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缘情未了
2022-01-16叙事散文立青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38 编辑
坐落在村子中央的那棵榆树,在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仿佛见证我生命起点的射线,历经岁月的沧桑,不断延伸年轮的皱痕,它知古、也通今,家乡的斑斑点点把它镌刻……
坐落在村子中央的那棵榆树,在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仿佛见证我生命起点的射线,历经岁月的沧桑,不断延伸年轮的皱痕,它知古、也通今,家乡的斑斑点点把它镌刻……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38 编辑 <br /><br /> 坐落在村子中央的那棵榆树,在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仿佛见证我生命起点的射线,历经岁月的沧桑,不断延伸年轮的皱痕,它知古、也通今,家乡的斑斑点点把它镌刻的伤疤累累,恰似风韵十足的少妇,被时光老人修饰的人老珠黄、步履蹒跚。与之相比,今天傲然挺立在我家前院的那棵松树倒显得春风得意,苍劲有力,正值青春年少的黄金时期,而它也可算作我的同龄人,更确切地说比我还小几岁呢!这话还得从孩提时说起。
我出生的时候,村子中央的那棵榆树已经很粗壮了,枝繁叶茂。因为家庭政治背景的缘故,父亲在而立之年才娶妻成家,婚后七八年顶风冒险生下了我,因为在我之上还有两个姐姐,其中的一个不幸夭折,听父母说为了生我,还叫主管计划生育的人罚了60元钱,时间大约在1981年前后。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当时的60元钱是什么概念,可能是我们纯农家庭半年或一年的收入,也许是出于一个姐姐早亡的缘故,父母想只剩下一个丫头子,太孤单了,才决定再生一个我,这其中是否有世俗偏见想生个男孩以续香火的因素,我无从知晓,父母也从未提及。隐隐约约记得从我懂事起,那棵榆树就是家乡人夏日里的“天然空调”,休息纳凉,必集树下,茶余饭后,常常看见村里老小在那儿以山村人特有的方式自娱自乐,爷爷时常背着我从榆树底下走过。而它也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我的胳膊肘就是在大榆树下脱臼的,也是这次让我了解到了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那场灾难过后不久,爷爷便毫不犹豫地睡在了奶奶的棺材边,在天堂里找到了等他很久的另一半,事后的父亲更加沉默不语了,也许是为了养家糊口,也可能是为了生活得充实,父亲在生产队里干起了社长,而这一干就是好几年。
记得有一年春天,乡政府为了搞绿化,从城区附近的苗木基地引进了一批松树,打算种植在政府门前的大街两旁,这样的门面肯定要对苗木精挑细选,那些造型美观,主干挺拔的才有可能入选,相反那些弯曲不堪、有碍观瞻的苗木则被无情地淘汰遗弃了。正好是父亲调集我们队里的人去种树,政府门前的大街装扮一新之后,剩下了一株很不起眼、树冠畸形、枝干扭曲的松树,政府的工作人员准备把它扔了,父亲便顺手要下了这株松树,想要把它拿回来种在前院里,作为一种景致。我看到它的时候,也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存活的机遇很是渺茫,一部分根系在挖出地面的时候被砍断了,根上附着的泥土也在频繁的挪动中抖落了,主干边缘有一道伤痕或是树瘤,奇形怪状,煞是难看。父亲说:“我听人说松树适合种在有煤层的地质结构中。”他便吩咐我在院子中央挖了一个筐大的坑,下面撒了一层煤,就这样草率地把它栽在了院子里,算是完成了任务。
