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心灵倒叙——看李沧东影片《薄荷糖》

2022-01-16经典散文
[db:简介]


                               心灵倒叙
                            ——看李沧东影片《薄荷糖》
                                             

     《薄荷糖》是韩国导演李沧东执导的第二部影片,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李沧东的影片。初次看影片,最后男主角金永浩在大桥下流泪时,我的眼泪也几乎夺眶而出。后来我专门找了李沧东的电影来看,《薄荷糖》之后,李沧东的每部影片都堪称经典。这让我对韩国电影有了新的认识。以前觉得韩国好的导演只有金基德,这之后,我又在这个名单里加入了李沧东。其实简单作一比较的话,李沧东的电影更为大气,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日常生活点滴中去表现个体灵魂的挣扎。而金基德则把人物放到一个特殊的境遇之中,而且对灵魂的表现是剑走偏锋,多有超现实主义的情节。李沧东则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但在现实主义的背景下,李沧东同样将表现人的内在灵魂作为电影的最高准则。与金基德不同的是,现实主义使李沧东能够从时代、社会、文化、生活等多重视角之下透视人的灵魂。
    《薄荷糖》是李沧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部严格遵循现实主义手法拍摄的电影。它的现实主义,体现在对时代和社会的真实反映上,在叙事手法上则另辟蹊径。影片采取倒叙的手法,一开始先表现主角金永浩的崩溃以及自杀。自杀前,面对迎面而来的火车,金永浩喊出了“我想回到过去”。随后导演让列车一点一点倒回,时间也一点一点倒回,仿佛是金永浩的灵魂在逆时间而上,回到自己的过去。这样的倒叙与平常电影的倒叙并不一样。倒叙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手法,而且还成为了剧情的一部分,不然无法解释影片最后20年前的金永浩在他后来自杀的铁路桥下哭。对于这种哭,我们甚至可以以为是金永浩死后的灵魂在替20年前的自己哭。此时,观众能够理解这种哭并被感染,是因为观众在一直受金永浩灵魂的指引,回到他的过去,而不仅仅是受导演的一种叙述手法的指引。这正是导演高妙之处。他一直在指挥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却又一直隐形于影片背后。李沧东的电影曾被称作“作者电影”,不仅是说李沧东同时是影片的编剧,而且还在指涉电影中作者的在场,给电影输入了迥然不同的气质,构成了对普通电影的超越。事实上,这种作者在场的最高境界,就是作者的始终隐形。
      在电影中,虽然是金永浩隐形的灵魂在指引叙事,但那些人生片断,每一个都具有代表性,也都打上了时代印迹。导演经过精心选择,将一个人青年到中年的20年心理变化阐述得淋漓尽致,而时代背景也都一一呈现。主人公的许多变化都有来自时代的因素,也可以说是时代与社会改变了主人公,如20世纪末的经济危机,80年代的光州事件和社会变革。了解这些背景之后,对于整部电影的理解才更加透彻。这正是电影现实主义的一面,因为它有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思。但如果不知道这些时代背景,也并不妨碍对于整个影片的理解。因为影片重在讲述的还是一部个人的心灵史,这些心灵变化放在许多背景下依然可以成立。妻子的不忠,自己的出轨,对于家庭表面和谐的维持,与一个不爱的人度过人生中大部分时光,被外在力量强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到最后抛弃灵魂挣扎与反抗,主动去做……这些可以在任何人身上发生,而事实上,它也的确在太多人身上不断地发生着。而主人公这样做了,却仍能够感动观众,不仅仅因他是被时代和社会裹携,更重要的是,他仍然保留着内心一个最为纯净的角落,那就是爱。在影片里,这爱的象征物是薄荷糖。这也是导演以之作为电影名称的原因。20年前最为纯洁的爱一直以一颗颗糖的形式继续存在着。最后主人公选择了死不仅仅因为他的破产,更主要是因为一直在他内心最纯净角落里存在的恋人尹顺仁的患病以及死去。这才是他崩溃的原因。这之前,虽然破产,但他仍然保留着作为一个人的狡黠,主要体现在他在海边骗到的咖啡。拥有这种技巧,他已足够在这个同样狡黠的社会里生存下去。但与尹顺仁最后的见面让他回忆起过去的纯净与美好。这种纯净与美好的完全破灭,让他从自己已经屈从的生活中觉醒。他最后的死不是开枪自杀,而是在20年前的铁桥上迎着火车而死。已经一无所有的他,只能用这种方法来挽回自己生命的纯净。这种向生而死才能够让我们真正想要去了解他被社会和自身双重玷污的生命,影片也才能在最后打动人心。
     最后仍想说一下影片的结构与意义的关系。结构和意义(或内容)是电影或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好比是一页纸的正面和反面。对一部优秀的作品来说,结构作为一种形式,与意义并不隔绝,甚至一页纸那样厚的距离也是瑕疵。《薄荷糖》里,影片的结构与意义融合得非常好,甚至是影片的结构参与了影片意义的构成。作为一个故事的叙述方式,这种倒叙结构没有什么问题,导演真正想通过这个故事表现的是一部心灵史,这种倒叙结构与心灵史的逻辑达成了契合。它表现了一个污浊心灵寻找它产生的原因,最后又将它最初的纯净与美好放在了最高的层面。这与心灵史本身的逻辑是契合的。影片的结构在这个层面上与影片的内容和意义达成了完美的融合。
     第一次看过《薄荷糖》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以上种种理性的分析仅作为一种印象留在了我的大脑里。第二次观看《薄荷糖》,我虽然更加理性,但仍然被打动了。在一个灵魂去审视自己的人生,寻觅最初的纯净时,一个仍然在世俗社会中生活的人,没有办法不被打动。而仅仅是感动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又显得太微不足道。这不是一个为了感动人而拍摄的电影,更不是为了几滴廉价的眼泪。在这样的电影面前,更需要作的是思考,以一个死去的生命,挣扎着的灵魂作为镜像,来思考自己在其中倒映的部分,也思考这个时代在其中倒映的部分。经过这种主动的倒映,灵魂才有洁净的可能;经过更为深入的思考,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对于每个与时代、社会相妥协的人来说,都有必要。
     值得一说的,还有影片中金永浩妻子的祈祷。这是基督教第一次在李沧东的电影中出现,影片曲折地道出了这种信仰的悖论:信仰者无法因之而善良,解决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宗教无法担当拯救者的角色。影片仅仅通过几个琐碎的情节来表达它,但能够看出导演的思考。这部影片之后,导演又拍摄了一部电影,通过一部电影来表达自己对于宗教,犹其是对东方人面对基督教的思考。这部影片更加深入而且深刻,把李沧东的创作生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它的名字叫《密阳》。

文章评论