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爆米花香飘悠远

2020-09-24抒情散文范廷伟
与妻子在超市上闲逛,偶尔地发现了现做现卖的棒子花,那些玉米特有的酥香,沁人心脾,令我长久地进入到对童年美好记忆的回味之中去了。那种温情与纯厚、那种绵软与酥香,仿佛“人间哪得几回闻”般珍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与妻子在超市上闲逛,偶尔地发现了现做现卖的棒子花,那些玉米特有的酥香,沁人心脾,令我长久地进入到对童年美好记忆的回味之中去了。那种温情与纯厚、那种绵软与酥香,仿佛“人间哪得几回闻”般珍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这种酥香值得静心去品,细心去赏,因为这是净化灵魂的一种独有的酥香,特有的芳醇,更是一种染霜含露、清雅芬芳的人生情怀。
  每逢冬日的周末,我也常携妻执子回到乡下老家,偶尔会见到在街面上爆棒子花的老人,他们约摸六十岁左右的样子,都带着乡下人常见的憨厚与朴实,趁了冬闲的时光,走村串巷做点小买卖挣个零花钱。这些棒子花是我们乡下的玉米粒膨化而成,所以乡下人不会拐弯抹角,便像在自家的天井院里呼叫未掉屎蛋蛋的孩子乳名一样,直言不讳地称之为“棒子花”,与这些玉米粒一样可以膨化为食品的,还有大米,小麦等。这些棒子花,食之绵软可口,余味悠长,那种秋后田野里庄稼特有的芳香,在寒风凛冽的冬季,总是令人产生一种温暖而清新的回忆。儿子如果想品尝这种美味的膨化食品,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购买到,但他缺少了父辈童年记忆里的这种永远不可复制的纯真与美好。爆棒子花的老人不用像卖豆腐的要敲豆腐棒子、卖香油的要敲铜锣那样张扬,进村后不消十几分钟的时间,身边便围了一圈的调皮的孩子,有的歪戴着帽子,有的流着鼻涕,有的嬉闹着,有的追逐着,除了电影队来到村里,可能没有比这更热闹的场合了。
  童年时期的我们,要想真正吃到棒子花,多是在二月二或者临近春节的时候,否则平时大多只能是奢想。村子里有个比我们岁数稍大些的孩子,是个买卖精,人小鬼大,只有十多岁便辍学经商。每逢公社电影队到我们本村或者临近村庄放电影,他都会一次不拉地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到银屏下叫卖大米花。雪白的大米花,浸渍着微微的糖精甜味,他那一句接着一句的“贱卖了”的叫卖声,对我们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大米花的酥香、绵软、甜美倒是其次,问题是有很多的乡下孩子根本没有见过大米的样子,所以乡下孩子能有一份爆棒子花,也是值得向伙伴们大肆炫耀的一件事情。妻子经常说的是她们姐妹三人,将母亲给她们的棒子花用花手帕包好,藏在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里,自己用来偷偷地拉馋--就是细水长流的意思。岁月沧桑,时光变换,那时和棒子花一样的美味、用泥做的玩具,浸染着我们用不老去的乡土情怀。喜欢这种情怀的感觉,像微风吹落露珠;像朗月点缀星空,更像是幽兰弥漫旷谷,洗涤着我们有些芜杂的灵魂。
  在我记忆的幕布上,经常反复映现的就是爆米花的景象了。那些寒冷的冬天里,小伙伴们一声“来爆棒子花的了”喊叫,不啻是一声震动人心的喜讯了。孩子们奔走相告,欢天喜地的样子也不足以表现他们此时欣喜若狂的心态。不出十多分钟,爆米花老人便在胡同口或大街的一个避风的角落支好家什,黑乎乎的膨化器,中间是个大肚子呈椭圆形状,像一个抗战时期日本鬼子飞机上扔下的炸弹,虽然粗老笨重,确是孩子们眼中最最关注的焦点。膨化器放在一个由钢筋制成的支架上,摇把子中间镶嵌着一个脏兮兮的压力表,而离膨化器不远处便是一个破旧的苹果筐,连着的是一个麻袋片--现在想来,那大概只是为了缓冲一下膨化器巨大的冲击力罢了。时光已经流逝过去三十多年了,童年岁月里的一幕幕,至今还时常出现在甜美里的记忆和梦境中:短短的课间休息时间里,那些调皮的玩伴,会将从家里带来的棒子花往高处一扔,仰着脸用嘴巴快速地迎合上去,以不掉在地上为原则。--这对童心未泯的孩子们有着无穷无尽的诱惑力呀!