自幼生长在农村的我,对树有一种莫名的情感,也许在大西北,白杨树是最常见的,至今还记得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每年夏天的晚上,我都会卷上铺盖流浪到自家的打谷场上,躺着看繁星闪烁的夜空和月光下婆娑的树影,进而把思绪引向空旷,也让梦想随着时间贴近明天。这样的夜晚也让我无意之中疏远了院子里的那株松树,而它也在不声不响地成长着。秋日里的一阵狂风,扫落了黄叶,我感到一种寂寥与悲悯,放眼长天的瞬间,目光停留在了院落中央那株父亲让我亲手种下的松树,没有想到经过雨露的润泽,它很幸运地生根了,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和我一样伴着云霞送走落日,踏着黑暗迎接朝阳。
春暖花开,微风吹落了孕育一冬的芽帽,松树的新枝嫩绿嫩绿的,与去年的枝干迥然不同,而这也意味着它又长大了一岁,开始了新的一季。父亲或我会不由自主地拿树剪给它整形,把旁逸斜出的侧枝收拾干净,让他规规矩矩地长成我们乐于接受的那种形象,这样简单的重复年年如是。夏日的一场雷阵雨,会把松树洗的遍体玲珑、苍翠诱人,俨然是出浴美人。秋风扫落叶的时刻,它一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常态,总是别出心裁、我行我素,把落叶的激情抛向无垠的万里长空,给人们留下一点关于绿意的念想。冬日的瑞雪纷纷扬扬,松树被装扮成银白模样,雾凇奇观中的它是另一种模式,陌生人谁也不知道大雪掩盖下的真实:曾今的它,命运多舛,险些被人抛弃或英年早逝。正是因为它能迎风傲雪,所以才会博得“岁寒三友”的赞誉,也成为北方人在漫长冬季里的一种精神支柱,文人墨客眷恋与它。
我总是会在闲暇的时候,零距离的接触它,甚至走进它的内心深处,聆听它生长拔节的声音,感觉它在烈日下的急促呼吸,关注它每一年的生存状态,进而开始思索。席慕容的那首《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这些诗句把我心灵深处一根细微的弦触动了:我很幸运,四季的风景浓缩在一棵松树上,春的萌芽,夏日的翠绿,秋日的反常,冬日的蓄势。让我隔着窗棂清醒地认识一棵松树的生命历程,虽然没有松树林里季风掀起的涛声那样壮观悦耳,它也会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它的情感体验。
那棵村子中央的榆树已经到了期颐之年,树皮一道道裂开,仿佛是刀削斧凿的痕迹,远远看上去,犹如父亲额头粗犷的五线谱,演奏着生命的交响曲。树是通人性的,父亲叫我亲手种下的那棵松树,我完全能感受到它的喜怒哀乐,“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从亭亭如盖到枝枯叶败,树木的一生,也折射着人生的起落浮沉,而今的我,正如那株松树,汇集着岁月的雨露,接受社会的历练,把生活的印记沉默在心底,撰写与笔端。
2010-1-8
我出生的时候,村子中央的那棵榆树已经很粗壮了,枝繁叶茂。因为家庭政治背景的缘故,父亲在而立之年才娶妻成家,婚后七八年顶风冒险生下了我,因为在我之上还有两个姐姐,其中的一个不幸夭折,听父母说为了生我,还叫主管计划生育的人罚了60元钱,时间大约在1981年前后。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当时的60元钱是什么概念,可能是我们纯农家庭半年或一年的收入,也许是出于一个姐姐早亡的缘故,父母想只剩下一个丫头子,太孤单了,才决定再生一个我,这其中是否有世俗偏见想生个男孩以续香火的因素,我无从知晓,父母也从未提及。隐隐约约记得从我懂事起,那棵榆树就是家乡人夏日里的“天然空调”,休息纳凉,必集树下,茶余饭后,常常看见村里老小在那儿以山村人特有的方式自娱自乐,爷爷时常背着我从榆树底下走过。而它也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我的胳膊肘就是在大榆树下脱臼的,也是这次让我了解到了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那场灾难过后不久,爷爷便毫不犹豫地睡在了奶奶的棺材边,在天堂里找到了等他很久的另一半,事后的父亲更加沉默不语了,也许是为了养家糊口,也可能是为了生活得充实,父亲在生产队里干起了社长,而这一干就是好几年。
