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去的眷念
2022-01-16抒情散文笑一笑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5 编辑
老回忆往事,是衰老的表现。但常想想儿时,岁月的翅膀虽不免有些沉重,但卸去重负,却使我超然,顿觉年轻......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我,都是在第二故乡_……
老回忆往事,是衰老的表现。但常想想儿时,岁月的翅膀虽不免有些沉重,但卸去重负,却使我超然,顿觉年轻......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我,都是在第二故乡_……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5 编辑 <br /><br />
老回忆往事,是衰老的表现。但常想想儿时,岁月的翅膀虽不免有些沉重,但卸去重负,却使我超然,顿觉年轻......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我,都是在第二故乡____一个贫穷而美丽的苗家小山村度过。
光阴荏苒,流光飞逝,而今,我已步入中年。可对那个小山村的眷念之情,却久久萦绕于怀,就像远在他乡的儿子对慈母的那份悠悠思念般,温馨而绵长,总是挥之不去......
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那时只有几岁的我,就与父母兄姐偌大家子一起,被“文革”的那阵“狂风”挂到了这个四面环山,只一条相传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青石古道与外界连结,贫穷落后的苗家山寨。寨上李、贺两姓共四十来户人家,总人口不到一百五十人。三十几栋毛草屋与青瓦房错落相间、歪歪斜斜、背靠大山、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稀稀落落地点缀在半山腰上。
我们家就在村北头的最高处,一幢四排三间的大瓦房南北两档搭着草棚,占地约半亩。门前那棵水桶般粗的歪脖子大枣树,撑天矗立,高过屋顶。一到夏天枝繁叶茂,撒下大片绿荫,一家人常在下面纳凉休憩。平日里就像个称职的卫士,一年四季,不论皑皑白昼,还是漫漫长夜;不论酷热难当,还是天寒地冻;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霜敲雪打。都老老实实地守护在我家门前,坚强,忠诚。小时不以为然,如今想来,还真为之感动哩!
一
春天,元宵节刚过不久,清明又已悄悄走来。几阵雷电,几场春雨过后,村里(那时叫生产队)农活也就忙碌起来了。天刚麻麻亮,“出工喽!”队长跛哥那雄浑且略显沙哑的声音伴着远处此起彼伏的阳鹊啼鸣,在四周幽谷回荡着。唤醒了沉睡的山峦,喊跑了每个人身上因为“冬眠”而生出的慵懒,男人们肩扛犁耙,赶着水牛,“哦哧哦哧”地吆吼着,口里喷出的白气分不清是寒气还是喇叭筒草烟,夹在一起像云,又像雾,朦朦胧胧向身后飘去,然后一缕缕慢慢散开。女人们背着背篓,手里拿着长把弯头柴刀,跟在自家或者别个男人后面,边打着哈欠边笑骂着:"跛哥和他堂客没眼闭哩!这么早就出工了,真冷死人了......"口是这么说,脚步却丝毫不敢放慢 ...... 脑海里封存已久的这些梦幻般的记忆,虽因为遥远而显得缥缈,却又着实动人。一但打开,常搅得我幽梦好甜——好甜!
