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观音阁的前世今生

2022-01-16叙事散文匡建华
观音阁的前世今生
文/匡建华    观音阁最早就是一个岩洞,距现在的长阳县城约两公里,建筑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在当地虽然是最小的庙,但却很有名气,因为它有故事,有传说,经历了近代战争的创伤,留下了先烈们的足迹。    在很久以前,观音阁是……

观音阁的前世今生
文/匡建华    观音阁最早就是一个岩洞,距现在的长阳县城约两公里,建筑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在当地虽然是最小的庙,但却很有名气,因为它有故事,有传说,经历了近代战争的创伤,留下了先烈们的足迹。    在很久以前,观音阁是一面板壁岩。板壁岩下长着几棵古柳。古柳的柳枝摇曳着清冽的江水,把江岸遮成一处浓阴。在炎热的夏天,这里是系船停泊的绝佳去处。说是有一年夏天,一个船老板儿装着一船山货,从资丘顺江而下,准备开往清江与长江的汇合处的市场交易,船路过龙舟坪,天就黑了,他便在江北的岩边柳树下停泊。夜里船老板儿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对他说,你还不赶快离开这儿,不然就性命难保 。他醒后立即起锚,顺江而下。当他第三天返回行至前晚泊船的江对面,才发现北岸的岩壁上出现了一个大洞,洞下他停船的地方堆了一大堆大石头 。老乡告诉他,前天下半夜,突然电闪雷鸣,大雨瓢泼。在一阵惊雷声中,板壁岩崩裂变成了一个往里凹陷的洞穴。船老板儿一惊,心想报梦提醒他的姑娘肯定是一位仙人,为了答谢救命之恩,便在岩洞里修起一座庙,并供上仙人的神像,取名“观音阁”。
  据家乡的县志记载:观音阁,位于龙舟坪镇东白鹤岩下,明末李爵创建。其地高岩壁立,俯临江表。佐证就是李爵《创建观音阁碑记》,是否为表达对仙人的救命之恩没有说明,那神像就是一尊观音菩萨。  李爵,长阳人,出生在长阳的什么地方、生卒时间不详,他在南京当了十多年户部主事后便告老还乡。回到家乡的第一站就是白鹤岩,他沿柳荫中的小路攀援而上,见凹洞里壁上涌出一股清泉,四面众山环绕,清江河就像一条绿色的丝带从洞前飘然而过。李爵感到这里是天生的神仙之地,他在与一位不相识的老乡闲谈中,老乡给他讲了曾经发生这里的一件怪事:说是有一路人在这个洞里过夜。刚刚睡下,一片白雾就将石洞包围,彩虹在他眼前闪烁,吹打乐声、男女的谈笑声从清江下游传来,到了洞门口瞬时停止。一个清晰地声音传入他的耳朵:主事到,观音庙;李爵来,观音台。过路人感到奇怪,就走到洞口,白雾便立即散去,外面却什么人也没有。李爵思忖道,奇事,是上天有意让我为乡梓做一件善事。他顾不上回家,马上雇请工匠,整治道路,修砌台基,建了五间楼阁。在正厅内供奉一尊观音铜像,并在门楣上挂上“观音阁”三字的横匾。  有关观音阁的传说还有许多,但必定是传说,但观音阁确是实实在在的。我曾经想,一般的庙宇大多远离红尘,在山顶上或在十分偏避的地方,看到当的地方志才明白,当年最繁华的地方并不是龙舟坪,而是上游二百多里的资丘,那儿是曾经的县城,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当年交通不便,货物主要是通过木船运输。在我的记忆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江河中还可见到运输货物的木船,河水中不时看到流放的木料。邻居向爷爷曾经就是一位船长,在清江河上打拼几十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县政府就迁到龙舟坪,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庙前才修了简易的公路。
  小时没有车,我时常是通过这简易公路走到县城,记得观音阁寺庙门前的河边长有五棵要三人才可以合抱的大柳树,俯卧在河面上,倒影印在水里,鱼儿好像就游在枝头上。对寺庙来说它们既可挡风,又可供人们休息纳凉。   清江河大多是比较平静的,遇上几个月不下雨,河水小得像条小溪,最浅的地方人就可以走来走去。观音阁前面的小公路离清江河面的垂直高度不到五米,每年洪水季节都要被水淹。记得有一年夏天,爷爷带到城里看病,正逢清江河涨洪水,观音阁前面的公路已被淹了近一米深,长约近一公里。平时不到四五十米宽的河面,突然扩展到三百多米,波涛拍岸滚滚,旋窝一个接一个,水头撞到观音阁前面河边的巨石上,扬起三四米高的水雾,怒吼声在几里以外都可以听到。当时爷爷要背着我从水里走过去,可他才走了几步就把我吓哭了,只好多走几公里山路进城。不过不管涨多大水,观音阁从来就没被淹过,听那些信佛的人说,它不会被淹的,水涨时,它也会涨。
  长阳是贺龙元帅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曾三下长阳,并在长阳成立了红六军。1927年春,长阳第一次共产党的会议就是这观音阁召开的。可惜那些先辈们没有等到新中国的成立就牺牲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抗日战争时期,县城遭遇日寇轰炸,县政府机关迁到观音阁办公将近一年。去年“十一”前夕,我和十几位好友前往家乡的烈士灵园,看望了我们的先烈们,在烈士灵园里长眠的都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中为国牺牲的烈士,其中有名有姓的土家儿女就有近千名。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就是土地革命时期一位先烈的孙子,他是从他父亲的口中得知了他爷爷的故事。
  近几年来,休闲时偶尔也到观音阁去玩,乾隆年间县令李拔题写在洞壁上的“慈航普渡”、“普陀概胜”八个大字,仍然站在洞壁上,向过往行人讲述着这里两百年来的沧桑。阁中的那股泉水仍在流淌着,冬冷夏凉,味道清甜的本色也没变。据传大旱之年,当地几个月不下雨,那泉水一如既往,长流不断。阁东洞穴中怡然和尚墓,虽然经历磨难,但依然保存完好。观音阁寺庙内刻有许多名人雅士的墨宝,其中一首诗就描述了这儿风景:杨柳依依高阁前, 一弘清泉流崆峒。夜来木鱼敲明月,夷水落影亮青灯。
  观音阁前面目前已是双车道的泥清公路,在并在多次改建中路面已抬高了三米多,近二十年就没再淹过,在观音阁寺庙东侧约三百多米,二十多米高的岩壁上石刻的“让高山低头,使河水让路”巨幅标语仍清晰可见,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次修这条公路时留下的见证,驻足仰视,脑海里就浮现当年土家汉子用绳子吊在岩壁上炸石开路的场景,劳动的号子声仿佛又在耳边回响。在观音阁西侧二百多米是巴王寨,人们可以那儿品尝土家美食,欣赏土家歌舞,听土家人美丽的传说。
  观音阁门前的大柳树早已离我们而去,替代是一排垂柳在那儿坚守。只是过去的柳树树枝都是直着或斜着往上长的,枝条也没有这样细长,即使有几枝这样的,也没有弯腰回首的本领,没有这种优美的姿态,更没有吻水的柔情。
  如今的观音阁已不单纯是从事佛教信仰崇拜活动的地方,还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也是离县城最近旅游景点,每天来往的人群络绎不绝,让这座小庙充满了生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