  按照惯例,老人爆棒子花的第一炉应该是免费的,但需要孩子们从家拿棒子芯作引柴禾点炉用,或者是第一炉爆出的棒子花许是没有完全爆好的“哑叭”花,因为是免费的,所以主家是没有任何理由再去计较“哑叭”不“哑叭”的。孩子们除了能够近距离地围观爆棒子花的整个过程以外,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任务,那就是按照先后顺序届时为爆自家的棒子花拉风箱烧火。老人的手在上下翻飞着,几乎是在用整个手掌的掌心和掌背倒弄着摇把,让支架上的膨化器持续不断地旋转着,旺旺的炭火跳跃着的红彤彤的舞蹈,袅袅的青烟扭动着软绵棉的腰肢,那个令人关注已久的膨化器,在孩子们热切的盼望之中仿佛慢慢地臃肿起来。老人眼神,不经意般地瞥上一眼圆盘样式的压力表,一个果断而有力的停止手势,顿时让孩子们屏住了呼吸。--梦境里刚刚醒过来一般,他们纷纷迅速地捂上耳朵作鸟兽散,多数藏在了街上的大槐树下,或是藏在胡同头上,大胆些的会从手指缝里偷窥一眼,等那惊心动魄的一声巨响过后,一阵白色的烟雾四散开去。
  现在说起来,那时棒子花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美味,能品尝到毕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旧历的二月二吃蝎豆,母亲照例会提前在水中讲要炒的粮食粒一一泡发出来,放了糖精在铁锅里用细细的沙土炒些棒子、豆子、面棋、地瓜干之类的“干果”,再用细细的筛子,逐一筛净土质,那便是童年岁月里纯真的美味了。这些年来,我是一直这样认为的。即便棒子粒没有发泡好,或火候掌握不好而爆出的“哑叭”花,嚼起来更是满口生香了。成年后的我,每逢偶尔在街头巷尾碰到有爆棒子花的庄稼人,我总要稍微驻足用心地观看,丝丝缕缕的甜润与美好,便真真切切地从童年记忆的最深处飘来,渐渐浸透了我的五脏六俯。尤其是眼前“砰”的一声的爆响声之后,那些散落在麻袋以外的少许棒子花,诱惑得孩子们奋不顾身一拥而上,将飞落在地的棒子花一粒粒捡起来,顾不得吹掉上面的附尘。便迫不及待地享用起来。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童年记忆里的景象是多么的何其相似呀?凛冽的寒风,从村子的一头刮来,可孩子们的视线里,只有无边的喜悦和无尽的欢乐。
  童年的棒子花,多么像是一只只斑斓的蝴蝶,轻舞在浓稠的乡村岁月里。我和妻子站在爆米花的现场,我的思绪随了妻子说的那句乡间俗话“要饱还是家常饭,要暖还是粗布衣,家常饭来粗布衣,夫妻还是从小的”,回到了乡间岁月的深处,那棒子花的缕缕浓香,像一个久违的朋友向我快速地迎面走来。是呵,岁月深处的缕缕浓香,就像是我和妻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少年情怀,因为这才是字正腔圆的音韵和甘饴。(共2450字)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0-12-31 17:5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