那时,还在上小学的我,被正读初中的三哥一把拉起来时,太阳已爬过东山头了。兄弟俩急匆匆赶往学校。
二
月明星稀的夏夜。在白昼的烈日下热得叽叽喳喳直叫唤的鸟儿——已没了响动——大概累啦,睡了吧;山寨脚下烂泥田里开得正艳的荷花、房前屋后吐着幽香的野蔷薇暂时告别了日里的娇艳,在夜幕下,也睡着了;只有知了还在懒懒洋洋地唱着歌——此起彼落;难得有一阵微风吹来,带着牛粪、腐草、泥土、花香混合在一起的气味钻进鼻子,浸入心脾。
一天傍晚,三哥邀我:“小弟,今晚我们抓泥鳅去好吗?”听了,我高兴得拍着小手、双脚上下直跳地答道:“好哇!”要知道,那时农村里还没有电灯,入夜,家家点的煤油灯,像天上的星星;更像一只只萤火虫,晃来荡去,如梦如幻。给我纯朴、单调而又雉“嫩”的童年增添了不少憧憬和遐想……男孩子们除了在月夜里捉迷藏、去较开阔的田野里打“泥块仗”外,有机会和大人或大点的孩子去抓泥鳅,还真是件让我心动的事哩!吃过晚饭,天还没黑下来的时候,三哥就去村里的代销店买了几十根缝衣针,还找来了一块约半指厚三指宽手臂般长的毛竹片,将其一端顺宽方向劈开一条缝,每隔约一薄篾片厚的距离垂直地把缝衣针一根根卡进缝里。当插进去约食指长的一排针后,用细铁丝绑紧插在缝里的针。再把废弃的油毡点燃,用其焦油把针粘牢,为捏着方便,未插针的那部分竹片再削去一指宽。这样,一把轻巧别致的“抓针”就算做好了。
天完全黑下来后,三哥和我出发了。盛夏夜里四面环山的苗寨,天就像一口倒扣着的巨大的锅子,罩在头顶遥远的上空。“锅”里的星星寂寞地眨着眼睛,人走哪儿,抬头望望,它们也跟哪儿哩!田野里空旷朦胧,蛙声如潮、蛐鸣似乐。空气闷热,风儿也不知躲到哪里偷懒去了。时而几下不知是狗皮蛇(乡下蜥蜴的俗语)还是挖孔雀(乡下猫头鹰的俗语)的尖叫把天生胆小的我们兄弟俩,吓得有些毛骨悚然。可是,那鲜香可口的油煎泥鳅美味又诱惑着我们前进。我们用枞膏油柴照明,走在早稻或中稻秧田的田埂上。田里水很浅,清悠了,一眼就能见底。在泥巴里可能热得难受的泥鳅,都爬到泥巴外头的清水下面乘凉休憩来啦!大的有大人中指那么大,小的也有筷子般粗。在燃烧的枞膏油亮光下,横七竖八,到处躺的是。兄弟俩见了,不敢出声,生怕惊动了它们后,一甩尾巴又钻进泥巴里去了。只是憋住气,在心里头悄悄地荡起一阵阵激动。三哥赶忙将抓针与泥鳅呈“十”字型交叉对准,扬起抓针抓下,提出水面时,小东西还拼命地挣扎,如果力道不够,针刺进去不深的话,还会让它们跑掉哩。所以三哥怕我年纪小,臂力不够,总是让我提着个像葫芦状、专装泥鳅、小鱼的特制竹篓,紧紧地跟在他后面……
两三个小时后,兄弟俩捧着半篓约两三斤重的鳅鱼,口里哼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首那时挺流行的革命歌曲,回家向母亲领赏去了……母亲赏的那把在当时好难得的白沙糖,吃在口里,甜在心里,兄弟俩还笑到梦里了哩……
三
稻黄栆红,蟹肥桂香。后山上板栗林中的那棵老枫树也在不知不觉中红了起来,远远看去,就像堆燃得正旺的炭火,温暖,煽情。飘飞的红叶在秋风中挣脱了枝头的挽留,依依不舍地一片片滑落地上。中秋节一过,板栗球上的刺也由绿变黄了,成熟了的果实经历了整个夏天的酷热,似乎已耐不住寂寞。一些“胆大”的先胀开了带刺的外壳,就像打了下课铃后的孩子,争先恐后地都想快点从教室里“跑”出来——挣脱“樊篱”,扑向“自由”。
放学回家的路上,晚霞正浓。抬头就看见屋后山上的那片板栗林虽已深秋,但仍蓬勃旺盛。与旁边凸出的,不同颜色的山、石、丛林一起,组成了一幅——山雄石奇,林秀霞美,色淡叶黄,弘毅坚实的诱人风景画。
“小弟,小弟......等等我!”在我后放学的三哥急匆匆追上来。“做啥?三哥?”“天上劲没黑,我们去屋后山上检板栗好吗?”“好哇!”脸露喜色的我想到既好玩又有板栗吃,当然高兴。经常爬坡,兄弟俩走着坑洼不平的上山小路,就像一对活蹦乱跳、逆水上游的小鱼儿,不一会,我们就到了那片树高枝粗的板栗林下面。
