吃,这药,父亲吃了差不多十年。
      父亲的身体,比前些年好多了,吃饭时掉的饭粒也少,偶尔有饭菜不听话蹦出去,父亲伸手要捡,被我抢了先手。  
      父亲愿意吃羊肉炖土豆,这道菜,还是他以前来东北,手把手教给我的,炖的时候,汤不要太多,干辣椒面可以多放,借味。
      父亲吃饭时,最不愿意别人给他夹菜,偏有好事者,老是不长记性,给他夹的排骨,每每让他掼了回来,扔给我。
      菜合口,媳妇会接了碗,帮父亲再盛少半碗,父亲也有吃不完的时候,剩下的一小口,那是福根,自然倒给了我,我说父亲偏心。
       饭后,父亲喜欢喝浓茶,苦得让人咋舌头,我享受不了,父亲跟我似地也健忘,他喝了几口,老是爱往我怀里塞,母亲有时候管他要,他舍不得给,他说:你又不是没长手,自己泡。
      父亲看电视以新闻为主,还喜欢就事论事,发表一番感概。我也不知道父亲算不算上反动,激昂处,他总要骂几句天王老子的娘,我唯唯喏喏,只有应付的份。好在老人,上了年纪,思维简单,你只要沉着冷静,很自然地就能把他的思路,从八千里之外再给扯回来,形成共识。
      爷俩产生共鸣,就会有许多深入的话题,聊天是一门枝术,必须把握好火侯,没有三年、五年的功底,是做不来的,搞不好当老子的连你一块骂进去:不着边际,尽扯蛋。
      中国历史,父亲知道的不比我少。过去好多将军元帅,我叫不上名,父亲却能如数家珍,连人家的生平事迹,平津、淮海战役,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好象他参加过似地;再往远点扯,夏桀商纣、唐宗宋祖、康熙乾隆,他也能说出子午寅卯来,其实父亲讲的,大多来源于野史评书,无须考证;就连当朝十八路诸侯,谁谁谁能进下一届常委,谁谁不能进班子,他也有定数,父亲是大师。
       正月十五,朋友过来串门,看望父亲、母亲,父亲不管人家听不听得懂,又说了一大通诸侯的计划安排。原本经商,从不问政治的朋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哥仨”分组讨论,俨然开人大会议一般。会议延长到晚上十点半,朋友临走,父亲说他头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胡主席下一届连任,让朋友回去后,就当前国家形势,好好分析分析,没准梦是反的。我埋怨父亲说:天太晚了,当老师的哪有这个时候还给学生布置作业的?
      父亲给朋友布置的作业,真的让他费了一番脑筋。事隔一周,朋友遇见我说,究竟是“胡”主“席”,还是席天子,拿不太准。
      我因为上班,不能老是请了假,在家陪父亲参政议政。大多数白天,父亲和母亲在家,看电视《幸福来敲门》,二老看得投入,很少能听得见敲门的声音。
      城市里住家,不愿意走动,父亲说没有在老家有意思。
      家里偶尔来客人吃饭,父亲主动提出要倒杯啤酒,以示热情,为了不让他多喝,每次我都是抢着给父亲斟酒,同样一杯,因为倒的速度不一样,份量完全不同,饭桌上父亲频频举杯,给足了客人面子。  
      父亲上了岁数,洗澡没有以前勤了。年前给父亲洗头时,肥皂沬在我手心里搓来搓去,第一次感觉父亲的头是那么的小,很自然地联想到那帮平日里手心里爱搓揉核桃的玩主来。
     民谣说:“核桃不离手,能活八十九,超过乾隆爷,阎王叫不走”。我的父亲能活到八十,我就烧高香。
     父亲在老家,有洗脚的习惯,到大庆后,家里新添置的足浴盆,父亲很稀奇,每天让我给他打水,一会拧到“振动按摩”档,一会又拧到“气泡冲击”。父亲“冲击”完了,母亲接着“按”。孩子在家学习时,怕振动产生声音,就拧到“红外线”那档。
     儿子晚自习后回家,父亲洗完脚过来,看着他孙子吃夜宵,父亲建议儿子高考志愿一定要报长沙、武汉的学校,放寒暑假直接回湖南。父亲的远见灼识,常人比不上。
      周天,室外温度上升到零上十一二度,我带父母亲下楼,父子俩换鞋穿,父亲穿我的,我穿他的,正合适。
      下楼时,我走在他前面扶着点;上楼时,我走在他后面往上推;过马路时,我牵着父亲的手,把他让在身后。小心行得万年船,这是我多年搞安全的工作经验。
      大年初三,父亲张罗去老院子,看看以前的邻居,孙娘和王姨,经打听,孙娘年前大腿骨折,去了她大姑娘家住;王姨去的地方,更远,这一辈都找不到了,我们仨只好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年后一个多月,父亲和母亲又去了次老院子,在孙娘家坐了一下午,聊些啥,我没细问,不过我严肃地跟父亲谈:以后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样的私下活动,下不为例,外面车多人多,防范于未然。
      父亲呵呵点头,看在父亲“认错”的态度上,我也不好多说。
      前些日子,偶然看到汪曾祺汪老先生的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让我一下子又想起从我这回去的老父亲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