记得有一年春天,乡政府为了搞绿化,从城区附近的苗木基地引进了一批松树,打算种植在政府门前的大街两旁,这样的门面肯定要对苗木精挑细选,那些造型美观,主干挺拔的才有可能入选,相反那些弯曲不堪、有碍观瞻的苗木则被无情地淘汰遗弃了。正好是父亲调集我们队里的人去种树,政府门前的大街装扮一新之后,剩下了一株很不起眼、树冠畸形、枝干扭曲的松树,政府的工作人员准备把它扔了,父亲便顺手要下了这株松树,想要把它拿回来种在前院里,作为一种景致。我看到它的时候,也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存活的机遇很是渺茫,一部分根系在挖出地面的时候被砍断了,根上附着的泥土也在频繁的挪动中抖落了,主干边缘有一道伤痕或是树瘤,奇形怪状,煞是难看。父亲说:“我听人说松树适合种在有煤层的地质结构中。”他便吩咐我在院子中央挖了一个筐大的坑,下面撒了一层煤,就这样草率地把它栽在了院子里,算是完成了任务。
自幼生长在农村的我,对树有一种莫名的情感,也许在大西北,白杨树是最常见的,至今还记得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每年夏天的晚上,我都会卷上铺盖流浪到自家的打谷场上,躺着看繁星闪烁的夜空和月光下婆娑的树影,进而把思绪引向空旷,也让梦想随着时间贴近明天。这样的夜晚也让我无意之中疏远了院子里的那株松树,而它也在不声不响地成长着。秋日里的一阵狂风,扫落了黄叶,我感到一种寂寥与悲悯,放眼长天的瞬间,目光停留在了院落中央那株父亲让我亲手种下的松树,没有想到经过雨露的润泽,它很幸运地生根了,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和我一样伴着云霞送走落日,踏着黑暗迎接朝阳。
春暖花开,微风吹落了孕育一冬的芽帽,松树的新枝嫩绿嫩绿的,与去年的枝干迥然不同,而这也意味着它又长大了一岁,开始了新的一季。父亲或我会不由自主地拿树剪给它整形,把旁逸斜出的侧枝收拾干净,让他规规矩矩地长成我们乐于接受的那种形象,这样简单的重复年年如是。夏日的一场雷阵雨,会把松树洗的遍体玲珑、苍翠诱人,俨然是出浴美人。秋风扫落叶的时刻,它一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常态,总是别出心裁、我行我素,把落叶的激情抛向无垠的万里长空,给人们留下一点关于绿意的念想。冬日的瑞雪纷纷扬扬,松树被装扮成银白模样,雾凇奇观中的它是另一种模式,陌生人谁也不知道大雪掩盖下的真实:曾今的它,命运多舛,险些被人抛弃或英年早逝。正是因为它能迎风傲雪,所以才会博得“岁寒三友”的赞誉,也成为北方人在漫长冬季里的一种精神支柱,文人墨客眷恋与它。
我总是会在闲暇的时候,零距离的接触它,甚至走进它的内心深处,聆听它生长拔节的声音,感觉它在烈日下的急促呼吸,关注它每一年的生存状态,进而开始思索。席慕容的那首《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这些诗句把我心灵深处一根细微的弦触动了:我很幸运,四季的风景浓缩在一棵松树上,春的萌芽,夏日的翠绿,秋日的反常,冬日的蓄势。让我隔着窗棂清醒地认识一棵松树的生命历程,虽然没有松树林里季风掀起的涛声那样壮观悦耳,它也会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它的情感体验。
那棵村子中央的榆树已经到了期颐之年,树皮一道道裂开,仿佛是刀削斧凿的痕迹,远远看上去,犹如父亲额头粗犷的五线谱,演奏着生命的交响曲。树是通人性的,父亲叫我亲手种下的那棵松树,我完全能感受到它的喜怒哀乐,“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从亭亭如盖到枝枯叶败,树木的一生,也折射着人生的起落浮沉,而今的我,正如那株松树,汇集着岁月的雨露,接受社会的历练,把生活的印记沉默在心底,撰写与笔端。
2010-1-8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