桔红色的夕阳,穿过茂密的叶缝,撒下千万条金线,闪亮、耀眼。可偶尔划过我们破旧的衣服时,却不见了光泽,好像被我们的童真吞掉,化着快乐和惬意了哩!各人一双趾前已通眼、布面洗得发白的解放鞋,踩在树下干燥的落叶上,就像现在水泥地上拖着钢筋,虽响得吵人,可在我听起来,感觉犹如跳迪斯科那么带劲又高兴。怕栗刺扎手,我们折一支小指般粗的灌木棒,撩开厚厚的落叶,两眼直直地四处搜寻着,那从树上掉下来东一颗、西几粒,红得像猪肝那么放亮,拿在手上感觉圆滑清凉,咬到口里,连指头也想吞下去的“油”板栗。
饥饿是最好的食物,何况眼前还有这脆甜可口令我垂涎欲滴的“油”板栗哩! 听见我吃得正香的嘴嚼声,“小弟,别急着吃呀?到处找找,多检点回家炒熟再吃,又粉、又面、又香,比生的好吃多啦!”三哥边低头检板栗边提醒我说。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上午上学前吃的白菜稀粥早已不知跑那去了。饥肠漉漉的我,这时那还顾得了许多,呵呵!先填饱肚子再说吧———三哥不让,我就离他远点,背对着他偷偷地“干”.....
树底下比外面黑得快,看地上的板栗已模糊不清了,兄弟俩才相邀回家。见三哥几个胀鼓鼓的衣服口袋,我好惭愧。家里煮的红薯饭,已再吃不下了。睡到半夜,肚子鼓得像个篮球,难受得我哇哇直叫!吓坏了的母亲知道缘由后。赶快生了炉火,手心粘上桐油,放在火上烤烫,给我熨起了肚皮。边熨边疼爱地责怪道:“傻儿呀,生板栗吃多了是要胀风的呀!”在母亲怜爱的抚摸和“熨烫”下,嘭!嘭!放了几个响屁后,我又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四
落叶林落剩个光杆杆的时候,寨子背后山坳吹来的西北风,可能是因为那时的大气臭氧层还没破坏到现在这么严重的缘故吧,尽管穿上了厚厚的棉袄,还是让我们冷得周身打颤。片片晶莹剔透的鹅毛大雪也随之跑来,给屋背茅舍、原野大树、田埂小路、山梁石脊都穿上了厚厚的银装。
雪的洁白,是儿时天真烂漫的写照,更是成年了以后内心的向往——因为,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摔打后,更向往平静恬淡的日子,像水一样清、像冰一样亮、像雪一样纯。
也许是雪光的作用吧,下雪天里总让人感觉比平时亮得早。亮光从窗外射进来,虽没了睡意,可留念温暖的被窝,眼睛怕雪光刺着就是不想睁开。打雪仗,堆雪人,冰天雪地里闹腾本是我起床后的打算,我暗想,三哥也可能差不多吧!
“七儿!(三哥的小名)满儿!快起来呀!今儿和大人上山打野味去啦!”听到外面的喊声,想着打猎比堆雪人打雪仗更有乐趣,不仅饭桌上能添一道美味,捕获猎物的那种胜利者的洋洋自得和潇洒地大摇大摆,多么满足、自豪呀!兄弟俩就像注射了兴奋剂般一下子睁开惺忪的双眼,那还顾得上零下几度的寒冷。爬起来,披上棉袄,脸也顾不得洗就猴急地打开堂屋大门冲了出来。只见疤子、众儿、冬狗、猪公几个寨子里的同学,年龄和我们兄弟不相上下的小伙伴们。一人拄着根拐杖,穿一双全胶套鞋,还绑上了草绳。讲话时口里吐着白气,一字儿排开,站在我家门前的屋檐下。“走呀?不用洗脸,快!队长跛哥他们都先走了,我们就为了叫你们来的哩!”年龄最大的众儿催道。
踏着齐足背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翻过后山,终于远远看见了几个扛火枪的,心里终于踏实了。队长跛哥回头看着我们喊:“众儿,你们几个伢仔就沿左边的小路走,到前面山垭口的十字岔道上蹲下守着别动,也别出声!记住呀!”伙伴们接到了“任务”,就别提有多高兴了。赶紧不约而同地齐声答道:“好!”
