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小时候最懒得做的三件事

2022-01-16叙事散文朗朗的天空

小时候最懒得做的三件事一 、烧火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的童年是唱着《东方红》,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度过的。是地地道道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贫下中农的好儿子。记得那时候,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着我们姊妹四个,生活很是清苦。
那时,……
小时候最懒得做的三件事

一 、烧火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的童年是唱着《东方红》,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度过的。是地地道道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贫下中农的好儿子。记得那时候,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着我们姊妹四个,生活很是清苦。
那时,我最懒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火了。

  父母上工去了,我和弟弟在家看门。与其说看门,不如说我们被锁在家中。我们家是独门独户,离村子里的人家很远。队里的社员们放工后,父母还要走好长的一段路才能到家。到家时爸爸时常还要到山下的河里去挑一担水,妈妈忙着赶紧做饭。每天中午,房檐下太阳的影子到了滴水窝窝那儿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快回来了。我和弟弟则赶紧去烧火,等到妈妈来的时候,锅里的水常常已经开了。这样可以节约些许时间,好让劳苦的妈妈不至于手忙脚乱。

  烧火,现在大家想起来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可是那时候要把火烧好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候的穰柴(麦杆)确实是太珍贵了,一年队里最多就分一两担,主要烧柴就是妈妈在队上干活时,利用缓干粮(中间休息)的时间拔的野草。先几天拔的野草等不到干就得用它烧火做饭。妈妈做饭时从来都舍不得用穰柴,只有我们烧火时妈妈才给一把用以引火,绝对不可能多给的。我先在灶火门口放一把穰柴,用洋火点着后小心地戳进灶堂里去,然后再把野柴小心地放在穰柴上,让穰柴的火点燃野柴,等到灶堂里有了一些火籽的时候,就完全用野柴去烧。可恶的是那些野柴火一不小心就灭,我经常趴在灶火门上,两只眼睛一动不动地瞅着那半死不活的火焰,不敢有一丁点马虎。一但火熄灭了,就得用老半天时间,花费好大力气才能吹得着。吹火是个技术活,不能急,也不能猛吹,先得深深地吸上一口气,吹的时候气要均匀,要细,要长,才能把火吹着。一顿饭做熟,我常常双膝跪在灶火门口,灭了吹,吹了又灭,烟火熏得眼泪直流,常常因为用沾满烟灰和尘土的小手擦眼泪捣出两个黑眼圈。况且大多时候还因为火烧得不好遭到大人的责怪。

  我最懒得烧火了。
二、推磨

  天还没有完全亮,大人就要上工去了。临走时,妈妈将一碗粮食搭在我家磨窑里的石磨上。我和弟弟睡醒后,爬在被窝里吃掉妈妈分给我俩每人一块手巴掌大小的馍馍后,就得赶紧起床去推磨。

  我家的石磨是爸爸新买的,又大又沉。爸爸因为有这副好磨子常常自豪,而我却恨死它了!记得那时,我的身高勉强够得着磨担,我一个人是推不动这盘磨的。我便在磨担上系一根麻绳,另一头系在弟弟的腰上,我们俩使出全部的力气,这盘磨才会慢悠悠地转起来。

  石磨“轰――隆――轰――隆”发出低沉的声响,磨眼那儿的粮食慢慢地出现一个小窝窝,窝窝再逐渐变大,面则从磨缝里慢悠悠地一点一点挤出来,没精打采地向下掉落。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给弟弟讲《野狐君跳黄河》、《韩三哥哥》、《黄郎玲玲》的故事听。他听着故事,很是卖力。等到磨眼里的狻子跳动起来时,那“轰隆”声也变得细小了,这就算推完了一眼。我将磨眼周围的粮食用手灌到磨眼里,再将剩下的撩成一个圆锥形后,便和弟弟赶紧休息玩耍一会,再继续推下一眼。一碗粮食大约需要四眼才能推完,每推完一眼,我们俩都是汗流浃背,而我的头总是晕晕的,耳朵里总在翁翁地响。大约到“吃干粮”的时候,这碗粮食才能推完。

  妈妈回来,撮了面,连麦麸也未筛就给我们做饭吃。她经常说些我们长大了、有本事之类的话表扬我们。每当这时,弟弟总是说:“妈妈,明天我还推磨”,而我虽然没有说不想推,可打心眼里老大的不情愿。

  而今,这盘磨早以被历史淘汰了,丢弃到了哪里我也不得而知,而想起它我就头疼,和弟弟推磨的一幕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三、拾柴

  因为我太小,农业社不要我混工分,我只能去拾柴了。那时候可能是拾柴的人太多的缘故,地埂上,蓼坡上基本上没有什么柴可拾。

  大人们上工了,我和弟弟拿着铲子,到他们干活的地方附近去拾柴,为的是大人收工回家的时候能帮我们把拾到的柴火背回家。

  地埂上已经被人拾过好几遍了,只零星的长着些草胡、黄蒿、野狐豌豆等等之类不受拾柴人喜欢的柴火,我们只好就拾这些了。偶尔在人们不容易去的地方长着几株高大的铁蒿或者花蒿杆什么的,我俩总会铤而走险,但总是失败多,成功少。当然也有成功的时候,我总是用衣袖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那股高兴劲头就甭提了。大人们临时休息的时候,妈妈赶紧在埂子上急忙拔几把,以充实我俩的战果。等到大人快要收工的时候,我们便用较软和的柴火拧个柴腰带,把柴火束起来,等着大人来背。

  我们队里有两块不同寻常的地,早就使全村人虎视眈眈。一块叫芦子地,长满了旱芦苇;另一块是甘草地,同样长满了甘草。这两块地里年年是庄稼不茂盛而芦苇和干草茂盛。平时谁都不敢去那里拾柴火,因为“践踏革命的庄稼”的罪名谁都背不起。明天要在芦子地收庄稼,全村人奔走相告,心照不宣。父母则让我和弟弟早早睡觉,并且准备好了麻绳之类的家什。我和弟弟早上早早起床,迷迷糊糊跟在大人身后,来到芦子地里,只见家家户户的大人都领着和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娃娃,好是热闹。放眼望去,翠绿的旱芦苇齐刷刷长满了地,而稀疏的麦子则没精打采地散布其间。大人们左手拔麦子,右手拔芦苇,我们则在大人的后面将芦苇急急地抱在一起,然后束好,立在大人的身后,排成长长的队伍。中午放工的时候,大人们都背着大捆芦苇,娃娃们都背着小捆芦苇,一摇一晃地往家走,活象吃得过饱的肥鸭子。

  如此辉煌的拾柴一年就那么一次。平时还是我和弟弟去单干。辛苦地拾一整天也拾不了多少柴火。

  现在偶尔回老家,看见那满山满洼满埂子的柴火长得好凶,我真想美美地去拔几捆背回家。看着如此茂盛的柴火没有人去拾,白白地在那长着,竟然感到有些可惜!每当此时,我着实为我的荒唐感到可笑。 [ 本帖最后由 朗朗的天空 于 2008-12-3 15:3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