也不知过了多久,冰凉的西北风把手指吹得通红发亮,冻麻了的脚趾差不多没了感觉的时候。突然,只听“呯!呯!”两声枪响过后,远远只见从右边山梁的雪地小路上两个黑点正飞快地朝我们这边移来。开始象飞,近了时速度却越来越慢,直到能看见后面雪地上的血迹像老师在我们作业本上打的红线一样清晰明朗时,才知道是一前一后一小一大两只野山羊正朝我们这边艰难地奔来。大的受了伤,一蹦一拐地,没小的跑得快!这时候,听我们的“头”众儿紧张而又轻声吩咐道:“大家快蹲下别出声,等它们走近了,我、七儿、疤子三个大点有力气的,捉那只受伤的大山羊,满儿你们仨对付小的,有问题吗?”就像电影《奇袭白虎团》里正接受任务的志愿军战士,我坚决地轻轻答道:“没有!”
看着目标近了...更近了,我们一齐扑过去....
按我们苗寨的规矩:山上野味,见者有份.那怕是过路的生人碰见也一样.大人伢仔共三十多人平均,我们兄弟俩共分得巴掌大一块腿肉,走在回家的路上,就像凯旋归来的奥运会冠军,别提有多兴奋啦!
五
人生就像一辆行走的马车,总要经历坎坷和风雨。但要锤炼到能把磨难当成蜂蜜般来淡化历程中的困苦的境界,那需要知识、经验、毅力和勇气。但也少不了超脱与宽容、率真与清纯。
转眼已人到中年,把名利虽然有些看淡了。对儿时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那种向往再倒退几十年的欲望。就像电视剧《康熙大帝》里的一句歌词:“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哩!
早春二月的一天,冬狗(呵呵,这时我们可不能再叫他冬狗了,该叫李局长了)突然来电话,“老同学?想再去我们寨子,哦!你的第二故乡看看吗?”“想啊!梦里都想!”
一个风和日丽,杜鹃和土棘树花开遍山野的季节里,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的冬狗和我,又要踏上那条青石板路了.....不过,现在再也不用肩挑手提坐II号“车”步行了,一条宽阔平坦的乡间公路两边满山遍野的碰柑林,虽刚刚经历过前不久的冰灾,仍绿得让我们惊讶;幢幢贴着彩色瓷砖的两三层小楼代替了先前的大部分茅草屋与老木房;后山顶上高高的移动差转塔联通了山里山外;“突突”直叫的耕作机掩埋了“哦哧哦哧”的赶牛声;哗哗直响的自来水早已忘掉了象征落后与贫穷的木水桶。一阵暖和的清风吹来,终于把我从“梦”里唤醒。是啊!变了!一切都变了!
一小时后,在我们还来不及欣赏够山寨天翻地覆变化的不经意间,我们捉迷藏般出现在已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三个孙子的爷爷,我们儿时的小伙伴——众儿面前。算算已快奔“知天命”之年的老同学,精神健旺,两眼炯炯有神。几句寒暄过后,老同学高兴地指着身后的三层砖混小洋楼,堂屋正中29英寸大彩电,瞅着门前停着的山区专用小型耕整机,拿着部三星牌手机,挺得意地、笑呵呵地向我们介绍:“.....现在,我们可并不比你们城里人差多少了哩!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了,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有了啊!”,我诧异地问道:“啥城里人没有的你们也有呀?”“山里清新的空气呀?哈哈哈哈.....”
欢笑声在屋前、在苗寨、在田间地头、在山峦峰颠、在每个自豪的中国农民的心底里,久久地回荡着.....
真诚希望读了我文章的老师、朋友提出宝贵意见以促提高我的写作水平,感谢!
老回忆往事,是衰老的表现。但常想想儿时,岁月的翅膀虽不免有些沉重,但卸去重负,却使我超然,顿觉年轻......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我,都是在第二故乡____一个贫穷而美丽的苗家小山村度过。
光阴荏苒,流光飞逝,而今,我已步入中年。可对那个小山村的眷念之情,却久久萦绕于怀,就像远在他乡的儿子对慈母的那份悠悠思念般,温馨而绵长,总是挥之不去......
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那时只有几岁的我,就与父母兄姐偌大家子一起,被“文革”的那阵“狂风”挂到了这个四面环山,只一条相传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青石古道与外界连结,贫穷落后的苗家山寨。寨上李、贺两姓共四十来户人家,总人口不到一百五十人。三十几栋毛草屋与青瓦房错落相间、歪歪斜斜、背靠大山、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稀稀落落地点缀在半山腰上。
我们家就在村北头的最高处,一幢四排三间的大瓦房南北两档搭着草棚,占地约半亩。门前那棵水桶般粗的歪脖子大枣树,撑天矗立,高过屋顶。一到夏天枝繁叶茂,撒下大片绿荫,一家人常在下面纳凉休憩。平日里就像个称职的卫士,一年四季,不论皑皑白昼,还是漫漫长夜;不论酷热难当,还是天寒地冻;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霜敲雪打。都老老实实地守护在我家门前,坚强,忠诚。小时不以为然,如今想来,还真为之感动哩!
一
春天,元宵节刚过不久,清明又已悄悄走来。几阵雷电,几场春雨过后,村里(那时叫生产队)农活也就忙碌起来了。天刚麻麻亮,“出工喽!”队长跛哥那雄浑且略显沙哑的声音伴着远处此起彼伏的阳鹊啼鸣,在四周幽谷回荡着。唤醒了沉睡的山峦,喊跑了每个人身上因为“冬眠”而生出的慵懒,男人们肩扛犁耙,赶着水牛,“哦哧哦哧”地吆吼着,口里喷出的白气分不清是寒气还是喇叭筒草烟,夹在一起像云,又像雾,朦朦胧胧向身后飘去,然后一缕缕慢慢散开。女人们背着背篓,手里拿着长把弯头柴刀,跟在自家或者别个男人后面,边打着哈欠边笑骂着:"跛哥和他堂客没眼闭哩!这么早就出工了,真冷死人了......"口是这么说,脚步却丝毫不敢放慢 ...... 脑海里封存已久的这些梦幻般的记忆,虽因为遥远而显得缥缈,却又着实动人。一但打开,常搅得我幽梦好甜——好甜!
那时,还在上小学的我,被正读初中的三哥一把拉起来时,太阳已爬过东山头了。兄弟俩急匆匆赶往学校。
二
月明星稀的夏夜。在白昼的烈日下热得叽叽喳喳直叫唤的鸟儿——已没了响动——大概累啦,睡了吧;山寨脚下烂泥田里开得正艳的荷花、房前屋后吐着幽香的野蔷薇暂时告别了日里的娇艳,在夜幕下,也睡着了;只有知了还在懒懒洋洋地唱着歌——此起彼落;难得有一阵微风吹来,带着牛粪、腐草、泥土、花香混合在一起的气味钻进鼻子,浸入心脾。
一天傍晚,三哥邀我:“小弟,今晚我们抓泥鳅去好吗?”听了,我高兴得拍着小手、双脚上下直跳地答道:“好哇!”要知道,那时农村里还没有电灯,入夜,家家点的煤油灯,像天上的星星;更像一只只萤火虫,晃来荡去,如梦如幻。给我纯朴、单调而又雉“嫩”的童年增添了不少憧憬和遐想……男孩子们除了在月夜里捉迷藏、去较开阔的田野里打“泥块仗”外,有机会和大人或大点的孩子去抓泥鳅,还真是件让我心动的事哩!吃过晚饭,天还没黑下来的时候,三哥就去村里的代销店买了几十根缝衣针,还找来了一块约半指厚三指宽手臂般长的毛竹片,将其一端顺宽方向劈开一条缝,每隔约一薄篾片厚的距离垂直地把缝衣针一根根卡进缝里。当插进去约食指长的一排针后,用细铁丝绑紧插在缝里的针。再把废弃的油毡点燃,用其焦油把针粘牢,为捏着方便,未插针的那部分竹片再削去一指宽。这样,一把轻巧别致的“抓针”就算做好了。
天完全黑下来后,三哥和我出发了。盛夏夜里四面环山的苗寨,天就像一口倒扣着的巨大的锅子,罩在头顶遥远的上空。“锅”里的星星寂寞地眨着眼睛,人走哪儿,抬头望望,它们也跟哪儿哩!田野里空旷朦胧,蛙声如潮、蛐鸣似乐。空气闷热,风儿也不知躲到哪里偷懒去了。时而几下不知是狗皮蛇(乡下蜥蜴的俗语)还是挖孔雀(乡下猫头鹰的俗语)的尖叫把天生胆小的我们兄弟俩,吓得有些毛骨悚然。可是,那鲜香可口的油煎泥鳅美味又诱惑着我们前进。我们用枞膏油柴照明,走在早稻或中稻秧田的田埂上。田里水很浅,清悠了,一眼就能见底。在泥巴里可能热得难受的泥鳅,都爬到泥巴外头的清水下面乘凉休憩来啦!大的有大人中指那么大,小的也有筷子般粗。在燃烧的枞膏油亮光下,横七竖八,到处躺的是。兄弟俩见了,不敢出声,生怕惊动了它们后,一甩尾巴又钻进泥巴里去了。只是憋住气,在心里头悄悄地荡起一阵阵激动。三哥赶忙将抓针与泥鳅呈“十”字型交叉对准,扬起抓针抓下,提出水面时,小东西还拼命地挣扎,如果力道不够,针刺进去不深的话,还会让它们跑掉哩。所以三哥怕我年纪小,臂力不够,总是让我提着个像葫芦状、专装泥鳅、小鱼的特制竹篓,紧紧地跟在他后面……
两三个小时后,兄弟俩捧着半篓约两三斤重的鳅鱼,口里哼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首那时挺流行的革命歌曲,回家向母亲领赏去了……母亲赏的那把在当时好难得的白沙糖,吃在口里,甜在心里,兄弟俩还笑到梦里了哩……
三
稻黄栆红,蟹肥桂香。后山上板栗林中的那棵老枫树也在不知不觉中红了起来,远远看去,就像堆燃得正旺的炭火,温暖,煽情。飘飞的红叶在秋风中挣脱了枝头的挽留,依依不舍地一片片滑落地上。中秋节一过,板栗球上的刺也由绿变黄了,成熟了的果实经历了整个夏天的酷热,似乎已耐不住寂寞。一些“胆大”的先胀开了带刺的外壳,就像打了下课铃后的孩子,争先恐后地都想快点从教室里“跑”出来——挣脱“樊篱”,扑向“自由”。
放学回家的路上,晚霞正浓。抬头就看见屋后山上的那片板栗林虽已深秋,但仍蓬勃旺盛。与旁边凸出的,不同颜色的山、石、丛林一起,组成了一幅——山雄石奇,林秀霞美,色淡叶黄,弘毅坚实的诱人风景画。
“小弟,小弟......等等我!”在我后放学的三哥急匆匆追上来。“做啥?三哥?”“天上劲没黑,我们去屋后山上检板栗好吗?”“好哇!”脸露喜色的我想到既好玩又有板栗吃,当然高兴。经常爬坡,兄弟俩走着坑洼不平的上山小路,就像一对活蹦乱跳、逆水上游的小鱼儿,不一会,我们就到了那片树高枝粗的板栗林下面。
桔红色的夕阳,穿过茂密的叶缝,撒下千万条金线,闪亮、耀眼。可偶尔划过我们破旧的衣服时,却不见了光泽,好像被我们的童真吞掉,化着快乐和惬意了哩!各人一双趾前已通眼、布面洗得发白的解放鞋,踩在树下干燥的落叶上,就像现在水泥地上拖着钢筋,虽响得吵人,可在我听起来,感觉犹如跳迪斯科那么带劲又高兴。怕栗刺扎手,我们折一支小指般粗的灌木棒,撩开厚厚的落叶,两眼直直地四处搜寻着,那从树上掉下来东一颗、西几粒,红得像猪肝那么放亮,拿在手上感觉圆滑清凉,咬到口里,连指头也想吞下去的“油”板栗。
饥饿是最好的食物,何况眼前还有这脆甜可口令我垂涎欲滴的“油”板栗哩! 听见我吃得正香的嘴嚼声,“小弟,别急着吃呀?到处找找,多检点回家炒熟再吃,又粉、又面、又香,比生的好吃多啦!”三哥边低头检板栗边提醒我说。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上午上学前吃的白菜稀粥早已不知跑那去了。饥肠漉漉的我,这时那还顾得了许多,呵呵!先填饱肚子再说吧———三哥不让,我就离他远点,背对着他偷偷地“干”.....
树底下比外面黑得快,看地上的板栗已模糊不清了,兄弟俩才相邀回家。见三哥几个胀鼓鼓的衣服口袋,我好惭愧。家里煮的红薯饭,已再吃不下了。睡到半夜,肚子鼓得像个篮球,难受得我哇哇直叫!吓坏了的母亲知道缘由后。赶快生了炉火,手心粘上桐油,放在火上烤烫,给我熨起了肚皮。边熨边疼爱地责怪道:“傻儿呀,生板栗吃多了是要胀风的呀!”在母亲怜爱的抚摸和“熨烫”下,嘭!嘭!放了几个响屁后,我又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四
落叶林落剩个光杆杆的时候,寨子背后山坳吹来的西北风,可能是因为那时的大气臭氧层还没破坏到现在这么严重的缘故吧,尽管穿上了厚厚的棉袄,还是让我们冷得周身打颤。片片晶莹剔透的鹅毛大雪也随之跑来,给屋背茅舍、原野大树、田埂小路、山梁石脊都穿上了厚厚的银装。
雪的洁白,是儿时天真烂漫的写照,更是成年了以后内心的向往——因为,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摔打后,更向往平静恬淡的日子,像水一样清、像冰一样亮、像雪一样纯。
也许是雪光的作用吧,下雪天里总让人感觉比平时亮得早。亮光从窗外射进来,虽没了睡意,可留念温暖的被窝,眼睛怕雪光刺着就是不想睁开。打雪仗,堆雪人,冰天雪地里闹腾本是我起床后的打算,我暗想,三哥也可能差不多吧!
“七儿!(三哥的小名)满儿!快起来呀!今儿和大人上山打野味去啦!”听到外面的喊声,想着打猎比堆雪人打雪仗更有乐趣,不仅饭桌上能添一道美味,捕获猎物的那种胜利者的洋洋自得和潇洒地大摇大摆,多么满足、自豪呀!兄弟俩就像注射了兴奋剂般一下子睁开惺忪的双眼,那还顾得上零下几度的寒冷。爬起来,披上棉袄,脸也顾不得洗就猴急地打开堂屋大门冲了出来。只见疤子、众儿、冬狗、猪公几个寨子里的同学,年龄和我们兄弟不相上下的小伙伴们。一人拄着根拐杖,穿一双全胶套鞋,还绑上了草绳。讲话时口里吐着白气,一字儿排开,站在我家门前的屋檐下。“走呀?不用洗脸,快!队长跛哥他们都先走了,我们就为了叫你们来的哩!”年龄最大的众儿催道。
踏着齐足背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翻过后山,终于远远看见了几个扛火枪的,心里终于踏实了。队长跛哥回头看着我们喊:“众儿,你们几个伢仔就沿左边的小路走,到前面山垭口的十字岔道上蹲下守着别动,也别出声!记住呀!”伙伴们接到了“任务”,就别提有多高兴了。赶紧不约而同地齐声答道:“好!”
也不知过了多久,冰凉的西北风把手指吹得通红发亮,冻麻了的脚趾差不多没了感觉的时候。突然,只听“呯!呯!”两声枪响过后,远远只见从右边山梁的雪地小路上两个黑点正飞快地朝我们这边移来。开始象飞,近了时速度却越来越慢,直到能看见后面雪地上的血迹像老师在我们作业本上打的红线一样清晰明朗时,才知道是一前一后一小一大两只野山羊正朝我们这边艰难地奔来。大的受了伤,一蹦一拐地,没小的跑得快!这时候,听我们的“头”众儿紧张而又轻声吩咐道:“大家快蹲下别出声,等它们走近了,我、七儿、疤子三个大点有力气的,捉那只受伤的大山羊,满儿你们仨对付小的,有问题吗?”就像电影《奇袭白虎团》里正接受任务的志愿军战士,我坚决地轻轻答道:“没有!”
看着目标近了...更近了,我们一齐扑过去....
按我们苗寨的规矩:山上野味,见者有份.那怕是过路的生人碰见也一样.大人伢仔共三十多人平均,我们兄弟俩共分得巴掌大一块腿肉,走在回家的路上,就像凯旋归来的奥运会冠军,别提有多兴奋啦!
五
人生就像一辆行走的马车,总要经历坎坷和风雨。但要锤炼到能把磨难当成蜂蜜般来淡化历程中的困苦的境界,那需要知识、经验、毅力和勇气。但也少不了超脱与宽容、率真与清纯。
转眼已人到中年,把名利虽然有些看淡了。对儿时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那种向往再倒退几十年的欲望。就像电视剧《康熙大帝》里的一句歌词:“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哩!
早春二月的一天,冬狗(呵呵,这时我们可不能再叫他冬狗了,该叫李局长了)突然来电话,“老同学?想再去我们寨子,哦!你的第二故乡看看吗?”“想啊!梦里都想!”
一个风和日丽,杜鹃和土棘树花开遍山野的季节里,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的冬狗和我,又要踏上那条青石板路了.....不过,现在再也不用肩挑手提坐II号“车”步行了,一条宽阔平坦的乡间公路两边满山遍野的碰柑林,虽刚刚经历过前不久的冰灾,仍绿得让我们惊讶;幢幢贴着彩色瓷砖的两三层小楼代替了先前的大部分茅草屋与老木房;后山顶上高高的移动差转塔联通了山里山外;“突突”直叫的耕作机掩埋了“哦哧哦哧”的赶牛声;哗哗直响的自来水早已忘掉了象征落后与贫穷的木水桶。一阵暖和的清风吹来,终于把我从“梦”里唤醒。是啊!变了!一切都变了!
一小时后,在我们还来不及欣赏够山寨天翻地覆变化的不经意间,我们捉迷藏般出现在已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三个孙子的爷爷,我们儿时的小伙伴——众儿面前。算算已快奔“知天命”之年的老同学,精神健旺,两眼炯炯有神。几句寒暄过后,老同学高兴地指着身后的三层砖混小洋楼,堂屋正中29英寸大彩电,瞅着门前停着的山区专用小型耕整机,拿着部三星牌手机,挺得意地、笑呵呵地向我们介绍:“.....现在,我们可并不比你们城里人差多少了哩!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了,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有了啊!”,我诧异地问道:“啥城里人没有的你们也有呀?”“山里清新的空气呀?哈哈哈哈.....”
欢笑声在屋前、在苗寨、在田间地头、在山峦峰颠、在每个自豪的中国农民的心底里,久久地回荡着.....
真诚希望读了我文章的老师、朋友提出宝贵意见以促提高我的写作水平,感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